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57)
2023(13402)
2022(11610)
2021(10863)
2020(8903)
2019(20708)
2018(20699)
2017(39362)
2016(21725)
2015(24408)
2014(24519)
2013(24299)
2012(22839)
2011(20924)
2010(21145)
2009(19069)
2008(18606)
2007(16333)
2006(14638)
2005(13091)
作者
(65844)
(54596)
(54286)
(51194)
(35005)
(26043)
(24425)
(21482)
(20896)
(19619)
(18761)
(18656)
(17558)
(17465)
(16947)
(16805)
(16172)
(16134)
(15624)
(15607)
(13768)
(13694)
(13224)
(12532)
(12320)
(12204)
(12189)
(12095)
(11080)
(10906)
学科
(90931)
经济(90836)
管理(58341)
(56630)
(45278)
企业(45278)
方法(36459)
数学(30871)
数学方法(30494)
中国(26414)
(25166)
地方(24392)
(21886)
业经(20993)
(18919)
农业(17254)
(15648)
贸易(15635)
(15151)
环境(15091)
(15055)
(15033)
理论(14824)
(14382)
技术(14374)
银行(14326)
(14177)
金融(14175)
(13821)
(13725)
机构
大学(312814)
学院(311136)
管理(120665)
(119257)
经济(116464)
研究(112276)
理学(103720)
理学院(102429)
管理学(100558)
管理学院(100011)
中国(82204)
科学(72790)
(69163)
(58687)
(56035)
研究所(53786)
(53447)
中心(49196)
业大(48883)
(47001)
(44571)
北京(44300)
师范(44080)
农业(44047)
财经(42443)
(40882)
(38501)
(38447)
师范大学(35740)
经济学(34258)
基金
项目(212699)
科学(165741)
研究(154534)
基金(151541)
(133574)
国家(132409)
科学基金(111814)
社会(94325)
社会科(89196)
社会科学(89171)
(84082)
基金项目(80921)
自然(73671)
自然科(71902)
自然科学(71881)
(71739)
自然科学基金(70546)
教育(70214)
编号(63694)
资助(62388)
成果(52309)
(49358)
重点(48176)
(45999)
课题(44786)
(43904)
创新(40943)
科研(40598)
计划(39390)
发展(38791)
期刊
(137696)
经济(137696)
研究(93431)
中国(63468)
学报(52966)
(51345)
科学(49128)
管理(44610)
教育(38698)
大学(38664)
(37603)
农业(36231)
学学(36120)
(27181)
金融(27181)
技术(26746)
业经(23629)
经济研究(20938)
财经(19732)
图书(18928)
(18452)
问题(17879)
(16715)
科技(15922)
资源(15466)
理论(15401)
技术经济(14870)
(14629)
现代(14344)
实践(14242)
共检索到4668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董志国  段海宝  郑汉丰  葛红星  魏敏  柳梅梅  陈义华  李晓英  
青蛤是沿海地区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的滩涂及河口地区,在中国已开展了广泛的养殖和浅海增殖。本文从青蛤的基因组学、系统分类、种群多样性、遗传发育、苗种繁育、养殖生态、生理生化和营养及药用价值方面,系统地综述了青蛤的种质资源发掘、评价与利用研究进展,并就野生资源的保护与评估、育苗技术与良种选育、绿色高效养殖与碳汇渔业以及营养价值与深加工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周琳  于业绍  顾润润  郑国兴  杨世俊  叶朝庚  
本文对青蛤Cyclinasinensis的室内人工催产、受精卵的孵化密度、幼虫培养密度、幼虫饵料及青蛤增养殖进行了研究。采用阴干、遮光和充气的方法对青蛤进行催产 ,成功率达 95% ;平均孵化率为 88.6 % ;室内育苗中 ,幼虫培养密度控制在 11~ 16个 /ml,幼虫变态后 ,减少培养密度 ,可以提高幼虫成活率 ;幼虫的饵料以叉鞭金藻为主 ,混合投喂较单一投喂效果更好。在 10 5.6 1m3水体的室内育苗池内 ,培育出稚贝约1.7亿粒 ,经土池培育获壳长 3~ 6mm幼贝 3878.4 5万粒 ,成活率为 2 2 .83%。另外 ,利用移苗和繁殖保护的方法 ,在 84hm2 养殖试验...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晨静  赵习武  陆国权  毛前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为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属Chenopodium的1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已有5 000多年的栽植历史。藜麦品种多样,资源丰富,以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了藜麦喜湿热强光、稍耐冻、短日照,穗状花序、自花授粉、种子繁殖及生长期等生物学特性,耐盐碱、干旱、霜冻、病虫害等生理学特性和总多酚、皂甙、黄酮类、多糖、蛋白质与氨基酸、矿质营养素及其他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藜麦在食用、工业、农用、药用、观赏价值等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藜麦品种资源、抗逆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思发  
