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55)
- 2023(5743)
- 2022(4834)
- 2021(4321)
- 2020(3665)
- 2019(7964)
- 2018(7578)
- 2017(14058)
- 2016(8008)
- 2015(8453)
- 2014(8102)
- 2013(7858)
- 2012(7167)
- 2011(6368)
- 2010(6119)
- 2009(5575)
- 2008(5563)
- 2007(4813)
- 2006(4021)
- 2005(3502)
- 学科
- 济(27505)
- 经济(27470)
- 业(21954)
- 管理(21636)
- 企(16617)
- 企业(16617)
- 方法(13542)
- 数学(12170)
- 数学方法(12076)
- 农(9289)
- 财(8219)
- 贸(7659)
- 贸易(7658)
- 易(7477)
- 中国(7223)
- 学(6910)
- 业经(6620)
- 农业(6319)
- 务(5377)
- 财务(5375)
- 财务管理(5370)
- 技术(5185)
- 企业财务(5135)
- 制(4993)
- 环境(4942)
- 地方(4536)
- 银(4343)
- 银行(4296)
- 产业(4215)
- 划(4141)
- 机构
- 学院(111982)
- 大学(111738)
- 济(43219)
- 经济(42444)
- 管理(41352)
- 研究(40721)
- 理学(36941)
- 理学院(36455)
- 管理学(35725)
- 管理学院(35553)
- 农(33236)
- 科学(29565)
- 中国(28787)
- 农业(27109)
- 业大(25413)
- 京(23268)
- 所(22993)
- 研究所(21638)
- 中心(18371)
- 农业大学(17961)
- 财(17496)
- 江(15747)
- 财经(14720)
- 省(14662)
- 业(14651)
- 院(14130)
- 科学院(14099)
- 北京(14095)
- 经(13545)
- 室(13392)
- 基金
- 项目(84639)
- 科学(64858)
- 基金(61724)
- 家(58475)
- 国家(57962)
- 研究(52758)
- 科学基金(47473)
- 省(34033)
- 社会(33852)
- 自然(33724)
- 基金项目(33561)
- 自然科(32984)
- 自然科学(32971)
- 自然科学基金(32441)
- 社会科(32121)
- 社会科学(32112)
- 划(29385)
- 资助(24199)
- 教育(23459)
- 重点(19562)
- 计划(19420)
- 编号(19084)
- 创(18297)
- 发(18151)
- 科技(17941)
- 部(17886)
- 业(17779)
- 科研(17301)
- 创新(17157)
- 农(16197)
共检索到150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颖琦 王钰文 范晓庆 张靓瑶 郭江 瓮巧云 刘颖慧 赵治海 王晓明 袁进成
为寻找新的种植模式来提高青贮玉米(Zea mays)和饲用谷子(Setaria italica)的产量和土地利用率,以青贮玉米‘郑单958’和谷子‘饲用1号’‘饲用5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4种种植模式,青贮玉米单作(M)、饲用谷子单作(S)、青贮玉米与饲用谷子2?4混合种植(MS24)、青贮玉米与饲用谷子4?4混合种植(MS44)。测定作物各生育时期株高、茎粗、光合性能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青贮玉米与饲用谷子间作模式下较单作显著提高了青贮玉米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MS24可获得最高青体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为142.05和42.72 t·hm-2。‘饲用1号’在种植模式MS24下青体产量最高,达到142.05 t·hm-2,‘饲用5号’间作MS24和MS44模式下比单作产量提高36.59%和34.57%。结果表明玉米谷子间作可以提高各自的产量,种植方式以玉米?谷子2?4种植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于德花 陈小芳 毕云霞 邵秋玲
本研究以平展型玉米(Zea mays)雅玉青贮8号、半紧凑型品种京科青贮516和紧凑型品种黎民518为材料,研究4个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的青贮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贮玉米鲜草产量和籽粒产量的最佳适宜密度不同,鲜草产量的适宜密度高于籽粒产量的适宜密度。随群体密度的增加玉米刈割青贮时的绿叶片数、单株鲜重、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呈下降趋势;秃尖长、株高、穗位高、空秆率、倒伏(折)率、瘤黑粉病病株率逐渐增加;高密度下千粒重降低;青贮生育期略有延长。供试品种中黎民518最耐密植,京科青贮516边行优势强,最不耐密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顾米嫦 舒泽兵 蒲甜 杨文钰 王小春
