- 年份
- 2024(10132)
- 2023(13749)
- 2022(11305)
- 2021(10111)
- 2020(8435)
- 2019(18683)
- 2018(18062)
- 2017(34609)
- 2016(18631)
- 2015(20131)
- 2014(19211)
- 2013(19003)
- 2012(17052)
- 2011(14875)
- 2010(14861)
- 2009(14145)
- 2008(14496)
- 2007(13173)
- 2006(11455)
- 2005(10449)
- 学科
- 业(89568)
- 济(82666)
- 经济(82579)
- 企(82187)
- 企业(82187)
- 管理(73622)
- 方法(37285)
- 业经(29662)
- 数学(29020)
- 数学方法(28855)
- 财(28706)
- 农(26632)
- 务(22450)
- 财务(22442)
- 财务管理(22428)
- 企业财务(21387)
- 技术(20413)
- 中国(20149)
- 农业(19307)
- 制(17486)
- 划(15407)
- 贸(15062)
- 贸易(15044)
- 理论(14751)
- 策(14627)
- 易(14614)
- 技术管理(13900)
- 和(13529)
- 银(13088)
- 银行(13053)
- 机构
- 学院(267220)
- 大学(261595)
- 济(119403)
- 经济(117546)
- 管理(112757)
- 理学(97422)
- 理学院(96579)
- 管理学(95492)
- 管理学院(95010)
- 研究(82156)
- 中国(67592)
- 财(55472)
- 京(53061)
- 农(48766)
- 科学(47231)
- 财经(44316)
- 业大(40497)
- 江(40413)
- 经(40381)
- 所(40229)
- 农业(38579)
- 中心(38132)
- 经济学(36345)
- 研究所(36064)
- 商学(33197)
- 经济学院(32929)
- 商学院(32913)
- 财经大学(32807)
- 北京(32700)
- 州(31398)
- 基金
- 项目(176422)
- 科学(142128)
- 基金(131898)
- 研究(126600)
- 家(115109)
- 国家(114091)
- 科学基金(100620)
- 社会(85398)
- 社会科(81348)
- 社会科学(81327)
- 省(70270)
- 基金项目(70228)
- 自然(65501)
- 自然科(64149)
- 自然科学(64131)
- 自然科学基金(63161)
- 划(57316)
- 教育(56567)
- 资助(52277)
- 编号(47904)
- 创(43739)
- 业(41629)
- 创新(39871)
- 重点(39208)
- 部(38793)
- 发(37897)
- 国家社会(36063)
- 成果(35605)
- 制(34268)
- 人文(33863)
- 期刊
- 济(130860)
- 经济(130860)
- 研究(76112)
- 中国(51065)
- 管理(47902)
- 财(47090)
- 农(44259)
- 学报(38634)
- 科学(37961)
- 农业(30053)
- 大学(29992)
- 学学(29019)
- 融(28083)
- 金融(28083)
- 业经(23942)
- 技术(23756)
- 财经(23340)
- 经济研究(21413)
- 经(20157)
- 教育(19602)
- 业(19500)
- 问题(16815)
- 技术经济(16724)
- 商业(14643)
- 科技(13718)
- 财会(13641)
- 现代(13541)
- 贸(13465)
- 世界(12814)
- 策(12424)
共检索到396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启佳 罗福凯 庞廷云
创新质量提升已成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我国创新活动仍存在低质低效的问题。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探究资本市场环境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寻求企业高质量创新突破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非效率资本市场定价显著削弱企业创新质量,使其陷入创新困境。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股价高估会导致企业为迎合投资者而采取策略性创新,而股价低估会削弱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这两种倾向均不利于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当企业股权融资依赖度高、短期业绩压力大、信息不对称程度强和代理问题相对严重时,非效率资本市场定价对企业创新质量的负面影响更突出。依据上述经验证据,政府可借助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定价效率,企业应通过公司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环境的优化积极应对资本市场短期压力下的低质量创新诱导倾向,有效地增强高质量创新能力。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国庆 王光辉
文章运用2007-2016年A股制造业公司的年度数据,研究股票市场错误定价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错误定价影响企业创新的两种渠道中,直接的"迎合渠道"和间接的"融资渠道"均在我国存在,且以"迎合渠道"为主。文章发现的意义在于,在一定条件下高股价可能会促进企业创新,监管者可以利用股票市场高估的区间,促进企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关键词:
资本市场 错误定价 企业创新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于然海 黄志刚 季国民 唐勇
理论分析发现,资本市场定价偏离其内在价值会影响企业劳动投资效率,但在影响方向上存在促进还是抑制的不确定性。基此,利用2007—2019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实证结果支持了效率促进假说,资本市场错误估值每增加一个标准差,企业劳动投资效率将提高4.51%;机制检验表明,股价信息性和股权融资成本是两条促进作用渠道,前者表明管理者可以从股价中学习新的信息进而提高劳动投资决策效率,后者表明股价通过影响企业融资成本而提高劳动投资效率;资本市场错误估值既会抑制劳动过度投资,又会抑制劳动投资不足,对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异质性影响表现为在股价高估、融资约束高和低壳溢价促进效应更显著。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秋平 刘红忠
文章以沪深港通政策实施所提供的自然实验为基础,使用多期DID模型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探讨了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沪深港通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而且在此过程中公司治理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激励渠道来看,沪深港通政策能够提高企业对高管的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改善高管团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能增加企业所能获得的政府补助,充分调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监督渠道来看,沪深港通政策能够加强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和管理者代理行为的监督,同时能够吸引更多的分析师和投资者关注,通过外部监督改善企业创新的内部治理环境。异质性分析表明,沪深港通政策能够更加显著地提高非国有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和法制环境较差地区企业的创新水平;进一步地,政策实施后,企业“高质量”的创新产出显著增加,全要素生产率也出现明显提升。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企业创新 公司治理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崔秀荣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民营企业必须走集成创新之路,资本市场则是民营企业实现集成创新的重要平台。为此,应从民营企业实际出发,重点培育区域性资本市场,积极培育风险资本市场,扶持科技型民营企业进入二板市场,稳步推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主板市场。
关键词:
资本市场 民营企业 创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梅士建
本文认为,资本市场是实现乡镇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快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乡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关键;公司制和私人企业是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乡镇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重点;培育风险资本市场、发挥创业投资公司的作用是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资本市场 乡镇企业 制度创新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罗玮婷 白俊 董颖颖
