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40)
2023(10497)
2022(9405)
2021(8928)
2020(7562)
2019(17311)
2018(17335)
2017(32927)
2016(18304)
2015(20609)
2014(20575)
2013(20387)
2012(18565)
2011(16685)
2010(16533)
2009(14979)
2008(14347)
2007(12303)
2006(10693)
2005(9306)
作者
(54953)
(45640)
(45343)
(43229)
(29032)
(22187)
(20537)
(18209)
(17350)
(16250)
(15784)
(15333)
(14623)
(14408)
(14133)
(14080)
(13945)
(13553)
(12893)
(12830)
(11667)
(11070)
(11040)
(10309)
(10267)
(10255)
(10142)
(10034)
(9281)
(9258)
学科
(66304)
经济(66235)
管理(50955)
(46245)
(38185)
企业(38185)
方法(31958)
数学(27300)
数学方法(26961)
(19113)
(18823)
中国(16693)
(15539)
业经(14938)
环境(14833)
地方(14668)
(12880)
农业(12668)
理论(12028)
(11352)
贸易(11346)
(10982)
技术(10852)
(10812)
(10783)
(10190)
财务(10125)
财务管理(10110)
教育(9618)
企业财务(9555)
机构
大学(256332)
学院(254767)
管理(101836)
(90952)
理学(88751)
经济(88653)
理学院(87708)
研究(87383)
管理学(85971)
管理学院(85554)
中国(62553)
科学(60280)
(55965)
(48261)
(45397)
业大(44521)
研究所(42214)
(39554)
中心(39452)
农业(38132)
(36272)
北京(35461)
(34688)
师范(34273)
财经(32462)
(32059)
(30222)
(29478)
技术(28775)
师范大学(27786)
基金
项目(185282)
科学(143268)
基金(132269)
研究(131180)
(117790)
国家(116827)
科学基金(98539)
社会(78361)
社会科(73994)
社会科学(73970)
(73380)
基金项目(71619)
自然(67573)
自然科(65856)
自然科学(65839)
自然科学基金(64632)
(62737)
教育(59266)
资助(54107)
编号(53796)
成果(42756)
重点(42018)
(39496)
(39329)
(38264)
课题(37033)
计划(36118)
科研(35958)
创新(35705)
大学(33728)
期刊
(97488)
经济(97488)
研究(68493)
学报(48063)
中国(46190)
(42823)
科学(42679)
管理(35449)
大学(34553)
学学(32450)
农业(30520)
教育(27800)
(27783)
技术(21585)
(17346)
金融(17346)
业经(16800)
图书(16614)
(16490)
财经(14323)
科技(14233)
资源(14183)
经济研究(14079)
业大(12984)
(12849)
理论(12795)
林业(12629)
问题(12458)
实践(12083)
(12083)
共检索到358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伟  刘学军  
为了解青藏高原氮沉降的时空差异特征及对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对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大气活性氮沉降定量研究的相关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大气活性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与青藏高原现阶段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与比较。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氮沉降通量定量研究较少,且局限于短期监测或仅定量雨水活性氮含量,长期性的定点原位监测、大气活性氮的组成特征、城乡差异及变化趋势均未见报道;同时,大气氮沉降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趋势及物候相应等均报道较少,仅局限于现象的解释,并未对变化机理进行阐述。氮沉降作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青藏高原氮沉降通量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加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军邦  黄玫  林小惠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仍然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使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在区域碳收支平衡中占有主导地位,但研究方法等不同使得碳收支估算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气候变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由此补偿了气候变暖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分解释量,使青藏高原草地植被仍然发挥着碳汇的功能。而人类放牧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较为复杂。因此,如何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定量评价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源/汇格局的可能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添  徐斌  杨秀春  金云翔  马海龙  李金亚  于海达  
准确认识青藏高原草地生物量碳库及其变化规律对研究区域碳循环与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将青藏高原草地生物量碳库的研究方法与结果概括如下:①当前草地生物量碳库的估算方法主要有4种:文献记录法、实地调查法、遥感—植被指数法和过程模型法等,而估算方法、采样标准与地下生物量估算是导致结果差异的主要因素;②文献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草地生物量的平均碳密度为223 g/m2,碳库为277TgC(1Tg=1012g);③采用遥感的估算结果表明,近20年来青藏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碳库呈增加的趋势,总体处于碳汇状态;④影响青藏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温度对生物量的影响还存在不确定性,人为干扰也是影响草地生物量的重要因素。目前青藏高原草地生物量碳库的研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应从基础观测数据、遥感模型算法与碳—氮—水耦合过程模拟等方面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曹建军  许雪贇  杨书荣  李梦天  龚毅帆  周俊菊  