以西北灌区高产青贮玉米品种登海618,耐荫、抗倒大豆品种吉育44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综合分析玉米密度(2021年:6.75、8.25、9.75万株/hm2,2022年:9、10.5、12万株/hm2)与大豆密度(2021年:12、15、18万株/hm2,2022年:15、18、21万株/hm2)对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群体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密度为10.5万株/hm2产量最高,较9、12万株/hm2密度分别提高23.44%和10.56%,大豆密度为1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14.15t/hm2。玉米密度10.5万株/hm2+大豆密度21万株/hm2的组合下群体产量达到最高64.98 t/hm2,较最低处理(玉米密度9万株/hm2,大豆密度15万株/hm2)增产11.97 t/hm2,较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增产3.49 t/hm2。由回归方程拟合得出玉米密度为10.96万株/hm2,大豆密度为21.00万株/hm2时,群体产量取得极大值为63.57 t/hm2。玉米、大豆密度分别为10.5、15万株/hm2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达12.23%、饲草分级指数(GI)达最大值36.52,与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相比,粗蛋白含量提高了2.39个百分点,GI提高了22.55%,带状间作模式下的ADF含量、NDF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RFV)与同密度的净作玉米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处理的生物产量和青贮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排名1、2的加权关联度分别为0.8900,0.8723,故筛选出北疆灌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高产优质密度组合为:玉米密度10.5万株/hm2+大豆密度15万株/hm2,其次是玉米密度8.25万株/hm2+大豆密度18万株/hm2可在适宜区域推广应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飞 王栋 陈泽辉 郭向阳 吴迅 王安贵 涂亮 祝云芳
为了初步揭示玉米粗蛋白含量、淀粉含量、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含量、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等性状的遗传规律,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将183份自交系为材料种植于贵阳,测定玉米粗蛋白含量、淀粉含量、NDF含量、ADF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利用Maize SNP 50芯片对供试材料进行基因分型,采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分别鉴定出31、61、11、36、20和42个与粗蛋白、淀粉、NDF、ADF、可溶性糖及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P<0.001),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5.80%~11.40%、5.78%~11.38%、5.78%~7.85%、5.81%~10.37%、5.78%~7.35%和5.79%~11.33%。同时,发现SYN6712、PHM1190.3、SYN7541和PZE-104072386属于一因多效位点;其中,6号染色体上的SYN6712、PHM1190.3和SYN7541同时与淀粉、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显著关联,4号染色体上的PZE-104072386同时与ADF、可溶性糖显著关联,经过等位变异鉴定发现T/T基因型是SYN6712和PHM1190.3的优异等位变异,并挖掘到了Zm00001d037272、Zm00001d037386、Zm00001d037532和Zm00001d051166等候选基因。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董志晓 何润濠 况鉴洋 聂聪 杨建 苟文龙 马啸
