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34)
- 2023(9022)
- 2022(7304)
- 2021(6976)
- 2020(5639)
- 2019(12961)
- 2018(12472)
- 2017(24190)
- 2016(12832)
- 2015(14786)
- 2014(14247)
- 2013(14663)
- 2012(13787)
- 2011(12873)
- 2010(12848)
- 2009(11982)
- 2008(11603)
- 2007(10257)
- 2006(9045)
- 2005(8143)
- 学科
- 济(69524)
- 经济(69463)
- 农(49864)
- 业(41339)
- 农业(33079)
- 方法(29869)
- 数学(28460)
- 数学方法(28376)
- 管理(27284)
- 中国(21532)
- 企(18546)
- 企业(18546)
- 业经(18248)
- 贸(14005)
- 贸易(13998)
- 易(13746)
- 财(13579)
- 制(12946)
- 地方(12737)
- 农业经济(12655)
- 发(12416)
- 发展(10578)
- 展(10572)
- 村(9656)
- 农村(9637)
- 体(9598)
- 收入(9513)
- 银(9481)
- 银行(9480)
- 融(9385)
- 机构
- 学院(191816)
- 大学(189479)
- 济(97008)
- 经济(95671)
- 管理(73954)
- 研究(68552)
- 理学(65032)
- 理学院(64321)
- 管理学(63571)
- 管理学院(63219)
- 中国(55457)
- 农(48985)
- 财(39673)
- 京(38740)
- 农业(36834)
- 科学(36410)
- 所(33086)
- 财经(32232)
- 中心(31984)
- 经济学(31732)
- 业大(31124)
- 研究所(29907)
- 经(29897)
- 经济学院(28944)
- 江(26509)
- 范(24502)
- 北京(24454)
- 师范(24371)
- 经济管理(24008)
- 财经大学(23778)
- 基金
- 项目(128242)
- 科学(103532)
- 研究(98553)
- 基金(97664)
- 家(83828)
- 国家(83010)
- 科学基金(71500)
- 社会(68991)
- 社会科(65183)
- 社会科学(65172)
- 基金项目(51043)
- 省(47011)
- 教育(43233)
- 自然(41270)
- 自然科(40362)
- 自然科学(40353)
- 自然科学基金(39720)
- 资助(39622)
- 划(39119)
- 编号(38741)
- 部(31617)
- 成果(31315)
- 国家社会(30577)
- 农(30068)
- 发(29336)
- 重点(28267)
- 教育部(27529)
- 中国(27096)
- 人文(26883)
- 创(26253)
- 期刊
- 济(108364)
- 经济(108364)
- 研究(58424)
- 农(56250)
- 中国(40484)
- 农业(38516)
- 科学(27685)
- 学报(27086)
- 财(26584)
- 业经(23091)
- 大学(22841)
- 融(22741)
- 金融(22741)
- 学学(21977)
- 管理(21452)
- 业(17250)
- 经济研究(16492)
- 财经(16453)
- 问题(16246)
- 教育(15219)
- 农业经济(14973)
- 世界(14748)
- 农村(14603)
- 村(14603)
- 经(14178)
- 技术(13522)
- 贸(12209)
- 经济问题(11535)
- 版(10912)
- 社会(10459)
共检索到2868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靖
中国农村女性参与非农就业的比例显著提高,对于增进家庭收入、减少贫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女性在家庭中的双重身份——挣取收入者和照看孩子的主要人员出发,其劳动模式和供给行为的改变对于下一代福利的影响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确定的。本文通过将农村地区妇女的劳动供给状况进行区分,就其劳动参与行为对孩童健康状况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母亲额外单位的劳动时间的增加对孩子的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同样的母亲非农劳动时间的增加对于孩童健康的负面影响大于农业劳动时间增加的影响程度,而母亲收入增加对孩子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边际效果分析表明母亲收入增加对孩子健康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劳动供给 儿童健康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刘靖 董晓媛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中国农村地区女性的劳动力市场参与和照料儿童责任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儿童照料的替代品,包括老人、亲戚以及育儿机构等,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使用CHNS数据,针对多个反映儿童健康的指标,重点考察了儿童照料替代品对于儿童健康所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母亲劳动供给时间和收入的前提下,被他人照料时间的增加对儿童健康呈现出显著的负面影响,适合儿童年龄的育儿机构的可获得性对于儿童健康状况的影响显著为正。研究结果证实了目前农村地区儿童照料服务的差强人意以及针对儿童的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关键词:
育儿替代品 劳动供给 儿童健康 内生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顾和军 刘云平
采用2011年国家统计局江苏省调查总队在江苏农村地区调查的数据,分析了非农就业、母亲照料对儿童教育的影响。与不工作或仅从事农业劳动的个体相比,当期参与非农工作的母亲,其子女的学习表现更好,母亲从事非农工作所带来的收入增加的正面效应超过了照料时间或质量下降的负面效应,正面效应能超过负面效应的主要原因是,样本中有74.42%的母亲在本乡或本县范围之内工作。研究看不出来母亲在儿童的学前阶段从事非农工作对其子女日后学校成绩的影响。儿童在3-6岁期间主要由母亲照料,会显著提高他们的学习表现,而在0-2岁期间由母亲照
