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00)
2023(5415)
2022(4347)
2021(4024)
2020(3258)
2019(7236)
2018(6941)
2017(13649)
2016(7901)
2015(8908)
2014(8799)
2013(8380)
2012(7550)
2011(7114)
2010(7165)
2009(6242)
2008(5994)
2007(5640)
2006(5090)
2005(4423)
作者
(19816)
(17525)
(16940)
(16102)
(10402)
(8335)
(7340)
(6729)
(6639)
(5923)
(5891)
(5545)
(5331)
(5254)
(5218)
(5119)
(4993)
(4927)
(4853)
(4795)
(4407)
(4343)
(4188)
(4072)
(4008)
(3958)
(3863)
(3695)
(3472)
(3442)
学科
(43866)
(33909)
经济(33877)
(29156)
农业(29133)
中国(13667)
业经(12965)
管理(12889)
方法(10453)
农业经济(9732)
数学(9714)
数学方法(9672)
(8856)
企业(8856)
(8837)
农村(8833)
(8443)
发展(7453)
(7452)
地方(7405)
(7257)
劳动(7257)
(7201)
土地(6718)
(6650)
收入(6634)
人口(6326)
农业劳动(6316)
技术(6114)
(5985)
机构
学院(109243)
大学(98805)
(49292)
经济(48412)
管理(40785)
(40162)
理学(36087)
理学院(35797)
研究(35700)
管理学(35288)
管理学院(35110)
农业(30185)
中国(26830)
业大(23204)
科学(20267)
(19011)
(18514)
农业大学(18353)
(17930)
中心(17707)
(17456)
研究所(16221)
经济管理(15328)
(15182)
师范(15112)
财经(14939)
经济学(14478)
(14447)
职业(14096)
(13785)
基金
项目(73824)
研究(60592)
科学(59830)
基金(52592)
(44597)
国家(43999)
社会(39348)
科学基金(38042)
社会科(36840)
社会科学(36834)
(31865)
教育(29068)
基金项目(28453)
编号(27903)
(25772)
(25263)
自然(21609)
自然科(21108)
自然科学(21105)
自然科学基金(20740)
成果(20016)
资助(19562)
课题(18854)
(18502)
(17834)
重点(16391)
(16379)
国家社会(16164)
(15981)
(15833)
期刊
(59413)
经济(59413)
(47780)
农业(32440)
研究(27920)
中国(27150)
业经(17930)
教育(17618)
学报(15021)
科学(14828)
技术(14358)
(14266)
农业经济(13130)
大学(12892)
农村(12734)
(12734)
学学(12594)
(12096)
金融(12096)
(11453)
职业(10657)
管理(9589)
问题(9564)
农村经济(8617)
世界(8234)
技术教育(7943)
职业技术(7943)
职业技术教育(7943)
经济问题(7747)
(7043)
共检索到161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显凯  罗明忠  
就业经历对个体后期成长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混合截面数据,采用Probit、Oprobit、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从拓展性成长和效益性成长两个维度综合考察非农就业经历对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的非农就业经历能够通过发展能力烙印,促进其拓展性成长和效益性成长;政策支持能够强化非农就业经历对新型职业农民拓展性成长和效益性成长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个体非农就业经历对其成长影响存在差异。应重视新型职业农民非农就业经历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多渠道促进新型职业农民能力提升,构建和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壮大的政策支持体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冬梅  雷显凯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是产业兴旺,关键是人才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基于广东和江西两省501份新型职业农民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和OLS模型实证检验从业经历对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农业培训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务农经历会抑制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农业培训;经商经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农业培训;从事农业生产年限和家庭农业从业人数也会对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农业培训产生影响。为此,可以改变原有培训方式,从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出发,依据新型职业农民不同的从业经历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显凯  罗明忠  丁柏超  
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6 023份数据,实证检验非农就业经历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非农就业经历对农民主观幸福感产生正向影响;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认知水平和可行能力在非农就业经历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年龄等控制变量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各异;不同非农就业经历的状态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为此,增进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应继续完善非农就业政策,发展县域经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提供便利,并尊重不同就业经历农民的差异性诉求;农民个体也应重视既往经历所带来的效应,努力提升自身认知和能力水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显凯  罗明忠  丁柏超  
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6 023份数据,实证检验非农就业经历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非农就业经历对农民主观幸福感产生正向影响;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认知水平和可行能力在非农就业经历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年龄等控制变量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各异;不同非农就业经历的状态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为此,增进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应继续完善非农就业政策,发展县域经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提供便利,并尊重不同就业经历农民的差异性诉求;农民个体也应重视既往经历所带来的效应,努力提升自身认知和能力水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江一  仇童伟  秦范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和2017年的家庭和社区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带动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使农民参与非农就业的概率显著提高约4个百分点,但对创业无显著影响。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效应显著,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形成后,一定程度上能直接带动农业劳动者从事本地雇佣劳动,但尚不具有促进农业资本投资替代家庭自有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释放更多农业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效应。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可通过促进土地出租来带动农民非农就业。由此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在带动农民非农就业方面产生显著的要素集聚外部性,提出可从培育和发展这些新型主体着手来提升农民收入和促进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江一  仇童伟  秦范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和2017年的家庭和社区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带动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使农民参与非农就业的概率显著提高约4个百分点,但对创业无显著影响。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效应显著,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形成后,一定程度上能直接带动农业劳动者从事本地雇佣劳动,但尚不具有促进农业资本投资替代家庭自有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释放更多农业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效应。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可通过促进土地出租来带动农民非农就业。由此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在带动农民非农就业方面产生显著的要素集聚外部性,提出可从培育和发展这些新型主体着手来提升农民收入和促进就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艳丽  马超侠  
