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57)
2023(5618)
2022(4755)
2021(4448)
2020(3739)
2019(8361)
2018(8166)
2017(15395)
2016(8644)
2015(9452)
2014(9441)
2013(9201)
2012(8897)
2011(8139)
2010(8155)
2009(7287)
2008(7538)
2007(6713)
2006(5983)
2005(5399)
作者
(28553)
(24168)
(24024)
(22823)
(15457)
(11757)
(10721)
(9203)
(9132)
(8762)
(8562)
(8135)
(8078)
(7796)
(7657)
(7286)
(7227)
(7010)
(6962)
(6872)
(6278)
(5985)
(5920)
(5570)
(5554)
(5377)
(5339)
(5149)
(4999)
(4983)
学科
(32417)
经济(32377)
管理(24100)
(21448)
(16979)
企业(16979)
方法(14177)
(12621)
数学(11919)
数学方法(11725)
环境(10975)
(8867)
(8289)
地方(8187)
中国(7291)
(7182)
(6480)
贸易(6477)
业经(6440)
(6273)
(6263)
农业(6047)
(5767)
(5564)
财务(5556)
财务管理(5545)
(5415)
金融(5412)
企业财务(5381)
理论(5362)
机构
大学(131195)
学院(129632)
研究(50438)
(47155)
经济(46113)
管理(43713)
理学(38106)
理学院(37507)
管理学(36525)
管理学院(36300)
科学(36278)
中国(35081)
(30551)
(28541)
(27847)
研究所(26072)
业大(24345)
农业(24193)
(21774)
中心(21713)
(19618)
(18521)
(18305)
师范(18272)
财经(17950)
北京(17692)
科学院(16457)
(16307)
(16017)
(15819)
基金
项目(94190)
科学(72851)
基金(69219)
(64752)
国家(64313)
研究(60815)
科学基金(52596)
社会(38128)
自然(37093)
基金项目(36923)
自然科(36147)
社会科(36127)
自然科学(36126)
社会科学(36113)
(35707)
自然科学基金(35459)
(31927)
资助(28400)
教育(26868)
重点(22457)
编号(21810)
(20219)
(20201)
计划(20193)
科研(18881)
(18875)
科技(18154)
成果(17978)
创新(17877)
(16687)
期刊
(49358)
经济(49358)
研究(33489)
学报(31477)
(27054)
科学(26454)
中国(23548)
大学(22265)
学学(21371)
农业(18330)
(16461)
管理(14453)
教育(10584)
(10322)
(9737)
金融(9737)
业大(9016)
财经(8902)
(8864)
资源(8684)
技术(8029)
经济研究(7762)
(7641)
林业(7526)
科技(7180)
业经(7116)
农业大学(7078)
问题(6801)
图书(6364)
自然(5841)
共检索到1845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龙婷  王健铭  李景文  冯益民  吴波  卢琦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北部戈壁区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用38个青藏高原北部戈壁区的群落样方调查数据和环境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CCA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戈壁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共记录植物12科29属36种,以藜科、柽柳科、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红砂分布频率最大,该地区植物生活型主要为灌木和草本;2)该区域不同优势群落外貌特征不同,在植株密度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植被盖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香农指数无明显差异;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林   熊忠平   徐正会   刘霞   钱昱含   祁彪   钱怡顺   陈超   郭宁妍  
【目的】研究青藏高原东北坡不同海拔和植被类型下蚂蚁多样性,为该区生态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获取研究数据和蚂蚁标本,利用R语言4.1.1绘制物种累曲线并计算α多样性指数和Jaccard相似性系数,并用SPSS 24.0分析蚂蚁多样性指数与生境因子间相关性。【结果】共观察蚂蚁23 800头,鉴定为30种,隶属于2亚科13属。其中,优势种为草地铺道蚁[Tetramorium caespitum (Linnaeus)]和光亮黑蚁(Formica candida Smith)。在5个垂直带中,柳梢沟垂直带物种数最多(24种),物种多样性指数 (2.435 9)和均匀度指数(0.766 5)最大,而优势度指数最小(0.123 7);巴颜喀拉山垂直带物种数最少(2种),物种多样性指数(0.009 9)和均匀度指数(0.014 3)最小,优势度指数最大(0.997 4)。各垂直带蚂蚁类群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000 0~0.500 0,处于极不相似至中等相似水平。相关性分析发现,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坡度和灌木盖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青藏高原东北坡蚂蚁多样性主要与海拔、坡度和灌木盖度等生境因素有关。高海拔地区气候严寒,植被单一,不适合多数物种栖息;海拔高差大的垂直带环境温度范围较大,植被类型较丰富,能适应更多的蚂蚁物种生存。各垂直带蚂蚁类群间的分化较显著,不同地段的类群能反映不同生境状况。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嘉玮  杨海龙  曲梦雨  
