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37)
- 2023(11856)
- 2022(10403)
- 2021(9897)
- 2020(8114)
- 2019(18826)
- 2018(18720)
- 2017(37157)
- 2016(20108)
- 2015(22613)
- 2014(22626)
- 2013(22358)
- 2012(20556)
- 2011(18621)
- 2010(18505)
- 2009(16771)
- 2008(16255)
- 2007(14039)
- 2006(12329)
- 2005(10735)
- 学科
- 济(78780)
- 经济(78693)
- 管理(59091)
- 业(55589)
- 企(46215)
- 企业(46215)
- 方法(37615)
- 数学(32953)
- 数学方法(32548)
- 财(21644)
- 农(21634)
- 中国(20072)
- 业经(17445)
- 学(16284)
- 贸(15897)
- 贸易(15892)
- 地方(15792)
- 易(15472)
- 农业(14224)
- 制(13897)
- 理论(13407)
- 务(12870)
- 财务(12806)
- 财务管理(12786)
- 策(12661)
- 环境(12602)
- 技术(12488)
- 和(12455)
- 企业财务(12104)
- 银(11986)
- 机构
- 大学(283329)
- 学院(282747)
- 管理(116628)
- 济(114715)
- 经济(112180)
- 理学(101414)
- 理学院(100373)
- 管理学(98780)
- 管理学院(98280)
- 研究(92964)
- 中国(69440)
- 京(59375)
- 科学(56710)
- 财(53093)
- 所(45865)
- 财经(42657)
- 中心(42147)
- 农(42065)
- 研究所(41781)
- 业大(40855)
- 江(40171)
- 经(38866)
- 北京(37639)
- 范(37053)
- 师范(36781)
- 经济学(33917)
- 院(33889)
- 农业(32834)
- 州(32802)
- 财经大学(31808)
- 基金
- 项目(195263)
- 科学(154015)
- 研究(145128)
- 基金(142041)
- 家(122384)
- 国家(121348)
- 科学基金(105024)
- 社会(90636)
- 社会科(85973)
- 社会科学(85954)
- 基金项目(75448)
- 省(75406)
- 自然(68479)
- 自然科(66869)
- 自然科学(66856)
- 教育(66449)
- 自然科学基金(65648)
- 划(63610)
- 编号(60060)
- 资助(59101)
- 成果(48781)
- 部(43503)
- 重点(42899)
- 发(41109)
- 课题(40801)
- 创(40474)
- 创新(37624)
- 教育部(37593)
- 项目编号(37215)
- 科研(36978)
- 期刊
- 济(122610)
- 经济(122610)
- 研究(85756)
- 中国(48844)
- 管理(41779)
- 学报(41293)
- 科学(38917)
- 财(38187)
- 农(37898)
- 大学(31480)
- 教育(31199)
- 学学(29546)
- 融(27423)
- 金融(27423)
- 农业(26704)
- 技术(23978)
- 业经(20368)
- 财经(20038)
- 经济研究(19820)
- 经(16976)
- 问题(15773)
- 图书(15108)
- 理论(14905)
- 实践(13802)
- 践(13802)
- 技术经济(13610)
- 科技(13537)
- 现代(13131)
- 业(13001)
- 贸(12614)
共检索到407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郭强 张明 宋佳馨
不平等的加剧通常被归因于全球化、技术进步、人口趋势以及劳动力市场等因素。传统观点认为,旨在降低通货膨胀和稳定总需求的货币政策有助于长期改善穷人的状况。但是,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前所未有的宽松货币政策引起了各界对货币政策可能导致不平等的担忧。本文旨在梳理非常规货币政策对收入与财富不平等的影响渠道,实证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以及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庄毓敏 景麟德
为了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各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通过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向全球释放了大量流动性。在推动发达国家经济逐渐恢复的同时,流动性泛滥也为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埋下了巨大隐患。当前,美联储正式启动缩表进程,发达经济体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意图愈加明显。而在世界各国经济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伯努瓦·科尔 司马亚玺 杨富勇
在国际层面,政策制定者一直特别关注资本流入的激增,在国家层面,则关注政策对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溢出效应,以及担心非常规政策措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年来,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上都出现了一场关于非常规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潜在影响的激烈讨论。在国际层面,政策制定者一直特别关注资本流入的激增,以及由此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升值压力。最近,除了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以及欧元区推出包括公共部门债券购买计划(PSPP)在内的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等情况之外,国际社会出近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红地 方晓
当前,以名义和实际收益率衡量的利率水平呈现出逐年降低的整体态势,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调整在影响利率走势的同时也产生了显著的收益再分配效应。据此,本文在低利率背景,选取金融和宏观经济领域为研究视角,系统考察了利率下跌的诱因以及货币政策调整所产生的再分配效应。研究结论表明:经济增长速率放缓、投资与储蓄失衡以及内需不振是造成实际收益率走低的重要因。此外,货币政策调整在金融和宏观经济领域将产生再分配效应,引致利息或收入在不同家庭、部门等群体之间的再分配。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若涵 阮加
本文对日本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的冲击方向和传导路径进行理论推导后,通过构建带有参数时变特征的TVP-VAR模型,探究日本央行全面宽松政策CE、量化质化双宽松宽松政策QQE和负利率政策NIRP时期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是如何从货币政策路径、中日贸易路径和资产价格路径传导的。之后,对不同规模企业的产出受到日本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日本货币政策变动主要是通过中日贸易路径来对中国产出水平产生负面影响的。另外,本文发现日本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而对大型制造业企业是不利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许争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为严重的发达国家先后采用了非常规货币政策,帮助本国经济摆脱经济衰退的困局。