关键词:
非农就业 母亲照料 农村儿童教育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康传坤 付正鑫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三期面板数据,考察了母亲加班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母亲加班会使儿童健康状况变差,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并利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母亲加班对女孩、学龄前儿童、城市儿童以及由母亲照料的儿童健康的负面影响更明显。考虑到母亲面临的工作-家庭冲突,我们既要保障女性的合法工作权益,同时还要兼顾女性的家庭责任,因而需要为女性创造友好型工作环境和家庭生活环境。同时,重视家庭照料的基础地位并鼓励父亲积极参与到儿童照料中来,以减少女性的后顾之忧。
关键词:
母亲加班 工作-家庭冲突 儿童健康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刘诗羽 罗必良
陪读作为农民家庭帮助幼年子女获得更优教育机会的教育风险投资,将大量年轻母亲束缚在家庭中,使其承受着剧增的子女教养负担,从而抑制了其多孩生育意愿。文章基于农民家庭教育投资策略变迁的视角,利用CFPS数据实证考察陪读行为对农村母亲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陪读显著抑制了农村陪读母亲的多孩生育意愿。有陪读经历的农村母亲,其生育孩子的期望数量明显少于没有陪读经历的农村母亲,且其结果具有稳健性。(2)机制分析发现,农村母亲在陪读过程中的“密集母职”实践引致其精神压力的增大,显著抑制了其多孩生育意愿。(3)进一步证据表明,陪读对农村母亲生育意愿的负向影响存在溢出效应,即对于没有选择陪读的农村已婚育龄女性来说,其生育意愿会受到同村陪读母亲经历的负向影响。(4)异质性分析发现,不论子女在何地学校就读,陪读对农村母亲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具有普遍性。由此,提高农民生育意愿的关键,在于保障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教育责任回归学校,减轻农民家庭子女教育负担,并警惕农村社会互动的消极效应。
关键词:
母亲陪读 密集母职 生育意愿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苏华山 吕文慧 黄姗姗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和2014年的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研究了因父母外出所导致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健康差异。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水平显著地低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父母同时外出对留守儿童健康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而父亲或母亲单方外出的影响不显著。此外,通过对比发现,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负面影响明显超过对城镇留守儿童的影响,对6岁及以下留守儿童健康的负面影响明显超过对6岁以上留守儿童的影响。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健康 倾向得分匹配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昊 李强
利用2013和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基于"健康资本模型"和"社会支持理论"提出研究假说,分别从情景记忆得分、精神状态得分和抑郁状况得分三个角度探析了子女照料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子女照料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有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照料强度的增加而有所变化且对女性和中西部的农村失能老年人影响更大;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子女照料可以通过增加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和进行身体锻炼的机会以及提高对子女的满意度来改善其精神健康。因此,有效利用以子女为主的家庭养老资源,构建以家庭照料为基础的多元供给服务体系,有助于提升农村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水平,助推"健康老龄化"。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熊瑞祥 李辉文
本文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研究儿童照管对农村已婚女性非农就业的阻碍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儿童照管公共服务在缓解这一阻碍作用中所扮演的角色。采用线性工具变量方法和双概率模型得到的实证结果都表明,照管儿童对中国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重要且显著的阻碍作用,而村里存在的可以部分替代已婚女性儿童照管的小学或幼儿园等公共服务则有助于缓解这一阻碍作用。这一发现意味着现阶段中国农村仍然存在大量因为需要自己照管儿童而从事农业就业的女性劳动力,而提供儿童照管公共服务则有助于将这些劳动力从农业部门中释放出来。
关键词:
儿童照管 公共服务 非农就业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震
文章使用"中国食物与营养监测系统(CFNSS)"2008年数据研究了中国农村地区母亲外出就业对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的影响。作者使用倾向匹配得分方法控制内生性后发现,虽然外出就业可以获得较高收入,但母亲外出就业的儿童的营养状况显著低于母亲在本地就业的儿童。而母亲在本地从事非农就业或农业就业,虽然家庭收入差异明显,但对儿童营养状况却没有显著影响。可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收入对儿童营养状况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而母亲照料的重要性在不断显现。因此,文章认为,提升农村儿童营养状况,提高其营养摄入水平固然重要,但母亲对儿童的照料也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关键词:
母亲就业 儿童营养 倾向匹配得分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宗庆庆 张熠 陈玉宇
本文分析了中国老年人身体健康对照料需求和照料模式选择的作用。实证上,通过大样本慢阻肺随机干预实验,采用双重差分估计的结果表明:(1)在慢阻肺干预实验后,实验组老年人身体健康显著改善。照料需求大幅度减少,健康改善带来老年照料利用概率减少了35.5%;(2)实验组照料需求的减少主要发生在社会照料需求方面,健康改善带来社会照料利用概率减少了67.8%,而家庭照料基本保持不变;(3)异质性检验表明,潜在家庭照料资源越少的家庭,社会照料需求的下降越明显。从理论的角度,上述实证结果支持家庭在老年人照料模式选择中存在"啄序偏好":家庭首先动用所有内部照料资源,然后再使用社会照料,从而导致社会照料对健康的敏感度更高。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事前的预防性健康干预政策能够显著减轻家庭在照料特别是社会照料方面的负担。对于内部非正式照料资源较少的家庭,预防性健康干预政策的减负效果尤为显著。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小兰
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构建了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劳动供给行为分析框架,并利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对其劳动供给曲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全体样本,还是性别分类样本,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非农劳动时间都与工资成反方向变化,非农劳动供给曲线呈现向右下倾斜。本文由此推出了实施最低工资标准这一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非农劳动 供给曲线 最低工资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杜凤莲
随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儿童看护供给体制逐步由单位或者国家福利式供给转向市场提供,儿童看护方式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了影响。本文利用CHNS数据研究了在儿童看护提供机制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儿童看护和家庭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发现儿童看护和家庭结构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影响程度更高。文章的政策含义是降低儿童看护成本、提高儿童看护服务的可获得性可以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
关键词:
儿童看护 家庭结构 劳动参与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春芳
本文以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儿童看护、老人照料对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传统的家庭分工对发达地区农村已婚女性非农就业具有较深远的影响,已婚女性更多地承担了抚养孩子、赡养老人等家庭生产的责任,降低了她们非农就业的可能性和劳动时间。随着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大和农村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已婚女性家庭与就业的矛盾将更突出。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相应的公共产品供给,使农村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其非农就业,以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月萍
农村父母流动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影响有所差别,同时,父母流动对儿童在校行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需要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评估。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文章从班级融入、学校适应以及行为规范3个维度考察农村父母流动对大龄留守儿童在校行为的影响,并在多元回归模型的基础上使用倾向值分析法对父母流动对大龄留守儿童在校行为的干预效应进行更精准的测算。估计结果稳健地表明:父母流动对大龄留守儿童的在校行为,尤其是班级融入及行为规范具有消极作用。亲子分离式的中国人口城乡流动的代价不仅仅在于未来中国人力资本的市场竞争力,而更应该警惕其对下一代人口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以及行为自控力等综合发展能力的影响。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仇焕广 靖骐亦
本文利用CFPS2014数据考察了母亲嫁妆价值对家庭中子女参与课外教育的支出及辅导类别选择的影响。通过OLS回归和Logit模型回归我们发现,较高的母亲嫁妆价值会使子女课外教育开支显著提高,通过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发现,母亲嫁妆的影响效果大于家庭人均收入和住房价值所带来的影响,并且其影响效果在不同群体间存在差异,对男孩的影响大于女孩,对乡村家庭的影响大于城镇家庭。此外,较高的母亲嫁妆价值使得子女参与课外才艺培养类辅导班的概率显著提高。借助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进行进一步检验发现,本研究的样本选择偏误问题并不严重,回归结果可以认为是一致有效的。
关键词:
子女课外教育 母亲嫁妆 家庭教育话语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