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07)
2023(4341)
2022(3737)
2021(3653)
2020(2955)
2019(7083)
2018(6648)
2017(11112)
2016(6321)
2015(7118)
2014(7269)
2013(7271)
2012(7036)
2011(6622)
2010(6925)
2009(6654)
2008(6691)
2007(5718)
2006(5255)
2005(5292)
作者
(18408)
(15387)
(15172)
(14838)
(9778)
(7369)
(6956)
(5993)
(5801)
(5539)
(5269)
(5207)
(4997)
(4900)
(4798)
(4659)
(4510)
(4457)
(4450)
(4425)
(4015)
(3744)
(3677)
(3615)
(3548)
(3487)
(3484)
(3418)
(3210)
(3042)
学科
(24366)
经济(24321)
管理(16631)
(14775)
(11333)
企业(11333)
中国(10028)
方法(8493)
(7606)
(7375)
数学(7127)
数学方法(6994)
(6686)
(6308)
(5776)
银行(5759)
(5708)
金融(5707)
地方(5647)
(5575)
业经(5483)
农业(5118)
(5041)
贸易(5035)
(4896)
教育(4859)
(4682)
(4167)
理论(4026)
环境(3823)
机构
大学(89608)
学院(85757)
(36954)
经济(36097)
研究(35010)
管理(30403)
中国(29289)
理学(24775)
理学院(24408)
管理学(24034)
管理学院(23845)
科学(20280)
(20027)
(19773)
(17930)
中心(17336)
研究所(15879)
(15570)
(14806)
财经(14629)
(14161)
师范(14061)
(13281)
北京(13039)
(12556)
(12148)
经济学(11649)
师范大学(11615)
(11418)
农业(11125)
基金
项目(52293)
科学(41543)
研究(40020)
基金(38157)
(33404)
国家(33082)
科学基金(27833)
社会(25912)
社会科(24528)
社会科学(24524)
基金项目(19448)
教育(18838)
(18676)
(16850)
自然(16603)
自然科(16254)
自然科学(16251)
编号(16213)
自然科学基金(15975)
资助(15388)
成果(15095)
(12266)
重点(12216)
课题(11401)
国家社会(11365)
(11288)
教育部(10710)
(10673)
(10513)
大学(10105)
期刊
(44821)
经济(44821)
研究(33938)
中国(25572)
教育(16251)
(15836)
学报(14011)
(13739)
(12972)
金融(12972)
科学(12805)
管理(12548)
大学(10722)
图书(9634)
学学(9126)
农业(9045)
书馆(7724)
图书馆(7724)
财经(7355)
技术(7312)
经济研究(7257)
(6446)
(6405)
国际(6138)
业经(5978)
(5776)
问题(5544)
世界(5497)
(5232)
论坛(5232)
共检索到160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莫申国,张百平,程维明,谭娅,肖飞,武红智  
作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本文就青藏高原的环境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促成了独特的高原季风系统,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亚洲植被格局的分布,导致了亚洲干旱地带的北移和植被地带的不对称分布,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对中国东部、西北干旱区、亚洲的气候和植被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青藏高原近几百万年来的强烈隆起对高原本身和毗邻地区有深刻影响。青藏高原的研究在科学上对解决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和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上对于高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我国具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国际上竞争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宏燕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并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一种新的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创新理念,并且强调了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青藏高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体现了可持续的发展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白军红,欧阳华,徐惠风,周才平,高俊琴  
青藏高原具有全球重要性,是地球表面上很少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区域之一,在全球变化研究中被作为先兆区或预警区。青藏高原湿地多为高寒沼泽、高寒沼泽化草甸和高寒湖泊,具有生态蓄水、水源补给、气候调节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防止全球水危机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青藏高原湿地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湿地的类型和分布、湿地土壤、湿地植被、泥炭的形成与演化、湿地动物、古植被古气候、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湿地退化几个方面对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志龙  张镱锂  刘林山  刘峰贵  张海峰  
全球湿地资源约有80%正在退化或丧失,湿地生态系统已成为世界上受威胁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青藏高原作为全球变化敏感区和亚洲生态安全屏障,其湿地面积约为13.19×104km2,是中国重要的湿地分布区之一。本文基于1992-2013年间青藏高原湿地遥感研究文献,分析了青藏高原湿地遥感研究的监测方法、研究主题及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30年来,青藏高原湿地基于遥感技术开展全高原湿地面积、景观格局、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动态变化监测,并注重以生态系统视角构建模型分析高原湿地三维方向上的变化趋势;2高原湿地遥感研究的主要进展为:1990-2006年间,青藏高原湿地面积总体上以-0.13%/a的速率减少,景观多样性以-0.17%/a的速率下降;但湖泊湿地变化趋势则相反,湖泊深度在2003-2009年间以0.20 m/a的速率加深,水量在1970-2011年间以2.2 km3/a的速率增加,内流区域湖泊面积在1976-2009年间以0.83%/a的速率扩张。