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92)
- 2023(3981)
- 2022(3345)
- 2021(3155)
- 2020(2590)
- 2019(5500)
- 2018(5310)
- 2017(10341)
- 2016(5499)
- 2015(6201)
- 2014(6152)
- 2013(6209)
- 2012(5822)
- 2011(5382)
- 2010(5292)
- 2009(4905)
- 2008(4777)
- 2007(4148)
- 2006(3578)
- 2005(3361)
- 学科
- 济(21751)
- 经济(21729)
- 业(18108)
- 管理(14765)
- 方法(11870)
- 数学(11132)
- 数学方法(11065)
- 险(10671)
- 保险(10579)
- 企(9861)
- 企业(9861)
- 农(8356)
- 中国(7649)
- 银(6448)
- 银行(6428)
- 行(6108)
- 农业(5617)
- 财(5420)
- 融(5348)
- 金融(5347)
- 制(5145)
- 贸(4772)
- 贸易(4771)
- 易(4634)
- 业经(4478)
- 学(4449)
- 各种(4442)
- 类型(4286)
- 种类(4265)
- 各种类型(4259)
- 机构
- 学院(82042)
- 大学(80832)
- 济(36716)
- 经济(36148)
- 管理(31557)
- 研究(29134)
- 中国(27899)
- 理学(26699)
- 理学院(26383)
- 管理学(25928)
- 管理学院(25804)
- 科学(18641)
- 农(18217)
- 财(17872)
- 京(17415)
- 所(15598)
- 农业(14442)
- 研究所(14437)
- 财经(14265)
- 中心(13717)
- 业大(13553)
- 经(13052)
- 江(11618)
- 经济学(11562)
- 北京(11029)
- 财经大学(10851)
- 经济学院(10537)
- 院(10346)
- 科学院(10139)
- 经济管理(9530)
- 基金
- 项目(56607)
- 科学(44670)
- 基金(43089)
- 家(39136)
- 国家(38828)
- 研究(37754)
- 科学基金(32812)
- 社会(25278)
- 社会科(23951)
- 社会科学(23946)
- 自然(22604)
- 基金项目(22509)
- 自然科(22090)
- 自然科学(22085)
- 自然科学基金(21675)
- 省(20172)
- 资助(18054)
- 划(17665)
- 教育(15689)
- 编号(14591)
- 重点(12906)
- 部(12623)
- 发(11347)
- 科研(11185)
- 国家社会(11150)
- 创(10920)
- 计划(10684)
- 创新(10454)
- 中国(10453)
- 教育部(10434)
共检索到1228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段健 徐勇 孙晓一
青藏高原是中国粮食短缺地区之一,提高其粮食自给能力和确保粮食安全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修订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人均粮食消费需求量标准的基础上,利用1985-2015年青藏高原县级行政单元粮食产量和消费数据,采用波动系数法、分级法、重心模型以及粮食短缺指数模型,分析青藏高原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114个县市的粮食安全风险状况。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分布不均衡,粮食生产呈环形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湟黄谷地、藏东和藏南沿江河谷地带,中部和西部粮食产量较低,粮食消费呈东高西低格局;本地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区域粮食缺口量达21.04万~121.69万t,相当于粮食消费需求的8.22%~40.11%,考虑旅游人口的影响,2015年区域粮食缺口达132.92万t;青藏高原粮食安全风险较高的地区广泛分布在藏北高原、青南高原、祁连山地以及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拉萨市辖区和西宁市辖区,旅游业发展对林芝市的粮食安全风险影响显著;单纯依靠粮食增产不能解决区域粮食问题,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和交通物流体系、加强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的粮食贸易合作,是保障青藏高原粮食安全的关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海峰 刘林山 王有宁 周强 刘峰贵 张镱锂
中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安全在国家安全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青藏高原是一个高海拔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区域粮食安全有其独特性。互助土族自治县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的农业县之一,同时,又是国家商品粮建设基地和青海省粮、油、肉、蛋、禽生产基地,其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利用互助土族自治县1986年土地利用现状详查数据,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2008年TM数据,在ERDAS及ArcGIS软件支持下分析了其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并计算了该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对因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1)互助县耕地总量及人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建寨 张建华 孔繁涛
近年来,中国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粮食供需区域性问题日益显现。本文基于重心模型,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移动方向、速度、距离等演变特征,阐述了两者的空间耦合关系,并探讨了应对政策选择。结果表明,1995—2012年,中国粮食生产、消费重心皆位于地理重心偏东方向,粮食供需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粮食生产重心移动距离明显大于消费重心,生产空间格局相对更加不稳定;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重心距离以2000年为界表现为先降后升,供需空间匹配性总体下降;无论是移动距离还是移动方向,两者变化与阶段性的国家经济发展、粮食生产促进、食物消费引导等管理政策基本吻合。
关键词:
粮食 生产 消费 空间格局 中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关浩杰 司喜梅
