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36)
2023(8672)
2022(7422)
2021(6869)
2020(5731)
2019(13254)
2018(12797)
2017(23833)
2016(13077)
2015(14635)
2014(14536)
2013(14169)
2012(13278)
2011(12121)
2010(11928)
2009(10801)
2008(10456)
2007(9258)
2006(8262)
2005(7479)
作者
(38091)
(31871)
(31658)
(30079)
(20003)
(15588)
(14547)
(12304)
(12175)
(11160)
(11026)
(10865)
(10340)
(10025)
(9851)
(9738)
(9570)
(9124)
(9119)
(9039)
(8031)
(7750)
(7740)
(7415)
(7173)
(6994)
(6975)
(6916)
(6455)
(6343)
学科
(55435)
经济(55357)
管理(31145)
(27115)
(21152)
企业(21152)
地方(19384)
方法(19258)
数学(16626)
数学方法(16337)
(15006)
中国(14785)
(12664)
业经(11841)
(10962)
地方经济(10305)
(10236)
农业(10233)
环境(9293)
(9129)
理论(7972)
(7651)
金融(7648)
(7552)
贸易(7547)
(7254)
(7146)
(7130)
银行(7127)
(7053)
机构
大学(179030)
学院(178169)
(68119)
研究(67498)
经济(66325)
管理(65204)
理学(55599)
理学院(54759)
管理学(53577)
管理学院(53239)
中国(50447)
科学(43883)
(40339)
(34541)
中心(31773)
研究所(31589)
(30945)
(30608)
(28069)
(28009)
师范(27835)
业大(26970)
(25811)
北京(25768)
财经(23906)
农业(23632)
师范大学(23051)
(22866)
(21516)
(20987)
基金
项目(125657)
科学(98879)
研究(91067)
基金(89369)
(79358)
国家(78717)
科学基金(66711)
社会(56682)
社会科(53529)
社会科学(53515)
(49875)
基金项目(48736)
自然(43554)
(43200)
自然科(42429)
自然科学(42420)
自然科学基金(41621)
教育(40765)
编号(37251)
资助(34755)
成果(29980)
重点(29370)
(28694)
(26614)
课题(26596)
(25711)
创新(24183)
科研(24019)
计划(23621)
国家社会(23244)
期刊
(80458)
经济(80458)
研究(53058)
中国(39482)
学报(27926)
科学(27722)
(26642)
(22626)
管理(22421)
教育(20864)
大学(20701)
学学(19115)
农业(18238)
技术(15721)
(14703)
金融(14703)
资源(13288)
业经(12527)
经济研究(11651)
(10639)
问题(10546)
图书(10470)
财经(10465)
(9596)
(9049)
科技(9043)
(8479)
统计(8349)
现代(8204)
(8041)
共检索到2733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苗毅  卢文清  戴特奇  宋金平  
青藏高原的特殊性长期约束着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功能,科学评价其交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林芝市为例,考虑自然特征、多种交通方式及交通稳定性,构建综合交通优势度评价体系进行实证探讨。研究发现:(1)综合交通优势度以巴宜区、米林县、工布江达县得分较高,其中中心乡镇尤其明显,分别在内部交通功能、对外交通功能、区位优势度方面具有优势,察隅县、墨脱县综合交通优势度及各分项得分均较低,G318、林拉公路、米林机场等重点交通设施影响突出;(2)林芝市综合交通优势度的县域差距及空间极化效应趋于增强,但中心—外围结构的空间完整性被地形等因素隔离破坏,边境地区成为林芝市综合交通优势度最为薄弱的环节;(3)综合交通优势度与人口分布具有一定匹配性,多数乡镇二者之间呈协调水平,但以初、中级协调为主,边境和自然条件约束明显的地区尚需考虑优化。根据林芝市特点,改进后的综合交通优势度评价更好地揭示了区域交通薄弱地区,对青藏高原或其他类似特殊地域单元的交通设施评价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华  徐勇  王丽佳  
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屏障区,进行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对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严格人类活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国现行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高海拔地区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分别构建了适用于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区的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模型,提出了空气密度、坡地适建、气温和土壤抗蚀四个控制参数测算方法;以100 m间隔高程分级和1°间隔坡度分级为基准情景,选择林芝市为典型案例开展实证应用研究,并对两种增大高程和坡度间隔分级情景进行论证。结果表明:(1)林芝市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均以不适宜为主体,不适宜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分别为87.48%和87.42%,欠适宜区比例分别为5.58%和4.58%,适宜、较适宜和一般适宜区的面积之和占比分别仅为6.94%、7.60%;(2)基准情景下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现状建设用地和耕地的适配效果较好,适配精度分别达到93.59%和90.89%,米林县、巴宜区和波密县的适配精度达到95%以上;(3)情景1和情景2下建设用地适宜性的适配精度与基准情景的误差分别为-0.48%和-2.31%,耕地适宜性的适配精度与基准情景的误差分别为+0.63%和+0.65%,误差处于可接受范围;(4)500 m高程间隔和3°、5°、8°、12°、15°、20°、25°的坡度间隔适用于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区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旭彬  王玲杰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此高原区域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推动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深入研究高原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高原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并以西藏林芝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应用结果表明,研究建立的高原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均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目标适应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小梅  柴彦威  程财  卜奕君  
青藏高原是地球生态环境演变中的重要支撑,因其特殊的生态地位使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的小于其他区域,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人类的任何扰动都可能使其受到巨大的影响。本文以西宁市为例,将城市化作用下不同时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反映了市域整体生态环境服务价值趋于动态变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性变化明显,并表现出西宁市经济与环境协调性仍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尧   罗雅雪   陈睿山  