20世纪90年代,青藏高原地区开始推行草地承包到户制度,但因种种原因,草地承包落实并不彻底,出现了单户利用和联户利用共存的局面。两种利用方式产生的原因及各自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已有众多研究人员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和总结,对这一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主要进展进行了回顾,并凝练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对单户利用正面影响和对联户利用负面影响的认识不足等。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出了未来研究应予以加强的几个方面,尤其需加强单户和联户利用的实证对比研究。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沈芳芳   王彬宇   姚必达   莫明敏   廖迎春   房焕英   邹显花   刘文飞   袁颖红   樊后保  
大气氮沉降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构成严重威胁。过去50多年,由于减排措施的实施,欧美国家率先出现大面积区域的氮沉降降低,中国从2010年开始趋于稳定,氮沉降的未来变化趋势可能因全球各地而异。本研究采用文献检索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综述了国内外氮沉降恢复的方法,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酸化和溶液化学)、结构(植被-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生产力和碳吸存)对氮沉降降低的响应。随着氮沉降的降低,植被物种组成、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过程可能恢复缓慢,而一些土壤参数(如pH、硝酸盐和铵浓度等)对氮输入减少的响应相对较快。当氮沉降降低时,可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土壤酸化,促进树木生长,但也可能因环境氮沉降速率依然很高并保持土壤酸化,林木的活力仍在恶化。植被多样性的恢复可能存在恢复障碍并在短期内难以维持富营养化的恢复,但促进了贫营养型物种的增加。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响应对减排政策存在延迟,且氮沉降增加存在遗留效应,致恢复相当缓慢,但恢复只是时间问题。因此,高氮负荷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减排尤为重要。参94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建  张振超  董世魁  
青藏高原约有1/3的草地经历着不同程度退化,严重危害区域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草地退化是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和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植被群落结构失调、功能减弱、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目前,草地恢复的主要措施有围栏封育、人工建植、鼠虫害及毒杂草防除等,需根据不同草地退化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方案。对退化草地进行恢复治理,协调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关系,实现高寒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生态安全、区域稳定和经济发展,主要应从宏观功能区划,畜牧业科学发展、政策法规和教育落实3个方面进行。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应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前期探索和阶段性总结,本专辑收录了关于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和恢复关键生态过程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林丽   兰玉婷   孙睿藻   郭小伟   李茜   李以康   曹广民   周华坤  
青藏高原面积巨大,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具有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三生服务功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气候变化、人口激增、市场冲击、经营管理模式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青藏高原草地生产服务功能逐渐被弱化,“人-地”矛盾凸显,如何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基于此,本文梳理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演化历史,植被演化过程及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及区域经济-资源发展模式特征,发现:1)在大的时空尺度下,青藏高原植被演替的主控因子为气候变化和剧烈的地质变迁,在小的时空尺度下,导致相同地理和气候单元植被特征分异的原因是放牧强度的分异,而草地过度放牧的原因同家庭牧场的管理、草地生态价值的可评估性、人口与生产力发展适配度等关系密切。2)规模化放牧在青藏高原区域具有数千年历史,并形成了人-草-畜协同演化的互利共生关系,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汲取当地传统知识和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扩大草地生产的层次性、引入或研发以生产和生态效益共赢为目的的科学技术,完善和延伸草地生产产业链,完善高原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体系,调动牧场管理者草地健康保护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草地健康监管奖惩制度,以生产力、管理和文化为调节手段,提高青藏高原区域农牧业现代化和商品化程度,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伟  赵俊权  杜国祯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生态环境是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因素导致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生态补偿是使退化的草原恢复到自然平衡状态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位一体"结合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想,是一种将政府补偿、市场补偿与社区补偿有机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白军红,欧阳华,徐惠风,周才平,高俊琴  
