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61)
- 2023(5839)
- 2022(4650)
- 2021(4190)
- 2020(3596)
- 2019(7966)
- 2018(7441)
- 2017(14942)
- 2016(8027)
- 2015(8711)
- 2014(8584)
- 2013(8419)
- 2012(7637)
- 2011(6419)
- 2010(6707)
- 2009(6757)
- 2008(7560)
- 2007(6865)
- 2006(6277)
- 2005(6044)
- 学科
- 企(71677)
- 企业(71677)
- 业(63698)
- 管理(51833)
- 济(40968)
- 经济(40907)
- 财(23842)
- 方法(22224)
- 务(21669)
- 财务(21667)
- 财务管理(21658)
- 企业财务(20805)
- 业经(17880)
- 数学(15058)
- 数学方法(15026)
- 技术(12163)
- 企业经济(12155)
- 划(10788)
- 制(10750)
- 经营(10248)
- 技术管理(9700)
- 策(9621)
- 和(9411)
- 体(9342)
- 理论(8939)
- 体制(8610)
- 决策(8565)
- 计划(7938)
- 经济理论(7378)
- 人事(6690)
- 机构
- 学院(125040)
- 大学(122536)
- 管理(59082)
- 济(56621)
- 经济(55790)
- 理学(50708)
- 理学院(50389)
- 管理学(50098)
- 管理学院(49840)
- 财(32011)
- 研究(31102)
- 中国(27510)
- 财经(25395)
- 京(23883)
- 经(22959)
- 商学(19280)
- 商学院(19127)
- 财经大学(19036)
- 江(18921)
- 经济学(16843)
- 经济学院(15252)
- 北京(14942)
- 州(14769)
- 经济管理(14455)
- 中心(14294)
- 工商(13964)
- 所(13937)
- 科学(13633)
- 公司(12957)
- 贸(12035)
- 基金
- 项目(73576)
- 科学(61547)
- 基金(58056)
- 研究(55276)
- 家(48186)
- 国家(47681)
- 科学基金(44642)
- 社会(38996)
- 社会科(37117)
- 社会科学(37100)
- 基金项目(30427)
- 自然(28775)
- 自然科(28260)
- 自然科学(28253)
- 自然科学基金(27855)
- 省(27231)
- 教育(25146)
- 资助(23542)
- 划(22059)
- 编号(21118)
- 业(18609)
- 部(17482)
- 创(17449)
- 制(16585)
- 企(16572)
- 成果(16433)
- 人文(16393)
- 国家社会(16380)
- 教育部(16296)
- 创新(16079)
共检索到1869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吴琳芳 吕振伟 曹少鹏 刘双
降低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水平是关系到新时期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成败的重要一环。文章通过手工搜集2008—2016年国有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中的非国有股东相关数据,从股权结构和高层治理结构两个维度衡量非国有股东参与国有企业治理的水平,进而考察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与国有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比例越高,国有企业过度投资水平越低,说明非国有股东对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能够起到治理作用,这一结论在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文章结论不仅检验了非国有股东参与国有企业治理的有效性,还发现非国有股东参与高层治理的重要性,为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马勇 王满 马影
本文以2007—2016年国有上市公司发生的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检验了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对国有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的程度越高,国有企业并购绩效水平越高;第二,非国有股东积极参与股东大会投票,有利于其充分发挥制衡、监督作用,提升并购绩效水平;第三,在未向国有企业委派董事的情况下,非国有股东依然能够以股权制衡方式影响企业并购绩效,但作用效果有所减弱;第四,减少非效率的并购交易、改善并购后的资源整合质量是非国有股东提升并购绩效的重要途径;第五,不同性质的非国有股东治理效果存在差异,相比外资和民营股东而言,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总体更强。以上结论表明,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有利于国有企业并购绩效的改善。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可进一步降低非国有股东进入国有企业的门槛,同时保障其相应权利(如投票权和董事委派权等),使不同性质的资本都能参与到内部治理活动中,共同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蔡贵龙 柳建华 马新啸
如何改善国企高管激励机制是新时期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成败的关键一环。本文以2008~2015年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手工收集年报披露的前十大股东性质、持股比例与委派高管的数据,分别从股权结构和高层治理两个维度衡量非国有股东参与国企治理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研究非国有股东治理如何影响国企高管的激励机制。研究发现:首先,单纯的非国有股东持股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无显著影响,但非国有股东向国有企业委派高管有利于改善国企高管的薪酬业绩敏感性。其次,非国有股东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提升作用在竞争性国有企业和处于较低市场化程度地区的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最后,非国有股东委派高管参与国企治理能有效抑制国企高管的超额薪酬和超额在职消费。以上结论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能仅停留在资本层面的混合,还需确保非国有股东在国企经营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民营资本的监督和治理作用。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庄子萱 冉渝 殷皓洲 徐光伟
