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64)
2023(8602)
2022(6977)
2021(6348)
2020(5320)
2019(11645)
2018(11535)
2017(22174)
2016(11986)
2015(13139)
2014(12995)
2013(13204)
2012(12086)
2011(10652)
2010(11095)
2009(10607)
2008(10789)
2007(10068)
2006(9040)
2005(8174)
作者
(35381)
(30066)
(29902)
(27901)
(18686)
(14539)
(13279)
(11870)
(11264)
(10726)
(10267)
(9975)
(9648)
(9480)
(9262)
(8965)
(8876)
(8708)
(8672)
(8500)
(7684)
(7403)
(7397)
(6995)
(6868)
(6756)
(6744)
(6644)
(6093)
(5934)
学科
(77581)
(61216)
企业(61216)
(55064)
经济(54993)
管理(46869)
(44357)
农业(29636)
业经(26493)
方法(21045)
(19605)
(15634)
财务(15630)
财务管理(15622)
企业财务(14748)
技术(14526)
数学(14108)
数学方法(14032)
(13376)
(13084)
中国(12279)
(11244)
(11022)
(10992)
企业经济(10285)
农业经济(9925)
经营(9882)
(9598)
贸易(9593)
技术管理(9517)
机构
学院(182002)
大学(170528)
(79513)
经济(78226)
管理(75758)
理学(65276)
理学院(64692)
管理学(63897)
管理学院(63593)
研究(57425)
(50066)
中国(48405)
农业(37959)
(35296)
科学(35132)
(34677)
业大(33123)
(29825)
(29568)
财经(27307)
中心(27076)
研究所(26866)
(24667)
经济管理(23909)
农业大学(22957)
(22612)
经济学(22099)
北京(21394)
(21299)
(21099)
基金
项目(118716)
科学(95051)
研究(87632)
基金(87075)
(75867)
国家(74997)
科学基金(65636)
社会(57763)
社会科(54377)
社会科学(54362)
(48696)
基金项目(47228)
自然(42405)
自然科(41448)
自然科学(41435)
自然科学基金(40744)
(38571)
教育(36610)
编号(36258)
资助(33406)
(33116)
(28859)
(27918)
(27235)
成果(26482)
重点(26258)
(26076)
创新(25202)
(24259)
国家社会(23716)
期刊
(101138)
经济(101138)
(54672)
研究(48060)
农业(36867)
中国(35670)
管理(29115)
(29051)
科学(27500)
学报(26351)
业经(24879)
大学(20614)
学学(20228)
(19472)
(18504)
金融(18504)
技术(16342)
问题(13610)
农村(13527)
(13527)
农业经济(13456)
财经(13187)
经济研究(13059)
技术经济(11729)
(11446)
世界(11401)
资源(10538)
(10280)
现代(9956)
经济问题(9877)
共检索到274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魏慧  吕昌河  刘亚群  杨凯杰  
设施农业的快速增长是近10年来青藏高原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揭示设施农业用地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设施农业的发展态势,为其规划布局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基于2018年Google Earth高分影像数据,采用目视解译和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青藏高原设施农业用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选择西宁和拉萨为典型区,对比2008年和2018年设施农业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18年青藏高原共有设施农业面积7821.74 hm~2,主要集中在河流两侧的城市周边,与河流走向大致吻合,其中青海和西藏设施农业面积分别占青藏高原设施农业总面积的58.10%和36.49%;②受海拔、地貌类型和城市分布的影响,设施农业分布海拔在1400~4600 m之间,但在2200~2600 m和3600~3900 m高程区间分布最为集中;③2008—2018年西宁和拉萨设施农业增长迅速,分别从293.73 hm~2和429.01 hm~2增至2111.45 hm~2和1422.30 hm~2。同时,因城市发展,两个城市超过60%的设施农业用地被建设占用,造成空间格局的显著变化;④设施农业在青藏高原发展前景良好,但也存在温室类型单一、变动频繁和"过程性浪费"等问题,应加强保护和规划管理,促进设施农业的良性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超  熊忠平  徐正会  刘霞  钱昱含  祁彪  钱怡顺  郭宁妍  
[目的]揭示青藏高原蚂蚁群落结构和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坡蚂蚁物种分布格局。[结果]在该地区记录蚂蚁2亚科13属30种。气温、海拔、植被类型对蚂蚁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起主要作用,低海拔地带气温较高,食物资源丰富,栖息着更多的蚂蚁物种。草丛栖息的蚂蚁物种最丰富,在土壤内筑巢和地表觅食的物种最多。光亮黑蚁(Formica candida Smith)是青藏高原东北坡分布最广泛、适应性最强的物种,可作为该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物种。[结论]大部分蚂蚁物种因受环境制约而分布范围较窄,生态适应能力弱,很容易因人为干扰而变得脆弱。虽然物种多样性偏低,但是在该地区栖息的蚂蚁物种和其他地方相比有明显差异,脆弱的生态系统中栖息着耐寒、耐干旱的物种,对高海拔缺氧环境表现出良好适应性,对高原生态系统土壤改良和植物种子扩散等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银丽  翟胜  陈志杰  徐福利  由海霞  杜社妮  
通过对黄土高原设施农业与土壤环境效应的系统分析 ,从土壤pH、EC及NO-3-N含量的变化方面阐述了土壤环境质量的退化过程 ,提出了保持设施农业中土壤质量、维持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途径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彪  熊忠平  徐正会  翟奖  周雪英  许国莲  
