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92)
- 2023(10423)
- 2022(9321)
- 2021(8817)
- 2020(7317)
- 2019(17019)
- 2018(16965)
- 2017(32384)
- 2016(17817)
- 2015(20090)
- 2014(20065)
- 2013(19826)
- 2012(17854)
- 2011(16200)
- 2010(15907)
- 2009(14550)
- 2008(13880)
- 2007(12002)
- 2006(10377)
- 2005(8916)
- 学科
- 济(68988)
- 经济(68922)
- 管理(51887)
- 业(47796)
- 企(39582)
- 企业(39582)
- 方法(34094)
- 数学(29238)
- 数学方法(28904)
- 农(18892)
- 学(17891)
- 中国(16665)
- 业经(15976)
- 财(15304)
- 环境(15089)
- 地方(14822)
- 农业(12835)
- 和(12619)
- 理论(12299)
- 贸(11727)
- 贸易(11718)
- 划(11410)
- 易(11369)
- 技术(11266)
- 制(10372)
- 务(9950)
- 财务(9887)
- 财务管理(9872)
- 教育(9364)
- 企业财务(9332)
- 机构
- 大学(251750)
- 学院(249991)
- 管理(103563)
- 济(94348)
- 经济(92187)
- 理学(90540)
- 理学院(89542)
- 管理学(87948)
- 管理学院(87525)
- 研究(83085)
- 中国(59933)
- 科学(55407)
- 京(54822)
- 农(42557)
- 业大(42026)
- 所(41790)
- 财(39904)
- 研究所(38795)
- 中心(37425)
- 江(35005)
- 北京(34788)
- 范(33279)
- 农业(33094)
- 财经(32972)
- 师范(32950)
- 院(31209)
- 经(30042)
- 州(28915)
- 经济管理(26975)
- 师范大学(26785)
- 基金
- 项目(181981)
- 科学(141955)
- 基金(131039)
- 研究(130841)
- 家(115459)
- 国家(114558)
- 科学基金(97832)
- 社会(79986)
- 社会科(75748)
- 社会科学(75728)
- 省(71463)
- 基金项目(70715)
- 自然(65785)
- 自然科(64128)
- 自然科学(64115)
- 自然科学基金(62941)
- 划(60334)
- 教育(58845)
- 资助(54011)
- 编号(53252)
- 成果(41541)
- 重点(40566)
- 部(38787)
- 发(38539)
- 创(37401)
- 课题(36204)
- 科研(35026)
- 创新(34828)
- 计划(33547)
- 大学(33200)
共检索到348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廖涵宗 邸道生 张春能
青钩栲(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ata)是福建中亚热带区域性代表种。在我国除三明市莘口格氏栲天然林保护区有成片的青钩栲优势种群以外,其区域性分布仅呈零星少量。为了繁衍珍贵树种资源,推广多树种造林,莘口教学林场自60年代以来,人工成片驯化栽培珍贵树种达45个,计400ha之多。其中青钩栲人工林23年生蓄积量高达163m~3/ha,最大单株材积为0.922m~3(胸径42cm,树高18m)。是一个很成功的造林树种。研究青钩栲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对制定合理的营林技术措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青钩栲 生产力 生物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万家鸣 律江 石云 许行 张志强
【目的】在量化生态系统阳冠层和阴冠层光合参数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其季节动态变化和主要生物物理调控因子,揭示散射辐射变化对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影响,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碳汇能力的准确评估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顺义区共青林场的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和微气象观测系统,对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和生物物理因素进行了连续4年(2015—2018年)的定位观测;采用非线性拟合方法将生态系统最大光合速率(A_(max))和表观量子效率(α)拆分为受直接辐射(A_(max,dir)、αdir)和散射辐射(A_(max,dif)、α~(dif))影响的两部分。由于直角双曲线模型(Michaelis-Menten model)在模拟GPP时会出现不饱和现象,本研究采用PAR为2 000μmol·m~(–2) s~(–1)时的GPP作为最大光合速率(A2000)。【结果】采用晴空指数和太阳高度角模拟的散射辐射与实测值接近(斜率为0.82,R~2=0.87,RMSE=51.67 W·m~(–2),P <0.01),而PrestleyTaylor系数(η)和晴空指数(CI)无论是在春秋还是夏季,对A_(2000,dif)都无显著影响。【结论】α和A2000会随季节发生变化,散射辐射对A_(2000)和α的影响要显著高于直接辐射的影响,且在生长季中期更加明显,A_(2000,dif)在春秋季和夏季的变化分别主要受生物因素(LAI)和环境因素(Ta)主导。A_(2000,dif)是调控GPP变化的最关键因素,因此,散射辐射是影响该人工林生态系统光合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涛 王铁柱 高杰
利用分层切割法,对侧柏林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上坡位33年生侧柏纯林乔木层生物产量为54.991t/hm~2,年平均净生产量1.666t/hm~2·a,地被物生物量为14.37t/hm~2;中坡位44年生侧柏纯林乔木层生物量为6 1.690t/hm~2,年平均净生产量1.402t/hm~2·a,地被物生物量为13.58t/hm~2;下坡位44年生侧柏纯林乔木层生物量为66.906t/hm~2,年平均净生产量为1.521t/hm~2·a.地被物生物量为13.6t/hm~2,林分叶面积指数为4.2.
