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44)
- 2023(10129)
- 2022(8119)
- 2021(7478)
- 2020(6274)
- 2019(13686)
- 2018(13796)
- 2017(26195)
- 2016(14325)
- 2015(15832)
- 2014(15790)
- 2013(15778)
- 2012(14728)
- 2011(12999)
- 2010(13666)
- 2009(13213)
- 2008(13586)
- 2007(12715)
- 2006(11574)
- 2005(10512)
- 学科
- 业(80853)
- 企(64205)
- 企业(64205)
- 济(62478)
- 经济(62387)
- 管理(55861)
- 农(45278)
- 农业(30271)
- 业经(27583)
- 方法(23958)
- 财(21319)
- 务(16547)
- 财务(16537)
- 财务管理(16519)
- 数学(16043)
- 数学方法(15857)
- 技术(15806)
- 企业财务(15592)
- 制(14704)
- 中国(14459)
- 策(14245)
- 划(13942)
- 和(13664)
- 环境(12803)
- 体(12173)
- 理论(11955)
- 学(11637)
- 贸(11202)
- 贸易(11195)
- 易(10914)
- 机构
- 学院(218445)
- 大学(208103)
- 济(89868)
- 经济(88154)
- 管理(87594)
- 理学(74879)
- 理学院(74172)
- 管理学(73119)
- 管理学院(72759)
- 研究(69016)
- 中国(57431)
- 农(56090)
- 京(43778)
- 科学(43305)
- 农业(42482)
- 财(40633)
- 业大(39015)
- 江(35974)
- 所(35767)
- 中心(33110)
- 研究所(32035)
- 财经(31860)
- 经(28643)
- 州(28006)
- 北京(26971)
- 经济管理(26476)
- 农业大学(26285)
- 范(25613)
- 师范(25376)
- 省(25228)
- 基金
- 项目(139598)
- 科学(110474)
- 研究(103445)
- 基金(101214)
- 家(87717)
- 国家(86723)
- 科学基金(75333)
- 社会(67342)
- 社会科(63297)
- 社会科学(63279)
- 省(57319)
- 基金项目(54407)
- 自然(48062)
- 自然科(46780)
- 自然科学(46765)
- 自然科学基金(45967)
- 划(45300)
- 教育(44068)
- 编号(42809)
- 资助(39352)
- 业(35180)
- 成果(32720)
- 创(31615)
- 发(31421)
- 农(30826)
- 重点(30612)
- 部(30235)
- 创新(28662)
- 制(28145)
- 课题(27720)
- 期刊
- 济(115783)
- 经济(115783)
- 农(59579)
- 研究(57819)
- 中国(45154)
- 农业(40142)
- 学报(34444)
- 科学(33911)
- 财(33752)
- 管理(33349)
- 业经(26961)
- 大学(26846)
- 学学(25966)
- 融(21901)
- 金融(21901)
- 业(21577)
- 技术(19052)
- 财经(15586)
- 问题(15525)
- 教育(15492)
- 经济研究(14419)
- 农村(14166)
- 村(14166)
- 农业经济(13839)
- 经(13520)
- 版(13191)
- 技术经济(13026)
- 世界(12465)
- 资源(12150)
- 现代(11252)
共检索到3342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周岐燃 帅林林 胡健 田莉华 陈有军 汪辉 周青平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草原文化区。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更为紧密,千百年来青藏高原牧民与草地生态环境之间探索出一套独特的相处法则,形成了具有青藏高原浓厚色彩的农业伦理观,造就了保存完好的青藏高原草原文明。文章从青藏高原放牧制度、高原牧民的宗教信仰、高原传统法规体系和高原生活习俗四方面出发,剖析了青藏高原牧民与自然相处中体现出来的"不违农时","施德于地","取予有度"和"道法自然"的农业伦理内涵,在生态安全日益重要的今天,深入挖掘和发扬青藏高原草原文明中的农业伦理观,对于当前青藏高原草地生态治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草原文明 农业伦理 生态保护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刚 泽柏 张孝德
青藏高原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事关牧区民生国家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本文阐述了现阶段青藏高原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指出青藏高原传统与现代的生产方式并非是落后和先进的关系,而是要看其是否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文化相适应。不能因为转变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就简单套用外来的技术和发展模式,而是需要与当地农牧民一起合作,发现适合当地的发展方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伟 赵俊权 杜国祯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生态环境是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因素导致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生态补偿是使退化的草原恢复到自然平衡状态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位一体"结合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想,是一种将政府补偿、市场补偿与社区补偿有机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生态补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军邦 黄玫 林小惠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仍然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使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在区域碳收支平衡中占有主导地位,但研究方法等不同使得碳收支估算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气候变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由此补偿了气候变暖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分解释量,使青藏高原草地植被仍然发挥着碳汇的功能。而人类放牧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较为复杂。因此,如何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定量评价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源/汇格局的可能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兴元