基于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构建统一大市场的政策背景,文章以2010—2020年国有上市公司异地子公司的投资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有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国有股东治理可以发挥“激活效应”,显著提升国有企业的异地投资水平。机制分析表明,非国有股东通过促使国有企业战略转型、抑制管理者短视,从而提高了其异地投资水平。异质性研究表明,这种促进作用在地方性国有企业或者高管具有复合背景的国有企业中更强。文章基于政策联动的视角,丰富了非国有股东治理的经济后果以及国有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为缓解市场分割、促进国有资本的跨区域流动、构建统一大市场以及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简冠群 高颖
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优化社会责任行为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赋能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以2010~2020年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非国有股东的监督治理效应对不同动机社会责任的影响机理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异质股东能否形成多元共治,不仅取决于股权融合视角下的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更取决于(超额)委派董事所形成的话语权。非国有股东参与国有企业治理能够降低国有企业履行自利型社会责任的可能性,促使其管理者或股东履行战略型社会责任。本研究不仅是对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从决策层面建立健全国企治理机制的有益探索,而且对国有企业异质性股东参与治理和社会责任行为的研究进行了补充。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艳利 钱怀安
在结构性去杠杆的背景下,研究国有企业如何去杠杆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3—2019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股权结构和高层治理结构两个维度实证检验了非国有股东治理与国有企业杠杆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仅通过持股难以对国有企业杠杆率产生影响,通过委派董事切实参与国有企业治理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去杠杆;相比于非过度负债国有企业和央企而言,非国有股东治理对过度负债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去杠杆作用更显著,实现国有企业内部结构性去杠杆。机制检验表明,非国有股东对国有企业杠杆率的影响是通过降低第二类代理成本和提升国有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实现的。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健忠 高明华
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能否突破体制机制对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束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以2014-2021年中国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非国有股东参与公司治理能否促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机制又是怎样的。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对数字化转型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对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作用主要源于企业家能力激活机制的发挥,通过促进企业家能力向数字化转型方向配置从而推动了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进一步检验发现,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一方面提升了国有企业经理人的离职业绩敏感性,形成了国企经理人的压力传导机制;另一方面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提高了经理人的风险承担意愿,形成了数字化转型的风险共担机制,这都有利于国企数字化转型。分样本检验的结果显示,上述影响渠道在国有绝对控股公司并不存在。最后,本文为破除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的障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何瑛 汤贤正 侯粲然
本文使用手工整理的2007—2018年国有A股上市公司非国有股东独特数据集,基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构建非国有股东治理参与度指数,分析并检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情境中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能够提高国有企业并购决策效率和并购整合能力进而提升长期并购绩效。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分别促进和抑制了非国有股东对国有企业长期并购绩效的积极影响。此外,基于双向混改情境的对比研究发现,两种情境中异质性股东参与治理均能提高企业长期并购绩效,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本文拓展了非国有股东治理效果和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宋春霞 姬静然
国有企业“半市场化半行政化”薪酬制度对高管的激励不足,可能增强其通过“在职消费”谋取替代性补偿的动机,而“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等内部治理问题又为高管在职消费提供了机会。国有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国有股东,强化了股东监督、抑制高管谋取超额在职消费的机会,同时影响薪酬制度向市场化转变,增强对国有企业高管的激励。文章从股权结构和高层治理两个维度,检验了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对国有企业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参与治理能够对高管超额在职消费产生抑制作用,且这一作用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和竞争性行业中更显著。本研究为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混改、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效率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洪正 袁齐
