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65)
- 2023(8573)
- 2022(7273)
- 2021(6604)
- 2020(5159)
- 2019(11917)
- 2018(11502)
- 2017(22148)
- 2016(12052)
- 2015(13353)
- 2014(13462)
- 2013(13411)
- 2012(12937)
- 2011(12061)
- 2010(12531)
- 2009(11628)
- 2008(11431)
- 2007(10419)
- 2006(9714)
- 2005(9165)
- 学科
- 济(56389)
- 经济(56341)
- 管理(32169)
- 业(31992)
- 企(23358)
- 企业(23358)
- 中国(19844)
- 地方(19460)
- 农(18585)
- 方法(13979)
- 业经(13627)
- 农业(12543)
- 学(11879)
- 数学(11631)
- 数学方法(11449)
- 财(11275)
- 发(11056)
- 贸(10935)
- 贸易(10919)
- 银(10801)
- 银行(10783)
- 策(10667)
- 制(10659)
- 地方经济(10658)
- 行(10595)
- 易(10531)
- 融(10432)
- 金融(10431)
- 环境(9468)
- 和(8271)
- 机构
- 学院(174546)
- 大学(170029)
- 济(74565)
- 经济(72861)
- 研究(67609)
- 管理(64095)
- 中国(53628)
- 理学(52924)
- 理学院(52228)
- 管理学(51418)
- 管理学院(51070)
- 科学(40156)
- 京(38355)
- 财(35206)
- 所(34936)
- 农(31218)
- 研究所(31141)
- 中心(30648)
- 江(29803)
- 财经(25905)
- 范(25834)
- 师范(25628)
- 北京(25118)
- 院(24801)
- 业大(23864)
- 农业(23827)
- 州(23817)
- 经(23346)
- 省(22518)
- 经济学(21943)
- 基金
- 项目(106612)
- 科学(84039)
- 研究(82299)
- 基金(74309)
- 家(64187)
- 国家(63545)
- 科学基金(53706)
- 社会(51271)
- 社会科(48600)
- 社会科学(48593)
- 省(42956)
- 基金项目(38035)
- 教育(36501)
- 划(36106)
- 编号(34718)
- 自然(32571)
- 自然科(31738)
- 自然科学(31730)
- 自然科学基金(31131)
- 资助(30594)
- 发(29792)
- 成果(29434)
- 课题(25641)
- 发展(24528)
- 重点(24407)
- 展(24082)
- 部(23065)
- 创(21986)
- 性(20986)
- 年(20661)
共检索到2945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明森
青藏高原土地辽阔 ,地势高寒 ,农林牧各类土地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很不平衡 ,开发潜力不一。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产水平 ;加强草场建设 ,提高畜产商品率 ;禁伐和保护天然林,积极发展经济果木与林下资源的生产 ,乃是高原土地合理开发 ,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地 开发 潜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明森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 ,地势高亢 ,生态环境独特而又脆弱。严酷的生存环境使其人口稀少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弱 ,故高原原始自然面貌基本完好。但是最近数十年间 ,局部地区的水、土、生物与矿产等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 ,不仅使部分资源质量下降 ,也导致局部地区环境趋于恶化 ,诸如草场退化、森林减少、荒漠化土地增大以及一些主要城乡的三废污染日益严重等。所以 ,适当控制人口、适度开发与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整治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乃是协调人地关系 ,保护高原资源与环境 ,促使高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环境 资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泽民 吕昌河
【目的】准确评估青藏高原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以为合理开发地区农业资源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基于文献数据资料,在对 WOFOST 模型进行参数校验的基础上,利用青藏高原 113 个气象台站1958—2017年的逐日气候数据,逐年模拟了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并进行空间分析,然后利用 Theil-Sen Median 坡度、Pearson相关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等方法,统计分析了不同积温条件下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变化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结果】1958—2017 年,青藏高原各个气象台站春小麦的多年平均光温生产潜力在 3.20—8.68 t·hm~(-2)之间,其中 5—9 月多年平均活动积温在 1 600—3 400℃·d 区间的潜力相对较高,并且呈轻微上升态势,主要分布在西藏“一江两河”、青海“河湟谷地”、四川甘孜州北部等,而3 400℃·d 区间的生产潜力相对较低,且分别呈显著上升和下降态势(P<0.01)。青藏高原作物生长季的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并且最低温度的上升速率高于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温度日较差和太阳辐射则均呈下降趋势(P<0.01),而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积温区间从3 400℃·d,生产潜力对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的响应程度逐渐下降,且对最低温度的响应由正向变为负向,与日较差和太阳辐射的正相关性程度也呈先升高后下降的态势。在3 400℃·d 区间,日最低温度和太阳辐射每升高 1℃和 1 MJ·m~(-2),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可分别下降和升高 398.65 和 3.07 kg·hm~(-2)(P<0.01)。【结论】青藏高原不同积温区间的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及其对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变化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不同积温条件下春小麦产量潜力水平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区域春小麦布局和增产潜力开发提供支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沈大军 陈传友
在分析计算青藏高原水资源量的基础上,评价了青藏高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水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开发利用效益,并分别对不同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区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
青藏高原,水资源,开发利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温军
青藏高原民族众多 ,民族生存方式及资源利用形式的牧业化 ,构成了高原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通过剖析透视高原农牧结合的功能特征 ,认为高原已形成核心农区、农区边缘地带、核心牧区、牧区边缘地带等4种可供选择的农牧结合生产模式 ,只有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原农牧业的有机结合 ,才有可能切实加快推进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从而确保高原各民族人民的食物安全。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农牧结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弓开元 何亮 邬定荣 吕昌河 李俊 周文彬 杜军 于强