<正>核心提示草原生态修复是草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引导和加速草原生态自然恢复过程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草原生态修复概念及其发展,以青藏高原草原为例,总结了其退化的原因与相应的修复措施,并基于草原退化修复现状与问题,构建了综合生态修复体系,以期为全国草原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平星   梁鑫   朱春成  
再野化是当前人类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手段,荒野地作为再野化的基础空间载体,其科学识别与保护对于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青藏高原为案例区,以2020年为研究时点,在解析荒野地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再野化适宜性评估、荒野地空间格局分析和形态学分析,从生态因子适宜性和生态系统自然度两个维度综合评价荒野地适宜性,识别荒野地适宜性等级,明确最适宜的荒野化空间。研究表明:(1)青藏高原的再野化适宜性指数范围为0.1310~0.9332,青藏高原荒野地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总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的空间格局。(2)荒野地空间结构总体相对简单,形态学特征均呈现分散化和大型化特征。其中优选荒野地主要集中在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常绿阔叶林地带,而备选荒野地和潜在荒野地逐渐蔓延至川西藏东山地针叶林、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和青藏高原西北区域的昆仑北翼山地荒漠地带。(3)青藏高原荒野地的优化受到重要生态功能区、尤其是源区分布的影响。受其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荒野地目前集中分布在东部的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川西藏东山地针叶林地带,而西部地区源区较少且规模较小。研究结果可为完善保护生物学理论、促进青藏高原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和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金梦  程杨  陶卓霖  
医疗联合体建设是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重点,也是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研究县域医疗共同体的空间组织并分析其服务效率对合理配置基层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西藏林芝市为例,考虑自然环境和道路特征,采用累计成本距离算法测算就医可达性,以此为依据将林芝市划分为7个医共体,并对其服务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一级医院可达性远高于二、三级医院,1 h圈覆盖村居点达81%。(2)7个医共体的规模差异较大,波密县医共体内的一级医院最多,有12家,米林县医共体仅有5家一级医院。(3)三级医院对各医共体的服务效率差异较大,察隅县和墨脱县的三级医疗服务稀缺;工布江达县一级医院的加权平均可达性较低,说明人均执业(助理)医师相对不足。(4)察隅县与墨脱县的综合加权可达性较低,总体医疗服务较为薄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青藏高原近几百万年来的强烈隆起对高原本身和毗邻地区有深刻影响。青藏高原的研究在科学上对解决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和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上对于高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我国具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国际上竞争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艳欣  桑燕芳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其水文气候过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区域水资源演化。然而,目前对该区域水文气候过程的时空演变规律仍认识不足。本文以青藏高原气象站点降水观测数据为基准,结合水汽通量资料,对13种不同源降水数据集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并选用质量较好的IGSNRR数据集识别了青藏高原降水季节分配特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西南以及西北边缘地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较小,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比例不足50%;随着逐渐向高原腹地推进,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逐渐增大,雨季逐渐缩短且推迟,雨季降水占全年降水比例逐渐增大。降水季节分配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水汽运移方向保持一致,即主要是由西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所致。基于此,识别出西风的影响区域主要位于高原35°N以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区域主要位于高原约30°N以南,而高原中部(30°N~35°N)降水受到西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共同影响。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认识青藏高原水文气候过程空间差异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锐  刘焱序  赵嵩  傅伯杰  
青藏高原作为一个独特的生态—地理单元,其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向周边各个区域供给,这种区域差异有可能引起青藏周边地域居民对其生态系统服务的感知不同,进一步影响生态管理对策的制定。选取27个城市,基于13254份网络问卷,通过支付意愿法探究城市居民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感知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不同区域支付金额存在显著差异,WTP从高到底为东北—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年平均支付金额分别为1185.7元、1021.1元、1012.3元、957.1元和894.7元。(2)总金额中六项生态系统服务的分配比例依次为水源涵养>碳固定>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育>污染物净化>美学景观,其中水源涵养和美学景观的比例区域差异小;土壤保持的比例西南和西北地区较大,距平值为1.68%和1.87%;污染物净化沿海地区、西南和中部地区金额分配比例较大,距平值分别为2.04%、2.20%、2.20%;碳固定和生物多样性保育不具备显著的区域差异性。(3)在支付金额的影响程度上,管理意愿>主观认知>客观情况;其中对国家政策响应的积极性与支付金额关联性最大。(4)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和城市发展水平对支付金额区域差异起主导因素,水源涵养和美学景观各个区域的影响因素相似,一线城市受个人客观情况影响较小;空间距离仅能影响生物基因保育服务与人均月收入的相互关联。研究结果可以为基于利益相关者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青藏高原生态资产价值化与管理提供借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杰  龚健  李靖业  
