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99)
- 2023(8185)
- 2022(7034)
- 2021(6378)
- 2020(5589)
- 2019(13093)
- 2018(12935)
- 2017(25336)
- 2016(14110)
- 2015(16056)
- 2014(16365)
- 2013(16351)
- 2012(15338)
- 2011(13935)
- 2010(14011)
- 2009(13064)
- 2008(13263)
- 2007(12131)
- 2006(10483)
- 2005(9415)
- 学科
- 济(63830)
- 经济(63766)
- 业(39290)
- 管理(36969)
- 方法(33357)
- 数学(29453)
- 数学方法(29185)
- 企(28819)
- 企业(28819)
- 农(19655)
- 财(17606)
- 中国(15678)
- 学(14018)
- 农业(13784)
- 业经(12513)
- 贸(11775)
- 贸易(11775)
- 易(11414)
- 理论(10594)
- 地方(10519)
- 收入(9950)
- 制(9923)
- 和(9259)
- 务(8867)
- 财务(8850)
- 财务管理(8826)
- 银(8588)
- 银行(8548)
- 融(8324)
- 企业财务(8323)
- 机构
- 大学(215714)
- 学院(213120)
- 济(92042)
- 经济(90270)
- 管理(80883)
- 研究(71626)
- 理学(70477)
- 理学院(69678)
- 管理学(68434)
- 管理学院(68045)
- 中国(52640)
- 京(44783)
- 科学(44671)
- 农(40902)
- 财(40815)
- 所(37197)
- 业大(34509)
- 研究所(34093)
- 财经(33232)
- 农业(32601)
- 中心(32581)
- 江(31656)
- 经(30217)
- 经济学(29975)
- 范(28013)
- 北京(27828)
- 师范(27728)
- 经济学院(27300)
- 财经大学(24714)
- 院(24638)
- 基金
- 项目(141337)
- 科学(110820)
- 基金(103413)
- 研究(100801)
- 家(90808)
- 国家(90062)
- 科学基金(76228)
- 社会(65012)
- 社会科(61617)
- 社会科学(61595)
- 省(54704)
- 基金项目(54497)
- 自然(49032)
- 自然科(47926)
- 自然科学(47911)
- 教育(47198)
- 自然科学基金(47134)
- 划(46594)
- 资助(42963)
- 编号(40772)
- 成果(33447)
- 部(32186)
- 重点(32058)
- 发(30102)
- 创(28851)
- 课题(27620)
- 教育部(27561)
- 科研(27526)
- 国家社会(27280)
- 创新(27024)
共检索到3043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洪银兴
在现阶段实行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一是与劳动价值论相容;二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容。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等要素属于私人所有,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增进国民财富。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参与整个新创造价值(v+m)的分配。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要素价格分别在各自的要素市场上形成,不仅对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起调节作用,而且可以对各种要素报酬作市场评价。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条件下需要贯彻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平正义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从表面上看,分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由要素参与分配导致。但深层次分析,产生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个人所拥有的要素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解...