青藏高原具有全球重要性,是地球表面上很少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区域之一,在全球变化研究中被作为先兆区或预警区。青藏高原湿地多为高寒沼泽、高寒沼泽化草甸和高寒湖泊,具有生态蓄水、水源补给、气候调节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防止全球水危机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青藏高原湿地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湿地的类型和分布、湿地土壤、湿地植被、泥炭的形成与演化、湿地动物、古植被古气候、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湿地退化几个方面对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志龙  张镱锂  刘林山  刘峰贵  张海峰  
全球湿地资源约有80%正在退化或丧失,湿地生态系统已成为世界上受威胁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青藏高原作为全球变化敏感区和亚洲生态安全屏障,其湿地面积约为13.19×104km2,是中国重要的湿地分布区之一。本文基于1992-2013年间青藏高原湿地遥感研究文献,分析了青藏高原湿地遥感研究的监测方法、研究主题及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30年来,青藏高原湿地基于遥感技术开展全高原湿地面积、景观格局、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动态变化监测,并注重以生态系统视角构建模型分析高原湿地三维方向上的变化趋势;2高原湿地遥感研究的主要进展为:1990-2006年间,青藏高原湿地面积总体上以-0.13%/a的速率减少,景观多样性以-0.17%/a的速率下降;但湖泊湿地变化趋势则相反,湖泊深度在2003-2009年间以0.20 m/a的速率加深,水量在1970-2011年间以2.2 km3/a的速率增加,内流区域湖泊面积在1976-2009年间以0.83%/a的速率扩张。1965-2002年间,高原湿地变化态势总体上受气候变化控制,人类活动区域周边湿地退化及近期变化是人类活动强度增大所致;3高原湿地遥感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计算机解译精度和去云处理技术精度有待提高,缺乏综合视角研究青藏高原湿地系统等;4高原湿地遥感研究近期重点应围绕青藏高原湿地综合研究、资料匮乏区湿地遥感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等方面展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格  鲁春霞  谢高地  
草地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陆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净初级物质生产、碳蓄积与碳汇、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产品和服务,但是只有部分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得到人们的认识和计量,并具有市场价值。目前相对于其他生态系统而言,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还进行的较少。总结发现,关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缺乏动态性研究;②缺乏空间异质性研究;③缺乏评价和计算的生态经济学逻辑框架体系;④价值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完善;⑤缺乏人类干扰下服务功能的变化与响应研究;⑥对各类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针对性不强;⑦缺乏适合我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的评估体系与方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立新,董云社,齐玉春  
土壤呼吸是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碳素向大气输出的主要途径。土壤中碳素的释放能够显著增加大气中CO2的浓度,增强温室效应,从而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文章综合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土壤呼吸的各种测定方法,特别是分析了影响草地土壤呼吸的主要环境因素,并就草地土壤呼吸与根系呼吸的区分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淼  梁正伟  
草地生态系统硫循环是维系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机制之一,草地生态系统硫循环机制的研究对系统分析草地植被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贡献和生态价值,以及全球硫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基本要素相比,草地生态系统硫循环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主要针对草地生态系统大气硫库、植物硫库、土壤硫库的研究动态及我国硫循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旨在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硫循环的特征及规律,探究硫在各个贮存库之间及其内部定量迁移和转化机制,并就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齐玉春,董云社,耿元波,杨小红,耿会立  
文中首先分析了草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研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进而对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现状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包括植物、凋落物、土壤三大碳库以及主要含碳温室气体通量等,对其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提出了今后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祥妹  赵卫  黄远林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生态系统和景观正经历着快速变化。作为基本生态系统单元之一,草地生态系统以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而面临着严峻挑战。西藏高原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演变及退化已成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基于家畜饲草料资源多样性,首先将西藏草地资源划分为不适合和不能放牧区域以及适合放牧区,对于适合放牧区域,在分析草地载畜量、补饲载畜量、牲畜存栏量地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础上核算生态系统承载力,提出草地承载力监测评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草地生态保护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全区不适合和不能放牧草地36.95万km2,占全区草地总面积的44.37%;农区可供牲畜食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