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94)
- 2023(11512)
- 2022(8853)
- 2021(7852)
- 2020(6791)
- 2019(14813)
- 2018(14727)
- 2017(28782)
- 2016(15242)
- 2015(16861)
- 2014(16750)
- 2013(16372)
- 2012(14470)
- 2011(12485)
- 2010(12948)
- 2009(12724)
- 2008(12382)
- 2007(11343)
- 2006(10057)
- 2005(9718)
- 学科
- 业(82249)
- 企(77784)
- 企业(77784)
- 济(69703)
- 经济(69618)
- 管理(63056)
- 方法(28964)
- 业经(28773)
- 财(28701)
- 融(26733)
- 金融(26733)
- 银(24500)
- 银行(24491)
- 务(24096)
- 财务(24068)
- 财务管理(24051)
- 行(23649)
- 中国(23594)
- 企业财务(22971)
- 农(22846)
- 数学(21179)
- 数学方法(21061)
- 制(19647)
- 农业(17565)
- 技术(15885)
- 体(14943)
- 策(14476)
- 理论(13757)
- 地方(13117)
- 划(13111)
- 机构
- 学院(217204)
- 大学(209330)
- 济(96289)
- 经济(94581)
- 管理(88943)
- 理学(75487)
- 理学院(74899)
- 管理学(74023)
- 管理学院(73638)
- 研究(64112)
- 中国(60911)
- 财(49981)
- 京(42805)
- 财经(39272)
- 经(35636)
- 江(33947)
- 科学(33865)
- 农(33470)
- 中心(32149)
- 所(31090)
- 经济学(29844)
- 财经大学(29118)
- 州(27656)
- 商学(27586)
- 商学院(27347)
- 研究所(27240)
- 业大(27199)
- 经济学院(27088)
- 北京(26751)
- 农业(26000)
- 基金
- 项目(133322)
- 科学(107834)
- 研究(100933)
- 基金(99234)
- 家(83646)
- 国家(82820)
- 科学基金(74474)
- 社会(67412)
- 社会科(64215)
- 社会科学(64202)
- 省(53252)
- 基金项目(52319)
- 自然(46592)
- 自然科(45664)
- 自然科学(45656)
- 教育(45117)
- 自然科学基金(44950)
- 划(42181)
- 编号(40356)
- 资助(39961)
- 业(33326)
- 成果(31822)
- 创(31700)
- 部(29635)
- 重点(29510)
- 发(29112)
- 创新(28638)
- 国家社会(28052)
- 制(28021)
- 性(27194)
- 期刊
- 济(111581)
- 经济(111581)
- 研究(65760)
- 财(45448)
- 中国(41489)
- 管理(40059)
- 融(39598)
- 金融(39598)
- 农(32801)
- 科学(25975)
- 学报(25090)
- 农业(21598)
- 财经(20832)
- 大学(20801)
- 技术(20388)
- 业经(20164)
- 学学(20118)
- 经(17889)
- 经济研究(17634)
- 教育(14869)
- 财会(14753)
- 问题(14181)
- 业(13979)
- 技术经济(13045)
- 会计(12479)
- 现代(12049)
- 世界(11211)
- 商业(11113)
- 贸(10625)
- 经济管理(10331)
共检索到3395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余怒涛 张华玉 刘昊
企业金融化与经济“脱实向虚”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基于微观企业层面的治理机制,从非控股大股东治理视角研究非控股大股东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金融化。研究发现,非控股大股东能有效抑制企业基于套利动机进行的金融投资,主要表现于对长期金融投资的抑制效应。分析其作用机制发现,非控股大股东主要通过“退出威胁”抑制管理层或控股股东基于逐利动机进行的金融投资,进而优化企业金融资产配置,且非控股大股东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效应在退出威胁可信度更高和退出威胁强度更强时更有效。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投资虽然会短期内挤占实体投资,但在非控股大股东的作用下却能有效提升企业未来的实体投资效率;进一步考虑非控股大股东异质性发现,相比国有大股东,外资大股东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更强,相比非金融机构大股东,金融机构大股东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更强,且进一步区分金融机构类别发现,基金和财务咨询公司能更有效抑制企业金融化;考虑外部宏观环境的调节作用发现,当金融业竞争更激烈和所处行业竞争程度更弱的情况下,非控股大股东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强。最后考虑企业产权性质发现,非控股大股东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本研究从企业微观层面为如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供了参考。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洋洋 吴昊旻
以2008—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深入考察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且这种治理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退出威胁可信度高、管理层持股、控股股东财富集中度高,以及所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公司中更明显。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通过缓解控股股东代理问题以及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进一步研究显示,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的长期金融资产持有;相比于自然人和短期投机型大股东,机构投资者、外资及长期战略型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基于外生政策冲击的拓展性检验显示,上市公司减持管制政策削弱了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而放松卖空管制政策则会强化这种效应。经济后果检验表明,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金融化的治理作用具有正向价值效应,即能够显著提升企业价值。
关键词:
非控股大股东 退出威胁 金融化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月娥 程英爽 王然 石婷
在“双碳”政策背景下,环境、社会、治理(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ESG)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在实体企业金融化愈演愈烈的经济环境下,本研究系统分析并检验了企业ESG表现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中介传导机制。结果显示:企业ESG表现与企业金融化之间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体现出企业的“蓄水池动机”,该结论在控制内生性的情况下依然成立;企业财务风险承担水平在ESG表现与企业金融化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云松 郭思延 李伟
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既可能改善企业投资环境从而促进经营生产,也有可能挤出实体投资降低投资效率。以我国2012—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非线性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企业金融化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企业金融化对投资效率呈倒“U”形的影响效应,当小于最优金融化程度时,表现出促进的“蓄水池效应”,当企业出现过度金融化时,表现出抑制的“挤出效应”。从不同产权性质上看,国有企业的倒“U”形影响效应更为显著,对投资效率的“挤出效应”大于非国有企业;从不同行业性质上看,制造业具有显著的倒“U”形影响效应,而非制造业并未表现出这种特征。进一步引入企业规模和企业成长性门槛变量分别检验发现,大规模企业存在进一步金融化即加杠杆的空间,而小规模企业表现出过度金融化的投资效率抑制影响;成长性小的企业金融投资有助于投资效率的提升,高成长性企业过度金融化负面效应严重。据此,提出应该加强政府有效引导、健全市场管理机制、优化金融结构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规范公司治理体系等针对性建议。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王昱 赵爽 翟辛遥
我国作为出口大国,出口产品数量极大却普遍质量偏低。同时,大量出口企业不断突破主业企图通过金融投资获利。为探究出口企业金融化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影响模式,本文使用2000~2009年海关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以及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匹配所得的大量微观数据,运用非参数分位数面板实证分析发现:(1)出口企业金融化对产品质量呈现出非线性影响,且在中高分位点处存在最优金融化水平(分别为0.4857与0.4361),使产品质量达到最大化;(2)出口企业金融化对产品质量呈现出异质影响,在高分位点处,过度金融化更多表现为倒U形挤出特征,而在中低分位点处更多表现为蓄水池效应;(3)非国有企业、高技术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对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变化更为敏感。
关键词:
非参数分位数面板 金融化 出口产品质量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黄薏舟 王维
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究竟是会激励大股东监督管理者,从而降低企业金融化程度,还是促使大股东与管理者合谋,加深企业金融化程度?以2009~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持股比例的上升,大股东会更有动力监督管理者,使其减持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金融资产,从而抑制企业金融化,尤其在第一类代理问题较为严重的企业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内部控制质量较低、薪酬激励程度较高以及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孝明 张可欣
实体企业配置金融资产不断增长,企业创新投资必然发生相应变化。运用2012-2017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公司的年度财务数据,依据金融资产持有时间长短,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分为流动性和非流动性两大类。实证研究不同种类金融资产配置行为对实体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效应,并基于产权性质和技术属性做异质性检验。研究发现,流动性金融资产配置对企业创新投资没有产生显著的"蓄水池"效应,而持有非流动性金融资产对创新投资则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其中,国有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挤出"效应更强。公司治理上的差异是影响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弱化非流动性金融资产对创新投资"挤出"效应的作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郭丽婷
构建非对称演化博弈模型来刻画制造业面临金融投资与创新投资的行为决策过程,并以我国2007-2016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制造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影响的动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制造业金融化对企业的创新投资存在"挤出效应";然而,随着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企业融资约束的不断缓解,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逐渐变为"蓄水池效应"。
关键词:
制造业金融化创新投资经营业绩融资约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培友 杨贝贝 高太光
