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17)
- 2023(10663)
- 2022(9161)
- 2021(8212)
- 2020(7088)
- 2019(15984)
- 2018(15440)
- 2017(29504)
- 2016(16528)
- 2015(18192)
- 2014(18121)
- 2013(18002)
- 2012(16670)
- 2011(15194)
- 2010(15199)
- 2009(14027)
- 2008(14053)
- 2007(12728)
- 2006(10957)
- 2005(9541)
- 学科
- 济(66747)
- 经济(66681)
- 管理(43005)
- 业(42348)
- 方法(33668)
- 企(32968)
- 企业(32968)
- 数学(29269)
- 数学方法(29010)
- 农(19037)
- 学(16904)
- 财(16792)
- 中国(15549)
- 业经(14328)
- 贸(13918)
- 贸易(13916)
- 易(13507)
- 农业(13217)
- 地方(12894)
- 制(10713)
- 环境(10584)
- 务(10559)
- 财务(10546)
- 财务管理(10520)
- 企业财务(9949)
- 和(9927)
- 理论(9857)
- 技术(9607)
- 银(9235)
- 银行(9165)
- 机构
- 大学(244188)
- 学院(243915)
- 济(94239)
- 经济(92307)
- 管理(90147)
- 研究(84864)
- 理学(78823)
- 理学院(77775)
- 管理学(76235)
- 管理学院(75786)
- 中国(61459)
- 科学(58925)
- 农(54088)
- 京(51045)
- 所(45503)
- 业大(44431)
- 农业(43479)
- 研究所(42354)
- 财(41486)
- 中心(38929)
- 江(36302)
- 财经(34102)
- 范(33304)
- 师范(32799)
- 北京(31393)
- 经(30959)
- 院(30020)
- 农业大学(29011)
- 经济学(28976)
- 州(28625)
- 基金
- 项目(171274)
- 科学(132981)
- 基金(124552)
- 研究(114018)
- 家(113379)
- 国家(112460)
- 科学基金(93917)
- 社会(72322)
- 社会科(68615)
- 社会科学(68590)
- 省(68051)
- 基金项目(67742)
- 自然(64525)
- 自然科(63012)
- 自然科学(62985)
- 自然科学基金(61922)
- 划(58286)
- 教育(52061)
- 资助(50301)
- 编号(43984)
- 重点(39659)
- 发(37415)
- 部(36693)
- 计划(35427)
- 创(35287)
- 科研(34415)
- 成果(34129)
- 创新(33086)
- 科技(31474)
- 大学(30696)
- 期刊
- 济(96718)
- 经济(96718)
- 研究(61270)
- 学报(50439)
- 农(47294)
- 科学(43338)
- 中国(40752)
- 大学(35626)
- 学学(34117)
- 农业(31945)
- 财(31265)
- 管理(27649)
- 教育(19140)
- 业(17662)
- 技术(17493)
- 业经(16991)
- 融(16983)
- 金融(16983)
- 财经(16182)
- 经济研究(15918)
- 版(14026)
- 经(13859)
- 问题(13608)
- 业大(13345)
- 资源(12602)
- 科技(12326)
- 商业(11890)
- 技术经济(11640)
- 农业大学(11226)
- 刊(10822)
共检索到3382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婷 徐佩 逯亚峰 李政旸
为协调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亟须系统明确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时空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随时间持续增强,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南强、中西弱”的空间格局。(2)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聚集效应,旅游活动强度强区对周围地区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3)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资源本底和交通设施为主导因素,经济环境持续发挥作用,服务条件的影响愈加明显。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对平衡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高原地区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婷 徐佩 逯亚峰 李政旸
为协调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亟须系统明确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时空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随时间持续增强,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南强、中西弱”的空间格局。(2)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聚集效应,旅游活动强度强区对周围地区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3)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资源本底和交通设施为主导因素,经济环境持续发挥作用,服务条件的影响愈加明显。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对平衡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高原地区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克新 赵莉 汪田归 曹立国 彭娇婷 杜建雄 纪燕
湖冰物候是反映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基于青藏高原126个湖泊1978~2016年湖冰物候数据集和气象数据,对青藏高原湖泊湖冰物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1978~2016年湖冰物候指数的变化特征呈现出结冰时间显著推迟、融化时间显著提前、冰期显著缩短的变化趋势。(2)青藏高原湖冰物候指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大多数湖泊的结冰时间、融化时间和冰期持续时间呈现出显著提前、推后和缩短趋势,仅有少数湖泊的湖冰物候指数变化趋势不显著。(3)青藏高原湖冰物候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从南到北呈现出湖泊结冰日期提前、融冰日期推迟、冰期持续时间延长的分布模式。(4)温度是影响湖冰物候指数的关键因素;降水、纬度和湖泊面积则对开始日结冰日和完全结冰日具有显著影响;开始融化日和完全融化日则主要受到风速、纬度和海拔的共同作用;而冰期和完全结冰期的长短则主要受到风速、降水、纬度和海拔的影响。因此,青藏高原湖冰物候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和湖泊自身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关键词:
湖冰物候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青藏高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余志康 孙根年 冯庆 罗正文
传统的旅游气候评价着眼于温湿指数、风寒指数、衣着指数的测定。忽略了高原气候的风险性,难以对高原旅游气候做出全面性的评价。本文引入高原反应风险和紫外线辐射强度,以青藏高原99座城市为样本,依据1980-2010年气候观测数据,分析各指标的时空动态变化。结论如下:1海拔是气候舒适性与风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海拔增加,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减小,高原反应风险和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2气候舒适性与风险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的舒适性高、紫外辐射的风险性大、高原反应的风险小,冬季相反,春秋两季属于过渡性季节;3空间上,受青藏高原的地形影响,气候舒适性与风险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马蹄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燕燕 陈琼 刘峰贵 周强 许寰戈 马伟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发展快速推进,全球范围内耕地撂荒已成为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重要趋势之一,深刻改变了农村土地景观,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湟水流域上游36个样本村农户的调查问卷数据,在农户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自然、社会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农户撂荒耕地的原因,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湟水上游耕地撂荒比较普遍,撂荒农户占比为10.74%,所有农户撂荒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为3.08%,但撂荒农户撂荒面积占撂荒农户耕地面积比高达24.01%,撂荒地主要集中在峡口附近和农牧交错带,平坦地区和距离西宁市较近的地区撂荒较少。耕地撂荒的主要因素为耕地坡陡无法开展机械作业、土地贫瘠和耕地距离远3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自然因素占据主导,其次是农户自身特征因素,最后是社会经济因素。农户会根据耕地特征和自身条件将耕地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同时也会结合现实条件对耕地进行选择性撂荒,故耕地撂荒情况在不同类型农户之间差异明显。不稳定型农户户均撂荒面积最少,稳定型次之,基本型最多。而拥有耕地的数量以及转出面积和退耕面积是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研究区内退耕耕地并未完全落实,导致大面积耕地处于荒芜状态。因此,提出需加强耕地保护和补偿、完善土地流转等相关法律制度,大力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等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启玉 巩远发 杨蓉 连帆
论文利用ERA-Interim(0.5°×0.5°,简称ERA)、NCEP/NCAR2(2.5°×2.5°,简称NCEP2)两种不同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夏季(7月)和冬季(1月)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上大气水汽含量大值区(简称"湿池")的区域分布特征,然后基于ERA资料分析了1979—2012年间高原"湿池"的一些变化特征,发现了一些新的事实。主要结果包括:在对流层中上层,高原上无论夏、冬季都有大气水汽含量的高值中心——高原"湿池"存在。夏季7月高原"湿池"强度最强,ERA资料除了在高原南部有自西到东的连续高湿中心带外,在高原西北部还有一个高湿中心;NCEP2资料仅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启玉 巩远发 杨蓉 连帆
论文利用ERA-IntERIm(0.5°×0.5°,简称ERA)、nCEP/nCAR2(2.5°×2.5°,简称nCEP2)两种不同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夏季(7月)和冬季(1月)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上大气水汽含量大值区(简称"湿池")的区域分布特征,然后基于ERA资料分析了1979—2012年间高原"湿池"的一些变化特征,发现了一些新的事实。主要结果包括:在对流层中上层,高原上无论夏、冬季都有大气水汽含量的高值中心——高原"湿池"存在。夏季7月高原"湿池"强度最强,ERA资料除了在高原南部有自西到东的连续高湿中心带外,在高原西北部还有一个高湿中心;nCEP2资料仅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彬宇 范广洲 周定文
利用NCEP/NCAR逐日及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高斯滤波、EOF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50年来青藏高原夏季水汽输送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夏季各层的水汽输送具有其独特性。高原中东部是华北及我国中东部地区高空水汽的重要来源,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高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地区。高原的平均流输送与总水汽输送具有基本相同的分布特征,瞬变波输送的经向性非常强,平均流输送比瞬变波输送大一个量级。平均流输送对我国西南和中东部地区高空的水汽含量起重要作用,瞬变波输送主要影响高原北部及我国华北地区高空的水汽含量。EOF分析反映了高原水汽输送的不同方式,EOF1反映了夏季高原地区的西北风水汽...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 水汽输送 特征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一民 章新平
利用青藏高原87个地面气象台站41年(1960~2000年)的月降水资料,并在Arcgis 9.0中通过Kriging插值方法对少数站点的缺测值进行了插补,用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高原四季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及区域上的差异。为了保证本研究的完整性,对高原年降水也做了相应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冬春两季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冬季雅鲁藏布江下游、春季高原东北部为降水减少区,高原其他区域均表现为增加;夏秋两季降水量基本保持不变,但夏季高原中部和川西降水减少,高原南部和北部降水表现为增加;秋季高原中部、南部降水增加,川西降水减少。(2)高原年降水呈显著增加趋势。在区域上高原南部大致以东经102度为界,该线以...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四季降水 区域差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轩 陈喜 高满 李光轩
