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37)
- 2023(9266)
- 2022(7145)
- 2021(6527)
- 2020(5354)
- 2019(11741)
- 2018(11845)
- 2017(23105)
- 2016(12965)
- 2015(14057)
- 2014(14295)
- 2013(14027)
- 2012(12768)
- 2011(11501)
- 2010(11614)
- 2009(10593)
- 2008(10531)
- 2007(9691)
- 2006(8724)
- 2005(7930)
- 学科
- 济(56011)
- 经济(55953)
- 农(45282)
- 业(42889)
- 农业(29949)
- 管理(27938)
- 企(21814)
- 企业(21814)
- 方法(19187)
- 业经(17663)
- 数学(17081)
- 数学方法(16946)
- 中国(16633)
- 地方(12705)
- 制(12626)
- 财(12623)
- 学(11940)
- 发(11447)
- 农业经济(10202)
- 体(9939)
- 发展(9787)
- 展(9779)
- 村(9211)
- 农村(9197)
- 银(9148)
- 银行(9118)
- 策(8832)
- 行(8766)
- 贸(8548)
- 贸易(8544)
- 机构
- 学院(186684)
- 大学(181825)
- 济(78821)
- 经济(77316)
- 研究(68137)
- 管理(66723)
- 农(59365)
- 理学(58162)
- 理学院(57522)
- 管理学(56429)
- 管理学院(56107)
- 中国(51329)
- 农业(45708)
- 科学(43862)
- 业大(38285)
- 京(37645)
- 所(36202)
- 财(33469)
- 研究所(33158)
- 中心(31415)
- 江(29601)
- 农业大学(28183)
- 财经(26711)
- 省(24558)
- 经(24502)
- 经济学(24122)
- 范(23904)
- 师范(23562)
- 业(23374)
- 院(23358)
- 基金
- 项目(128770)
- 科学(100677)
- 基金(93582)
- 研究(91465)
- 家(84111)
- 国家(83344)
- 科学基金(69691)
- 社会(59556)
- 社会科(56113)
- 社会科学(56099)
- 省(52093)
- 基金项目(49762)
- 自然(44716)
- 自然科(43705)
- 自然科学(43691)
- 自然科学基金(42935)
- 划(42771)
- 教育(39870)
- 资助(37085)
- 编号(36790)
- 农(33525)
- 发(29764)
- 重点(29386)
- 成果(29026)
- 部(28484)
- 创(26414)
- 业(25582)
- 国家社会(25340)
- 性(25189)
- 课题(25171)
- 期刊
- 济(92923)
- 经济(92923)
- 农(64477)
- 研究(51622)
- 农业(43217)
- 中国(39254)
- 学报(37506)
- 科学(32453)
- 大学(28195)
- 学学(27314)
- 财(23904)
- 业经(21871)
- 融(20824)
- 金融(20824)
- 业(20580)
- 管理(20320)
- 教育(15311)
- 问题(14245)
- 农村(14070)
- 村(14070)
- 农业经济(13888)
- 技术(13737)
- 财经(13177)
- 经济研究(12985)
- 版(12587)
- 业大(11617)
- 经(11336)
- 世界(11244)
- 经济问题(10253)
- 农业大学(10239)
共检索到276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政
非农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大小关系表征着非农化与城镇化两大进程的协同性。对世界各国的研究发现,非农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差值呈现"扩大-波动-缩小"的趋势,在实现高度城镇化后可能逐步趋零。1985—2019年,我国非农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差值呈现两轮先增后减变化。这一波动,一方面,取决于非劳动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与居住在乡村的非农就业人口数量增减有关。当前,我国正在进入非劳动人口城镇化主导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同时,有越来越多非农就业人口更愿意居住在乡村。建议顺应人口流动的新趋势,完善城镇化政策体系,鼓励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安居,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为乡村就业非农化营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城镇化 非劳动人口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恩平
文章在区分了城乡收入利益和消费利益的基础上,考察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之间城乡利益分享机制及城镇化进程差异,得出以下结论:(1)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有利于城市的倒U形变化,城乡消费差距存在从有利于农村到有利于城市的?形变化。(2)劳动人口城镇化受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影响显著,而非劳动人口城镇化受城乡消费差距变化影响显著,呈现城乡市场—家庭可分的城镇化模式,形成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城镇化差距先升后降的倒U形变化。(3)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过程存在由劳动人口主导的欠发达前期、劳动与非劳动人口并重的中等发展跨越期和非劳动人口主导高度发达后期的阶段性差异,也对应了人口城镇化的不同政策需求。
关键词:
城镇化 城乡差距 劳动人口 非劳动人口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荣南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非农经济发展对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程度,定量揭示了经济非农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动态联系,并对我国城镇化水平、动力结构、测度指标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
城镇化 非农化 灰色关联分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孔泾源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农耕大国,其工业化、城镇化道路,自然有着区别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特殊性格,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辜胜阻博士新著《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简称《研究》),正是力图探求中国社会非农化与城镇化发展的民族个性。在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自发的渐进性转变的历史条件下,城镇化和非农化无疑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但对处于产业、技术与制度的突发性变迁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城镇化与非农化发展,就不再象欧美早期工业化国家那样模式单一。在这些国家,甚至包括少数发达国家,不仅乡村社会中普遍出现了工业化和非农化现象,而且城市尤其是城郊也存在着部分农业活动。非农...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冬泳
本文从历史的维度详尽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变迁过程及其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归纳与发掘了其中的历史背景、现实约束,并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梳理和总结,将对未来农地非农化制度的创新产生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农地非农化 制度变迁 制度创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姚士谋 吴建楠 朱天明 William Y.B.Chang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大幅度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8年的45%左右。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1.5亿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约有一半的农民工已转化为城镇的暂住人口,这是我国城市化成长发展的主流形式。从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推动我国有特色的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城乡统筹与城镇化的策略等方面探索农村人口非农化与我国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
农村人口 非农化 城市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凯 冯献
