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53)
- 2023(8808)
- 2022(7348)
- 2021(6807)
- 2020(5435)
- 2019(11974)
- 2018(11717)
- 2017(23188)
- 2016(12413)
- 2015(13432)
- 2014(13107)
- 2013(13201)
- 2012(12172)
- 2011(10898)
- 2010(10849)
- 2009(9815)
- 2008(9576)
- 2007(8612)
- 2006(7605)
- 2005(6373)
- 学科
- 济(57420)
- 经济(57360)
- 农(45297)
- 业(43405)
- 农业(30107)
- 管理(28919)
- 企(21923)
- 企业(21923)
- 方法(20487)
- 数学(18556)
- 数学方法(18459)
- 业经(18406)
- 财(13710)
- 中国(13354)
- 地方(13168)
- 收入(11613)
- 产业(11241)
- 贸(10808)
- 贸易(10805)
- 易(10557)
- 制(10528)
- 农业经济(10226)
- 技术(10127)
- 发(9772)
- 学(9450)
- 村(8997)
- 农村(8989)
- 发展(8009)
- 展(8007)
- 体(7894)
- 机构
- 学院(180828)
- 大学(173937)
- 济(82187)
- 经济(81018)
- 管理(71618)
- 理学(63530)
- 理学院(62915)
- 管理学(62046)
- 管理学院(61760)
- 研究(61518)
- 农(57767)
- 中国(46685)
- 农业(44688)
- 科学(39371)
- 业大(38417)
- 京(34646)
- 所(31679)
- 财(31135)
- 研究所(29204)
- 中心(29077)
- 农业大学(28168)
- 江(26133)
- 财经(25366)
- 经济学(24602)
- 经济管理(23670)
- 经(23257)
- 经济学院(22623)
- 业(22405)
- 省(21546)
- 科学院(21354)
- 基金
- 项目(130006)
- 科学(102613)
- 基金(95851)
- 研究(91542)
- 家(85653)
- 国家(84863)
- 科学基金(72124)
- 社会(61950)
- 社会科(58595)
- 社会科学(58581)
- 省(52683)
- 基金项目(52305)
- 自然(46063)
- 自然科(45012)
- 自然科学(44998)
- 自然科学基金(44233)
- 划(42635)
- 教育(37871)
- 编号(36291)
- 资助(36280)
- 农(33314)
- 发(30631)
- 重点(28627)
- 部(28196)
- 创(27973)
- 业(26636)
- 国家社会(26568)
- 成果(26358)
- 创新(26099)
- 计划(24733)
- 期刊
- 济(92168)
- 经济(92168)
- 农(62259)
- 研究(45400)
- 农业(42117)
- 学报(33438)
- 中国(32703)
- 科学(30314)
- 大学(25326)
- 学学(24863)
- 业经(23552)
- 财(20430)
- 管理(20158)
- 业(19785)
- 融(17294)
- 金融(17294)
- 问题(14048)
- 农业经济(13689)
- 农村(13406)
- 村(13406)
- 经济研究(13218)
- 技术(12394)
- 财经(11725)
- 版(11294)
- 世界(10967)
- 业大(10761)
- 经济问题(10356)
- 经(10157)
- 科技(9754)
- 农业大学(9735)
共检索到253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朱玲
我国80年代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制度安排,是使农户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农民获得配置这一经济实体资源的自主权。绝大多数农户面临的资源条件是土地,资金稀缺而劳动力过剩,土地的流转还受到种种政策性的限制。因此,农民的经营决策普遍表现为在尽可能改善现有农业生产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将生产要素、尤其是家庭剩余劳动力投入非农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炜 蔡建明
发展乡村非农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经济繁荣的前提条件。论文以中国乡镇企业数据代表乡村非农产业,探讨2000—2013年各省份乡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及其全局和局部空间演化特征。在乡村非农产业时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空间角度和时间角度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研究乡村非农产业对乡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中国乡村非农产业变化巨大,时间上发展迅速,但内部差异呈扩大态势;空间分布上东部与中西部存在明显的差距,东部集聚仅在山东、浙江、江苏三省;产业类型构成上,工业占主导地位,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次之,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对工业依赖度更高。②乡村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在空间上具有异质性,东部地区非农产业发展对居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较中西部地区更高;时间维度上,乡村非农产业对居民收入促进作用逐渐减弱。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完善乡村制度改革、发展多种产业类型等建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扶玉枝 朱磊
利用湖南省新化县统计局农调队2006年对农村住户调查的数据资料,采用Logit模型从农户家庭层面分析了农户从事非农产业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农户是否从事非农产业受家庭劳动力人数、劳动力的年龄、性别以及距最近县城的距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家庭劳动力的最高文化程度对是否从事非农产业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与大多数的实证研究结果不一致。
关键词:
农户 非农产业 Logit模型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白雪梅 段志民
已有研究在分析整体非农产业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均等的影响时,忽略了非农产业的异质性。本文根据2009年CFPS数据,利用EGR法对非农产业进行划分,运用反事实的收入模拟方法,分析了高收入非农产业、低收入非农产业及总体非农产业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均等的影响。分析发现:总体非农产业和高收入非农产业拉大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而低收入非农产业有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将低收入非农产业进一步按年龄组划分后显示,若高年龄组低收入的非农居民转向传统农业,将改善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此外,农村居民所得收入与其土地拥有量之间呈U型关系。这些结论为我国有效地制定农业政策,引导非农产业良性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非农产业 收入不均等 EGR 反事实收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礼辉 孔荣
