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25)
- 2023(16607)
- 2022(13793)
- 2021(12788)
- 2020(10426)
- 2019(24210)
- 2018(24284)
- 2017(46571)
- 2016(25511)
- 2015(28643)
- 2014(29054)
- 2013(28477)
- 2012(26003)
- 2011(23592)
- 2010(23884)
- 2009(21640)
- 2008(21058)
- 2007(18615)
- 2006(16586)
- 2005(14988)
- 学科
- 济(109657)
- 经济(109545)
- 管理(69872)
- 业(67052)
- 企(53967)
- 企业(53967)
- 方法(45402)
- 数学(39315)
- 数学方法(38622)
- 中国(33473)
- 农(29620)
- 地方(27852)
- 业经(25470)
- 学(22864)
- 财(22071)
- 农业(20110)
- 理论(18413)
- 制(18262)
- 贸(17867)
- 贸易(17852)
- 易(17196)
- 和(17045)
- 环境(16877)
- 银(16734)
- 银行(16685)
- 技术(16667)
- 发(16366)
- 融(16143)
- 金融(16140)
- 行(16046)
- 机构
- 大学(360775)
- 学院(360686)
- 管理(141265)
- 济(140958)
- 经济(137657)
- 研究(124109)
- 理学(121582)
- 理学院(120162)
- 管理学(117711)
- 管理学院(117071)
- 中国(92234)
- 京(79322)
- 科学(78460)
- 财(62968)
- 所(62681)
- 农(58901)
- 研究所(57056)
- 中心(55586)
- 业大(53809)
- 江(53784)
- 北京(50737)
- 范(50416)
- 财经(50024)
- 师范(49944)
- 农业(45640)
- 院(45491)
- 经(45336)
- 州(44482)
- 经济学(41495)
- 师范大学(40242)
- 基金
- 项目(244739)
- 科学(192169)
- 研究(178954)
- 基金(175332)
- 家(152851)
- 国家(151542)
- 科学基金(130252)
- 社会(111358)
- 社会科(105472)
- 社会科学(105443)
- 省(96446)
- 基金项目(92662)
- 自然(84859)
- 自然科(82932)
- 自然科学(82917)
- 教育(82498)
- 自然科学基金(81362)
- 划(81231)
- 编号(73934)
- 资助(72627)
- 成果(59973)
- 发(55292)
- 重点(54919)
- 部(52639)
- 课题(51754)
- 创(50325)
- 创新(46919)
- 科研(46178)
- 国家社会(45147)
- 教育部(44948)
- 期刊
- 济(159893)
- 经济(159893)
- 研究(108645)
- 中国(73172)
- 学报(56206)
- 农(54401)
- 管理(53421)
- 科学(52995)
- 教育(45828)
- 财(45460)
- 大学(42644)
- 学学(39734)
- 农业(37860)
- 技术(33621)
- 融(31938)
- 金融(31938)
- 业经(27650)
- 经济研究(25374)
- 财经(23490)
- 问题(21949)
- 图书(21592)
- 经(20035)
- 业(19853)
- 科技(17882)
- 技术经济(17799)
- 理论(17017)
- 现代(16829)
- 资源(16403)
- 商业(16386)
- 统计(16277)
共检索到5394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青海省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李勇
鉴于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特殊的生态地位,青藏高原的城市化应当走出一条有别于国外及国内中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在其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重点促进中小城市(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生态宜居为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省会城市的人口压力,从而改变高原城市规模结构断层、缺少中等城市以及小城镇发展滞后的现状。本报告从自然环境、城市化水平、民族因素等方面,对青藏高原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难进行系统分析,并根据高原城市化的特殊性,针对现有模式所存在的问题选择出以生态环境为约束、政府为主导的"网络式"城镇化为主、"据点式"城市化为辅的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本报告的主要创新点在于证明了青藏高...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城镇化 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瑜满 戚伟 马海涛
边境地区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建设平台,同时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边境地区有3个国际性口岸、3个双边性口岸和300多个贸易通道,推动边境口岸贸易与城镇互动发展是富民兴藏的必然选择。文章探讨了青藏高原边境地区岸城互动发展模式及岸城互动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发展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青藏高原边境地区的岸城互动发展模式分为边缘节点、区域联通和国际节点三种,将6个重要口岸建设成我国南亚通道和国际贸易枢纽对青藏高原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岸城互动具有层级性、非对称性、竞争性、敏感性、战略性、尺度性等特征,这是推动岸城互动发展的重要基础。(3)岸城互动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不同,既要关注对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又要重视对区域和国家国际贸易和开放格局的战略影响。最后提出青藏高原边境地区岸城互动的发展,应着力解决邻国关系建设、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特色产业发展等问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金凤君 刘毅
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地区经济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运输条件的优劣和运输费用的高低是关键因素。众所周知 ,交通运输对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突出 ,处理好产业发展与交通运输间的关系 ,有利于高原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论文利用交通运输门槛理论 ,分析了高原地区资源开发的优势、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合理的地区布局 ;提出了集中开发优势矿产 ,发展占领本地市场和开拓外部市场的优势轻工业 ,大力降低运输成本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等观点。地域发展上 ,应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战略 ,集中发展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和“一江两河”地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同德 赵黎明
实现青藏高原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基于青藏高原区域发展现状,提出青藏高原由传统的PRED系统到SRED系统的模型修正,发展区域SRED系统结构模式,提出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原则。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建安
藏南谷地是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重点区域 ,是西藏自治区人口相对集中 ,社会经济相对发育的中心区。虽然其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但水平不高 ,结构不合理 ,投入 产出低。该区域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与对策是 :现有交通运输格局在较长时期内将继续维持 ,需要继续提高公路的质量等级 ,逐步提高管道成品油运输量 ,加快民航的发展与续建青藏铁路 ,且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及维护需要中央政府的持续性无直接回报投入。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藏南谷地 交通运输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温军