草地生态屏障保护与畜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牧民分别从国家、地区和个人层面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三者的博弈失衡是导致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外部驱动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原因是制度缺陷造成了二者的利益目标相悖,而地方政府与牧民博弈的根源是牧民保护草地生态屏障付出的成本没有得到受益者的补偿,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只有把保护草地生态屏障产生公共利益成本让中央和地方政府来承担,实施生态补偿,使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合作博弈的均衡解,以提升草地生态屏障的保护能力,协调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添 徐斌 杨秀春 金云翔 马海龙 李金亚 于海达
准确认识青藏高原草地生物量碳库及其变化规律对研究区域碳循环与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将青藏高原草地生物量碳库的研究方法与结果概括如下:①当前草地生物量碳库的估算方法主要有4种:文献记录法、实地调查法、遥感—植被指数法和过程模型法等,而估算方法、采样标准与地下生物量估算是导致结果差异的主要因素;②文献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草地生物量的平均碳密度为223 g/m2,碳库为277TgC(1Tg=1012g);③采用遥感的估算结果表明,近20年来青藏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碳库呈增加的趋势,总体处于碳汇状态;④影响青藏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温度对生物量的影响还存在不确定性,人为干扰也是影响草地生物量的重要因素。目前青藏高原草地生物量碳库的研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应从基础观测数据、遥感模型算法与碳—氮—水耦合过程模拟等方面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建 张振超 董世魁
青藏高原约有1/3的草地经历着不同程度退化,严重危害区域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草地退化是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和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植被群落结构失调、功能减弱、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目前,草地恢复的主要措施有围栏封育、人工建植、鼠虫害及毒杂草防除等,需根据不同草地退化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方案。对退化草地进行恢复治理,协调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关系,实现高寒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生态安全、区域稳定和经济发展,主要应从宏观功能区划,畜牧业科学发展、政策法规和教育落实3个方面进行。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应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前期探索和阶段性总结,本专辑收录了关于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和恢复关键生态过程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谋 李勇 白宪洲 黄润秋
全球变化导致青藏高原腹地气候的暖干化趋势,也引起该区高寒草甸植被向高寒草原植被的退化。研究区内为高寒草甸一高寒草原过渡区,高寒草甸植被的退化速率为14.2km/10a,而相应地在退化区内生物总量亦呈下降趋势。气候暖干化是引起高原腹地植被退化的原因。而植被退化与区域生物总量的下降将成为影响该区环境自调能力和牧业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
关键词:
全球变暖 青藏高原腹地 暖干化 草地资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耿垭鑫 易桂花 张廷斌 别小娟 李景吉 王国严 林梦男
草地碳汇/源是植被生态系统中碳收支和碳平衡的一个重要内容,区分碳汇和碳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为减源增汇提供科学依据。基于MODIS NPP数据和土壤呼吸模型量化了2001—2019年青藏高原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时空变化和碳汇/源格局,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草地碳汇/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草地NEP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年平均值为54.41 g C m~(-2)。草地整体上以碳汇功能为主。碳汇区面积约为72.26万km~2,碳源区面积约为47.82万km~2,净碳汇总量65.35 Tg C a~(-1)。近19年青藏高原草地NEP以增加趋势为主,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趋势有利于草地NEP的增加,增强碳汇;而暖干化趋势对NEP的影响在不同生态地理区差异较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黄文洁 曾桐瑶 黄晓东
