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59)
- 2023(2844)
- 2022(2469)
- 2021(2267)
- 2019(4469)
- 2018(4260)
- 2017(8805)
- 2016(4374)
- 2015(5157)
- 2014(5305)
- 2013(5220)
- 2012(4841)
- 2011(4422)
- 2010(4558)
- 2009(4341)
- 2008(4685)
- 2007(4429)
- 2006(3880)
- 2005(3744)
- 2004(3599)
- 学科
- 济(23202)
- 经济(23189)
- 贸(17879)
- 贸易(17870)
- 易(17326)
- 管理(13374)
- 业(12754)
- 方法(11504)
- 企(11074)
- 企业(11074)
- 数学(9631)
- 数学方法(9600)
- 出(6121)
- 出口(5680)
- 出口贸易(5680)
- 口(5680)
- 关系(5554)
- 财(5430)
- 中国(5148)
- 市场(4929)
- 融(4746)
- 金融(4746)
- 农(4706)
- 制(4400)
- 务(4182)
- 财务(4178)
- 财务管理(4172)
- 银(4137)
- 银行(4135)
- 国际(4014)
- 机构
- 学院(70362)
- 大学(70197)
- 济(39861)
- 经济(39311)
- 管理(26532)
- 研究(25829)
- 理学(22079)
- 理学院(21906)
- 管理学(21724)
- 管理学院(21591)
- 中国(21409)
- 财(17080)
- 京(14535)
- 财经(13663)
- 经济学(12951)
- 所(12861)
- 经(12345)
- 贸(12221)
- 经济学院(11758)
- 中心(11434)
- 研究所(11086)
- 科学(10908)
- 江(10345)
- 财经大学(10147)
- 北京(9538)
- 院(9379)
- 商学(8713)
- 商学院(8623)
- 农(8620)
- 国际(8505)
- 基金
- 项目(39359)
- 科学(30989)
- 基金(30006)
- 研究(29895)
- 家(25337)
- 国家(25198)
- 科学基金(21573)
- 社会(19830)
- 社会科(19039)
- 社会科学(19034)
- 基金项目(15140)
- 资助(13520)
- 省(13283)
- 自然(13256)
- 教育(13253)
- 自然科(12992)
- 自然科学(12991)
- 自然科学基金(12784)
- 编号(11804)
- 划(11199)
- 部(9877)
- 成果(9507)
- 教育部(8883)
- 中国(8770)
- 重点(8723)
- 人文(8639)
- 国家社会(8533)
- 发(8411)
- 社科(8346)
- 性(8311)
共检索到1180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熊文 王轶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从小国单方面贸易保护的视角,构建一个两国模型,讨论产业布局的各种可能性,寻找小国贸易政策的可能优势区间。研究结果显示,小国存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贸易优势区间。当小国的市场进入成本比大国大,且大到一定程度时,小国可以在贸易保护程度等于甚至小于大国的情况下获取产业布局向自身的倾斜。随着两国市场规模差异扩大、产品替代程度加大、大国贸易保护及冰山成本的增大,小国进入优势区间的难度也会不断加大,并具有收敛性。
关键词:
贸易优势 进入成本差异 产业布局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志贤 沈琪 吕喜环
本文结合中国转轨经济特性,将国内市场进入成本和融资约束纳入到企业异质性理论框架,探讨了"消失的贸易"发生的理论机制。研究发现,国内市场不同进入成本会加剧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进而加剧"消失的贸易",这表明国内市场的进一步一体化,将能促进外贸发展。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光明
中国近年正面临区域非对称贸易方式转型,表现为东部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由升到降,而中西部省份显著上升,这一转型对各地就业与收入等带来了重要影响。本文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各地劳动力工资、土地、交通运输、税收成本差异对企业贸易方式选择的影响,并利用2006—2015年28个省份短面板数据,控制人口密度、教育水平、贸易开放度等基本面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制造业工资成本、税收成本对各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的负向影响,及表征内生趋势性的贸易开放度对各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的倒U型非线性影响十分显著。中西部省份加工贸易发展对于低工资、低税收的依赖则更加严重,而贸易开放度则对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比重呈正向线性影响。不同地区政府应针对各自贸易方式转型的阶段特点做好差别性就业保障工作。
关键词:
贸易方式 成本冲击 内生趋势 产业结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光明
中国近年正面临区域非对称贸易方式转型,表现为东部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由升到降,而中西部省份显著上升,这一转型对各地就业与收入等带来了重要影响。本文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各地劳动力工资、土地、交通运输、税收成本差异对企业贸易方式选择的影响,并利用2006—2015年28个省份短面板数据,控制人口密度、教育水平、贸易开放度等基本面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制造业工资成本、税收成本对各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的负向影响,及表征内生趋势性的贸易开放度对各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的倒U型非线性影响十分显著。中西部省份加工贸易发展
关键词:
贸易方式 成本冲击 内生趋势 产业结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岭松
文章在一个两期模型中分析跨期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与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在一个两期模型中,跨期贸易的模式取决于贸易双方在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上的比较优势。由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消费的流动性约束,我国居民存在对未来消费的显著偏好,造成我国现期消费对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偏低。在跨期贸易中,我国在现期消费上具有比较优势,在未来消费上具有比较劣势,这是造成我国贸易收支持续顺差的主要原因。只有逐步改变居民消费偏好,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贸易顺差的状况。
关键词:
跨期贸易 比较优势 贸易顺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喻志军 姜万军
随着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张,中国与伙伴国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原因在于,出口产品立足于使用廉价劳动力,以低附加值为特征。本文试图论证:在中国,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形成的"点线优势"遇到了困境;而依据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发展"立体优势",尚需漫长的努力过程。现阶段,中国应依据产业内贸易理论构建"平面优势",作为两者的衔接和过渡。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佃凯