青藏高原民族众多 ,民族生存方式及资源利用形式的牧业化 ,构成了高原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通过剖析透视高原农牧结合的功能特征 ,认为高原已形成核心农区、农区边缘地带、核心牧区、牧区边缘地带等4种可供选择的农牧结合生产模式 ,只有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原农牧业的有机结合 ,才有可能切实加快推进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从而确保高原各民族人民的食物安全。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农牧结合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小梅 柴彦威 程财 卜奕君
青藏高原是地球生态环境演变中的重要支撑,因其特殊的生态地位使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的小于其他区域,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人类的任何扰动都可能使其受到巨大的影响。本文以西宁市为例,将城市化作用下不同时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反映了市域整体生态环境服务价值趋于动态变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性变化明显,并表现出西宁市经济与环境协调性仍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雪华
997年~199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院特别支持项目和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研究工作计划实施顺利,“青藏高原深部状态与隆升的动力学机制”课题组、“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重大事件研究”课题组、“高原近代气候变化及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爱儒
文章通过对青藏高原发展生态旅游现实依据的分析,结合青藏高原发展生态旅游的特色优势,对青藏高原发展生态旅游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旅游 现实依据 可行性研究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卓玛措
青藏高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具有优势,但在旅游产业的培育中缺乏有效的金融资金支持。文章针对青藏高原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金融视角提出畅通银企合作渠道,构建银行与旅游业行之有效的联通机制,组建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旅游担保公司,鼓励资本市场支持青藏高原旅游业发展,建立金融与旅游业协作机制,创新金融旅游产品,落实民族优惠政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旅游业 金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沈镭 成升魁
可持续发展是指导世界各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 ,在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变成现实过程中 ,关键问题是对可持续性的评价。本文采用博塞尔·哈特缪特的“标识星(OrientorStar)”方法 ,对青藏高原重点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定量评价 ,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文章在系统分析目前国内外关于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建立具有高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作者按照人类、支撑及自然 3个亚系统建立了川滇藏接壤地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并应用标识星方法定量地分析了在 1959年、1999年和 2 0 39年该区的区域可持续性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坤枚
对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表明 ,本区具有林业资源丰富 ,可利用价值高 ,但资源分布和质量比较差的特点。要促进该区林业资源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走以保护为主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综合开发和管理之路。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林业资源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傅小锋 郑度
青藏高原历史时期人口波动较大 ,自 50年代以来 ,人口总量增长速率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地区。其原因主要是高出生率导致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以及 50~ 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造成。青藏高原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将表现为 :以年轻型人口为特征的快速增长趋势将持续较长时间 ,未来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不断增大 ,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农业资源不可能供养一个迅速增长的人口 ;人口文化素质的普遍低下成为制约高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宗教文化对社会经济现代化具负面影响。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以及对传统文化改造的基础上。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人口增长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建安
论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分析 ,提出高原产业调整与增长应立足资源优势 ,以重点地区资源开发基地建设为主要方向 ,确立21世纪的高原产业发展战略 ,并相应提出了主要产业调整与发展方向 ,主要包括建立以“大粮食”为核心的大农业产业体系 ,建立各具特色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基地 ,全力将旅游业培育成高原的支柱产业 ,加快基础设施与中心城镇的建设步伐。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的重点地区主要包括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藏南谷地和川滇藏接壤地区。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产业结构调整与增长 前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庞洪伟 杨鑫 姚守峰 巩艳红
生态产业化是遵循产业化规律推动生态建设的生态环境高水平发展模式。理论上生态产业化的完善进步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有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全球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价值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论文以2006—2021年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TOPSIS法计算生态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数,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下分析生态产业化对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作用和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生态产业化能够显著促进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化与技术创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技术创新在生态产业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因此,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应加大对“双碳”等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着力发挥好生态产业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正向效应,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生态脆弱地区民生改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