研究目的:揭示土地市场化对于农地非农化的影响并对其作用区间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综合指标评价和门槛效应模型,在确定土地市场化水平基础上,分不同区域和出让区间考察土地市场化对于农地非农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1)土地市场化水平对于农地非农化的影响是分区间性的,到达一定门槛值后,会产生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2)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在出让价格提高过程中,都经历土地市场化对于农地非农化的正向作用区间;(3)"高价位陷阱"反映了较高出让价格区间下,土地市场化对于农地非农化产生促进,而导致过度非农化的情况。研究结论:通过市场化的作用减少农地过度非农化,需把握土地出让价格的上涨和作用区间,合理有效利用市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文涛 刘秀玲
文章利用1978—2013年全国层面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对人口城镇化、就业非农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就业非农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推进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而劳动力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则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但由于过去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不合理的制度性原因,使得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农村就业人口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受到阻滞。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转移 VAR 城乡收入差异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培芳
本文选取了 1 978年到 2 0 0 0年国民经济与人口统计资料 ,对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与经济非农化率的依存关系用 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关系模型 ,并对其进行评价。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经济非农化 回归分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春源 张婼
按照社会产出分配方式的不同,城镇化有两种发展模式:生产要素的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在不同发展模式下,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率之间的关系具有异质性,其中生产要素的城镇化抑制了居民消费率的提升,只有将更多的社会产出分配于劳动者,推动实现人的城镇化,才能发挥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率的提升作用。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计量检验证实了这一观点。因此,我国应逐步扭转生产要素型城镇化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理念,不断优化社会产出分配政策,让劳动者分享到更多的发展成果,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伶俐 王定祥
本文通过对城镇化中农地非农化配置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均存在失灵,并且政府失灵引致的农地非农化效率损失远大于市场失灵引发的效率损失。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都是农地非农化配置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即使是两者协同发挥作用也难以促进农地适度非农化。只有引入政治协商制度,使之与市场机制、政府机制有机耦合和协同作用,才能最终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目标。中国要构建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三位一体"的农地适度非农化机制,还需要对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与管理制度、土地利用质量考核制度进行必要的创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胡伟艳 张安录
研究目的: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因果关系。研究方法: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1)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并具有协整关系;(2)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之间存在从农地非农化到人口城镇化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从人口城镇化到农地非农化的Granger因果关系并不显著;(3)人口城镇化关于农地非农化的弹性为0.53,即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每变动1%,人口城镇化将变动约0.53%。研究结论:研究区城镇化方式为先土地非农化再带动人口城镇化,土地非农化作为人口城镇化的引擎在推进城镇化速度方面非常明显,是一种粗放、摊大饼式的土地高消耗、人口低吸收的城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史大平 王定祥
本文在对农地适度非农化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地适度非农化的制度障碍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准市场化的农地非农化路径依赖和政策措施。本文认为,纯市场机制和纯政府机制都无法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配置,只有建立起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的准市场化机制才能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定祥 李伶俐
本文通过对城镇化和农地非农化的秩序进行理论分析,论证了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在农地非农化中失灵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地非农化中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制度根源,并提出了"市场+政府+民主协商制度"有机融合的准市场化配置的农地非农化机制和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政策组合,试图在改革现有农地制度的同时,在城镇化中建立一个农地适度非农化和失地农民利益保护的机制。
关键词:
城镇化 农地非农化 失地农民 利益保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苑韶峰 朱从谋 杨丽霞 徐建春
通过改进人口半城镇化测算方法,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及耦合度模型,分析了浙江省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空间格局及耦合度,并对其耦合关系进行了时空分析和规律探讨。结果表明:①浙江省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均呈增长趋势,人口半城镇化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产业非农化表现出相反的北高南低格局。②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形成浙北低人口半城镇化—高产业非农化、浙西和浙南高人口半城镇化—低产业非农化的空间格局。③浙江省大部分县市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耦合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以上,无明显空间差异;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以中度耦合和较高度耦合水平为主,2005—2014年间中度耦合县域逐渐转变成较高度耦合,在空间分布上出现明显空间差异。④相较于人口城镇化和产业非农化耦合度不断上升的特征,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存在动态耦合关系,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呈倒"U"型分布,倒"U"型拐点在人口城镇化水平的55%左右,浙江省大部分县市处于倒"U"型分布的左侧阶段,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耦合发展可以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同时注意拐点右侧需结合产业升级、户籍制度改革等手段促进半城镇化人口市民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