发展中国家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国际贸易 ,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反而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比较优势战略忽略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动态贸易利益。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 ,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性 ,这使得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必须进行调整 ,由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
关键词: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陷阱 竞争优势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吴杨伟 王胜
中国在贸易创新的基础上发挥贸易优势成为贸易大国,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过程中,传统比较优势弱化而竞争优势尚未形成。要素流动理论是衔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桥梁,全球化下要素显现出新特征,基于要素双向流动的要素升级优化与集聚促成传统比较优势向贸易竞争优势转化。要素双向流动新开放型贸易战略的创新与自贸区、"一带一路"倡议相契合,为贸易优势的重构提供战略支撑。重构的贸易优势由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级构成,以要素双向流动为条件,以改善内外部环境、要素升级优化与集聚为来源,以提升贸易竞争力为目标,是由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吴杨伟 王胜
发挥贸易优势使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但全球化下贸易发展呈现新特征,贸易优势源于要素升级、优化和集聚。要素双向流动能够促成传统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应通过贸易优势培育机制培育要素双向流动的立体贸易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由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面构成,以要素为载体,要素流动理论为指导,要素升级与优化为基础,要素集聚主导国际价值链分工为核心,获取本国要素收益为本质,提升贸易竞争力为客观体现。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吴杨伟 王胜
中国在贸易创新的基础上发挥贸易优势成为贸易大国,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过程中,传统比较优势弱化而竞争优势尚未形成。要素流动理论是衔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桥梁,全球化下要素显现出新特征,基于要素双向流动的要素升级优化与集聚促成传统比较优势向贸易竞争优势转化。要素双向流动新开放型贸易战略的创新与自贸区、"一带一路"倡议相契合,为贸易优势的重构提供战略支撑。重构的贸易优势由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级构成,以要素双向流动为条件,以改善内外部环境、要素升级优化与集聚为来源,以提升贸易竞争力为目标,是由若干点、线、片和面贸易竞争优势交叉组成的立体贸易竞争优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晓玲
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应性,这使得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必须进行调整,由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
关键词: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陷阱 竞争优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吴杨伟 王胜
发挥贸易优势使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但全球化下贸易发展呈现新特征,贸易优势源于要素升级、优化和集聚。要素双向流动能够促成传统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应通过贸易优势培育机制培育要素双向流动的立体贸易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由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面构成,以要素为载体,要素流动理论为指导,要素升级与优化为基础,要素集聚主导国际价值链分工为核心,获取本国要素收益为本质,提升贸易竞争力为客观体现。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佳芸 张唯婧 谢称秀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汇率提高了波动弹性,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各项贸易进出口额与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波动存在非对称协整关系。基于2006年1月~2010年12月的数据,考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并展示第七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实证分析结果,其M-TAR模型通过检验,得出汇率对机械制造业占全国比重的影响比较薄弱。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杰琦 汪同三
基于1994年1月至2009年4月的数据,采用较新的非对称协整技术,实证考察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之间的变动关系。研究发现,长期中,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我国成立;短期内,J曲线效应在我国存在;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间存在非对称协整关系。其中,相对于出现过大的贸易顺差,如果出现贸易赤字,贸易收支恢复长期均衡状态的调整过程较为缓慢。据此认为,相对于出现贸易顺差,当前更应关注外贸不利冲击对我国经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金叶 徐俊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之际,利用Novy(2011)模型测度1995—2017年中国、美国、日本与"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的贸易成本,研究中国在"一带一路"的贸易成本比较优势及5年来取得的进步。结果表明: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成本比较优势日益显现,下降幅度远高于美、日。从区域看,中国在亚洲大洋洲的贸易成本优势最明显,在非洲和拉美地区贸易成本较高;中国在"一路"国家贸易成本下降幅度大于"一带"国家,均好于美、日;自"一带一路"实施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成本下降了6个百分点,远超美、日,表明"贸易畅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要继续深化贸易合作,拓宽合作领域,实现互利共赢。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贸易 新比较优势 贸易成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