关键词:
侧柏林 森林生物量 林分生产力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修 吴刚
桐粮间作生态系统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研究比较泡桐的养分循环律,对挖掘其生产潜力,保证高产高效益,维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一、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河南省扶沟县江村乡泡桐试验场,东经114°32′,北纬32°0′,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日照2361h,年均太阳辐射59.48kcal/cm~2,年均温度14.4℃,年均降水量678.5mm。≥0℃积温5272.8℃,≥10℃积温4692.6℃,年无霜期215d。该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土壤为沙壤土,pH为7.5,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距地面1m左右有一粘土间层,厚30cm,保肥保水,对深根性的泡桐生长十分有利。
关键词:
泡桐 人工林 生态系统 养分循环 循环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思东
本文以定位观测数据,应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探讨了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乱流热量的交换规律。结果表明:每年冠层向邻近空间扩散的热量83105×108J/hm2;邻近空间传递给冠层的热量20190×108J/hm2;林下空间输送给地表层的热量1096×108J/hm2;地表层传送给林下空间热量有584×108J/hm2。乱流热量交换的大小,主要由辐射能和湍流扩散强度决定。在热量的交换中,林冠层起着直接的热源和桥梁作用。由于冠层对辐射的截留,对动能的削弱,使得冠层和地表层空间的乱流热量大小和交换方向极不相同。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热传递,乱流交换,净辐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辉 何方
在林分样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3 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即未结果期、结果初期和盛果初期锥栗人工林各器官N、P、K、Ca 、Mg 的养分浓度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各种养分元素的存留量从未果期到盛果初期逐渐增大,N 与Ca 的积累占很大比例,K、Mg 次之,存留量最少的元素均为P。在未结果期,N 的归还量最大,Ca 次之,最小为P。始果期,Ca 与N 的归还量仍占首位,其次是K,P最少。至盛果初期,K 的归还量最大,N 次之,最小为P。各元素循环速率,从未果期至盛果初期,呈增大趋势,元素周转期则呈缩短。对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必要的分析。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时期养分补偿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锥栗人工林 养分特征 养分生物循环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潘勇军 王兵 陈步峰 彭清珍
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以及碳汇功能是一项基础工作,对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平衡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对江西大岗山16年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进行研究,估算其碳汇/源功能。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156.256 t·hm-2,乔木层占94.9%,林下层生物量为3.197 t·hm-2,年凋落物归还量为4.756 t·hm-2;杉木人工林碳储量为77.246 t·hm-2,其平均年净生产力为6.837 t·hm-2,其碳汇能力为1.595(±1.179)t·hm-2a-1,可见杉木人工林林生态系统显著地固定了大气中的CO2,有着明显的碳汇作用。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生物量:碳储量 森林碳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虎 李凤日 孙美欧 贾炜玮
利用设置在松嫩平原典型地区的6块杨树人工林样地和36株人工杨树解析木数据,建立了人工杨树相容性生物量方程,实测并分析了杨树人工林各个组成部分含碳率,估算并分析了人工杨树各个器官含碳量和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密度特征。结果表明:胸径和年龄是影响人工杨树各个器官含碳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中人工杨树各器官含碳率介于0.442 7~0.484 8之间。林下各层含碳率差异显著,枯枝层介于0.456 8~0.471 1之间,枯叶层介于0.368 3~0.445 4之间,半分解层介于0.418 4~0.460 0之间,草本层介于0.350 6~0.372 9之间。14~28年生人工杨树生物量和碳储量都随着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涛 王铁柱 高杰
对侧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库、枯枝落叶层、植被库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和讨论了营养元素在系统各库中含量的分布特点,阐明了系统内土壤库和植被库之间元素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可为侧柏林的经营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侧柏 生态系统 营养元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郝博 闫文德