【目的】探讨有气象数据记录以来1977—2017年青藏高原青稞生长季内气候变化,以及对青稞光温生产潜力和产量差的影响。【方法】基于青藏高原农气资料,校正DSSAT-CERES-barley模型,模拟过去40年间青藏高原青稞生育期长度及光温生产潜力,并结合实际统计产量计算产量差,通过数理方法解析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情况。【结果】(1)青藏高原多数站点过去40年间青稞生长季内温度、降水呈显著上升趋势,太阳辐射量呈下降趋势,且林芝站达到显著水平,与增湿相比增温趋势更加明显;(2)在播期和品种不变的情况下,过去40年青稞生育期长度显著缩短,引起不同站点下降的主要气候因子不同,高海拔站点主要由平均最高气温升高所致,低海拔站点主要由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升高导致有效积温增加所致;(3)青藏高原青稞光温生产潜力受海拔影响,3 500 m左右的高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高且稳定,如山南站平均光温生产潜力最高可达12 000 kg·hm-2。3 000 m左右的低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低,平均在6 000 kg·hm-2,且易受气候变化影响,高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对太阳辐射更敏感;(4)青藏高原在过去30年间由于实际产量增加,导致绝对和相对产量差都呈减小趋势,平均相对产量差由58.2%缩小至34.5%,但缩小幅度放缓,2007—2017年拉萨和日喀则站点平均相对产量差最低,小于25%。【结论】青藏高原不同站点光温生产潜力差异较大,高海拔站点青稞光温生产潜力显著高于低海拔站点,过去40年气候变化导致低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波动大,而高海拔站点较为稳定。由于品种改良和栽培管理水平提高,过去30年青藏高原产量差逐渐缩小,但除拉萨和日喀则外,其他站点产量差仍较大,未来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余敬德 李双元
提高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国际竞争力,对于其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立足青藏高原的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畜产品;转变观念和政府职能,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业支出保护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笑雨 白金珂
为明确青藏高原南部土壤质量的基本特征,本研究采集了该地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草地、耕地、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相关基本理化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最小数据集指标,并应用土壤质量指数法(SQI)定量评价土壤质量。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饱和导水率属于极敏感指标,电导率、全氮、有机质、砂粒属于高度敏感指标,pH、容重、粉粒、黏粒属于中度敏感指标。青藏高原南部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全氮、粉粒、黏粒、电导率构成,最小数据集能够较为准确地体现青藏高原南部土壤质量信息(P<0.01)。根据最小数据集计算的土壤质量指数表现为乔木林地(0.675)>草地(0.523)>耕地(0.508)>灌木林地(0.494),且乔木林地土壤质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P<0.05)。评价结果能够为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建安
藏南谷地是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重点区域 ,是西藏自治区人口相对集中 ,社会经济相对发育的中心区。虽然其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但水平不高 ,结构不合理 ,投入 产出低。该区域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与对策是 :现有交通运输格局在较长时期内将继续维持 ,需要继续提高公路的质量等级 ,逐步提高管道成品油运输量 ,加快民航的发展与续建青藏铁路 ,且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及维护需要中央政府的持续性无直接回报投入。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藏南谷地 交通运输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坤枚
对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表明 ,本区具有林业资源丰富 ,可利用价值高 ,但资源分布和质量比较差的特点。要促进该区林业资源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走以保护为主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综合开发和管理之路。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林业资源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金凤君 刘毅
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地区经济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运输条件的优劣和运输费用的高低是关键因素。众所周知 ,交通运输对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突出 ,处理好产业发展与交通运输间的关系 ,有利于高原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论文利用交通运输门槛理论 ,分析了高原地区资源开发的优势、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合理的地区布局 ;提出了集中开发优势矿产 ,发展占领本地市场和开拓外部市场的优势轻工业 ,大力降低运输成本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等观点。地域发展上 ,应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战略 ,集中发展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和“一江两河”地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青海省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李勇
鉴于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特殊的生态地位,青藏高原的城市化应当走出一条有别于国外及国内中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在其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重点促进中小城市(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生态宜居为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省会城市的人口压力,从而改变高原城市规模结构断层、缺少中等城市以及小城镇发展滞后的现状。本报告从自然环境、城市化水平、民族因素等方面,对青藏高原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难进行系统分析,并根据高原城市化的特殊性,针对现有模式所存在的问题选择出以生态环境为约束、政府为主导的"网络式"城镇化为主、"据点式"城市化为辅的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本报告的主要创新点在于证明了青藏高...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城镇化 发展模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建安
论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分析 ,提出高原产业调整与增长应立足资源优势 ,以重点地区资源开发基地建设为主要方向 ,确立21世纪的高原产业发展战略 ,并相应提出了主要产业调整与发展方向 ,主要包括建立以“大粮食”为核心的大农业产业体系 ,建立各具特色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基地 ,全力将旅游业培育成高原的支柱产业 ,加快基础设施与中心城镇的建设步伐。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的重点地区主要包括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藏南谷地和川滇藏接壤地区。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产业结构调整与增长 前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