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78)
- 2023(9570)
- 2022(8014)
- 2021(7585)
- 2020(6364)
- 2019(14452)
- 2018(14089)
- 2017(27150)
- 2016(14167)
- 2015(16134)
- 2014(15938)
- 2013(14895)
- 2012(13316)
- 2011(11638)
- 2010(11299)
- 2009(9874)
- 2008(9209)
- 2007(7975)
- 2006(6355)
- 2005(5086)
- 学科
- 济(55746)
- 经济(55694)
- 管理(44086)
- 业(43053)
- 企(36983)
- 企业(36983)
- 方法(29649)
- 数学(26098)
- 数学方法(25651)
- 技术(15711)
- 财(14597)
- 农(13771)
- 中国(13342)
- 理论(12492)
- 业经(12128)
- 教学(10914)
- 贸(10577)
- 贸易(10573)
- 易(10331)
- 学(10021)
- 务(9754)
- 财务(9708)
- 财务管理(9689)
- 农业(9524)
- 企业财务(9234)
- 技术管理(9203)
- 地方(8786)
- 和(8639)
- 制(8514)
- 环境(8137)
- 机构
- 学院(196590)
- 大学(196583)
- 济(79557)
- 管理(79082)
- 经济(78142)
- 理学(69606)
- 理学院(68937)
- 管理学(67665)
- 管理学院(67265)
- 研究(55827)
- 中国(40042)
- 京(38389)
- 财(35391)
- 科学(32987)
- 财经(29778)
- 范(27514)
- 中心(27460)
- 江(27434)
- 经(27301)
- 师范(27256)
- 业大(26495)
- 经济学(25453)
- 所(24936)
- 农(24316)
- 经济学院(23170)
- 北京(22907)
- 研究所(22876)
- 财经大学(22405)
- 师范大学(21992)
- 技术(21986)
- 基金
- 项目(139617)
- 科学(111887)
- 研究(106085)
- 基金(102397)
- 家(87877)
- 国家(87148)
- 科学基金(77046)
- 社会(68343)
- 社会科(65011)
- 社会科学(64995)
- 省(54938)
- 基金项目(54678)
- 教育(51676)
- 自然(48800)
- 自然科(47783)
- 自然科学(47774)
- 自然科学基金(46902)
- 划(45777)
- 编号(42784)
- 资助(40344)
- 成果(33529)
- 部(32059)
- 重点(31480)
- 创(30886)
- 发(29266)
- 课题(29095)
- 国家社会(28992)
- 创新(28835)
- 教育部(28648)
- 人文(27960)
共检索到2681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辛继湘 杨志平
埃吕尔认为作为效率、环境与系统而存在的技术并非单纯为人所控制,而是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居于技术世界,人在技术意识的裹挟与驱使下以效率为动机不断地追求更多力量,这种求力的伦理即力量伦理导致了人类价值追求的单一化而使自由式微。在教学中,技术从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控制着教学,使其在追求效率优位的过程中遭遇了自由危机。在埃吕尔看来,要重拾被技术遮蔽的自由,需要人们共同追寻一种非力量伦理来实现对技术自主的控制,而正确认识、理性反思、自觉践行、多方协同是在教学中建构非力量伦理的基本途径。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米川
<正>回溯人类发展史,技术与伦理历来是个“二律背反”式的亘古难题。而在“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而且连根拔起”的人机世或人工智能世代,随着AIGC在“互动本体论”意义上在人类“主体间性”的嵌入,这种难题更是演变为一种生死攸关的社会风险问题。古今中外从来不乏对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深表忧思甚至痛斥。庄子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视“桔槔”之灌溉工具若敝履,宁愿“抱瓮而出灌”。柏拉图《斐德罗篇》中讲到法老萨姆斯对发明文字的塞乌斯说“文字恰恰促进了遗忘,因为人们依赖于外在的符号,疏于用心记忆”。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朱文辉
"有效教学"脱胎之时便饱含着强烈的工具理性基质,它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愈益呈现出阻抑智慧、束缚个性的病态,导致对有效教学的虚假注释。生成性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住了现代教学从标准化大规模量的扩张到多样化个性的张扬这一变革脉络,把对有效教学的平面化静态描述发展到立体性动态建构,并对教学中人的生存样态怀揣深切关怀,这是对有效教学认识视角的转换和伦理使命的升华,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文化范式的重要变革。
关键词:
工具理性 有效教学 生成性教学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方绪军
新一轮技术革命,科学知识向生产技术转移、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发展、技术知识向课程知识转化等因素促进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实现变革,其焦点在于职业教育课程如何适应性选择的问题。基于唯物主义历史观,探析技术知识变革的历史演变钩沉,并从价值、数量、结构以及评价等维度出发,深入剖析技术知识变革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本体遮蔽。基于此,提出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选择的策略,具体包括把握职业教育核心价值取向,重构技术知识转型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生产”与“课程供给”的动态互补;践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观,形成类型化的课程建设范式,实现“课程建设”与“人才质量”的线性提升;坚持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架设技术知识变革与课程改革的桥梁,实现“知识供给侧”与“课程需求侧”的动态平衡;秉持人的全面发展观,构建异质类多维课程评价体系,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共生。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明 李洋
技术的价值负荷性是技术伦理的存在之基,而对于技术的价值负荷性,只有从技术本身即技术的含义和本质来深刻理解,才能为技术伦理的存在及其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技术伦理 价值负荷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务农
在场和参与是伯格曼用来衡量"聚焦实践"的基本标准,聚焦实践又是衡量技术是否对人造成异化的关键范畴。因此,"在场的参与"既可以用来分析教育技术、技术信息对教育的异化机制,也可以作为重建教育技术运用伦理的基本尺度。本文主要以伯格曼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认识为基础,分别从技术和信息两方面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在线教学可能面临的伦理危机,然后从网络教学空间教学主体在场参与的内涵、信息和技术的伦理中立性以及教学主体的目的和态度三方面讨论了在线教学的伦理尺度及实现问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限,李建珊