植被物候是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反馈的重要感应器,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变化对揭示高寒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选取2001–2015年MODIS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VI)16 d最大值合成产品MOD13A1,以TIMESAT 3.2平台为基础,采用阈值法提取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期,包括返青期(start of growth season, SOG)、枯黄期(end of growth season, EOG)和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th season,LOG),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地2001–2015年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随着水热条件的差异,青藏高原由东南向西北,返青期逐渐推迟,从儒略日第110天推迟到第170天;枯黄期逐渐提前,从儒略日第300天提前到第260天;生长季长度逐渐缩短,由170 d逐渐缩短为100 d。不同草地类型的物候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年际变化中返青期呈提前趋势,枯黄期也呈提前趋势,整体上,生长季长度呈增长趋势。3)海拔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类型物候空间分布异质性的主要因素。在3 500 m以下,植被物候随海拔变化的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在3 500–5 000 m,物候与海拔的关系密切,随着海拔升高,不同草地类型的返青期逐渐推迟,枯黄期逐渐提前,生长期长度也逐渐缩短。
关键词:
物候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龚毅帆 曹建军 杨书荣 许雪贇 李梦天
研究牧民对动物骨头和鸟类数量的认知,有助于了解草地磷源的变化趋势。以青藏高原牧区(玛曲县、碌曲县、那曲县和当雄县)牧民为调查对象,对其关于近20年草地磷源变化的认知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31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324份。结果显示,近20年来,动物骨头数量减少了10%~40%,鸟类数量减少了10%~50%,说明青藏高原草地磷源呈萎缩趋势;地域和性别对磷源变化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与玛曲县和碌曲县相比,那曲县和当雄县牧民认为鸟类数量的下降幅度更大。与男性相比,女性认为动物骨头和鸟类数量的下降幅度都较大。因此,加强动物尤其是鸟类的保护,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区草地磷源持续萎缩的趋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曹建军
草地承包制度落实后,玛曲出现了两种草地经营模式,即单户经营(小尺度放牧)和联户经营(大尺度放牧)。采用野外试验方法,对两种不同放牧尺度草地的生物量、盖度和物种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小尺度放牧更容易引起草地退化。基于这一研究成果,建议在青藏高原相似地区发展适当规模的联户经营,以增大放牧半径,从而缓解草地践踏压力。与此同时,在研究高原草地退化原因和制定保护恢复对策时,要充分考虑小尺度放牧对草地可持续利用带来的各种影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春林 韩向敏 郎侠 王彩莲
采用体外发酵法对玛曲县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灌丛草地及山地草甸天然混合牧草青草期、返青前期和枯黄期的消失率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旨在探讨玛曲县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灌丛草地及山地草甸天然混合牧草不同生育期营养品质的变化,为不同草地类型及不同时期草地放牧家畜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生育期对玛曲天然草地牧草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总能(GE)、钙(Ca)、磷(P)、NDF消失率、OM消失率和DM消失率有显著性影响(P 0.05);草地类型对玛曲天然牧草的NDF、 Ash、 GE、 ADF消失率和OM消失率均有显著影响(P <0.05)。研究结果显示,玛曲县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发育变化差异较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燕 杜文华
本研究于2015-2017年对青藏高原东缘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草地群落结构特征、种群和生物群落生物量及其构成进行了分析。草地植被主要由耐寒中生和中旱生植物种组成,以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为优势种,垂穗披碱草、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和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c kansuensis)为亚优势种;平均优势度>0.20的植物有10种,伴生种种类多。主要物种地上生物量月动态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曲线模式,于生长旺盛期的7-8月达到峰值;同一物种不同年份间的生物量月动态曲线相似,相同年份的种群生物量月动态存在植物种间分异;随着生长季节的延伸,草地植物组成呈现出由简单趋向复杂、再趋向简单的变化过程。个别植物种的地上生物量表现出了年际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但不同月份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1)。草地中原生禾草植被已经受到破坏,草地植被正在从禾草草地向杂草草地退化,应采取措施恢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伟 刘学军
为了解青藏高原氮沉降的时空差异特征及对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对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大气活性氮沉降定量研究的相关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大气活性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与青藏高原现阶段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与比较。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氮沉降通量定量研究较少,且局限于短期监测或仅定量雨水活性氮含量,长期性的定点原位监测、大气活性氮的组成特征、城乡差异及变化趋势均未见报道;同时,大气氮沉降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趋势及物候相应等均报道较少,仅局限于现象的解释,并未对变化机理进行阐述。氮沉降作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青藏高原氮沉降通量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氮沉降 植物响应 土壤响应 青藏高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