[目的]精准把握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优化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格局。[方法]采用LMDI模型对200—2021年黄淮海平原所涉及的7个省(市)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对比,分析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累积效应、粮食种植结构对粮食增产的影响。[结果](1)黄淮海地区粮食总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粮食增产量空间格局由黄淮海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地区;(2)粮食增产因素主要是单产累积效应,2004—2016年黄淮海平原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种植面积连续13年对粮食增产量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效果呈减弱的趋势,2017年开始对粮食增产量产生负向影响;(3)从种植结构看,玉米播种面积效应、小麦单产效应对粮食增产影响效果明显。江苏、安徽省的稻谷增产从依赖播种面积转向单产提高;河南、山东省小麦生产能力强,小麦单产提升效果显著;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影响整体玉米产量,河南、山东、河北省受影响较大,但河北省玉米单产提升效果显著;豆类增产省份从安徽转移到单产高的河南省、种植面积增多的山东省;山东、江苏、安徽薯类产量受单产效应负向影响。[结论]要完善粮食支持政策、提高育种水平、优化种植结构、做好防灾减灾,不断探讨新的粮食增产途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明洁
改革开放 2 0年来 ,我国南北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 ,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面对干旱发展趋势和人口增长的压力 ,从我国未来对粮食需求的角度 ,审视了南北粮食生产格局变化的得失 ,提出调整南北农业结构和重新发挥我国南方粮食生产优势的认识 ,并就粮食面积、粮食安全、粮食加工、粮食进口等关乎农业二、三非农产业结构发展 ,农民收益增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生产格局 比较效益 农民增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段健 王维婷 陈静 付慧娟 施凡基
地方粮食储备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加强青藏高原粮食储备,对巩固国防和国家安全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提出基于需求法的粮食储备规模测算方法,并结合青藏高原储粮自然条件和粮食生产消费特征,通过修订地方粮食储备人均口粮消费参数和供应时间参数,测算分析了青藏高原区域粮食储备规模,并采用道路网络分析法,进一步探讨区域粮食储备库基础设施节点空间选址。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区域粮食储备总规模约为81.51万t,相当于全年粮食消费总量的24.04%,储消比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17%~18%的最低粮食储备安全水平;区域粮食生产、消费和储备不平衡,且空间差异较大,仅27.19%的县可以实现粮食产消储平衡,大部分县市存在一定的粮食缺口;全区同时满足消费和储备的粮食缺口约181.73万t,其中农区、牧区及半农半牧区粮食缺口分别为124.43万t、33.16万t和24.14万t;综合考虑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协作条件和行政区划因素等,青藏高原粮食储备库节点空间布局体系由西宁和拉萨2个一级节点、15个二级节点以及114个三级节点构成;青藏高原实际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比理论值低26.39%,须进一步夯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长治久安。研究结果可为西藏和青海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改革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目良 刘悦俊 张燕杰
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对区域生态保护及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例,基于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对土地利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构建2030-2050年惯性发展、经济建设、生态保护三种未来情景,模拟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及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近10年土地转化模式主要是草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化。草地和林地与草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具有倾向性,未利用地、草地和林地土地利用变化因素中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和年平均气温贡献度最高。(2)2030-2050年三种情景下,不同情景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具有差异性,惯性发展情景下,水域和建设用地扩张明显,面积为1627 km2、10 km;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和草地增加,面积为232 km、15143 km;经济建设情景下,林地和草地减少,面积为224 km、7653 km,耕地、建设用地增加,面积为146 km、24 km。青藏高原的保护政策不同区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3)青藏高原景观生态风险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以较低风险区为主。惯性发展情景下,2030-2050年生态风险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经济建设情景下,2030-2050年生态风险明显提高,其中较高风险区增加最多,面积为56051 km;生态保护情景下,2030-2050年生态风险明显降低,其中较低风险增加最多,面积为16136 km。研究成果可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聂倩文 何理 殷闯 唐孟 田沛佩 卢宏玮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农牧业是青藏高原涵盖范围最广的产业,明晰其生态风险对实现青藏高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青藏高原农牧业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并以216个县域为评价单元,分析1990—2015年农牧业开发综合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及其重心转移规律,并结合区域农牧业开发强度实现农牧业生态风险权衡分区。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综合生态风险总体有上升趋势,呈"东部多核聚集、西部零星散列"的分布格局。(2)风险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风险主趋势方向转为西北—东南走向。(3)青藏高原限制开发区面积占比最大为50.84%,其次为发展预警区与自然恢复区,青藏高原整体农牧业开发强度较高,应在保障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情况下减缓农牧业开发。针对区域特征提出农牧业发展方案,以期为青藏高原地区农牧业开发生态风险防范及发展规划提供科学指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庭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焕成,姚建巨,任国柱
