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32)
- 2023(11919)
- 2022(10581)
- 2021(9998)
- 2020(8368)
- 2019(19364)
- 2018(19338)
- 2017(37776)
- 2016(20790)
- 2015(23492)
- 2014(23624)
- 2013(23325)
- 2012(21310)
- 2011(19100)
- 2010(19185)
- 2009(17819)
- 2008(17576)
- 2007(15517)
- 2006(13889)
- 2005(12595)
- 学科
- 济(79051)
- 经济(78915)
- 管理(65665)
- 业(61157)
- 企(51244)
- 企业(51244)
- 方法(35347)
- 数学(30095)
- 数学方法(29691)
- 财(24084)
- 农(22933)
- 中国(22187)
- 制(20067)
- 业经(18906)
- 学(17060)
- 地方(15289)
- 农业(15274)
- 务(15163)
- 财务(15088)
- 财务管理(15052)
- 企业财务(14264)
- 贸(14060)
- 理论(14056)
- 贸易(14054)
- 易(13665)
- 体(13546)
- 银(13421)
- 银行(13384)
- 和(13234)
- 环境(13074)
- 机构
- 大学(296985)
- 学院(294342)
- 管理(118581)
- 济(116032)
- 经济(113307)
- 理学(102128)
- 理学院(101016)
- 管理学(99374)
- 管理学院(98831)
- 研究(96540)
- 中国(72565)
- 京(63662)
- 科学(58842)
- 财(57116)
- 所(48301)
- 财经(44853)
- 农(44060)
- 江(43718)
- 中心(43564)
- 研究所(43369)
- 业大(42342)
- 北京(40682)
- 经(40549)
- 范(38878)
- 师范(38580)
- 州(35429)
- 院(35015)
- 经济学(34404)
- 农业(34064)
- 财经大学(33248)
- 基金
- 项目(197716)
- 科学(155532)
- 研究(147871)
- 基金(143174)
- 家(123176)
- 国家(122128)
- 科学基金(105377)
- 社会(92354)
- 社会科(87369)
- 社会科学(87346)
- 省(76798)
- 基金项目(76372)
- 自然(67998)
- 教育(67724)
- 自然科(66355)
- 自然科学(66343)
- 自然科学基金(65122)
- 划(64451)
- 编号(61243)
- 资助(58910)
- 成果(51041)
- 部(43920)
- 重点(43610)
- 课题(41951)
- 发(41135)
- 创(40953)
- 制(39740)
- 创新(38168)
- 项目编号(38100)
- 教育部(38082)
- 期刊
- 济(131747)
- 经济(131747)
- 研究(90672)
- 中国(58131)
- 财(44650)
- 管理(44464)
- 学报(44168)
- 农(41113)
- 科学(41063)
- 教育(34495)
- 大学(33989)
- 学学(31710)
- 农业(28032)
- 融(26334)
- 金融(26334)
- 技术(25048)
- 财经(22225)
- 业经(21254)
- 经济研究(19405)
- 经(18837)
- 问题(17399)
- 图书(15973)
- 理论(15847)
- 实践(14455)
- 践(14455)
- 科技(14075)
- 技术经济(13796)
- 现代(13569)
- 业(13221)
- 版(13068)
共检索到4383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赵玥 张照东
非全日制用工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用工形式,对于企业灵活用工、降低成本以及劳动者灵活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现行法律仅对非全日制用工的工作时间进行了规定,对非全日制用工超时劳动问题并未涉及,对非全日制用工的加班问题也没有规定,导致实务中非全日制用工超时劳动纠纷频发。如何正确合理地认定非全日制用工的超时劳动问题,不仅可以为解决此类纠纷提供法律依据,而且对非全日制用工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关键词:
非全日制用工 超时劳动 非全日制劳动者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赵玥 张照东
非全日制用工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用工形式,对于企业灵活用工、降低成本以及劳动者灵活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现行法律仅对非全日制用工的工作时间进行了规定,对非全日制用工超时劳动问题并未涉及,对非全日制用工的加班问题也没有规定,导致实务中非全日制用工超时劳动纠纷频发。如何正确合理地认定非全日制用工的超时劳动问题,不仅可以为解决此类纠纷提供法律依据,而且对非全日制用工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关键词:
非全日制用工 超时劳动 非全日制劳动者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刘文华
非全日制劳动关系,是指非全日制用工所形成的劳动关系。非全日制用工作为灵活就业的一种主要形式,按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一般是指低于法定或集体合同规定的工作时间的就业形式,在我国则指以小时计酬、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5小时、累计每周工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鲍立刚
非全日制劳动用工作为灵活用工和自由就业的一种重要方式,在金融危机阴影还未完全消失的今天,特别是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未来,备受企业的关注和青睐。由于有关非全日制用工的法律法规很少,并且相关内容分散,人们对此种用工形式缺乏深入的了解;企业在非全日制用工过程中,存在用工风险,劳动者权益也常常受到侵害。因此,对非全日制用工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不仅能帮助企业合理合法规避风险,而且能够维护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非全日制 多重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 风险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刘畅 李永正 杨杰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广东洋快餐对兼职大学生的“薪水门”事件,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主要的争议焦点就是兼职大学生是否属于非全日制用工?能否适用《劳动法》及有关最低工资的保障?那么,究竟什么是非全日制用工?其与全日制用工的区别都有哪些?对于那些使用非全日制用工的企业来说,如何进行正确的管理?本期圆桌我们将与嘉宾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秦雅静