关键词:
生产要素 收入分配 理论 制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继明
本文在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框架内 ,根据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基本规定和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正相关原理 ,揭示了非劳动生产要素对价值决定的影响 ,指出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价值基础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所做的贡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朝栋 李新记
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首先是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贡献,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和尺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产权关系和商品经济原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贡献在现实经济关系和法律上的体现,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这两个方面都有科学的阐述。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忠跃
在新一代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据要素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生产要素。激活数据要素市场新活力,释放数据要素市场新动能,将数据要素纳入到收入分配框架中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然而,数据要素参与收入分配面临三重困境,即数据权属关系界定不清晰的权属界定困境,非劳动收入分配主体不明的收入分配困境,非劳动收入分配不公的数据鸿沟困境。因此,只有实现数据要素的权属保护与产权有效激励,完善更加体现效率和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治理效能,才能构建新的数据生产关系以匹配生产力发展特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正反馈效应和乘数效应。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据要素 劳动收入 分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朝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坚持只有活劳动才创造新价值的前提下 ,对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商品价值量形成中的作用或贡献也作了科学阐述和客观评价。其中 ,节省活劳动和降低商品价值量是先进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或贡献之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童水栋 周红云
必须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对价值形成的贡献。对价值决定的再分析说明,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边际劳动时间决定。非劳动生产要素能够通过提高劳动效率,使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对价值形成做出重要的贡献。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陈刚 颜斌斌 汤珂
数据的要素化与资产化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一个关键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系统性地探讨了数据的要素化与资产化过程。文章首先界定了数据的概念及其属性,随后分析了数据要素化的内在条件和流通瓶颈,提出了政策、技术与监管三个维度的优化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界定数据要素化与数据资产化的内在关联。文章进一步聚焦于数据资产化的确认前提和规范流程,通过政策和案例梳理探讨了数据资产化的实践动态,警示数据资产泡沫,分析泡沫成因机制并提出政策建议。主要结论:一是数据要素化可尝试从政策层面的深化与创新、技术标准与认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监管层面的精细化与前瞻性等进行优化;二是尽管数据要素化与数据资产化关注的是不同维度的过程,但是从数据流通价值角度来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数据形态演化和要素价值的释放;三是数据资产金融创新是数据资产化探索阶段的亮点,但仍需警惕由价值评估偏差、刷单与关联交易等市场操纵以及质押融资风险引发的数据资产泡沫。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景强
信息(information)和讯息(message)是传播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在传播学的引进过程中,这两个概念一直没有得到认真的梳理,给传播学的认知带来很多困惑。本文把这两个概念放置在传播领域内,深入分析和阐释信息的领域和维度,信息的属性和意义以及信息与讯息的差别及其理论意义,为传播学基础理论提供一种解释和参照。
关键词:
信息 讯息 传播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冠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只承认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作为社会劳动凝结物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同时也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笔者梳理了理论界对传统劳动价值一元论的新认识,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并不矛盾。
关键词:
价值 劳动价值一元论 生产要素价值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荣兆梓
劳动生产率是包含着产品生产中耗费的全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量劳动的生产率。而传统的理解则认为劳动生产率只是表征活劳动效率,这不仅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而且造成理论上和实践中的种种矛盾和缺憾。同时,总劳动生产率的实际计算过程中存在困难也是导致人们用活劳动生产率代替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之一,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是运用活劳动系数和物化劳动系数。值得强调的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增长方程与新古典增长方程虽然在形式上颇为相似,在实质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震
按生产要素分配具有现实合理性,但现阶段的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存在重大局限和误区。目前,社会贫富悬殊和利益对立是分配体制安排和理解不当的结果。只要找到分配理论的问题所在,矛盾就可以解决,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让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确立利润分享和劳动产权制度。
关键词:
生产要素 劳动价值论 分配理论 误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锦春 谢建国
通过构建一个开放经济下的卡莱茨基模型,分析了劳动力要素分配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使用28个OECD国家1961~2011年的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劳动力要素分配对劳动生产率存在重要影响:在工资主导型国家中,劳动收入比重增加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利润主导型经济中,劳动收入比重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难以确定。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改善国内劳动力要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提高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仅能够促进工资内需型经济体的形成,也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一结论为改善我国要素收入分配失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和政策借鉴。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赵广山 崔朝栋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原则的进一步突破。如何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及其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急需理论界认真研究和回答的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海燕
文章以企业为单位,在企业现有会计体系基础上,提出劳动性生产要素价值贡献率概念,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将劳动性生产要素贡献价值从企业新增价值中分离出来,并借助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岗位岗级调整系数、个体绩效价值调整系数,计量出企业中各类型劳动性生产要素群体及个体参与企业新增价值分配所获得的收入,最终构建了基于劳动性生产要素价值贡献的收入分配模型。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灿 郑正喜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可以构建多种产业关联效应测度方法,但不同方法间的区别与联系尚未获得足够重视和透彻把握。本文探讨了常规不加权产业关联测度的真实内涵和局限性,并由经济分析入手探讨和论证了相应的加权测度形式;将简单和加权的两种方式归纳为产业关联的相对(边际或平均)测度和绝对(规模)测度,着重辨析其经济内涵的异同点;进而分别采用Leontief和Ghosh模型体系,从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两个角度测度后向和前向产业关联效应。结合我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不同测度方法给出的结果均有其经济分析价值;但相对而言,考虑规模因素的加权测度方法在刻画实际的产业关联效应方面显得更为客观、可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