为探究成都平原地区玉米(Zea mays)与拉巴豆(Dolichos lablab)间作的最佳比例及其对混合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将‘德美亚一号’玉米分别与不同密度的‘润高’拉巴豆进行间作,对适宜收获时期玉米的农艺性状以及混合饲草的鲜、干草产量和饲草营养成分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混合饲草的鲜草产量增加部分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拉巴豆播量的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茎叶比等指标较玉米单播处理有所降低,混合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体外消化率和干鲜比等指标高于玉米单播处理。其中,52 500株·hm~(-2)玉米间作112 500株·hm~(-2)拉巴豆处理的混合饲草鲜草产量最高,为63 711.86 kg·hm~(-2),与单播玉米处理相比净增收20 081.69CNY·hm~(-2),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将鲜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经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112 500株·hm~(-2)拉巴豆与玉米间作的隶属函数值最高,为0.83,此处理下混合饲草综合评价最佳。综合分析表明,在成都平原地区,52 500株·hm~(-2)的玉米与112 500株·hm~(-2)的拉巴豆间作处理是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的最优种植模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原小燕 张云云 符明联 陆建美 王建丽 罗金超 刘珏 赵凯琴 田正书
【目的】探索适宜云南的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最佳种植模式。【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间作带型、种植密度及宽窄行种植方式对单/间作体系玉米花生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相对于普通匀垄种植模式,宽窄行种植均能提高单作玉米及花生产量,且对玉米产量促进效果更显著;玉米花生在不同的间作带型及不同的种植密度下,多数处理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合理的间作带型及适宜的种植密度是保证该间作优势的关键因素,其中玉米花生采用2∶4间作带型,玉米种植密度与单作相同(7. 69万株/hm2),宽行行距0. 9 m,窄行行距0. 4 m,间作优势最大;间作系统中的优势作物产量对总产量影响较大,不同间作带型及种植密度均能影响单/间作系统中玉米花生产量,且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更大,间作带型对花生产量影响更大,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花生在2∶4间作带型产量较高。【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最适种植模式为玉米花生采用2∶4间作带型,玉米种植密度与单作相同(7. 69万株/hm2),宽行行距0. 9 m,窄行行距0. 4 m,花生密度比单作适当降低,可获得较高复合产量,间作优势最显著。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种植密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宏凯 程永钢 孙崇凤 郑普山 王玉 金辉 郑焘
为探究不同豆科牧草与全株玉米不同混贮比例对提高青贮饲用价值的影响大小,本研究以2个豆科牧草品种(‘汾豆牧绿2号’和拉巴豆(Dolichos lablab))为主因素,以豆科牧草与全株玉米4种混贮比例(90%全株玉米+10%豆科牧草;80%全株玉米+20%豆科牧草;70%全株玉米+30%豆科牧草;100%豆科牧草)为副因素,对照组为100%全株玉米青贮(CK),共9个混贮处理,3次重复。青贮发酵完成后对其进行营养品质、发酵品质、瘤胃发酵参数、体外干物质降解率及产气量等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1)营养品质方面:100%‘汾豆牧绿2号’青贮的干物质(DM)最低,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和粗蛋白(CP)含量最高;拉巴豆青贮的粗脂肪(EE)显著高于‘汾豆牧绿2号’(P<0.05);100%全株玉米青贮的NDF、ADF和CP最低,EE最高。2)发酵品质方面:100%‘汾豆牧绿2号’处理下青贮的pH和氨氮(AN)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100%拉巴豆处理下青贮乙酸(AA)最低;100%全株玉米青贮的pH和AN显著低于其他比例(P<0.05),AA显著高于其他比例(P<0.05)。3)瘤胃发酵参数方面:90%全株玉米+10%‘汾豆牧绿2号’处理下青贮在瘤胃发酵中AN、AA、丙酸以及体内干物质降解率最高;拉巴豆青贮的体内干物质降解率显著高于‘汾豆牧绿2号’(P<0.05);100%豆科牧草的青贮在瘤胃发酵中pH最高,乙酸和体内干物质降解率最低。4)体外干物质降解率和产气量方面:从48 h开始,70%全株玉米+30%‘汾豆牧绿2号’青贮的体外干物质降解率一直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汾豆牧绿2号’较拉巴豆的青贮在体外产气量更多;提高豆科牧草的混贮比例可显著降低青贮72 h的产气量(P<0.05)。综上,一定比例的混合青贮较全株玉米青贮更有利于提高青贮营养品质,改善青贮发酵品质,促进青贮的消化吸收,降低畜牧业的温室效应。70%全株玉米+30%‘汾豆牧绿2号’混贮模式为推荐混贮模式,为进一步在山西北部镰刀湾地区推广玉米-豆科牧草混贮技术及带状轮作技术提供数据支撑。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田应学 马培杰 李亚娇 吴佳海 牟琼 熊文康 张忠贵 韩永芬