目前,有关非全日制用工的争议,在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维权中遭遇了诸多立法空白。对于非全日制用工的确认权、非全日制用工的判定标准和要件、非全日制用工否决后的法律后果以及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争议处理中举证责任分配、劳动者的维权途径等实操问题,需要在法律上予以明确。
关键词:
非全日制用工 确认权 判定要件 法律后果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邱婕
非全日制用工是《劳动合同法》第五章特别规定的第三节,也是《劳动合同法》中的最后一个内容板块,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明确将非全日制用工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2003年,原劳动部颁布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将非全日制用工这种新的就业形式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此后,2010年的《社会保险法》也对非全日制从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做出了规定。应该说,从《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到《劳动合同法》《社会保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文辉 曹镇玺
随着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逐步推进,非全日制研究生被赋予全新的概念内涵和时代特征,并且在报考人数、录取机制、生源构成、考生选择方面呈现出新形势,同时也凸显出招考机制隐性失衡、计划配置与实际供需错位、在职人员升学渠道趋窄的问题。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内涵发展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要从科学编制计划、创新招考机制、优化生源结构、加强招生宣传四个方面制定新对策。
关键词:
非全日制研究生 招生改革 策略启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昌衡
问:韩某于2013年7月与某家政服务公司订立了为期1年的书面劳动合同,为非全日制用工形式,根据公司安排,每天到客户家里从事2至3个小时的保洁工作,以小时计酬。同年8月的一天上午,韩某受公司指派,依约在赵先生家里清洗地板,不慎滑倒,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未做手术),构成十级伤残。韩某要求公司给予工伤赔偿,但公司认为,单位没有为其办理工伤保险,况且韩某还在试用期内,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毓 刘凤翔
如何做到同一标准、同等质量地培养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的挑战。在此形势下,作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机制之一,双导师制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威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对各种要素组合结果进行权衡比较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改革思路。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钟尚科 张卫刚 杨颉
借鉴英美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经验 ,我国应整合现行的多种研究生教育形式 ,明确界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内涵 ,确立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 ,并打开两者之间的通道 ,使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关键词:
非全日制 研究生教育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卫刚 谢仁业 马桂敏 廖文武 李小平 杨颉
本文对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的定义和内涵.从完善、规范、拓展现行研究生教育体系以及构建规范的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阐述 了规范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骐 戴一飞
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考试并轨政策实施以来,呈现在职考生初试成绩上线率远低于应届考生、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不足、大量应届考生被调剂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等"隐形失衡"现象。调查显示:被调剂的应届考生正在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的主流。由于在职考生与应届考生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采用统一的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会造成人才选拔效果的失衡。为解决这种"隐形失衡"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考试机制,在坚持初试统考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通用能力测试、等级分代替原始分、强化复试功能等措施,探索并建立更为适应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选拔的考试评价机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罗文标 彭汉 施亚玲
在分析了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现状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后,提出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
非全日制研究生 培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