黄淮海平原包括五省二市,共315个县,总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4%,农村人口占全国的16.4%,耕地占全国的18%,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9.4%。要实现在本世纪末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亿吨的目标,重点投资、加强建设这一地区的粮食生产基地,对整个田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粮食生产条件与特点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重要粮食产区。本区气候上兼有我国南北方特点,光热资源丰富,降水较充沛,≥10℃积温3800—4900℃,年降水量500—100mm,适宜小麦、玉米、水稻等多种作物,土层深厚,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耿垭鑫 易桂花 张廷斌 别小娟 李景吉 王国严 林梦男
草地碳汇/源是植被生态系统中碳收支和碳平衡的一个重要内容,区分碳汇和碳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为减源增汇提供科学依据。基于MODIS NPP数据和土壤呼吸模型量化了2001—2019年青藏高原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时空变化和碳汇/源格局,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草地碳汇/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草地NEP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年平均值为54.41 g C m~(-2)。草地整体上以碳汇功能为主。碳汇区面积约为72.26万km~2,碳源区面积约为47.82万km~2,净碳汇总量65.35 Tg C a~(-1)。近19年青藏高原草地NEP以增加趋势为主,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趋势有利于草地NEP的增加,增强碳汇;而暖干化趋势对NEP的影响在不同生态地理区差异较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魏慧 吕昌河 刘亚群 杨凯杰
设施农业的快速增长是近10年来青藏高原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揭示设施农业用地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设施农业的发展态势,为其规划布局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基于2018年Google Earth高分影像数据,采用目视解译和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青藏高原设施农业用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选择西宁和拉萨为典型区,对比2008年和2018年设施农业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18年青藏高原共有设施农业面积7821.74 hm~2,主要集中在河流两侧的城市周边,与河流走向大致吻合,其中青海和西藏设施农业面积分别占青藏高原设施农业总面积的58.10%和36.49%;②受海拔、地貌类型和城市分布的影响,设施农业分布海拔在1400~4600 m之间,但在2200~2600 m和3600~3900 m高程区间分布最为集中;③2008—2018年西宁和拉萨设施农业增长迅速,分别从293.73 hm~2和429.01 hm~2增至2111.45 hm~2和1422.30 hm~2。同时,因城市发展,两个城市超过60%的设施农业用地被建设占用,造成空间格局的显著变化;④设施农业在青藏高原发展前景良好,但也存在温室类型单一、变动频繁和"过程性浪费"等问题,应加强保护和规划管理,促进设施农业的良性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潘佩佩 杨桂山 苏伟忠 张健
太湖流域既是中国传统粮食高产区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论文从宏观视角探讨了该区1985—2010年27个县域粮食生产时空变化格局及粮食安全水平,结果表明:时间演化上该区粮食产量不稳定,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历经波动发展—急剧减少—稳步增长三阶段;空间差异亦较显著,除西北4个县域,其余地区粮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粮食生产重心逐渐由中部向西北偏移,县域粮食生产相对优势弱化,整体粮食生产能力降低;粮食总产变异系数和70%以上年份波动系数超全国平均水平,粮食安全风险大;粮食不安全县域增多,2010年59%的县域粮食不安全。未来该区仍受到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退化威胁,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并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太湖流域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丁冬 杨印生
"十三五"时期,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应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新形势下我国粮食生产经营出现一些新动向。为更有效防范粮食生产经营风险,应重视土地经营行为、新型经营主体与资金配置行为、资本投资行为及经营模式创新等方面的风险因素。通过构建风险防范与转移体系,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改善资本经营模式,创新粮食生产经营信息化路径等措施,防御粮食经营风险,提升粮食经营管理质量,稳定粮食产能。
关键词:
粮食安全 风险识别 安全保障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黄爱军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规律黄爱军粮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国四十五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全国粮食总产连攀高峰,基本上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伴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