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54)
2023(5274)
2022(4774)
2021(4745)
2020(3548)
2019(8455)
2018(8455)
2017(15429)
2016(8842)
2015(10240)
2014(10196)
2013(9978)
2012(9385)
2011(8578)
2010(8549)
2009(7493)
2008(7419)
2007(6617)
2006(5905)
2005(5256)
作者
(25734)
(21269)
(21025)
(20078)
(13169)
(10582)
(9745)
(8441)
(8053)
(7829)
(7355)
(7171)
(6895)
(6631)
(6577)
(6505)
(6488)
(6153)
(6012)
(5982)
(5262)
(5256)
(5133)
(5059)
(4992)
(4729)
(4700)
(4657)
(4417)
(4306)
学科
(32527)
经济(32488)
管理(20026)
(17946)
地方(13271)
(12985)
企业(12985)
(11624)
方法(10898)
数学(8961)
数学方法(8690)
(8589)
中国(8288)
农业(8277)
(7343)
业经(7220)
地方经济(6332)
理论(6278)
(5946)
(5756)
环境(5574)
教育(5364)
资源(5143)
教学(5124)
(4855)
贸易(4848)
土地(4573)
(4564)
(4174)
财务(4156)
机构
学院(119124)
大学(115684)
研究(41518)
管理(39323)
(38514)
经济(37230)
理学(32625)
中国(32442)
理学院(32037)
管理学(31110)
管理学院(30893)
科学(29238)
(26537)
(22223)
(21472)
(20135)
研究所(20075)
(20074)
中心(19988)
师范(19920)
(18868)
业大(18292)
(17302)
北京(16950)
农业(16516)
师范大学(15844)
(15686)
(15347)
技术(15054)
财经(14148)
基金
项目(77505)
科学(58890)
研究(58291)
基金(51914)
(46010)
国家(45552)
科学基金(37779)
社会(32785)
(32114)
社会科(30668)
社会科学(30657)
基金项目(28190)
(27032)
教育(26565)
编号(26262)
自然(25145)
自然科(24439)
自然科学(24436)
自然科学基金(23912)
成果(21930)
资助(20809)
课题(18737)
重点(17885)
(17829)
(15977)
(15494)
(15068)
(14705)
项目编号(14671)
科研(14542)
期刊
(50676)
经济(50676)
研究(35981)
中国(29189)
(19902)
学报(19489)
教育(19146)
科学(17847)
(16119)
大学(13991)
农业(13419)
管理(13271)
学学(12523)
技术(11656)
图书(10171)
资源(9718)
(9309)
金融(9309)
业经(9023)
书馆(7608)
图书馆(7608)
(7551)
(7030)
(6735)
经济研究(6715)
问题(6516)
职业(6007)
(5981)
论坛(5981)
财会(5979)
共检索到1882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罗静  陈琼  刘峰贵  张镱锂  周强  
青藏高原受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耕地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条件相对优越的河谷地区,人为因素对耕地分布范围的作用和影响极其微弱,尤其是在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前提下,耕地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土地的宜垦程度。本文将影响青藏高原河谷地区耕地分布的因子按其性质分为限制性因子和非限制性因子,并以此为基础排除了高原河谷地区不适宜耕作的地区,在适宜耕作的地区根据土地的宜垦程度,按"先优后劣"的原则将历史时期的耕地数据分配到空间上。选取青藏高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的河谷地区之一河湟谷地作为实例,重建该区1726年耕地空间格局。将重建结果与已有的M模型重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重建的耕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致性,但重建结果在垦殖范围与垦殖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M模型的重建主要是以现代耕地分布格局为基础重建,忽略了现代耕地空间分布受现代农业技术的影响;而本文模型则是从低生产力水平前提下影响历史时期耕地分布的因子出发,重建结果更具合理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杰  龚健  李靖业  
河湟谷地位于高原过渡地带,是青海省的经济文化中心,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存在冲突,因此评估其景观格局变化作用下的生境质量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通过改良的Flow转移矩阵表征了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化过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了1995—2015年河湟谷地的生境质量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与冷热分布特征;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3个时期的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要素异质性。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河湟谷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景观面积持续增加,景观类型呈现破碎化、复杂化、异质化特征;②"贵德—乐都"连线是河湟谷地生境质量的分界线,总体呈"南优北劣""南热北冷"的分布态势;③生境质量与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性指数、景观分离指数、蔓延度、最大斑块指数等景观指数以及草地、林地景观规模关联度较高,与建设用地面积关联度较低,表明在生态保护政策作用下,建设用地以侵占林地、草地等高生境类型以外的景观为主。研究结果可揭示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与景观联动关系,指导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致蕾  刘峰贵  陈琼  周强  杨登兴  
