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95)
2023(5540)
2022(4810)
2021(4503)
2020(3807)
2019(8847)
2018(8818)
2017(17229)
2016(9439)
2015(10335)
2014(10049)
2013(9980)
2012(9476)
2011(8615)
2010(8397)
2009(7568)
2008(7223)
2007(6443)
2006(5817)
2005(5200)
作者
(27628)
(22839)
(22766)
(21472)
(14644)
(11237)
(10348)
(9093)
(8839)
(8315)
(8031)
(7865)
(7661)
(7256)
(7212)
(7167)
(6852)
(6839)
(6745)
(6612)
(5749)
(5732)
(5708)
(5459)
(5167)
(5111)
(5082)
(5071)
(4721)
(4715)
学科
(36256)
经济(36211)
管理(21877)
(20451)
(15038)
企业(15038)
方法(14466)
数学(12889)
数学方法(12699)
地方(12101)
(11116)
中国(9513)
(9021)
(8494)
农业(7981)
(7503)
业经(7249)
(6224)
贸易(6218)
(6142)
银行(6115)
地方经济(5952)
(5917)
(5810)
(5634)
金融(5631)
环境(5369)
理论(5156)
(4856)
(4742)
机构
大学(125034)
学院(123532)
(47436)
研究(47098)
经济(46239)
管理(43015)
中国(37196)
理学(36666)
理学院(36086)
管理学(35235)
管理学院(35006)
科学(31452)
(28407)
(26631)
(24695)
中心(22758)
研究所(22618)
(22229)
业大(21244)
农业(21007)
(20215)
北京(17783)
(17762)
师范(17505)
(17436)
财经(17019)
(16253)
(16155)
(15413)
经济学(14611)
基金
项目(87005)
科学(67135)
基金(62371)
研究(60476)
(56751)
国家(56300)
科学基金(46672)
社会(37146)
社会科(35009)
社会科学(34997)
(33951)
基金项目(33545)
自然(31941)
自然科(31154)
自然科学(31141)
自然科学基金(30597)
(29752)
教育(27366)
资助(25591)
编号(24056)
重点(20038)
(19574)
成果(19569)
(18851)
(17756)
计划(17382)
科研(17175)
课题(17033)
创新(16585)
大学(15710)
期刊
(54290)
经济(54290)
研究(37437)
中国(27898)
学报(24600)
(23985)
科学(21590)
大学(18155)
(17497)
学学(16933)
农业(15938)
管理(15561)
(13890)
金融(13890)
教育(13782)
技术(9810)
(8839)
财经(8364)
经济研究(8150)
业经(8080)
资源(7600)
问题(7577)
(7266)
图书(7174)
(6915)
业大(6637)
(6134)
(6064)
科技(5685)
农业大学(5488)
共检索到1943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征信  [作者] 刘荣  于琳娜  
个人非恶意原因造成的负面信用记录给金融消费者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容易导致金融消费者、数据报送机构和基层人民银行之间产生矛盾和纠纷,引发诉讼风险和法律风险。结合苏皖鲁豫交会地带7个地级市基层人民银行的征信业务实践,分析非恶意个人负面信用记录的成因和风险,建议履行告知义务,适当宽限展期,强化征信模块,以逐步减少个人负面信用记录纠纷,不断提高基层人民银行征信业务服务水平。
[期刊] 征信  [作者] 邱峰  
现实生活中,居民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大量非恶意逾期记录,这不仅给其本身带来了不便,还可能对征信系统、商业银行等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长效机制来加强非恶意个人信用不良记录的防范。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陈晓捷  
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成因及防范对策中国银行山西省分行陈晓捷利用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已成为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诈骗银行资金的一种新的作案手段。所谓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限期,并且经发卡行催收无效的透支行为。信用卡市场越发达,...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任燕珠  
信用卡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支付工具,由于其具有透支功能及使用便捷性,利用信用卡透支的持卡人也越来越多。2009年《信用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司法解释》出台后,信用卡透支刑事案件不断攀升,有必要就信用卡透支刑法规制进行探讨,以减少信用卡透支行为、保证刑罚的谦抑性、实现刑罚的效益。
[期刊] 征信  [作者] 蒋萌  
目前,信用卡恶意套现问题越来越突出。信用卡的恶意套现,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社会诚信环境,影响了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发卡程序,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提高技防水平,建立整治信用卡恶意套现的长效机制。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钱叶芳  刘展睿  
