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27)
2023(13903)
2022(12353)
2021(11709)
2020(9831)
2019(22595)
2018(22382)
2017(44041)
2016(24166)
2015(27233)
2014(27404)
2013(26943)
2012(25008)
2011(22572)
2010(22968)
2009(21384)
2008(21076)
2007(18768)
2006(16896)
2005(15447)
作者
(69924)
(57737)
(57300)
(54870)
(37072)
(27699)
(26089)
(22482)
(21984)
(21003)
(19711)
(19568)
(18484)
(18427)
(18032)
(17718)
(17173)
(17138)
(16640)
(16539)
(14508)
(14290)
(13917)
(13189)
(12922)
(12910)
(12860)
(12801)
(11697)
(11374)
学科
(91795)
经济(91651)
管理(75845)
(69997)
(59264)
企业(59264)
方法(39082)
数学(33071)
数学方法(32567)
(28328)
(26598)
中国(25471)
(24448)
业经(21782)
(19638)
地方(18388)
(17843)
贸易(17836)
(17355)
(17299)
财务(17219)
财务管理(17179)
农业(16966)
(16734)
银行(16691)
理论(16287)
企业财务(16278)
(15843)
(15767)
(15447)
机构
大学(344904)
学院(343229)
(137977)
管理(136280)
经济(134594)
研究(117504)
理学(116462)
理学院(115188)
管理学(113311)
管理学院(112666)
中国(89059)
(74465)
科学(69868)
(68608)
(59455)
中心(53152)
研究所(53115)
财经(52876)
(52694)
(52568)
业大(48307)
北京(47915)
(47813)
(45659)
师范(45319)
(42695)
(42279)
农业(40540)
经济学(40192)
财经大学(38973)
基金
项目(225102)
科学(177058)
研究(169350)
基金(162298)
(139602)
国家(138400)
科学基金(119011)
社会(105136)
社会科(99505)
社会科学(99481)
(87371)
基金项目(85623)
教育(78025)
自然(76604)
自然科(74735)
自然科学(74718)
(73440)
自然科学基金(73355)
编号(70510)
资助(67368)
成果(59641)
(50349)
重点(50057)
课题(49003)
(47479)
(46511)
(44583)
项目编号(43586)
教育部(43451)
创新(43312)
期刊
(161009)
经济(161009)
研究(109190)
中国(70355)
(53031)
管理(52241)
学报(50042)
(48734)
科学(46972)
教育(42134)
大学(38623)
学学(35900)
(34951)
金融(34951)
农业(33159)
技术(29431)
财经(25981)
业经(25667)
经济研究(24157)
(22132)
问题(20602)
图书(18276)
理论(18125)
实践(16481)
(16481)
(16474)
(16185)
技术经济(16157)
现代(16088)
科技(15912)
共检索到5258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文辉  曹镇玺  
随着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逐步推进,非全日制研究生被赋予全新的概念内涵和时代特征,并且在报考人数、录取机制、生源构成、考生选择方面呈现出新形势,同时也凸显出招考机制隐性失衡、计划配置与实际供需错位、在职人员升学渠道趋窄的问题。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内涵发展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要从科学编制计划、创新招考机制、优化生源结构、加强招生宣传四个方面制定新对策。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骐  戴一飞  
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考试并轨政策实施以来,呈现在职考生初试成绩上线率远低于应届考生、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不足、大量应届考生被调剂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等"隐形失衡"现象。调查显示:被调剂的应届考生正在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的主流。由于在职考生与应届考生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采用统一的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会造成人才选拔效果的失衡。为解决这种"隐形失衡"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考试机制,在坚持初试统考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通用能力测试、等级分代替原始分、强化复试功能等措施,探索并建立更为适应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选拔的考试评价机制。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群  付森  
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政策实施两年来,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较以往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的招生有明显变化。以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为例,结合首都师范大学的招生数据和意向报考或正在非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的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梳理中小学教师非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蔡劲松  刘建新  马琪  聂晨  
以北京某“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对2017—2021年五年间该校非全日制MPA上线考生的生源质量及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对其深造动机及择校因素进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五年间生源结构在生源年龄、毕业院校、工作单位及专业背景等特征方面呈现出较明显差异;生源质量逐年呈整体提升趋势,且在不同生源特征下体现出显著差异;生源读研深造动机主要表现在提升个人综合竞争力、工作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维度,升学择校因素则主要体现在“成本-收益”考量、办学品牌认同、专业设置对口等方面。据此对提升非全日制MPA研究生招生及培养质量,提出了路径优化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罗文标  彭汉  施亚玲  
在分析了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现状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后,提出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模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毓  刘凤翔  
如何做到同一标准、同等质量地培养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的挑战。在此形势下,作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机制之一,双导师制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威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对各种要素组合结果进行权衡比较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改革思路。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钟尚科  张卫刚  杨颉  
借鉴英美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经验 ,我国应整合现行的多种研究生教育形式 ,明确界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内涵 ,确立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 ,并打开两者之间的通道 ,使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卫刚  谢仁业  马桂敏  廖文武  李小平  杨颉  
本文对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的定义和内涵.从完善、规范、拓展现行研究生教育体系以及构建规范的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阐述 了规范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倪瑛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学科体系。但具体的培养工作仍处于探索和构建中,问题多多。文章从培养理念、教学模式、双导师制、质量评价体系和多元化办学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以期在实践中产生积极意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胡娟  金红  方玉东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文章从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出发,提出了目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六个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敬政  裴金宝  
为促进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发展,探索适应全日制教育硕士自身发展规律的招生体制、培养模式,是深化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系统分析了在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与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体制和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创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丁毅强  孙锐  王战军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迪  王帆  兰杰  
当前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教学在内容与形式、连续性与针对性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导致其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和提升。双向在线学习是对异步在线学习和同步在线学习的融合定义,能够为实现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同质等效"培养提供实践路径,在兼顾非全日制群体特征基础上实现针对性教学、提升碎片化时间利用、强化学习的连续性、持续性引导反馈等。本研究从双向在线学习理念出发,构建新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并在具体课程中实践探索,分析发现该模式在实践中表现出突破工学矛盾、增进师生合作关系等作用。最后,文章基于实践分析结果从教与学两方面提出四点优化建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桂林  程翠玉   姜玮  
论述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指出了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提出了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会杰  聂钢   朱继洲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为补充,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是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管理和共享大学资源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图书馆等方面,网络教学的应用必将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