典型区域历史时期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重建对研究过去全球环境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元733年(唐代开元二十一年)是河湟谷地以军事屯田为主的农业发展的峰值期,是其屯田规模最为宏大、效益空前、原始土地覆盖影响最为深刻的时段。本文收集、整理了公元733年河湟谷地历史文献中的耕地数据,运用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区耕地网格化重建方法,结合历史时期聚落分布的实际状况,对耕地分布进行二次分配,分析并重建了公元733年前后河湟谷地耕地资源规模以及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公元733年河湟地区耕地开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致蕾  刘峰贵  陈琼  周强  杨登兴  
典型区域历史时期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重建对研究过去全球环境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元733年(唐代开元二十一年)是河湟谷地以军事屯田为主的农业发展的峰值期,是其屯田规模最为宏大、效益空前、原始土地覆盖影响最为深刻的时段。本文收集、整理了公元733年河湟谷地历史文献中的耕地数据,运用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区耕地网格化重建方法,结合历史时期聚落分布的实际状况,对耕地分布进行二次分配,分析并重建了公元733年前后河湟谷地耕地资源规模以及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公元733年河湟地区耕地开垦以军事屯田为主,共有123屯,估算出屯田总面积为321.13km2;(2)耕地空间分布主要以聚落为中心,以河流为中心线向外扩散,集中分布在湟水干流区域以及黄河河谷区域中的串珠状盆地内,受海拔高度和山地地形因素的限制,加之当时人口较少,耕地面积有限,全区仅有11.7%的网格有耕地分布;(3)垦殖强度受到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双重影响,垦殖率整体偏低,处于农业发展的成长期;全区耕地网格平均垦殖率为9.2%,最高垦殖率仅为18.9%,其中有31.4%的耕地网格垦殖率在9.0%以下,67.6%的耕地网格垦殖率在9.0%~15.0%之间,1.0%的耕地网格垦殖率达到15.0%~20.0%之间;(4)垦殖强度在行政单元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鄯州垦殖率较高,平均垦殖率接近13%;廓州垦殖率较低,南部西使地区垦殖率最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致蕾  刘峰贵  张镱锂  陈琼  周强  杨登兴  
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农牧交错区,清代以来耕地的扩张导致林草地覆盖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在现代植被图的基础上,选取土壤、地形因素,并依据历史文献数据,重建河湟谷地潜在林地草地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清代耕地变化的重建结果,推算出清代河湟谷地林草地覆盖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1)清代耕地扩张之前,其林、草地分布与现今各类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林地分布范围比现代略大,灌木林地在空间上连续性更强,草地分布区域更广;(2)估算出河湟谷地潜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面积分别约为0.28×104、0.93×104、2.1618×104km2,由于耕地开垦,至清代末期,河湟谷地草地、灌木林地、林地面积分别累计减少5180.41、1330.35、441.31km2,其中草地被垦殖占用的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湟水谷地中游的乐都盆地、西宁盆地以及黄河谷地的尖扎盆地、化隆盆地等;(3)清代河湟谷地中人类垦殖原始覆盖类型的差异性不仅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同样受到社会政策因素的影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燕燕  陈琼  刘峰贵  周强  许寰戈  马伟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发展快速推进,全球范围内耕地撂荒已成为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重要趋势之一,深刻改变了农村土地景观,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湟水流域上游36个样本村农户的调查问卷数据,在农户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自然、社会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农户撂荒耕地的原因,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湟水上游耕地撂荒比较普遍,撂荒农户占比为10.74%,所有农户撂荒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为3.08%,但撂荒农户撂荒面积占撂荒农户耕地面积比高达24.01%,撂荒地主要集中在峡口附近和农牧交错带,平坦地区和距离西宁市较近的地区撂荒较少。