根据丰、枯水期采集的拉萨河河水、地下水、降水以及冰川水样品,提取采样点子流域面积、地形、岩性以及冰川面积占比等流域特征因子。采用Piper图、Gibbs图分析河流水化学受岩石风化的控制作用;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河流水化学主成分及其与子流域特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拉萨河河水为HCO_3-Ca型水,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控制,蒸发盐岩溶解影响次之,丰水期河水水化学还受降水、冰川融水补给影响。河水水化学特征总体呈现为,随着子流域面积增加、海拔降低,水岩作用增强,碳酸盐岩风化作用增强,蒸发盐岩溶解作用减弱。而枯水期的冰川影响区,由于采样点控制面积大且枯水期地下水补给较强,蒸发盐岩影响作用随碳酸盐岩溶解增强而加强。研究结果为揭示高寒山区河水水化学特征的控制因素及区域规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黄文洁 曾桐瑶 黄晓东
植被物候是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反馈的重要感应器,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变化对揭示高寒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选取2001–2015年MODIS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VI)16 d最大值合成产品MOD13A1,以TIMESAT 3.2平台为基础,采用阈值法提取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期,包括返青期(start of growth season, SOG)、枯黄期(end of growth season, EOG)和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th season,LOG),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地2001–2015年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随着水热条件的差异,青藏高原由东南向西北,返青期逐渐推迟,从儒略日第110天推迟到第170天;枯黄期逐渐提前,从儒略日第300天提前到第260天;生长季长度逐渐缩短,由170 d逐渐缩短为100 d。不同草地类型的物候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年际变化中返青期呈提前趋势,枯黄期也呈提前趋势,整体上,生长季长度呈增长趋势。3)海拔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类型物候空间分布异质性的主要因素。在3 500 m以下,植被物候随海拔变化的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在3 500–5 000 m,物候与海拔的关系密切,随着海拔升高,不同草地类型的返青期逐渐推迟,枯黄期逐渐提前,生长期长度也逐渐缩短。
关键词:
物候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秀红
本文首先用比较地理学的观点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与其相邻景观之间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然后从高寒草甸上下限垂直分布的特征出发,半定量地阐明了上下限分布特征的原因以及决定上下限分布的主导因素;最后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出发,探讨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
关键词: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上下限,动态变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丁丁 欧阳华 周才平 陈传友
基于青藏高原河流年楚河1961年-2000年天然径流量资料,选用Mann-Kendal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年楚河径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年楚河流域径流量年际变化相对平稳,年内分配极不均衡,丰水季节与枯水季节径流量相差悬殊,6月-9月径流量占全年65%,最大月径流量占全年24.56%;在1961年-2000年中,年楚河径流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在1985年左右径流量发生突变性增加;日喀则和江孜两站5~8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震荡最显著,其次10~15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震荡也较为显著,两站径流量变化的主周期分别为5年和7年,次周期分别为13年和12年。年楚河流域气温升高引起冰川融水增加可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摆万奇 张镱锂
目前 ,对于土地利用变化中的文化因素尚缺乏深入的研究。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 ,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该文重点探讨了藏文化的自然观、价值观和饮食习惯、居住方式、能源消费及丧葬等传统文化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在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是一种使土地利用方式保持稳定的力量 ,它与其它驱动力一起 ,共同决定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在外来文化和技术进步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发生变迁的结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威 李媛媛 冯骥 毕伟力 刘鸽
湖泊、黄土与古土壤、深海沉积物等连续沉积体的磁化率变化作为环境变化的替代性指标被广泛应用,然而对于非连续、能够反映特定时段气候变化的沉积体,如冰川沉积物的磁化率却较少涉及。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8个典型冰川发育山地冰碛物磁化率进行研究,并与黄土、湖泊、深海沉积物以及不同区域的表土磁化率进行对比,采用质量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探讨冰碛物的磁化率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山地的冰碛物质量磁化率呈宽幅波动,介于(3.01~1808.80)×10-8m3.kg-1,平均值147.84×10-8m3.kg-1;频率磁化率值较低、且波动幅度小,介于0~6.89%,平均值为1.37%。不同时空条件下冰碛物的磁化率特点不同,即不同地点同一冰期磁化率的差异显著;同一地点不同冰期冰碛物的磁化率变化不明显。影响冰碛物磁化率的主导因素是母岩的岩性条件,气候因素起次要作用。
关键词:
冰碛物 磁化率 气候 青藏高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