近年来,如何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问题。以委托贷款为核心的非正规金融的快速发展,会对资本市场带来哪些影响,值得深究。本文根据2007—2020年委托贷款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数据,实证研究委托贷款的发放对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发放委托贷款降低了资本市场定价效率。机制检验表明,委托贷款的发放通过降低企业信息透明度来降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当企业发放非关联委托贷款以及投资者情绪高涨时,委托贷款的发放对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负向影响更显著,而随着企业内部治理环境的改善以及外部信息中介参与度的提升,委托贷款的发放对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负面影响趋于弱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贾丽桓 肖翔
利用沪深港通互联互通机制这一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成为沪深港通标的股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其机制在于资本市场开放能够通过降低企业代理成本以及增加创新投入来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这一制度设计能够对微观企业行为产生治理效应与激励效应,应持续纵深推进资本市场开放,畅通引入境外价值型机构投资者的渠道,同时积极培育本土机构投资者,加快改善金融发展环境,持续重视以资本市场发展助力实体经济建设,协同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贾丽桓 肖翔
利用沪深港通互联互通机制这一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成为沪深港通标的股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其机制在于资本市场开放能够通过降低企业代理成本以及增加创新投入来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这一制度设计能够对微观企业行为产生治理效应与激励效应,应持续纵深推进资本市场开放,畅通引入境外价值型机构投资者的渠道,同时积极培育本土机构投资者,加快改善金融发展环境,持续重视以资本市场发展助力实体经济建设,协同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赵何敏 段飞
本文分析了传统的企业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对立性,并针对已有分析中的不完善性,从财产资本所有权与人力资本所有权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对等作用出发,认为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对立”是由于存在财产资本所有权对人力资本所有权的统治,主张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人力资本所有权的价值化、价值股份化,以实现财产资本所有权与人力资本所有权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对等与同质,从根本上消除传统委托代理关系中因所有权不对等产生的对立,并具体论证了资本市场在其中的功能和提高企业治理结构效率的途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蔡艳芳 蒋瑜峰
本文探讨了企业非效率投资产生的根源,依据会计信息质量理论分析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在资本市场上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治理企业非效率投资的途径。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董竹 柏向昱
在经济绿色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采用2007—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探索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会推动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特别是实质型绿色创新,并最终提高公司价值,但这种影响会随着开放的重新限制而消失;绿色创新在同行业“陆港通”标的企业间表现为资源竞争的虹吸效应,而在地区内部则表现为溢出效应;企业ESG表现起到门槛作用,随着评级升高资本市场开放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关系从抑制变为促进;资本市场开放会通过绿色引导效应和资源支持效应两条路径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工具均能与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形成合力,在促进绿色创新中起到补充作用;而保障机制检验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非国有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关系和较为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基础上的。研究结论为“陆港通”等制度的推出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蓝明
本文基于2010-2021年沪深两市A股流通企业数据,以“沪深港通”开通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直接促进流通企业技术创新,“沪港通”和“深港通”的促进效应分别为0.094%和0.301%;资本市场开放通过缓解流通企业融资约束间接促进技术创新;资本市场开放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产权异质性,对非国有流通企业促进效果更明显;融资约束在国有企业中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文章最后提出推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发展和以资本市场开放为契机引导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军
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症结在于资本市场发展存在缺陷。国有企业改革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突破口就在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自身功能的完善和发展,既可以为国有企业开辟新的资金源,降低高负债率;又能通过完善企业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进而改善融资机构,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还能通过流动性功能的加强,促进企业产权重组。其核心是构建一个完善、成熟、规范的市场机制,实现资本资源的优化、高效配置,最终从微观的、供给的层面来促进经济增长。为此,需以资源配置为核心,完善资本市场的功能;以创新为动力,推动资本市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国有企业改革 资本市场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董竹 柏向昱
在经济绿色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采用2007—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探索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会推动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特别是实质型绿色创新,并最终提高公司价值,但这种影响会随着开放的重新限制而消失;绿色创新在同行业“陆港通”标的企业间表现为资源竞争的虹吸效应,而在地区内部则表现为溢出效应;企业ESG表现起到门槛作用,随着评级升高资本市场开放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关系从抑制变为促进;资本市场开放会通过绿色引导效应和资源支持效应两条路径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工具均能与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形成合力,在促进绿色创新中起到补充作用;而保障机制检验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非国有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关系和较为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基础上的。研究结论为“陆港通”等制度的推出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