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95)
- 2023(8446)
- 2022(7399)
- 2021(6993)
- 2020(5955)
- 2019(13816)
- 2018(13556)
- 2017(26307)
- 2016(14510)
- 2015(16559)
- 2014(16572)
- 2013(16463)
- 2012(15842)
- 2011(14277)
- 2010(14313)
- 2009(13120)
- 2008(13075)
- 2007(11878)
- 2006(10105)
- 2005(9059)
- 学科
- 济(61728)
- 经济(61677)
- 管理(35338)
- 业(33273)
- 方法(26646)
- 企(24655)
- 企业(24655)
- 数学(23817)
- 数学方法(23593)
- 农(19065)
- 地方(17798)
- 学(14628)
- 中国(14589)
- 财(14015)
- 农业(12862)
- 贸(12102)
- 贸易(12097)
- 业经(11881)
- 易(11671)
- 制(10351)
- 和(9677)
- 环境(9299)
- 地方经济(8750)
- 融(8460)
- 金融(8457)
- 银(8386)
- 银行(8345)
- 理论(8273)
- 务(7983)
- 财务(7968)
- 机构
- 学院(206240)
- 大学(205425)
- 济(80697)
- 经济(78771)
- 研究(74298)
- 管理(73734)
- 理学(63194)
- 理学院(62267)
- 管理学(61059)
- 管理学院(60651)
- 中国(55653)
- 科学(49319)
- 京(44794)
- 农(41223)
- 所(39397)
- 研究所(36205)
- 财(35896)
- 中心(34676)
- 业大(34155)
- 农业(32498)
- 江(32495)
- 范(29812)
- 师范(29541)
- 财经(28448)
- 北京(28199)
- 院(27086)
- 州(25769)
- 经(25575)
- 经济学(24486)
- 师范大学(23898)
- 基金
- 项目(139736)
- 科学(107454)
- 研究(100333)
- 基金(98352)
- 家(87496)
- 国家(86752)
- 科学基金(71914)
- 社会(60278)
- 社会科(56776)
- 社会科学(56754)
- 省(55557)
- 基金项目(53443)
- 自然(47881)
- 划(47578)
- 自然科(46558)
- 自然科学(46543)
- 自然科学基金(45669)
- 教育(45467)
- 编号(42030)
- 资助(39439)
- 成果(33792)
- 重点(32418)
- 发(31544)
- 部(29979)
- 课题(29316)
- 创(28113)
- 科研(27161)
- 计划(26785)
- 创新(26364)
- 大学(25615)
共检索到304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冯益明 吴波 卢琦 王学全 杨恒华 孙德福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青海省贵南县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贵南县大的地貌特征是以草地为基本景观基质,在广布的草地基质中,又大量分布荒漠(如干沟、沙地等)景观。20世纪70年代的景观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为对景观的干扰力度增大;(2)1976年,景观斑块类型间优势度差异显著,景观破碎化指数小,多样性低;1996年以后,斑块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景观趋于复杂;(3)30年来,贵南县景观要素中草地、耕地、林地、建筑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向其他类型转化的速度总体呈加速状态。在1976—1996年期间,大面积草地被开垦为耕地;在1996—2006...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景观动态 遥感 高寒沙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海辉 杨太保 王艺霖
基于1977、1999、2007年三期生长季的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RS、GIS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青海省贵南县1977—2007年的土地利用/覆被进行监测,并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7-2007年间贵南县的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草场面积总体呈现退化趋势,其中东南部芒曲镇和森多乡地区的高覆盖度草场持续退化,而木格滩地区的中覆盖度草场则经历了被开垦为耕地后又退耕还草的过程;耕地先增后减,总体呈减少趋势;另外研究区东部和南部山地地带的疏木灌林有所增加,龙羊峡水库的修建淹没了周围一些裸岩和低覆盖度草场,而2000年后政府实施的退耕还草工程也逐步见效,木格滩沙地面积被控制。30年间贵南县景观总体发生破碎化,前期破碎化程度剧烈,优势斑块呈分散趋势,景观异质性上升;后期因退耕还草等保护措施,破碎化程度有所缓和,优势斑块倾向聚集,景观内部聚合度增加。研究区景观变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近几十年来人口和牲畜数量急剧增加、人类对草场乱采滥伐、不合理发展畜牧业等人为干扰因素还是占主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海朋 何仁伟 刘运伟 方方
本文建立了适用于高寒牧区的聚落布局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OFM)对青藏高原藏北地区那曲县展开聚落布局适宜性评价,并评估其现状聚落布局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其聚落未来重构的思路。结果表明:(1)那曲县对于聚落布局的适宜性整体较低,适宜性水平高于一般适宜的区域零散分布在海拔较低、地势低缓的河谷地区,仅占全县面积的12%。其他适宜性较低的区域占全县面积的88%,分布相对集中。不同乡镇对于聚落布局的适宜性差异显著。(2)那曲县现有的聚落空间占全县总面积的0.47%,为7594 hm~2,其中分布在一般适宜及以上等级区的面积占聚落总面积的86.47%,而较不适宜、不适宜和禁建区内的聚落占比高达13.53%。那曲县聚落空间布局倾向于较高级别的适宜区,聚落用地适宜性条件较好的乡镇其布局合理性越高。那曲县局部聚落布局不合理的原因包括:缺失空间布局指引、村级行政区划欠佳、藏民对神山的宗教信仰和历史遗存的地域环境认同。(3)聚落的空间重构可推动生态移民、适度"村庄化"等要素的整合来实现。聚落的经济重构要建设由特色产业为基础的村镇系统、充分利用"点—轴"结构的辐射效应等结构要素的重组来实现。聚落的社会重构需要通过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增强藏族社会关系组织程度、提倡藏区优秀文化传承等优化功能的措施来实现。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黄文洁 曾桐瑶 黄晓东
