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17)
2023(11980)
2022(9967)
2021(9187)
2020(7817)
2019(17185)
2018(16981)
2017(33024)
2016(17632)
2015(19262)
2014(18710)
2013(18315)
2012(16806)
2011(14674)
2010(15271)
2009(14330)
2008(14861)
2007(13640)
2006(12249)
2005(11257)
作者
(48013)
(40053)
(39811)
(37580)
(25929)
(18836)
(17734)
(15189)
(15021)
(14680)
(13508)
(13397)
(12978)
(12794)
(12518)
(12146)
(11992)
(11667)
(11605)
(11521)
(9818)
(9758)
(9752)
(9249)
(9034)
(8938)
(8866)
(8767)
(7932)
(7858)
学科
(91157)
(85398)
企业(85398)
管理(75148)
(74754)
经济(74676)
方法(31258)
(29950)
业经(28638)
(25139)
(23824)
财务(23800)
财务管理(23780)
技术(23011)
数学(22963)
数学方法(22704)
企业财务(22651)
(18381)
(18370)
农业(18041)
中国(17946)
理论(15030)
(14995)
技术管理(14476)
(13644)
(13501)
(12838)
贸易(12826)
经营(12640)
企业经济(12555)
机构
学院(250176)
大学(241365)
(108987)
经济(106923)
管理(106180)
理学(90245)
理学院(89511)
管理学(88473)
管理学院(87985)
研究(76320)
中国(63750)
(54664)
(49959)
财经(41781)
科学(41610)
(40439)
(37877)
(37360)
(37243)
中心(35879)
研究所(32631)
业大(32068)
(31648)
北京(31495)
经济学(31446)
商学(30902)
商学院(30627)
财经大学(30585)
农业(28945)
经济学院(28231)
基金
项目(154859)
科学(125716)
研究(118964)
基金(113791)
(96324)
国家(95384)
科学基金(85431)
社会(77359)
社会科(73587)
社会科学(73573)
(62415)
基金项目(59547)
自然(54200)
教育(54000)
自然科(53085)
自然科学(53077)
自然科学基金(52255)
(50201)
编号(47912)
资助(45754)
(39220)
成果(38062)
(36742)
创新(35516)
(34639)
重点(34181)
(33602)
课题(32900)
(32418)
国家社会(31447)
期刊
(128742)
经济(128742)
研究(76462)
中国(52529)
(48750)
管理(48644)
(35681)
科学(30495)
(29010)
金融(29010)
学报(27895)
技术(27030)
教育(25034)
农业(24531)
业经(23187)
大学(23044)
学学(21972)
财经(21709)
经济研究(20254)
(18758)
技术经济(16739)
(15947)
问题(15504)
财会(14937)
现代(13737)
科技(13371)
会计(13227)
(13112)
商业(12383)
世界(12124)
共检索到392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姝  翟士运  古朴  
中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第二类代理问题,控股股东侵犯其他股东权益的案例层出不穷,独立董事等常规治理手段相继失效,鼓励非控股股东积极参与企业决策的声音却与日俱增。然而,对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的积极性能否对企业产生正面影响的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的结论。本文以2007—2016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股东大会投票的数据,从技术创新的视角,实证检验了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对企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非控股股东投票率与企业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数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相对于其他企业,在非国有企业、经理人纵向兼任、非"八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和非交叉上市的企业中,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排除各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本文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主要通过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而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则非常有限,甚至不存在,更不能起到稳定股价的作用。本文结论不仅验证了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的有效性,还发现了非控股股东抑制控股股东机会主义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情形,为鼓励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完善企业治理机制助推技术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期刊] 征信  [作者] 万立全  陈峻博  
选取2008—2019年A股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投票数据,研究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积极性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积极性与投资效率存在反向因果关系。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的积极性越高,企业非效率投资现象越严重,主要表现为投资过度;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投资过度现象更为显著。第二,非控股股东通过高管股权激励路径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第三,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存在一定局限性,要合理调控非控股股东权利,实现其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从而达到共赢。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谢雪燕  朱晓阳  
本文基于2014—2017年新三板企业的年度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从融资方式和控股股东行为的双重视角,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显著抑制了技术创新投入,其影响机制包括融资方式视角下的直接效应和控股股东行为视角下的间接效应;直接效应为主要影响路径,即作为新三板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具有成本高、风险大和期限短等特征,从而抑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投入;间接效应为次要影响路径,即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诱发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减少技术创新投入。本文丰富了融资方式和控股股东行为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的相关文献,为企业如何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程仲鸣  张鹏  
以股东代理理论为基础,基于生命周期视角分析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偏离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影响,并以2007~2014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整个生命周期,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偏离程度越大,企业技术创新投资越少;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两权偏离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在成长期,两权偏离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有支持效应;在衰退期,两权偏离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有抑制效应;在成熟期,仅有微弱证据表明两权偏离与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呈负相关关系。两权偏离对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技术创新影响主要来自于非垄断行业。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孟晖  江豆  薛坤坤  
作为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方,非控股股东参与治理能够降低企业代理成本,缓解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最终提升企业资本市场效率。本文以2009~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非控股股东参与股东大会投票率作为其参与治理的代理变量,探究非控股股东参与治理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实证结果表明:非控股股东参与治理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提升企业资本市场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非控股股东参与治理通过抑制控股股东私利(降低代理成本)和缓解信息不对称,进而影响企业权益资本成本,且这种影响在非控股股东相对力量大以及审计质量低的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爽  