以2008年对陕西和甘肃两省746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二项Logistic和Ordinal Regression模型对农户投资非农产业意愿及其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5.3%的农户没有投资非农产业,投资非农产业的农户中有74.1%的农户对投资收益持积极态度。农地面积、家庭常住人口、户主的教育程度、农户的风险态度、家庭财务状况对农户投资非农产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农地面积、是否愿意采用新品种、户均年收入对农户投资非农产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马晓河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部门。这个部门同非农产业的关系如何,会直接通过资源流动和产品供求影响经济发展。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依据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农业和非农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发展关系。因此,根据本国国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研究和确定一个合理的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婷 李小建
文章采用1995~2005年的相关数据,通过使用基尼系数和赛尔指数这两种计算地区差异的方法,得出了一致性的结论:目前全国农区的经济差异虽然仍在不断扩大,但扩大的幅度有所减小。
关键词:
农区经济差异 非农产业 分布状况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夏永祥 成涛林
近些年,农民收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其现状不容乐观,例如增长趋缓,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城乡差距逐渐拉大等等。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农民收入,进而提高城市化率是今后我国“三农”工作的根本,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应切实采取措施促进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词:
统筹城乡发展 非农产业 农民收入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韩炜 蔡建明 马恩朴
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以乡镇企业为主要代表的乡村非农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基于1987-2016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1)以全国整体来看,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劳动者人均报酬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正向作用,上缴税金对农村居民收入作用为负。(2)企业劳动者人均报酬、乡镇企业总产值和上缴税金对农村居民收入作用随时间变化,引起变量系数突然变化的原因多与政策变化相关联。(3)乡镇企业总产值、劳动者人均报酬和上缴税金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弹性作用具有空间分异性。最后对未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相应发展建议,包括健全全国惠农政策、减轻乡村非农产业发展税收压力、增加农村居民多种收入方式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希果 梁彭勇
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对我国1978~2003年工业集聚与非农产业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同互动关系;(2)非农产业就业是影响我国工业集聚的重要原因,而工业集聚没有带动就业非农化;(3)我国地区政府的就业政策加快了非农化进程,引起了非农化过程中的工业集聚效应;(4)我国城市对工业的承受能力较弱;(5)我国的工业集聚只引起了产业产值变化,并没有过多地改变产业就业结构,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差,没有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今后的工业化战略应当更加重视就业问题的解决。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农村产业分化与农业生产社会化研究课题组
该文在论述我国非农产业发展总体特征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两种趋势上分析了山西非农产业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颜银根
本文首先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构建了3×2×2空间均衡模型,提出了理论假说:劳动力流动以及FDI向沿海的流动加剧中国非农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通过使用中国2005年30个省份的截面数据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和FDI对非农产业集聚有着显著正向影响,与FDI相比较,劳动力流动对非农产业的集聚影响更为明显。在中国,劳动力流动和FDI并没有能够形成新经济地理中所述的"循环累积",但人口密度、市场潜能、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因素对非农产业的集聚有着显著的影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姬军荣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产业集聚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与动力。文章从工业集聚与服务业集聚对农村城镇化影响程度的视角,通过构建相关指标与计量模型,引入产业结构熵数指标,进行数据处理与回归分析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文章最后认为,工业集聚是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是推进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服务业集聚对提升农村城镇化质量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农村城镇化 机制 实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