一、研究和保护鱼类种质资源的意义和迫切性 (一)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谈起 为什么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原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如今变成了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的黄土高原?为什么原来郁郁葱葱、生意盎然的北非大森林如今变成了偶尔只闻驼铃声的撒哈拉大沙漠?为什么历史上盛产脍炙人口的大白鱼(翘嘴红鲌)的太湖如今变成了肉少刺多的毛鲚鱼的天下?这些都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有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彬  黄婷  熊建华  谢达祥  韦嫔媛  彭金霞  陈晓汉  
文蛤是重要的海洋经济贝类,随着人工养殖的发展,暴发性死亡病害频繁发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文章通过归纳总结分析,对养殖文蛤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等主要病害的病原体与致病症状、流行规律、组织病理学、检测与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等进行综合评述,并展望其研究应用前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皓  鲁周民  刘月梅  白卫东  
柿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功效成分,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柿叶资源,文章对国内外柿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概况及其开发与利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对柿叶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及柿叶功能保健食品的研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方炎  李昆  孙永玉  
麻疯树是一种抗旱、耐贫瘠的多用途速生树种,是生产生物能源、农药和医药的主要原料。目前,麻疯树生物资源已受到国家高度关注,得到了大力发展。对我国麻疯树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展望,可以为综合开发利用能源植物提供参考。方法: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总结并分析了我国麻疯树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现状,1)麻疯树资源在中国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生长习性、资源分布状况和研究历史等;2)基础研究现状,包括生物学特征、生殖生态学特征、种子生物学特征、良种选育以及栽培生理生态等;3)栽培技术研究,包括适生区区划、良种壮苗繁育、营造林技术和主要病虫害。指出了目前我国麻疯树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麻疯树的开发利用前景...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郭沛涌  王运涛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吴昌合  董宇豪  
2001-2010年,我国民族古籍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文章在总结民族古籍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主要从民族古籍的缩微和影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建设、民族古籍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民族古籍开发和利用的相关立法、民族古籍开发利用的管理体制和新时期民族古籍开发利用的理念等六个方面综述了近十年来我国民族古籍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历程和最新成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鲍超  方创琳  
水资源是干旱区生态环境最主要的限制性因子和重要组成部分。干旱区人口和经济规模的膨胀,导致生产、生活用水不断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甚至严重超过了最大极限,导致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甚至难以恢复。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国内外按照"发生的问题—产生的机理—调控的标准—过程模拟—情景预测—响应对策"这一逻辑思路,围绕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相对薄弱,仍难以精确刻画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定量关系,难以动态模拟和有效预测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面向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在实践中仍面临着较多障碍。因此,未来应以机理研究为基础,以过程模拟和情景预测为突破口,以综合集成的对策体系建设为落脚点,不断加强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兵   张继红   吴文广   刘毅   王新萌   康秦梓   陈杜宇   宫雪   徐豪  