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的分工动机已成为国企改革中一直未能有效克服的顽疾,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的治理绩效的提升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中能否改善公司的财务政策、提升公司的分红动机?本文以2008-2014年的国有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利用手工收集的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和委派高管人员比例,检验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企分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非国有股东治理能够显著地提升国企分红的倾向和水平,该结论在控制了内生性后依然成立;同时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企分红的提升效应是通过降低国有企业内部代理成本实现的。进一步研究还表明,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竞争性行业特征能够对上述影响产生正向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从非国有股东治理的角度,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济效果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支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慧敏 孙浩然 李琼
经验分析和理论证据表明委托代理问题会为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带来额外的成本,使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放缓。文章选取2014-2019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股权结构和董事会治理两个维度考察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国有企业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并检验公司治理机制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非国有股东持股与委派董事均会提升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并且该提升作用在过度负债企业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通过优化激励机制、内部控制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实现了国有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提高。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黄琼宇 罗依茹 胡志勇 许楚红
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本文以2013―2019年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从股权结构和高层治理两个维度考察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治理能够显著提升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可比性,且上述作用只存在于地方国企和市场竞争类国企。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治理显著增强会计信息可比性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非国有股东治理及会计信息可比性领域相关研究,同时也为监管部门进一步鼓励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以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马新啸 窦笑晨
本文以2008~2018年沪深两市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扩展的XLT-LEVM模型法(间接法)测度上市公司的杠杆操纵水平,考察了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有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参与国企高层治理可以缓解政府干预、改善高管激励以及加强内部控制,从而对国企杠杆操纵现象产生治理作用,具体表现为国企表外负债和名股实债的规模下降,但股权制衡缺乏相应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治理作用在资金稀缺度较低、去杠杆压力较小、地方控制以及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经过治理的国有企业在信息质量和经营实践两个维度得到显著改善,具体表现为股价信息含量和投资效率得到提升。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闫翠苹 郭泽光 李校红
基于控制权理论视角,选取2008~2020年我国主板上市国有企业为样本,探讨非国有股东控制权配置对国企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单一路径分析,委派普通董事或监事对国企生产效率的影响不明显,但委派高管或执行董事能显著促进国企生产效率的提高,相较于委派高管,委派执行董事对国企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大;从组合路径分析,委派“普通董事+监事+执行董事”组合、“执行董事+监事”组合和“普通董事+监事”组合均能产生协同效应,且大于单纯委派组合中某个代表对国企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同时委派代表的异质性越强,产生的协同效应对国企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越强。综合比较,非国有股东控制权配置对国企生产效率提升作用由高到低的顺序是:“执行董事+普通董事+监事”组合、“执行董事+监事”组合、执行董事、高管、“普通董事+监事”组合。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非国有股东专用性投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国企生产效率的提高。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瑶 侯德帅 徐道胜
优化战略定位、促进高质量发展是国企混改的重要方向。非国有股东作为“内部人”参与国企公司治理,能否发挥“鲶鱼效应”,激发国企活力,更是实践与理论关注的重点。据此,本文从国企战略定位视角,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显著提升了国有企业战略激进度。拓展性分析发现此影响主要存在于地方国有企业以及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国有企业。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主要通过增加研发投入、促进员工流动、降低资本密集度提升了国有企业的战略激进度,并且战略激进度的提升最终有助于增加国企价值。本文研究表明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发挥了“鲶鱼效应”,不仅丰富了国企混改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也为继续深入推进国企混改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