改革开放实现了劳动关系的契约化,但同时产生了欠薪现象。在处理有关讨薪的群体性事件时,必须分清非理性讨薪和恶意讨薪两种行为,它们除在客观方面具有相似性外,在主体、主观和社会危害性三方面均有区别。当前,社会各界将非理性讨薪行为和恶意讨薪行为予以混同,使得恶意讨薪者利用政府的维稳思维和人们对讨薪者的同情而获利。因此,急需将恶意讨薪和非理性讨薪两类不同性质的行为予以区分,并分别进行相应的法律规制。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钱叶芳  刘展睿  
改革开放实现了劳动关系的契约化,但同时产生了欠薪现象。在处理有关讨薪的群体性事件时,必须分清非理性讨薪和恶意讨薪两种行为,它们除在客观方面具有相似性外,在主体、主观和社会危害性三方面均有区别。当前,社会各界将非理性讨薪行为和恶意讨薪行为予以混同,使得恶意讨薪者利用政府的维稳思维和人们对讨薪者的同情而获利。因此,急需将恶意讨薪和非理性讨薪两类不同性质的行为予以区分,并分别进行相应的法律规制。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贺雄  
《刑法》关于信用卡诈骗罪中"恶意透支"行为的解释过于条文化,实践中难以准确把握,对这类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本文从"恶意透支"的主体、是否"恶意"以及是否"透支"的界定着手,探讨了实际操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指出了立法上的缺陷,提出了以后立法上需要改进的事项。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滕飞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下,边界功能正在从传统的隔离向接触、渗透和开放转化,直至形成一体化边界,因此交界地区既可以产生"经济空洞",也可以创造经济奇迹。本文以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为例,以行政边缘区经济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认为该地区目前仍属于东部地区的"经济低谷",并且省际交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争夺激烈,通过将单个城市之间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竞争转化为几个功能各异的中心城市互动合作,是带动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的有效方式。本文探讨了中心城市互动合作的重点领域,促进资源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在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享、产业共兴、环境共治等方面积累有益...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付树林  
本文通过对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税源结构和管理规律的探究,指出了非居民企业规避所得税纳税义务或减轻税收负担的一些恶意税收筹划方式,并提出了税务机关应采取的对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彭飞  张卫国  黄建宏  
我国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在不断上升,对此商业银行必须予以充分重视。文章依据信用卡恶意透支理念的形成时间,将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划分为蓄意型和非预谋型两类,分析了各类恶意透支行为的风险特征。其次,从商业银行角度,提出了恶意透支风险的系统管理策略,深入探讨了各策略的风险应对措施。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芦效峰  蒋方朔  周箫  崔宝江  伊胜伟  沙晶  
针对恶意样本行为分析,该文提出了一种组合机器学习框架,首先对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序列中调用的依赖关系进行功能层面上的分析,提取特征,使用随机森林进行检测;其次利用深度学习中的循环神经网络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的特性,在冗余信息预处理的基础上,直接对序列进行学习和检测;最后对2种方法进行了组合.在恶意软件样本上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可有效检测恶意样本,但是组合学习的效果更优,AUC(area under the curve of R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鹏  于涛  邢华彬  
以苏鲁豫皖交界地区为代表的省级边缘区经济与各省经济中心区域存在较大差距,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差距呈现变大的趋势。针对这种类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知识本地溢出模型(LS模型)对其成因进行了理论说明。政府在"增速为先"的目标下选择非均衡经济增长路径,导致了省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省际边缘区成为"经济低谷"。对此,文章提出:在省域内交通网络及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省内贸易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相应的省属中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知识溢出(如技术扩散、教育扶持、公共知识扩散等)水平也要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