耕地撂荒的主要因素为耕地坡陡无法开展机械作业、土地贫瘠和耕地距离远3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自然因素占据主导,其次是农户自身特征因素,最后是社会经济因素。农户会根据耕地特征和自身条件将耕地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同时也会结合现实条件对耕地进行选择性撂荒,故耕地撂荒情况在不同类型农户之间差异明显。不稳定型农户户均撂荒面积最少,稳定型次之,基本型最多。而拥有耕地的数量以及转出面积和退耕面积是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研究区内退耕耕地并未完全落实,导致大面积耕地处于荒芜状态。因此,提出需加强耕地保护和补偿、完善土地流转等相关法律制度,大力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等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政旭  王训迪  刘加维  刘纾萌  罗亚文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乡村空间变化较大,山地乡村因为地形等方面的限制,其空间演变具有不同的特点。基于GIS空间分析、聚落形态学等方法,分别从河谷区域与聚落两个层面对贵州省白水河流域1971~2015年内聚落时空演变的特征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河谷内村寨点数量大幅增加,新建村寨点纷纷向河谷平地道路沿线发展,村寨建设规模普遍大幅增大;聚落传统"山—水—林—田—村"的空间格局渐遭破坏,存在村寨外围大幅扩张与内部空心化并存的情况,村寨形态失控;按约前30年与后10年的分期来看,村寨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张的速度大幅加快,并且在结构上出现了明显的村寨建设集聚区。基于调研分析,提出当地村民生计模式的变更、生活方式的改变、群体心理的变化以及村庄建设管理失控等是如上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建安  
藏南谷地是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重点区域 ,是西藏自治区人口相对集中 ,社会经济相对发育的中心区。虽然其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但水平不高 ,结构不合理 ,投入 产出低。该区域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与对策是 :现有交通运输格局在较长时期内将继续维持 ,需要继续提高公路的质量等级 ,逐步提高管道成品油运输量 ,加快民航的发展与续建青藏铁路 ,且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及维护需要中央政府的持续性无直接回报投入。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彪  熊忠平  徐正会  翟奖  周雪英  许国莲  
【目的】揭示雅鲁藏布河谷上游和青藏高原西南坡蚂蚁种类及其分布规律,为青藏高原腹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积累科学数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雅鲁藏布河谷上游及青藏高原西南坡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采用采获频次分析法对比研究蚂蚁物种的栖息环境、垂直分布、觅食和筑巢场所等分布格局特征。【结果】共采获蚂蚁2亚科8属19种,其中雅鲁藏布河谷上游2亚科8属13种,青藏高原西南坡2亚科8属15种。研究区域蚂蚁以耐寒种类为主,缺乏耐热物种。物种丰富度与乔木郁闭度和灌木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地被物厚度和海拔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草本盖度和地被物盖度相关性不显著。蚂蚁对栖息生境的选择不尽相同,地表是主要的觅食场所,大部分蚂蚁以石下和土壤内作为筑巢场所。【结论】蚂蚁物种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和生境状况影响。食物资源、环境稳定性和热量获取是影响蚂蚁选择生境、觅食和筑巢场所的主要因素。表6参26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华  徐勇  王丽佳  
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屏障区,进行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对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严格人类活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国现行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高海拔地区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分别构建了适用于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区的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模型,提出了空气密度、坡地适建、气温和土壤抗蚀四个控制参数测算方法;以100 m间隔高程分级和1°间隔坡度分级为基准情景,选择林芝市为典型案例开展实证应用研究,并对两种增大高程和坡度间隔分级情景进行论证。结果表明:(1)林芝市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均以不适宜为主体,不适宜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分别为87.48%和87.42%,欠适宜区比例分别为5.58%和4.58%,适宜、较适宜和一般适宜区的面积之和占比分别仅为6.94%、7.60%;(2)基准情景下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现状建设用地和耕地的适配效果较好,适配精度分别达到93.59%和90.89%,米林县、巴宜区和波密县的适配精度达到95%以上;(3)情景1和情景2下建设用地适宜性的适配精度与基准情景的误差分别为-0.48%和-2.31%,耕地适宜性的适配精度与基准情景的误差分别为+0.63%和+0.65%,误差处于可接受范围;(4)500 m高程间隔和3°、5°、8°、12°、15°、20°、25°的坡度间隔适用于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区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赛  蒲春玲  闫志明  王红丹  