作为中国经济转轨时期重要的制度衍生物,要素价格扭曲和企业政治关联对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中国工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中介效应模型回归,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企业存在严重的要素价格负向扭曲,这一要素价格负向扭曲会通过"要素替代效应"直接削弱工业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通过提高企业的政治关联主动性对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产生间接影响;政治关联在要素价格扭曲与工业企业创新积极性之间的"中介效应"存在所有制差异,国有企业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对要素价格扭曲的创新抑制效应产生负向调节作用,非国有企业中则属于"遮掩效应",即对要素价格扭曲的创新抑制效应存在正向调节功能。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常青  李宇坤  李茂良  
近年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种普遍现象。与此同时,国家大力鼓励创新,企业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本文利用2011-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实证分析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抑制企业创新投入,且这种作用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和两职合一的公司中会更加显著;(2)进一步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负面影响只有在股权质押率较高和距离平仓线越近时才会发挥作用。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姜晓文  
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提升企业效率是关键。文章以2011—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显著提高了企业创新效率;相对于国有企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更为显著;相对于传统行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在高科技行业更为显著。研究结果丰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对企业创新活动影响效果的相关研究,为相关各方合理评价企业创新水平提供参考。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曹昱   华斯斯   郑悦   伍晶  
近年来,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质押的情况,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市场反应。文章基于资源有限理论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以2008—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基础研究样本,实证探析了股权质押对创新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存在股权质押的控股股东会利用其控制权地位抑制企业创新投资,在此基础上还考虑了股权制衡和企业异质性在其中的调节效应。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权质押会导致企业减少创新资金投入,转而持有更多的现金资产。文章的创新点主要在于研究了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不同科技类型之间的差异,进一步丰富了股权质押经济后果和企业创新的相关文献。研究结论对于上市公司加强控股股东监管和专注企业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爱群  刘耀娜  
以2009—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理论分析并实证研究了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提升了企业创新效率;进一步研究表明,信息透明度和融资约束是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影响创新效率的中介机制,且当企业为非国企或工业企业、企业所在地市场化程度越高、管理层和控股股东对股价越敏感时,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创新效率促进作用越明显;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通过提升创新效率提高了企业价值。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沈佳坤   李炳炎   张军  
根据创造共享价值理论中企业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内涵,将国有非控股股东增强民营企业终极控制人的经济价值创造效用、社会价值创造努力以及资源掏空成本,引入终极控制人最优效用函数,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理论假设,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更加有效发挥国有股权积极作用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理论推导与实证结果表明:国有股东委派能够增强终极控制人对目标公司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提升作用,不能起到协同抑制目标公司资源掏空的作用,而国有持股仅对终极控制人提升公司社会价值的努力具有促进作用;国有股东委派能够直接提升目标公司的经济价值,并减少目标公司资源被掏空,但国有持股不能产生直接影响,且国有股东在提升企业社会价值方面还需加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曹华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受到内部特征和外部经济条件的影响,通过针对公司内部特征因素的研究,了解到控股股东在公司的财务行为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通过对破产企业控股股东行为的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错误,并总结为其他民营企业提供经验。促进民营企业财务行为的规范化,优化民营企业的财务决策。分析企业衰败的缘由和控股股东所起的负面影响,以及企业在崛起时控股股东的正面影响,为如何加强民营企业管理,规范控股股东行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提出一些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苏小方  
如何调动职工积极性始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了一个职工积极性供求模型,把资方看成职工积极性的需求者,把职工看成这种积极性的供给者,认为职工积极性供求是“职工产权”的函数。根据职工积极性供求模型,在货币化的“职工产权”部分为既定时,增加非货币化的“职工产权”部分能够明显调动职工积极性。因此,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在于坚持“产权人”假定,充分尊重“职工产权”,创设产权交易市场和提升职工的产权地位。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新红  饶书源  
本文以2014—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集团化经营视角下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显著抑制企业创新投入;第二,相比于独立上市公司,集团化经营加剧了股权质押对公司创新投入的负面影响;第三,相比国有企业集团,民营企业集团进行股权质押后对创新的负面影响更大;第四,集团化经营的企业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是影响创新的重要路径,掏空程度越高,资金占用越多,对创新投入的抑制作用越强。上述研究结论带来的启示是:第一,应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进行限制,以降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鼓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第二,应重点关注我国集团化经营的上市公司,打造符合我国特色的集团分类分层治理模式。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豪杰  黄良杰  
本文基于金融化和创新双重视角,运用2007—2020年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背景下企业行为选择偏好。研究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使得企业更倾向选择金融化行为,而非创新行为,且对实质性创新存在显著负向影响。机制检验发现,融资约束是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促进金融化行为的重要作用渠道,且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促进金融化行为后不利于企业未来业绩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非国有企业和股权集中度较低企业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在促进金融化的同时显著抑制了企业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