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42)
2023(7321)
2022(6645)
2021(6192)
2020(5522)
2019(12966)
2018(13014)
2017(25647)
2016(14245)
2015(16362)
2014(16518)
2013(16683)
2012(15801)
2011(14295)
2010(14166)
2009(13135)
2008(13302)
2007(12191)
2006(10525)
2005(9121)
作者
(42039)
(35196)
(35170)
(33475)
(22097)
(17177)
(16354)
(13953)
(13186)
(12378)
(11822)
(11820)
(11143)
(11092)
(11009)
(10936)
(10740)
(10207)
(10125)
(10123)
(8787)
(8680)
(8520)
(8066)
(8044)
(7961)
(7802)
(7791)
(7247)
(7133)
学科
(59659)
经济(59491)
管理(34979)
(34128)
方法(28777)
(26827)
企业(26827)
数学(23948)
数学方法(23719)
(18793)
地方(15123)
中国(14435)
(14378)
(13909)
业经(13023)
农业(12263)
(11868)
(10620)
贸易(10618)
理论(10423)
(10373)
(10223)
环境(8560)
(8224)
财务(8207)
财务管理(8183)
企业财务(7598)
(7488)
金融(7484)
(7428)
机构
大学(205329)
学院(203973)
(79941)
经济(78000)
管理(75564)
研究(70041)
理学(64959)
理学院(64106)
管理学(62931)
管理学院(62536)
中国(51743)
科学(45566)
(43981)
(38798)
(36860)
(36726)
研究所(33660)
中心(32981)
业大(32488)
(31286)
农业(30585)
(29593)
师范(29316)
财经(29108)
北京(27741)
(26036)
(25592)
(24522)
经济学(24386)
师范大学(23674)
基金
项目(135336)
科学(104707)
研究(99170)
基金(95583)
(83562)
国家(82785)
科学基金(69312)
社会(61656)
社会科(57011)
社会科学(56986)
(53996)
基金项目(51975)
(45937)
教育(45445)
自然(44931)
自然科(43763)
自然科学(43750)
自然科学基金(42971)
编号(42126)
资助(38736)
成果(34827)
重点(30761)
(30057)
(30053)
课题(28789)
(27344)
科研(26380)
创新(25505)
大学(25407)
计划(25229)
期刊
(89472)
经济(89472)
研究(57960)
中国(39739)
(34942)
学报(34298)
科学(30672)
(29793)
大学(24871)
农业(23399)
管理(23225)
学学(23036)
教育(22548)
技术(16724)
(15610)
金融(15610)
业经(14771)
财经(14016)
经济研究(13522)
(13136)
问题(12773)
图书(12302)
(12039)
资源(11397)
(11058)
技术经济(9832)
理论(9595)
(9227)
统计(9172)
科技(8868)
共检索到2992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程长林  任爱胜  陈林  
基于生态、教育、收入三个子系统,构建青藏高原社区牧民社会福利指数模型,并根据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四个示范社区牧民基线调查结果,测算2012~2014年牧民参加社区畜牧业试点的社会福利变化。结果表明,四个示范社区牧民社会福利总体水平不断上升,但福利改进水平差异较大;各子系统福利指数中,夏河社区牧民生态福利最高,河南社区牧民教育和收入福利指数最高;墨竹工卡社区牧民生态福利相对较低,白玉社区教育福利和收入福利较低。通过示范社区牧民福利比较,提出加强政策引导、科研技术支持、加强牧民培训、扩宽青藏高原特色畜产品市场等,促进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镱锂,张玮,摆万奇,李双成,郑度  
在自然地理单元与行政单元交叉情况下,如何根据行政单元统计数据获得该自然地理单元的精确数据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之一。以青藏高原为自然地理单元和人口数据为例,选用并设计了数据统计的运算方法(实际数值模型、边缘等密度法推算模型、最小值模型、最大值模型和估测值模型等5个线性统计模型)及试验应用。主要研究结论为:(1)在青藏高原中国境内分布于6个省区的221个县(市),其中155个县(市)位于高原内部,其余66个县市位于高原边缘地区,文中给出了边缘县在高原内外的面积比;(2)边缘等密度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而估测值模型与边缘等密度法计算结果相差最小;截止2001年,青藏高原人口约1204万人;(3)结合居民点的实际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或结合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测算的精确度。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程长林  任爱胜  王永春  王国刚  修文彦  
为研究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生态、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通过构建社区畜牧业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生态、社会、经济3个子系统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生态、社会、经济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13-2016年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协调发展程度。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生态、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且社区间存在一定差异。羊八井社区协调发展水平较低,仍处于不协调状态;墨竹工卡社区、夏河社区及香格里拉社区等5个社区已实现基本协调;红原社区与河南社区耦合协调水平最高,已实现协调发展态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进  