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日渐增多,独立董事、监事等传统治理手段作用受限。在逐渐兴起的非控股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现实背景下,非控股大股东的公司治理效应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值得关注。基于此,文章以2009—2020年沪深A股26 570个年度观测样本为研究对象,研究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能显著提升企业绩效,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退出威胁通过抑制两类代理成本提升企业绩效;高战略差异度可增强退出威胁治理效应,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或退出更可信时,退出威胁治理效应更加显著。文章丰富了企业绩效研究,从退出威胁角度验证了非控股大股东治理效应,为非控股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提升企业绩效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彦锋 王桂祯 胡著伟
近年来,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主业的负面影响引发对其影响因素及治理对策的高度关注。为弥补股权结构对金融化影响研究的不足,本文以多个大股东为切入点,考察其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具有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效应,对长期金融资产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缓解第二类代理成本、降低两权分离度、改善企业外部信息环境是多个大股东抑制金融化的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非控股大股东的数量越多、相对能力越强以及企业所处地区法律环境越好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越强;就经济后果来看,多个大股东对金融化的抑制能够促进实体投资。同时为企业优化股权结构、促进"脱虚向实"提供了借鉴。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潘鸿
本文指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控股股东通过与上市公司间的不正当关联交易进行外部套利的几种典型手段,利用公司契约理论分析了这种行为的制度性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进一步规范发展证券市场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才是消除这种外部套利的根本。
关键词:
关联交易 大股东外部套利 侵占收益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陈克兢
非控股大股东可以对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利行为和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有效的制约。传统研究认为,非控股大股东通过监督机制和退出机制来实现公司治理,但对退出威胁机制的作用关注不足。本文以1999-2015年中国沪深A股26 485个观察样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代理成本的影响机理,并考察了退出威胁在股权分置改革、股价崩盘风险和股市行情等情境下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两类代理成本。平均来说,退出威胁每上升一个标准差,第一类代理成本会降低0.68个百分点,第二类代理成本会降低0.14个百分点,该结论在控制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稳健;退出威胁之所以能发挥治理作用,是因为管理层和控股股东在乎公司股价;进一步检验表明,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价崩盘风险越高或当股市处于熊市阶段时,退出威胁的治理效应更强。本文揭示了退出威胁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对监管层和投资者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爱群 刘耀娜
以2009—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理论分析并实证研究了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提升了企业创新效率;进一步研究表明,信息透明度和融资约束是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影响创新效率的中介机制,且当企业为非国企或工业企业、企业所在地市场化程度越高、管理层和控股股东对股价越敏感时,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创新效率促进作用越明显;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通过提升创新效率提高了企业价值。
关键词:
非控股大股东 退出威胁 创新效率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洋洋 王生年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效率变革是促进质量变革的有效手段,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以2012~2022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的增加,企业投资效率先升后降,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与企业投资效率呈倒U型关系,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地,探究了倒U型关系的拐点。以自由现金流理论与宏观环境动态变化为基础的机制检验表明,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在有充足自由现金流、获得政府补助以及面临较高环境不确定性的企业中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结论为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提供了启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杜建华 姬琳琳
基于2009—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探究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短贷长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短贷长投,且主要通过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抑制企业过度投资而实现;在非国有企业、市场竞争程度低以及退出行为可信性高的样本组中,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短贷长投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
关键词:
退出威胁 短贷长投 信息透明度 过度投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