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加快种植业产业布局调整,对于增强伊犁河谷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及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有着重要意义。伊宁县是伊犁河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大县,文章以伊宁县为例,在分析伊宁县种植业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伊宁县内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求,提出"稳定小麦,提质玉米,增加果蔬"的调整思路。采取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从效率优势、规模优势及综合优势3方面对伊宁县种植业主要农作物类型与全国同类农作物进行优势比较分析,并结合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伊宁县划分为农业种植三大功能区,围绕伊宁县农业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建成优质高效、高产出率和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海珍  李文华  马爱进  何永涛  
以拉萨河谷地区达孜县为例,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工程法、影子价格法等方法对青稞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农产品、固定CO2、释放O2、涵养水分、维持营养循环等服务功能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达孜县青稞农田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37249.77×104元,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依次为:农产品价值16973.38×104元(45.57%)、释放O2价值10649.81×104元(28.59%)、固定CO2价值7875.03×104元(21.14%)、营养循环价值1478.23×104元(3.97%)、涵养水分价值273.32×104元(0.73%)。由此可知熏达孜县青稞农田生态系统为其经济生产力提供了巨大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赛  蒲春玲  闫志明  王红丹  
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加快种植业产业布局调整,对于增强伊犁河谷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及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有着重要意义。伊宁县是伊犁河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大县,文章以伊宁县为例,在分析伊宁县种植业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伊宁县内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求,提出“稳定小麦,提质玉米,增加果蔬”的调整思路。采取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从效率优势、规模优势及综合优势3方面对伊宁县种植业主要农作物类型与全国同类农作物进行优势比较分析,并结合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伊宁县划分为农业种植三大功能区,围绕伊宁县农业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建成优质高效、高产出率和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桂华  
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金沙江下游河谷地为例,系统地论述了山地土地生态建设的研究步骤和方法。山地土地生态建设工作包括理论研究工作和生产实施工作两个环节。理论研究工作主要是:(1)土地生态系统的划分;(2)土地生态结构、功能及演替的评价;(3)土地生态规划和设计。以此为据,进行土地生态建设的实施工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白亭玉  李华东  王艺蓉  郑妍  林电  
通过跟踪调查广西右江河谷地区红象牙不同叶位的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变化,分析该品种的营养特性,初步确定适合该品种营养诊断的采样部位以及采样时间,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内各营养元素存在差异。全年平均含量顺序为:第1蓬叶片:氮>钙>钾>镁>硫>磷,分别为:16.46、15.07、6.83、2.26、1.31、1.05 g/kg;第2蓬叶片:钙>氮>钾>镁>硫>磷,分别为:17.79、14.96、5.94、2.02、1.59、0.92 g/kg。诊断氮、磷、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适宜的采样时间和部位为12月的第1蓬叶片,钾营养元素为3月的第2蓬叶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