随着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广泛实施,对其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文章围绕着非常规货币政策所涉及的主要核心问题展开探讨,具体包括界定与特征、理论框架、政策有效性以及退出机制等几个方面,梳理和评述了非常规货币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文献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秦伟广 安辉 邹千邈 李竹薇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面临名义零利率约束下,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经济体先后实施了大规模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并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作为新的货币政策手段,系统研究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理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文系统讨论了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不同传导渠道之间的内在关系,包括货币政策沟通机制、扩大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机制,为深入研究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非常规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资产负债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潘成夫 刘刚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等主要国家的央行实施了零利率货币政策,并在零利率约束下求助于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文章使用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各项数据并结合最新实证研究结果,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与理论效应进行逐一比较,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各种理论假设效应进行全面的验证。总体而言,非常规货币政策确实可以通过几个传导效应起到降低长期实际利率的作用,但是截至目前对信贷扩张以及刺激总需求的效果比较有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非常规货币政策未如理想的原因、非常规货币政策理论效应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时滞等因素制约了其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
零利率 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 流动性陷阱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潘敏 缪海斌
随着全球经济逐步从衰退走向复苏,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的量化宽松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文从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时机判断、退出策略选择和退出工具取舍等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评析,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济复苏 非常规货币政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黄志强
短时期,QE3将有利于避免美国经济下行的风险;长期而言,美联储再次启动非常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引发新一轮的全球流动性盛宴鉴于美国及其货币政策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美国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将对全球经济金融产生深远的影响。欧美日发达经济体纷纷推出新一轮量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朱丽萍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经济体均采取了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并突破了传统货币政策的操作框架,不仅丰富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实践,也为货币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经验材料。本文就美联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进行分析,追溯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与作用机制方面分析政策的实施框架及其特征,并对政策效果进行探讨。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帕特里克·奥勃莱恩 努诺·帕尔马 法兰克·波特尔 安婧宜
经济学家和媒体普遍认为近期几项中央银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是史无前例的。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过去也出台过非常规货币政策,尤其是在当时的标准下。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英格兰银行在1797-1821年间暂停了货币的兑付。英格兰银行在现代意义上并未成为中央银行,尽管它在公共事务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1790年代中期开始,它就承受着储备流失的巨大压力。在1797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陆长平 黄迪祎
基于美联储和欧央行2008年至2021年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通过统一划分实施阶段和政策类型,对比美欧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运用TVP-VAR模型比较不同渠道的政策传导效果,探讨美欧非常规货币政策分化的时间、表现和原因。研究发现,美欧非常规货币政策在危机初期和危机应对阶段已经分化,在操作阶段、政策工具、政策目的、政策效果方面呈现出多维度分化的特点。美国和欧元区国家在经济基本面、危机爆发来源、危机应对方式和政策实施效果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美联储和欧央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多维度分化现象。结合政策特点和基本国情,我国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时应强化风险控制,重视国际风险;及时精准施策,善用工具组合;加强政策沟通,作出明确承诺;把握经济全局,政策协调配合。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吴培新
金融危机后,主要依靠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美国经济避免滑向通缩,实现了缓慢复苏。尽管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基本具有危机前传统货币政策框架的主要特点,但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理念、目标、工具、传导渠道等仍有诸多不同之处:(1)在长期通胀预期稳定的情况下强调最大就业;(2)过度宽松、稳定通胀预期及以平衡方式实现美联储双重目标的政策策略;(3)最优控制和成本收益比较的政策规则;(4)资产负债表工具和利率前瞻性指引的政策工具;(5)以资产组合平衡渠道和未来短期利率预期渠道为主的政策传导渠道;(6)"先量后价"、多工具组合和缓慢渐进的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等等。危机后的这种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是传统政策框架的扩展和延...
关键词:
美联储 货币政策框架 经济复苏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文革 林丹丹
基于货币政策溢出效应传导渠道的异质性,分析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物价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大宗商品价格渠道效应最明显,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正向冲击对物价带来上涨压力,PPI上涨尤为明显;利差渠道次之,汇率渠道效应则相对不明显,这两个渠道效应均在短期内对物价带来上涨压力,在较长期将导致物价下降。但在美国实施QE4时,正向冲击均会导致物价下降。因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外双循环,完成“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组合,才能更好地应对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物价的影响。
关键词:
非常规货币政策 传导渠道 政策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