河湟谷地位于高原过渡地带,是青海省的经济文化中心,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存在冲突,因此评估其景观格局变化作用下的生境质量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通过改良的Flow转移矩阵表征了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化过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了1995—2015年河湟谷地的生境质量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与冷热分布特征;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3个时期的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要素异质性。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河湟谷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景观面积持续增加,景观类型呈现破碎化、复杂化、异质化特征;②"贵德—乐都"连线是河湟谷地生境质量的分界线,总体呈"南优北劣""南热北冷"的分布态势;③生境质量与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性指数、景观分离指数、蔓延度、最大斑块指数等景观指数以及草地、林地景观规模关联度较高,与建设用地面积关联度较低,表明在生态保护政策作用下,建设用地以侵占林地、草地等高生境类型以外的景观为主。研究结果可揭示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与景观联动关系,指导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雪雁  雒丽  王亚茹  张钦  刘原峰  
利用1963-2012年青藏高原东缘23个站点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日平均气温资料,选取11个极端气温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曼-肯德尔(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法对该区域近50a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年内日最高气温、年内日最低气温、夏日日数、暖昼日数、暖夜日数及生物生长季的变化均为上升趋势,结冰日数、霜冻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均为下降趋势;2三个区域的极端气温指数空间差异明显,且极端高低温、冷暖指数及昼夜指数的变化趋势呈现一定的不对称性;3各个极端气温指数在不同的年份发生了突变,且存在13a左右的震荡周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于伯华  吕昌河  吕婷婷  杨阿强  刘闯  
植被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本研究以1981-2006年间的GIMMS/NDVI产品为主要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别从植被空间分布、植被波动和植被变化等方面,探讨了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水平地域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981-2006年间,雅鲁藏布江河谷区、错那县和墨脱县的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三江源地区的顶端和青海南山北麓等区域地表植被年际波动较大。反映区域植被盖度时间变化趋势的SLOPE值以及植被盖度,具有从南部、东南部向北、西北部"下降—上升—不变"的规律。植被盖度下降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青海湖南部,其次是三江源中南部地区;植被没有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显著上升的区域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区,植被指数明显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山间盆地区,轻微上升的区域分散在明显改善区的周围。依据SLOPE值的空间分异特征将整个高原划分为4个一级区:帕米尔高原植被指数上升区、藏北高原—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稳定区、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植被指数上升区和三江源—横断山区植被指数下降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昌丽  张继飞  赵宇鸾  刘春艳  
山地生态系统受地形因素影响在垂向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厘清山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特征是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流域岷江上游为研究区,将2000、2005、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及DEM数据作为数据源,运用地形位指数、相对变化率和敏感性系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60%和30%;2000~2010年,1~4级地形位上除未利用地外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指数变化较为明显,林地和耕地不断降低,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不断升高。(2)研究期内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和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随地形位的升高均呈倒V形变化;2000~2010年,研究区1~12级地形位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13~20级地形位上呈减小趋势。(3)2000~2010年,各地形位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与研究区一致;除1级地形位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幅度略高于研究区外,2~20级地形位上的变化幅度与研究区基本一致。(4)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系数均小于1,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2000~2010年各地形位上水域、草地和荒漠敏感性系数不断上升,林地和耕地敏感性系数不断下降。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效应进行定量测度,明晰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地形梯度变化所呈现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变化特征,为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明军  张镱锂  刘林山  王兆锋  
利用GIMMS和SPOTVGT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青藏高原地区1982—2009年期间草地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下:①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的年际变化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趋于升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的北部和新疆的南部;趋于下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共和盆地、江河源地区及川西地区。②青藏高原草地覆盖度年际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在90%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上,降低和增加面积的比率为0.31,草地植被覆盖水平总体趋于升高态势。③以10 a为步长的分析表明:草地盖度呈现持续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北部;阿里地区草地盖度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雅鲁藏布江流域草地盖度呈现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