植被物候是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反馈的重要感应器,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变化对揭示高寒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选取2001–2015年MODIS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VI)16 d最大值合成产品MOD13A1,以TIMESAT 3.2平台为基础,采用阈值法提取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期,包括返青期(start of growth season, SOG)、枯黄期(end of growth season, EOG)和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th season,LOG),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地2001–2015年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随着水热条件的差异,青藏高原由东南向西北,返青期逐渐推迟,从儒略日第110天推迟到第170天;枯黄期逐渐提前,从儒略日第300天提前到第260天;生长季长度逐渐缩短,由170 d逐渐缩短为100 d。不同草地类型的物候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年际变化中返青期呈提前趋势,枯黄期也呈提前趋势,整体上,生长季长度呈增长趋势。3)海拔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类型物候空间分布异质性的主要因素。在3 500 m以下,植被物候随海拔变化的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在3 500–5 000 m,物候与海拔的关系密切,随着海拔升高,不同草地类型的返青期逐渐推迟,枯黄期逐渐提前,生长期长度也逐渐缩短。
关键词:
物候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秀红
本文首先用比较地理学的观点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与其相邻景观之间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然后从高寒草甸上下限垂直分布的特征出发,半定量地阐明了上下限分布特征的原因以及决定上下限分布的主导因素;最后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出发,探讨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
关键词: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上下限,动态变化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安栩立 张振华 杨建平
分析扩张灌木物种气候生态位特征与地理分布格局,可为制定有效管理和提早预防草地灌丛化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分布点数据和相应的气候因子数据,结合生态位分析和物种分布模型,分析了金露梅气候生态位的地带分布特征,以及金露梅在青藏高原的潜在分布格局及主要的限制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纬度梯度、海拔梯度金露梅的气候生态位部分重叠,金露梅在低海拔、低纬度地区,即Bio10(最暖季度平均温度)高的地区,气候生态位大且具有一定的扩张性;在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即Bio10低的地区,其气候生态位小但呈较高的扩张性。等温性、最暖季(夏季6、7、8月)的平均温度和降雨量为限制金露梅扩张的主要气候因子。未来暖湿化气候背景下,青藏高原东部、南部为金露梅的潜在扩张区域,应防止其快速扩张。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金露梅 气候生态位 潜在分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目良 刘悦俊 张燕杰
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对区域生态保护及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例,基于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对土地利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构建2030-2050年惯性发展、经济建设、生态保护三种未来情景,模拟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及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近10年土地转化模式主要是草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化。草地和林地与草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具有倾向性,未利用地、草地和林地土地利用变化因素中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和年平均气温贡献度最高。(2)2030-2050年三种情景下,不同情景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具有差异性,惯性发展情景下,水域和建设用地扩张明显,面积为1627 km2、10 km;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和草地增加,面积为232 km、15143 km;经济建设情景下,林地和草地减少,面积为224 km、7653 km,耕地、建设用地增加,面积为146 km、24 km。青藏高原的保护政策不同区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3)青藏高原景观生态风险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以较低风险区为主。惯性发展情景下,2030-2050年生态风险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经济建设情景下,2030-2050年生态风险明显提高,其中较高风险区增加最多,面积为56051 km;生态保护情景下,2030-2050年生态风险明显降低,其中较低风险增加最多,面积为16136 km。研究成果可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贾志锋 马祥 徐成体 刘文辉 魏小星 雷生春
为明晰短期封育措施对高寒草甸植被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短期封育的轻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围栏内外植被盖度、高度和功能群(禾本科、莎草科和杂类草)生物量的月动态和年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高寒草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短期围栏封育处理显著提高了轻度退化高寒草甸植被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不同经济类群植物对围封的响应也有所差异,7月–8月禾草和杂类草植物迅速生长,莎草则在9月后逐渐占据优势。围栏第2年轻度退化草地的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的提升效果高于封育当年,其中,莎草生物量占地上总生物量的60%以上,禾草占30%左右,杂类草被抑制在10%以下,且封育处理禾草、莎草类和总生物量均高于围栏第1年,7月–10月地上生物量的均值较2011年分别上升了12.4%、161.5%和52.8%,杂类草生物量降低了57.1%。综上,短期围栏封育能够有效恢复贵南县轻度退化高寒草甸。