为了解底播养殖经济贝类青蛤(Cyclina sinensis)和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的食物来源,本研究通过稳定同位素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桑沟湾贝类区与贝藻区中底播养殖青蛤和魁蚶的食物组成,分析了食物来源差异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青蛤和魁蚶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浮游植物(占比40.4%~79.6%),其次是浮游动物(13.3%~37.3%)。贝类生物沉积物和海带碎屑对青蛤与魁蚶的食物贡献率存在区域性差异。贝类养殖区生物沉积物和海带碎屑对青蛤的食物贡献率为2.7%(贝类生物沉积物2.0%,海带碎屑0.7%),对魁蚶的食物贡献率为10.3%(贝类生物沉积物7.4%,海带碎屑2.9%);贝藻养殖区青蛤为8.5%(贝类生物沉积物5.1%,海带碎屑3.4%),魁蚶为7.4%(贝类生物沉积物4.3%,海带碎屑2.1%)。(2)青蛤胃含物中的主要成分是绿藻门(占比达56.55%),其次是链形植物门(44.35%),魁蚶胃含物中的主要成分是绿藻门(47.27%),其次是脊索动物门(30.3%)。两种贝类胃含物中的真核生物组成主要是浮游植物,且主要来自于底层海水中,与稳定同位素结果一致。(3)在贝类区和贝藻区,筏式养殖产生的有机物(生物沉积物和海带碎屑)对魁蚶的贡献率高于青蛤;贝藻区海带碎屑对青蛤的贡献率高于魁蚶。从食源结构的角度比较分析,魁蚶和青蛤均可作为桑沟湾综合养殖区域的底播贝类,青蛤更适宜底播在有藻类养殖的区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包满珠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对我国云南、四川和西藏的部分野梅类型、半野生梅的主要类型以及一些有极高应用价值的果梅及花果兼用梅类型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在综合分析梅树种质资源保存及开发利用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现有这些梅树种质资源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建议与措施。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蒋万胜  兰香英  王金秀  向红梅  田贺  罗庆华  
中国大鲵是全球现生最大的两栖动物,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与经济价值。按照我国现行法律法规,野生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人工养殖子二代及之后子代可作为水产品或药食资源加以利用。作为一种我国特有且珍稀的水生动物,在兼具保护与利用的双重特性下,大鲵种质资源现状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尽管有多重保护地位加身,其野生种群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目前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就地保护方式与通过人工增殖放流的迁地保护方式在实施方式和效果层面均有待评估与优化。与之相对的是,随着人工繁养殖技术的逐步成熟,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人工养殖大鲵逐渐成为一种较具市场前景的新兴养殖品种。然而,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治仍是目前最大的瓶颈问题之一。大鲵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类高端水产品,其蕴含的生物活性成分和功效正在逐步被揭示。然而,受市场供需、产业发展与科研投入的影响,目前其养殖规模仍然较小,产品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仍亟待加强。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结果和团队的工作实践,从大鲵基本生物学及栖息地特征、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保护、人工繁殖与疾病防治、营养活性成分与产业化利用等方面对其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进行了综合概述。通过总结成功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针对这一特有珍稀物种的种质资源研究、保护方案制定、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以及科普宣传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李长松  房斌  王慧  庄平  周凯  么宗利  
近年来国内的贝类养殖产业出现大规模的病害事故,就其本质看是由于养殖区域生态环境平衡遭到破坏。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归纳国内外对于养殖容量概念的发展,比较各种概念的适用情况;对于养殖容量数学模型的建立和估算,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相对成熟,应用较广的模型,并且评价各种模型的优缺点。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慧  蔡碧莹  
近30年来,全球水产养殖产量以接近9%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快速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在保障世界粮食供应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水产养殖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即养殖容量与生态容量问题,已成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概述了水产养殖容量和环境容量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例举了养殖容量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分析了养殖容量的估算方法及养殖容量模型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其存在问题以及在水产养殖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以期推动以养殖容量评估为基础的水产养殖区规划。水产养殖容量的科学评估与综合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为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水产养殖管理与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