本文首先指出牧民集中定居必然带来公共服务的全新课题,然后阐述了目前定居点公共服务管理的现状,最后建议把握"两个"核心关系,培养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健全"四大"保障,增强可持续的公共服务能力;强化"七大"服务,努力提高定居点公共服务水平。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龚毅帆  曹建军  杨书荣  许雪贇  李梦天  
研究牧民对动物骨头和鸟类数量的认知,有助于了解草地磷源的变化趋势。以青藏高原牧区(玛曲县、碌曲县、那曲县和当雄县)牧民为调查对象,对其关于近20年草地磷源变化的认知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31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324份。结果显示,近20年来,动物骨头数量减少了10%~40%,鸟类数量减少了10%~50%,说明青藏高原草地磷源呈萎缩趋势;地域和性别对磷源变化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与玛曲县和碌曲县相比,那曲县和当雄县牧民认为鸟类数量的下降幅度更大。与男性相比,女性认为动物骨头和鸟类数量的下降幅度都较大。因此,加强动物尤其是鸟类的保护,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区草地磷源持续萎缩的趋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邓维杰  尹雪梦  
青藏高原不仅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以天然草场放牧为主的社区传统畜牧业历史悠久,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脆弱的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以及所处的独特地理区位,决定了青藏高原社区发展不可能复制内地"人工养殖、现代产业园区、城镇化"等发展模式。但青藏高原社区传统畜牧业形态蕴含了十分丰富和特有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出富有现代旅游吸引力的观光式、体验式、养生式等旅游产品。四川省红原县哈拉玛村的研究表明,延伸现有畜牧业产业链,将青藏高原社区传统畜牧业形态中极富旅游开发潜力的放牧、转场、藏式食品制作、转山会等环节或者活动开发成旅游产品,能够在维持现有藏区畜牧业规模和特点,保证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国防安全的同时,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彬宇  范广洲  周定文  
利用NCEP/NCAR逐日及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高斯滤波、EOF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50年来青藏高原夏季水汽输送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夏季各层的水汽输送具有其独特性。高原中东部是华北及我国中东部地区高空水汽的重要来源,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高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地区。高原的平均流输送与总水汽输送具有基本相同的分布特征,瞬变波输送的经向性非常强,平均流输送比瞬变波输送大一个量级。平均流输送对我国西南和中东部地区高空的水汽含量起重要作用,瞬变波输送主要影响高原北部及我国华北地区高空的水汽含量。EOF分析反映了高原水汽输送的不同方式,EOF1反映了夏季高原地区的西北风水汽...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周雪  董芮彤  秦昌胜  唐增  王丽佳  张岩  
联户经营是青藏高原常见的经营方式,通过联户可以节约劳动力。但该经营方式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是继续留滞牧区成为闲置劳动力,还是向非农部门转移,并通过非农就业提高牧民收入?这一问题在青藏高原仍然缺乏研究。本研究基于甘肃和青海牧区357户牧户调研数据,采用内生转换Probit回归和处理效应模型,研究了联户经营对牧户非农就业和家庭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联户经营可有效促进牧户非农就业,并通过增加牧民非农收入显著提高家庭收入水平(P <0.01),但作为一种自发组织存在,联户经营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本研究建议,应加强优化牧民合作组织行为,正规化牧民合作组织,提升规模效益;推动牧区非农产业发展,增加适宜非农工作岗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韩心之  刘磊  
精准扶贫是实现我国青藏高原牧区全面脱贫和进入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本研究以甘肃省天祝县为例,分析了青藏高原牧区贫困的特征,评述了天祝县精准扶贫的绩效,发现该县贫困率从2010年的50.8%降低到2016年的12.6%,人均年收入从3 199元增加到6 870元,然而发现,在青藏高原牧区精准扶贫措施中,存在以全国贫困状态制定标准、执行刚性扶贫政策时缺乏灵活性、扶贫以"输血式"为主的问题。鉴于此,提出了基于全国扶贫政策基准建立贫困户档案、细化贫困户特征,扶贫资金应按贫困户脱贫需求投资、增加灵活度、挖掘贫困人口自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彦星  潘石玉  卢涛  晏兆莉  郭旭生  尚占环  盛丽  吴宁  
基于参与式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省红原县及甘肃省天祝县纯牧区的158户藏族牧民家庭进行了调查。基于调查资料,以可持续框架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牧民生计资本和生计活动的特点及差异,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生计资本对生计活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两县牧区牧民的生计资本都非常有限,且不均衡,总体上来说都呈现出自然资本丰富,物质资本转化难,人力、社会、金融资本偏低的特征;2两个牧区牧民生计活动多样化水平整体都不高,都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本,生计较为脆弱;3不同地区牧民生计资本和生计活动存在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红原牧区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显著高于天祝牧区,天祝牧区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昕月  董世魁  杨明岳  董全民  仁钦端智  窦声云  祁星民  周学丽  土旦加  史德军  