为寻求青贮玉米(Zea mays)栽培中品质改良、产量升高的新途径和新技术,在贵州松桃县九江乡试验地以青贮玉米(郑青贮1号)和拉巴豆(Dolichos lablab)为研究材料,于青贮玉米行距间套种不同行数的拉巴豆,共设3个处理玉米不套作(A_0)、1行玉米+1行拉巴豆(A_1)、1行玉米+2行拉巴豆(A_2),研究多行拉巴豆套种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拉巴豆行数的增加,青贮玉米产量、粗蛋白、粗灰分、叶长、全氮、全磷和全钙含量均显著增高(P 0.05)。不同套种处理后,青贮玉米的产量、粗蛋白、粗灰分、N、P、Ca、Mg、无氮浸出物和叶片数9个性状变异较大,变异系数10%~32.9%。青贮玉米与拉巴豆套种表现出较强的套种优势。因此,在生产中为提高产量,增加套种优势,宜采用青贮玉米与拉巴豆套种行数比为1∶2模式。但是鉴于粗灰分含量在此处理下最高,还需在今后的试验中对套种处理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植株性状 产量 品质 变异分析 经济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锋 刘伟杰 陈青春 张姿丽 孙伟 刘鹏飞
为挖掘、利用玉米耐贮藏基因资源,对糯玉米组合N7×N32的216个F_2单株种子进行2年的常温贮藏,并以贮藏后种子的单位质量电导率和发芽率为耐贮藏性指标,建立极端耐与不耐贮藏BSA混池。首先筛选在2个BSA混池间有多态性的引物,后在多态引物所在的染色体上增加引物,以F_2为作图群体,构建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同时结合测得的F_2耐贮藏性状数据,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耐贮藏相关QTL。结果表明:1)从6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2对在BSA混池间有多态性的引物,分别位于第4和6染色体上;2)在第4和6染色体上增加200对SSR引物,构建有39个标记位点总长为234.9cM的SSR标记连锁图谱;3)共检测到7个耐贮藏相关QTL。其中,在第4染色体区间bnlg1265~bnlg1755内同时定位到2个指标的QTL(qCE-4-1和qGP-4-1),LOD值分别为19.3和18.1,贡献率分别为30.5%和25.9%;在第6染色体umc1014~bnlg1154内也同时定位到2个指标的QTL(qCE-6-1和qGP-6-1),LOD值分别为11.2和8.2,贡献率分别为15.0%和10.3%。本研究可为耐贮藏QTL的精细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耐贮藏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糯玉米 耐贮藏性 QTL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婷 侯明杰 尚占环 王虎成
为研究甜高粱(Sorghum bicolor)和玉米(Zea mays)青贮型饲粮育肥肉羊的羊肉肌纤维组织特点及其相关肉质性状,选取体况相似,身体状况良好的杜泊羊和小尾寒羊母羊各8只,同一品种羊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饲喂两组试验饲粮,即:杜泊羊饲喂甜高粱青贮组(DG)和饲喂玉米青贮组(DY),小尾寒羊饲喂甜高粱青贮组(HG)和饲喂玉米青贮组(HY),为期82d单栏饲养后,进行屠宰采样。用石蜡切片的方法,测定不同处理组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直径、肌纤维面积、肌纤维密度和结缔组织含量,并测定背最长肌的系水力和剪切力。结果表明,品种、饲粮对羊肉的肌纤维直径、面积及密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且二者的互作对肌纤维直径有极显著影响(P<0.01);玉米青贮组(DY和HY)的肌纤维直径和面积显著高于甜高粱青贮组(DG和HG)(P<0.05);甜高粱组(DG和HG)的背最长肌结缔组织含量显著高于玉米青贮组(DY和HY)(P<0.05);同一青贮饲粮组,杜泊羊的肌纤维密度和结缔组织含量低于小尾寒羊,且甜高粱处理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上可知,肉羊品种和青贮饲草种类对肉羊背最长肌组织学特性产生影响,从肌纤维组织形态对比,甜高粱青贮育肥的羊肉品质优于玉米青贮,且杜泊羊较小尾寒羊的改善响应更明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培义 刘景辉 韩延滨 王利强 贺志强 焦立新