基于土壤有机质模型CENTURY研究典型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站为研究地点,基于会同观测站的长期气象资料,以及站内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实测资料和生产力实测资料,对CENTURY模型进行了校正和模拟。首先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收集模型运行所需数据,如土壤质地和土壤C、N含量等。其次在模型内的文件中改写所需驱动参数。运行模型后的结果表明:CENTURY模型模拟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趋势一致,决定系数R2为0.937,大于临界值,均方根误差值RMSE为27.46 t·hm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兆飞 段国民 安玉涛
本文对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下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讨论了营养元素在油松各器官中含量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坡位树体的枝和叶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研究结果对油松林的经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油松 生态系统 营养元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燕燕 樊后保 刘文飞 黄荣珍 袁颖红 苏兵强 廖迎春
对闽南山区不同林龄(2、3、4、5、6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其中林木生物量采用标准木法,林下植被和地被物生物量采用样方收获法。结果表明:乔木层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分别为45.14、69.22、92.20、111.82、175.09t/hm2,其中树干占的比例最大(44.5%~60.4%),细根最小(0.2%~0.6%);各林龄尾巨桉生产力依次为22.86、26.07、32.63、32.70、46.69t/(hm2·a),叶的生产力随林龄增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林下植被生物量依次为5308.83、7201.62、5676.47、4033.42、9183.1...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晓鹰 程颂
本文采用定位研究系统测定分析方法,对我国南方山地重要的混农林业生态系统——杉木-黄连林药复合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林药人工复合生态系统通过调节、自控和多层次地利用光能以及系统的良性循环,光能利用率和系统的生产力有显著提高.林药复合生态系统中的林木生物最比纯林高2倍以上,年生产量高3倍多,年生产总量比纯林高4倍;②林药复合生态系统能够创造一个优于自然生态系统和传统搭棚栽连的环境条件,使杉木、黄连均能适生,为遗传特性的稳定创造了条件,从而品质优良、产量增加.黄连的药用成份含量达到传统搭棚栽连的99%以上;③杉木-黄连林药复合生态系统1ha节省木材52.5m3以上,省工28.7%,纯收益增...
关键词:
复合生态系统 黄连 杉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旭霞 侯继华 王冰雪 王安志 吴家兵 张雷明 苏文 牛书丽
【目的】气候变暖背景下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温度敏感性研究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温度的响应和适应机制是理解生态系统的温度敏感性的重要手段,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作为典型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重要的碳汇,研究其生产力对环境温度的响应,对提升中国森林植被碳循环模拟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对象,收集长白山通量站2003—2011年共9年的观测数据,通过进行整合分析,量化了生态系统碳循环的3个关键过程: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响应曲线,并进一步分析环境因子对其最适温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总初级生产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温度响应均表现为一条峰值曲线,并存在最适温,GPP的最适温(tGPP)与NEP的最适温(tNEP)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在年际尺度上,一年中最高空气温度的改变是引起tGPP和tNEP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年均温和夏季温度对tGPP和tNEP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当最高温度升高1℃时,tGPP和tNEP分别增加0.41和0.66℃。降水、光和有效辐射、饱和蒸汽压差等环境因子对tGPP和tNEP无显著影响,但夏季降水能够降低温度对tGPP的影响。【结论】通过上述研究说明,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及净生产力存在温度适应现象,当研究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模型时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温度适应,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碳循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和反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庆建 温作民 蔡志坚
针对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适应性管理问题,基于数量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多智能体管理与优化决策模型。模型中将森林生态系统划分为多个单元,分别建立智能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由同类单元构成的区域适应性管理智能体和系统适应性管理智能体。除考虑气候变化、火灾、病虫害、人类破坏活动等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外,首次将适应性管理措施对生产力相关因子的作用纳入模型;同时,鉴于森林生态系统分散管理的现状,建立了动态双层优化决策模型。文章还提出了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适应性管理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价值计算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