青藏高原的放牧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计意义,但目前正受到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双重威胁。为寻找改善现状的着力点,有必要探究青藏高原放牧系统的现状与演变趋势。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共和县为例,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地方志与文献资料,在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下,运用描述系统演变的扰沌模型,分析共和县放牧社会—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其中与经济相关的家庭生计—市场子系统目前处于平稳积累资源阶段,与生态相关的草—畜子系统处于释放阶段的早期,社会子系统处于偏离正常轨迹的重组阶段。草—畜子系统的情况恶化并将为更大时空尺度的社会子系统带来负面影响。未来要注意防止家庭畜牧生产与畜牧业市场的过度连接,维护畜牧产业链上的获益公平,提升牧民收入来源多样化程度;注重草地治理,提升基层监理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鼓励合作社优化畜群结构从而与草地匹配,制定合理的政策帮助牧民社会适应外来变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海朋  何仁伟  刘运伟  方方  
本文建立了适用于高寒牧区的聚落布局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OFM)对青藏高原藏北地区那曲县展开聚落布局适宜性评价,并评估其现状聚落布局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其聚落未来重构的思路。结果表明:(1)那曲县对于聚落布局的适宜性整体较低,适宜性水平高于一般适宜的区域零散分布在海拔较低、地势低缓的河谷地区,仅占全县面积的12%。其他适宜性较低的区域占全县面积的88%,分布相对集中。不同乡镇对于聚落布局的适宜性差异显著。(2)那曲县现有的聚落空间占全县总面积的0.47%,为7594 hm~2,其中分布在一般适宜及以上等级区的面积占聚落总面积的86.47%,而较不适宜、不适宜和禁建区内的聚落占比高达13.53%。那曲县聚落空间布局倾向于较高级别的适宜区,聚落用地适宜性条件较好的乡镇其布局合理性越高。那曲县局部聚落布局不合理的原因包括:缺失空间布局指引、村级行政区划欠佳、藏民对神山的宗教信仰和历史遗存的地域环境认同。(3)聚落的空间重构可推动生态移民、适度"村庄化"等要素的整合来实现。聚落的经济重构要建设由特色产业为基础的村镇系统、充分利用"点—轴"结构的辐射效应等结构要素的重组来实现。聚落的社会重构需要通过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增强藏族社会关系组织程度、提倡藏区优秀文化传承等优化功能的措施来实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丁丁  欧阳华  周才平  陈传友  
基于青藏高原河流年楚河1961年-2000年天然径流量资料,选用Mann-Kendal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年楚河径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年楚河流域径流量年际变化相对平稳,年内分配极不均衡,丰水季节与枯水季节径流量相差悬殊,6月-9月径流量占全年65%,最大月径流量占全年24.56%;在1961年-2000年中,年楚河径流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在1985年左右径流量发生突变性增加;日喀则和江孜两站5~8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震荡最显著,其次10~15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震荡也较为显著,两站径流量变化的主周期分别为5年和7年,次周期分别为13年和12年。年楚河流域气温升高引起冰川融水增加可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冯益明  吴波  卢琦  王学全  杨恒华  孙德福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青海省贵南县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贵南县大的地貌特征是以草地为基本景观基质,在广布的草地基质中,又大量分布荒漠(如干沟、沙地等)景观。20世纪70年代的景观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为对景观的干扰力度增大;(2)1976年,景观斑块类型间优势度差异显著,景观破碎化指数小,多样性低;1996年以后,斑块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景观趋于复杂;(3)30年来,贵南县景观要素中草地、耕地、林地、建筑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向其他类型转化的速度总体呈加速状态。在1976—1996年期间,大面积草地被开垦为耕地;在1996—2006...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丁生喜  王晓鹏  
通过调查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揭示西部大开发以来该区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的多元性、独特性:特色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牧民改善生活方式、改变就业现状、提高受教育水平的意愿是该区域城镇化的新动因;政府的相关政策对城镇化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生态环境对该地区城镇化发展也有特殊要求。结合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开发的环境分析,阐明该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城镇化面临的机遇与威胁。针对特有的城镇化动力机制,提出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