为呼和浩特地区青贮玉米品种选用提供依据和指导,文章以呼和浩特地区种植的6个青贮玉米品种为材料,通过对不同收获时期不同器官营养能量指标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青贮玉米品种可消化养分、总能、消化能及代谢能含量与积累量,随收获时期推后均呈递增趋势,且品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散粉、灌浆和乳熟3个不同时期收获,均以东陵白、华农1号、中北410能量积累较多,其中以东陵白表现最好,值得进一步大面积推广种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新勤 郭文忠 陆强
通过对玉米穗部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行粒数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达到极显著 ,回归方程为 :y =- 6 5 0 + 1 0 2x ;穗行数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达显著 ,回归方程为 :y =1 5 6 + 0 5 3x ;穗长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不显著
关键词:
玉米 整齐度 相关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茜茜 葛兆鹏 裴玉贺 赵美爱 李军 宋希云 郭新梅
【目的】本研究旨在38个参试青贮玉米品种中筛选出适于在青岛地区推广的青贮玉米品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试验设计,对38个来自不同生态区常用青贮玉米品种成熟期的株高、穗位高、鲜重、干重、干物率、叶片数、株型、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9个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同时用聚类分析法将38个供试品种分成5个类群并分析总结每一类群的主要特性,以期为青贮玉米品种的筛选、推广和选育提供理论参考。【结果】38个青贮玉米品种的叶片数多为13片叶,株型主要为紧凑型和半紧凑型,株高最高的为先玉1225(317.1 cm),穗位高最高的为新饲玉12号(154.2 cm),华美1号的株高和穗位高均最低,分别为239.1和69.8 cm;参试青贮玉米的平均干物质率为25%。在品质方面,NDF含量为54.67%~89.00%,ADF含量为31.33%~62.00%。通过系统聚类分析获得5个类群,其中第5类群中所包含的新单61、沈农H5065、先玉335、新玉31号、农华101、饲玉1号、农研青贮2号和祥玉9号八个青贮玉米品种株高与穗位高适宜,且NDF和ADF含量较低。【结论】进一步对这9个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综合评价分析发现,农华101和新玉31号品种在青岛地区具有更高的推广价值。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段佳鑫 臧庆吉 薛世明 方云霞 蔡明 刘彦培 侯洁琼 黄梅芬 钟绍丽 张美艳
为探究亚热带区青贮玉米与籽粒苋间作的最佳比例及间作对饲草农艺性状、产量以及青贮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将青贮玉米与籽粒苋以T1(3∶1)、T2(3∶2)、T3(4∶2)三种不同间作方式进行种植,同时以玉米单作CK1和籽粒苋单作CK2进行对照,对青贮玉米和籽粒苋的株高、茎粗等相关农艺性、产量及青贮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方式对青贮玉米的株高和籽粒苋的茎粗存在显著影响(P<0.05);与CK1处理相比,T2 (3∶2)和T3 (4∶2)处理下的鲜草产量分别提高6.84 %和11.33 %,数值达113.68t·hm~(-2)和118.46t·hm~(-2),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在所有处理中,CK1处理的干草总产量最高,为24.57 t·hm~(-2),显著高于T1(3∶1)处理(P<0.05)。对于混贮品质而言,T3处理的干物质含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间作处理(P<0.01);T2处理的粗蛋白含量和乳酸含量较高,显著高于籽粒苋单作和其它间作处理,分别为12.1%、4.83%(P<0.05)。综合分析表明,在滇中地区青贮玉米和籽粒苋以3∶2间作种植可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饲草产量和较好的青贮营养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冯鹏 王晓娜 王清郦 孙启忠 赵淑芬
【目的】研究水肥耦合效应对青贮玉米产量、发酵品质、营养价值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肥料和灌溉水更有效的综合利用途径。【方法】以青贮专用型玉米中北410为试验材料,设水、氮二因素:氮肥(尿素)施用量分别设0、75、225和300 kg.hm-24个水平,灌水量分别设0、1 839.96、2 069.96和2 299.95 m3.hm-24个水平,测定各水肥处理组的田间产量,原料乳酸(LA)、乙酸(AA)、丙酸(PA)、丁酸(BA)、氨态氮(NH3-N)、缓冲能(BC)含量,原料和青贮料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CA)、粗脂肪(EE...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