2014年,海南省在10市县试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出台了《海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标志着全省新型职业农业培育工程正式拉开了帷幕。随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其就业渠道呈现出多元化、创新化、专业化、产业化特征。为了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应该加强农业教育与培训,支持与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的行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增加农业专项贷款,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有效的路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重道远,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为保障。政策体系构建可以从细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立法,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科学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以及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于雁洁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已成为我国农民家庭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意味着农民收入结构已经摆脱对土地资源的依赖。基于此,对于农村非农参与比例的提升就应成为未来农村改革的重要环节,其对农村区域内部的就业结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影响个体劳动者就业方式与区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个体人力资本。因此,在既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条件下,非农就业比例的提升将主要决定于个体劳动者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促进非农就业的关键就在于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非农就业能力。
[期刊] 改革  [作者] 胡祎  张正河  
基于CFPS中2012年、2014年和2016年数据,采用内生处理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职业培训对农民非农就业决策、就业类型、就业地点、就业稳定性和就业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职业培训能通过提升农民人力资本的方式,提高农民参加非农工作的概率,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流动。第二,职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创业的意愿,增强了其从事非农工作的积极性,并使非农就业质量得以提高,这种就业质量的提升体现为工作更稳定、工资更高、工作地点离家更近。第三,从培训供给方式来看,用人单位组织的培训针对性更强、培训效率更高,对农民非农收入的提升效果比政府组织的培训更好。第四,从农民异质性的角度来看,职业培训存在两方面的突出效果:存在“拔高”效应,培训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使风险偏好较强的青壮年男性有更多就业机会,非农就业质量大幅提高;存在“兜底”效应,使风险偏好较弱的女性、老年人等农村相对弱势群体有获得离家较近、较稳定非农工作的机会。第五,现实中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尤其值得关注,阻碍其参加培训的不可观测因素拉低了其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往往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各级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农民职业培训支持力度,注重支持企业开展针对性培训,同时兼顾因各种原因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群体,让职业培训发挥更好的效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林蔚   霍学喜   孔荣  
基于陕西省564户种植业家庭农场微观调研数据,在考虑样本选择偏差和家庭农场异质性基础上,采用倾向匹配得分(PSM)模型探究非农职业经历对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的净效应,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土地流转视角下非农职业经历影响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非农职业经历对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高龄农场主非农职业经历对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的影响效应较为显著;非农职业经历通过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和延长土地流转期限提高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生态自觉性,且土地流转规模的中介效应影响更大。因此,政府应完善具备非农职业经历群体返乡创业激励机制,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生态生产政策支持力度,并适度推进土地流转规模扩张及土地流转期限长期化,推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庄西真  
在我国,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为了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发展困境,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逐渐提上日程。从宏观上看,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产生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对农村实用人才认识的逐步深入。从微观上看,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和培育与农民的现代化进程可谓并蒂相连,以农业现代化为视阈,可为深入理解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崭新的视角。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徐晨阳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经济活动各个维度的激烈竞争已严重影响到农业的专业化发展。为此,从2012年开始,国家积极倡导"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希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欧阳忠明教授在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化学习研究》一书中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相关的启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高福鑫  赵玲  赵海荣  
乡村非农就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准确把握青海省乡村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本文基于2013—2020年青海省43个县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了青海省乡村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青海省乡村非农就业率及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乡村非农就业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就业居民受教育程度、农业机械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能够提高农民收入,而农业发展水平则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俊蕾  
大量"懂技术、会经营、能表达、负责任"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当前,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初步出现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作为新型经济社会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构了农民之间的新型经济关系,使农民有机会超越传统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实现身份、能力和观念的转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加快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和政策建设有利于吸引更多有志于现代农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创业,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漪鸥  
<正>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空心化”、宅基地及房屋“闲置化”、留守农民“老龄化”、农业承包地“抛荒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广大农村地区面临“谁来建设,怎样建设”的严峻挑战。同时,实践表明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就业创业能有效应对上述挑战。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具备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主体意识及风险意识,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