1965-2002年间,高原湿地变化态势总体上受气候变化控制,人类活动区域周边湿地退化及近期变化是人类活动强度增大所致;3高原湿地遥感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计算机解译精度和去云处理技术精度有待提高,缺乏综合视角研究青藏高原湿地系统等;4高原湿地遥感研究近期重点应围绕青藏高原湿地综合研究、资料匮乏区湿地遥感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等方面展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洛桑·灵智多杰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河流、湖泊、冰川和湿地的水资源含量、分布,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指出青藏高原水资源丰富,但同时存在时空分布过于集中、开发条件差、利用难度大等开发劣势,且面临着河湖干涸和水污染等严峻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为实现青藏高原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提出开发利用高原水资源必须注重保护原生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开发水资源的有用性,提高用水效率;并针对高原核心区、高原周边地区和高原延伸区各自不同的特点施以不同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明森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 ,地势高亢 ,生态环境独特而又脆弱。严酷的生存环境使其人口稀少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弱 ,故高原原始自然面貌基本完好。但是最近数十年间 ,局部地区的水、土、生物与矿产等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 ,不仅使部分资源质量下降 ,也导致局部地区环境趋于恶化 ,诸如草场退化、森林减少、荒漠化土地增大以及一些主要城乡的三废污染日益严重等。所以 ,适当控制人口、适度开发与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整治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乃是协调人地关系 ,保护高原资源与环境 ,促使高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林   熊忠平   徐正会   刘霞   钱昱含   祁彪   钱怡顺   陈超   郭宁妍  
【目的】研究青藏高原东北坡不同海拔和植被类型下蚂蚁多样性,为该区生态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获取研究数据和蚂蚁标本,利用R语言4.1.1绘制物种累曲线并计算α多样性指数和Jaccard相似性系数,并用SPSS 24.0分析蚂蚁多样性指数与生境因子间相关性。【结果】共观察蚂蚁23 800头,鉴定为30种,隶属于2亚科13属。其中,优势种为草地铺道蚁[Tetramorium caespitum (Linnaeus)]和光亮黑蚁(Formica candida Smith)。在5个垂直带中,柳梢沟垂直带物种数最多(24种),物种多样性指数 (2.435 9)和均匀度指数(0.766 5)最大,而优势度指数最小(0.123 7);巴颜喀拉山垂直带物种数最少(2种),物种多样性指数(0.009 9)和均匀度指数(0.014 3)最小,优势度指数最大(0.997 4)。各垂直带蚂蚁类群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000 0~0.500 0,处于极不相似至中等相似水平。相关性分析发现,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坡度和灌木盖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青藏高原东北坡蚂蚁多样性主要与海拔、坡度和灌木盖度等生境因素有关。高海拔地区气候严寒,植被单一,不适合多数物种栖息;海拔高差大的垂直带环境温度范围较大,植被类型较丰富,能适应更多的蚂蚁物种生存。各垂直带蚂蚁类群间的分化较显著,不同地段的类群能反映不同生境状况。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沈斌  丁晓强  
青藏高原研究涉及许多地球科学的前沿问题 ,目前开展的“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具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点。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化浪潮 ,研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建立适应信息化要求的、可持续的信息环境 ,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强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和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政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沈斌  廖顺宝  林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手段不断更新 ,研究周期逐渐缩短 ,相对来说支持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比较薄弱 ,特别是科学数据库的建设。结合青藏高原信息方面的工作 ,文中阐述了基础性工作的内涵、意义和发展趋势 ,分析了青藏高原基础性工作的现状 ,近两年来科学数据库建设的情况 ,指出国家和目前在研的青藏项目要重视基础性工作。对在研项目 ,应从当前研究任务出发 ,强化数据的收集、整理、数字化和汇集方面的工作 ,为争取新的项目和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华维  范广洲  陈权亮  周定文  
利用1961~2007年青藏高原68个气象台站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7 a来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自东南向西北增加的特点,并且其空间变化趋势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东南部、西藏中部和西藏西南部以及青海北部地区年日照时数减少较为明显,高原西部、西藏中东部地区和青海南部年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近47 a来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年日照时数增加区和减少区分别存在12.1和21.1 a左右的时间尺度;增加区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年日照时数处于偏多阶段,90年代至21世纪初日照时数呈明显的减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辞  裴韬  周成虎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它对全球气候系统存在显著影响。本文对青藏高原自1960年以来的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与总结。近50年来,青藏高原气温明显上升,经历了一个冷期和一个暖期,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突变,整体呈现前低后高波动上升的趋势;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呈不对称的线性增温趋势,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要比最高气温快得多;而极端事件频率、强度也有所变化,其中低温事件大大减少,高温事件则明显增加;各类界限温度的积温以及持续日数等生物温度指标也都显著增加。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气温呈现出整体一致增暖,并且有西高东低、南北反相的变化形态。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天文因素、高原内部气象要素以及外部环流影响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