【目的】揭示雅鲁藏布河谷上游和青藏高原西南坡蚂蚁种类及其分布规律,为青藏高原腹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积累科学数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雅鲁藏布河谷上游及青藏高原西南坡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采用采获频次分析法对比研究蚂蚁物种的栖息环境、垂直分布、觅食和筑巢场所等分布格局特征。【结果】共采获蚂蚁2亚科8属19种,其中雅鲁藏布河谷上游2亚科8属13种,青藏高原西南坡2亚科8属15种。研究区域蚂蚁以耐寒种类为主,缺乏耐热物种。物种丰富度与乔木郁闭度和灌木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地被物厚度和海拔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草本盖度和地被物盖度相关性不显著。蚂蚁对栖息生境的选择不尽相同,地表是主要的觅食场所,大部分蚂蚁以石下和土壤内作为筑巢场所。【结论】蚂蚁物种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和生境状况影响。食物资源、环境稳定性和热量获取是影响蚂蚁选择生境、觅食和筑巢场所的主要因素。表6参26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廖顺宝  孙九林  
本文利用GIS工具定量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土地利用、道路网、河流水系等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人口密度与居民点密度之间的关系 ,这些客观存在的关系是进行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青藏高原人口分布与其它地区人口分布的差异性及其原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宗香  苏珍  姚檀栋  王文悌  邵文章  
:在全部完成中国冰川编目的基础上 ,精确统计了青藏高原发育有现代冰川 3 6793条 ,冰川面积4 9873 4 4km2 ,冰川冰储量 4 561 3 857km3,分别占我国冰川总数的 79 4 %、84 0 %和 81 6% ,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布区。青藏高原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 ,其数量和规模占冰川总数的一半以上。由于气候和地形要素的不同组合 ,除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外 ,山脉北坡冰川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大于南坡。青藏高原冰川形态类型齐全 ,悬冰川数量最多 ,占总数的3 9 3 % ;而大型的山谷冰川仅占高原总数的 4 6% ,但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耿垭鑫   易桂花   张廷斌   别小娟   李景吉   王国严   林梦男  
草地碳汇/源是植被生态系统中碳收支和碳平衡的一个重要内容,区分碳汇和碳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为减源增汇提供科学依据。基于MODIS NPP数据和土壤呼吸模型量化了2001—2019年青藏高原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时空变化和碳汇/源格局,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草地碳汇/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草地NEP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年平均值为54.41 g C m~(-2)。草地整体上以碳汇功能为主。碳汇区面积约为72.26万km~2,碳源区面积约为47.82万km~2,净碳汇总量65.35 Tg C a~(-1)。近19年青藏高原草地NEP以增加趋势为主,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趋势有利于草地NEP的增加,增强碳汇;而暖干化趋势对NEP的影响在不同生态地理区差异较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段健  徐勇  孙晓一  
青藏高原是中国粮食短缺地区之一,提高其粮食自给能力和确保粮食安全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修订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人均粮食消费需求量标准的基础上,利用1985-2015年青藏高原县级行政单元粮食产量和消费数据,采用波动系数法、分级法、重心模型以及粮食短缺指数模型,分析青藏高原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114个县市的粮食安全风险状况。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分布不均衡,粮食生产呈环形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湟黄谷地、藏东和藏南沿江河谷地带,中部和西部粮食产量较低,粮食消费呈东高西低格局;本地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区域粮食缺口量达21.04万~121.69万t,相当于粮食消费需求的8.22%~40.11%,考虑旅游人口的影响,2015年区域粮食缺口达132.92万t;青藏高原粮食安全风险较高的地区广泛分布在藏北高原、青南高原、祁连山地以及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拉萨市辖区和西宁市辖区,旅游业发展对林芝市的粮食安全风险影响显著;单纯依靠粮食增产不能解决区域粮食问题,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和交通物流体系、加强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的粮食贸易合作,是保障青藏高原粮食安全的关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国军  王玉兰  房世波  