关键词:
短期封育 轻度退化高寒草甸 植被特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闵庆文 张永勋 赵贵根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是我国重要水源涵养区,由于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地位特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从三江源移民安置区农户能源利用对三江源生态系统影响的角度,使用问卷调查法、半开放式访谈法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法,对三江源移民安置区农户能源利用现状、农户对现有能源满意度和农户能源环保认知对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三江源移民安置区种植农户能源利用结构较多样,以畜粪和秸秆为主要能源,放牧农户能源利用结构单一,基本依靠畜粪;②农户普遍对能源现状满意度低,放牧农户满意度低于种植农户;③农户倾向于使用环保能源,但对能源环保认知度较低,阻碍了清洁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丁生喜 王晓鹏
通过调查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揭示西部大开发以来该区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的多元性、独特性:特色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牧民改善生活方式、改变就业现状、提高受教育水平的意愿是该区域城镇化的新动因;政府的相关政策对城镇化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生态环境对该地区城镇化发展也有特殊要求。结合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开发的环境分析,阐明该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城镇化面临的机遇与威胁。针对特有的城镇化动力机制,提出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
关键词:
城镇化 动力机制 开发环境 青藏高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镱锂,张玮,摆万奇,李双成,郑度
在自然地理单元与行政单元交叉情况下,如何根据行政单元统计数据获得该自然地理单元的精确数据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之一。以青藏高原为自然地理单元和人口数据为例,选用并设计了数据统计的运算方法(实际数值模型、边缘等密度法推算模型、最小值模型、最大值模型和估测值模型等5个线性统计模型)及试验应用。主要研究结论为:(1)在青藏高原中国境内分布于6个省区的221个县(市),其中155个县(市)位于高原内部,其余66个县市位于高原边缘地区,文中给出了边缘县在高原内外的面积比;(2)边缘等密度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而估测值模型与边缘等密度法计算结果相差最小;截止2001年,青藏高原人口约1204万人;(3)结合居民点的实际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或结合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测算的精确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伟 赵俊权 杜国祯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生态环境是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因素导致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生态补偿是使退化的草原恢复到自然平衡状态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位一体"结合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想,是一种将政府补偿、市场补偿与社区补偿有机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生态补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秀红 郑度
在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探讨了高寒草甸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问题———草畜矛盾和草地退化;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人工和半人工草场的建立、草场的用养结合、合理处理畜牧业与其它各业的关系,和加强人才建设等对策。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甸 可持续利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小丹 陈斌如 高攀 程根伟
根据1995年和2 0 0 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 8 1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贡嘎山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主要结果如下:①1995—2 0 0 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其中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下降,而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②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和景观破碎度均增加;③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优势度变化不大,耕地和林地的优势度减小,草地和水域优势度增加,表明研究区景观格局由耕地、林地向草地和水域转变;④交通干线(公路)附近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加强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势在必行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青藏高原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韩心之 刘磊
精准扶贫是实现我国青藏高原牧区全面脱贫和进入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本研究以甘肃省天祝县为例,分析了青藏高原牧区贫困的特征,评述了天祝县精准扶贫的绩效,发现该县贫困率从2010年的50.8%降低到2016年的12.6%,人均年收入从3 199元增加到6 870元,然而发现,在青藏高原牧区精准扶贫措施中,存在以全国贫困状态制定标准、执行刚性扶贫政策时缺乏灵活性、扶贫以"输血式"为主的问题。鉴于此,提出了基于全国扶贫政策基准建立贫困户档案、细化贫困户特征,扶贫资金应按贫困户脱贫需求投资、增加灵活度、挖掘贫困人口自
关键词:
青藏高原牧区 贫困问题 精准扶贫 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