人类活动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既是人类为自身创造幸福、改善生活的手段,也是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等全球性问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导致后面这种负面结果的科学技术决定论加以深入反思。为了防止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滥用,人类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必须努力探索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定位问题,在操作理念层次则要确立科学技术绿色化的理想。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决定论 人文价值 绿色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华君 滕姗姗
高科技企业非伦理技术行为不仅局限于企业与冲突方之间的关系相背离,还影响着社会、自然等生态圈的平衡。技术伦理原则寻求的是平衡和谐,实现整个环境的融洽稳定。从技术伦理原则的12个指标研究高科技企业的非伦理技术行为,具体分析核伦理、太空伦理、生态伦理和基因伦理,最后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发展型伦理意识,即宏观层面从整体上关注企业与自然、企业与技术、企业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微观层面具体地考察企业与人之间的技术伦理关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范恒 周祖城
基于"嵌入机制"引入团队道德文化作为中介机制检验团队层次的伦理型领导对团队自主行为产生的影响。通过对130个工作团队的500份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伦理型领导与团队组织公民行为显著正相关,与团队不道德行为显著负相关;团队道德文化中介伦理型领导和团队组织公民行为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还中介伦理型领导和团队不道德行为的负相关关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范恒 周祖城
基于"嵌入机制"引入团队道德文化作为中介机制检验团队层次的伦理型领导对团队自主行为产生的影响。通过对130个工作团队的500份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伦理型领导与团队组织公民行为显著正相关,与团队不道德行为显著负相关;团队道德文化中介伦理型领导和团队组织公民行为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还中介伦理型领导和团队不道德行为的负相关关系。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范恒 周祖城
本研究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一个跨层中介模型,旨在揭示伦理型领导对下属员工的自主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道德效能感和道德勇气所起的跨层中介作用。研究提出,团队伦理型领导和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显著正相关,和员工的工作场所偏常行为显著负相关;员工的道德效能感和道德勇气分别跨层中介伦理型领导和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工作场所偏常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技术制造型民营企业的130个工作团队的500名员工及其直属主管进行调研,本研究的假设均得到观测数据的支持。本研究提出的跨层中介模型将有助于企业界进一步了解影响员工自主行为发生的机制,以期有效地促进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并抑制他们的偏常行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凯
长期以来,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概念被误读。常见的观点不是来自赫尔巴特,而是出自凯洛夫。这种误读不但窄化"教育性教学"概念,而且还遮蔽了赫尔巴特的教学伦理思想。
关键词:
教育性教学 赫尔巴特 凯洛夫 教学伦理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伟
技术进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是当代技术哲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埃吕尔认为技术可以作为效率手段、人工环境或技术系统,而技术进步则是从传统社会到技术社会,再到技术系统,经历了从关注个体进步到整体进步的转变。埃吕尔的技术哲学思想为我们理解技术的不可逆性和普遍性对教育影响的必然,以及教育中的"效率"追求,技术化了的人,人的主动性的丧失等对教育影响的实然,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视角。从技术对教育影响的应然性来看,教育要回到人,回到过程,回到生活,回到终身学习,回到教育的本真。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晓慧 卢佳 赫鹏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着力点。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多元化效应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关注的核心之一是教师实践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这种有效性已与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之间产生了多维关联。本文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当下境况进行分析,依据伦理失范的判定方法,总结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伦理失范的典型表现,分析产生原因,从教育治理角度提出伦理失范现象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技术伦理 伦理规范 教育治理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赵磊磊 蒋馨培 代蕊华
基于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内涵与逻辑,本研究以内在主义技术伦理为考量视角,提出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内在主义技术伦理考量框架,即:智能评价主体应关注技术的道德协同性,智能评价技术应关注道德算法设计,智能评价过程应遵循公平伦理规范,智能评价行为应依赖“人-智”伦理秩序。研究发现,内在主义视角下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存在的伦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应用僭越教育主体尊严,智能评价数据挖掘违反信息道德界限,智能评价算法偏误破坏教学决策质量与公平,以及智能化教学评价活动偏离人本伦理轨道等多个方面。为此,从内在主义视角提出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技术伦理规约路向:关注人文情感与技术理性的结合,树立需求本位的人机关系准则;实现有道德的算法设计与优化,合理保障师生教育自由与隐私安全;聚焦智能技术蕴含的积极伦理,增强对智能评价算法的动态监测;发挥智能评价的行为影响,构建以人为本的评价伦理秩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