本文主要讨论了青藏高原最近50年的气温、降水以及其它气候因子变化及对农牧业的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趋势。青藏高原降水量呈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降水量大都集中在夏季,主要降水量分布在东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河谷农区及藏东农林区等,而整个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极其匮乏,降水量与高原的草场类型分布有很好的对应。近几十年来,高原东部和西南部都以增温、增湿为特点有利于牧草生产,而柴达木盆地西侧以及祁连山地区略有变干趋势对牧草生产不利。多年冻土呈现区域性退化状态,高原湿地也呈现退化趋势,气候变化对当地农牧业影响显著,冬季气温升高延长了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聂倩文  何理  殷闯  唐孟  田沛佩  卢宏玮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农牧业是青藏高原涵盖范围最广的产业,明晰其生态风险对实现青藏高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青藏高原农牧业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并以216个县域为评价单元,分析1990—2015年农牧业开发综合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及其重心转移规律,并结合区域农牧业开发强度实现农牧业生态风险权衡分区。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综合生态风险总体有上升趋势,呈"东部多核聚集、西部零星散列"的分布格局。(2)风险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风险主趋势方向转为西北—东南走向。(3)青藏高原限制开发区面积占比最大为50.84%,其次为发展预警区与自然恢复区,青藏高原整体农牧业开发强度较高,应在保障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情况下减缓农牧业开发。针对区域特征提出农牧业发展方案,以期为青藏高原地区农牧业开发生态风险防范及发展规划提供科学指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梁宏  刘晶淼  李世奎  
利用2001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基GPS观测资料、M O DIS卫星遥感资料和N 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大气总水汽量的年变化在0.3~3.0cm之间,高原其它地区大气总水汽量的年变化在0.2~2.0cm之间;青藏高原东南部河谷的导流作用非常显著,是暖湿气流进入青藏高原内部地区的重要途径;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决定了青藏高原地区南湿北干的大气水汽分布特征,而大气环流变化则是造成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分布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余敬德  李双元  
提高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国际竞争力,对于其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立足青藏高原的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畜产品;转变观念和政府职能,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业支出保护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双元  王征兵  
基于特色农业的内涵和青藏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确定了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选择。在此基础上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个方面构建了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国际竞争力整体不强并呈现下降趋势。不强的原因是受农业劳动力、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政府保护与支持和农业合作组织等多个方面深层次原因造成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程志刚  刘晓东  
基于未来温室气体中等排放情景下气候模式给出的气候预测结果的高分辨率降尺度分析结果,运用两种方法(年均温法和高程模型法)模拟了1980—1999,2030—2049和2080—2099年3个时段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结果表明,以年均地温-1℃作为多年冻土划分依据的年均温法模拟的目前(1980—1999年)高原多年冻土面积为127.99万km2,与世界数据中心给出的青藏高原现代多年冻土面积为129.12万km2的估算接近(误差率仅为0.86%);到本世纪中期(2030—2049年),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减少为87.26万km2,退化率达到31.82%;而到本世纪末(2080—2099年),高原多年冻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平星   梁鑫   朱春成  
再野化是当前人类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手段,荒野地作为再野化的基础空间载体,其科学识别与保护对于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青藏高原为案例区,以2020年为研究时点,在解析荒野地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再野化适宜性评估、荒野地空间格局分析和形态学分析,从生态因子适宜性和生态系统自然度两个维度综合评价荒野地适宜性,识别荒野地适宜性等级,明确最适宜的荒野化空间。研究表明:(1)青藏高原的再野化适宜性指数范围为0.1310~0.9332,青藏高原荒野地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总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的空间格局。(2)荒野地空间结构总体相对简单,形态学特征均呈现分散化和大型化特征。其中优选荒野地主要集中在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常绿阔叶林地带,而备选荒野地和潜在荒野地逐渐蔓延至川西藏东山地针叶林、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和青藏高原西北区域的昆仑北翼山地荒漠地带。(3)青藏高原荒野地的优化受到重要生态功能区、尤其是源区分布的影响。受其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荒野地目前集中分布在东部的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川西藏东山地针叶林地带,而西部地区源区较少且规模较小。研究结果可为完善保护生物学理论、促进青藏高原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和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提供有益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