【目的】对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人工林植被进行数量分类,分析群落组成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明林草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环境限制因子,保证植被恢复过程中人为干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法】以青海省大通县安门滩小流域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该类型生态过渡区典型退耕人工林植物群落进行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对小流域内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同时使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植被组成特征并对相关环境因子进行排序。【结果】TWINSPAN将安门滩小流域23个样地划分为8个群丛类型,其中群丛I、II、III、IV是以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早熟禾为代表的缓生针叶树种-喜阳草本群丛,群丛V、VI、VII、VIII是以青杨+华北落叶松-唐松草为代表的速生树种-耐荫草本群丛。CCA结果表明,人工林群落的组成特征与土壤全磷、含水量、速效钾以及林分郁闭度显著相关(P <0.05)。在目前造林阶段,缓生树种林下伴生草本对资源的大量占据延缓了植被恢复进程,林分生长受到氮元素的限制;速生树种的生长主要受到土壤含水量的限制。【结论】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人工林生态恢复进程中,应根据植被群落的类型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和持续监测,改善缓生树种的生长条件,调整速生树种的密度和林下层次结构,确立科学的造林营林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红梅  呼天明  王佺珍  张国云  宋江湖  
【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嵩草品种资源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为综合评价青藏高原嵩草种质资源提供依据。【方法】用筛选出的4对E+3/M+3引物对11份嵩草基因组DNA进行AFLP扩增。【结果】共得到164条清晰可辨条带,多态性条带154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3.96%,嵩草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430,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0.4012,表明嵩草种质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UPGMA聚类分析,将11个嵩草居群划分为5类。【结论】嵩草的11个自然居群存在丰富遗传多样性,嵩草居群的遗传相似系数与海拔之间没有相关性,嵩草居群的生境的异质性影响遗传分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林  李晓东  校瑞香  申红艳  
利用1961-2016年西宁等青藏高原东北部13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南海季风指数、西伯利亚高压指数等大气环流特征量数据,分析近56年来气候变化与高原主体的差异性及其可能的气候成因。研究表明:近56年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暖趋势十分显著,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高达0.39℃/10 a,呈现出三次明显的阶梯性增高态势,并于1994年前后发生了由冷到暖的突变,同时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均没有明显变化趋势,虽然经历了2002年左右由少到多的变化,但并未出现明显突变,年降水量具有3年、5年的准周期,而年降水日数微弱减少,降水强度呈增加趋势;该区域气候变化的年际波动主要受到东亚季风、高原季风和南海季风的年际振荡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而西风环流的作用并不明显,植被覆盖的恢复既是对2002年以来降水量增加的具体反应,同时也对于气候变暖趋势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鸽  王琦枝  何媛  曾倩婷  何静  王勇  杨杰  郑江坤  
【目的】研究震后滑坡迹地生态恢复过程中群落植物多样性变化情况及环境解释。【方法】以北川县凤凰山滑坡迹地土壤和植物群落为对象,将滑坡迹地分为滑坡区、过渡区和未滑坡区,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法对3个区域植被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植物群落分布进行环境解释。【结果】(1)2013-2019年,滑坡区和过渡区总体上植物科属种数量增加了4.00%~483.33%,未滑坡区减少了2.00%~37.50%。(2)滑坡区和过渡区的植物多样性增加了0.02%~483.33%,未滑坡区减少了2.00%~52.94%,且均匀度也有降低。(3)乔灌草层的CCA排序前2轴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60%~80%,表明前2轴包含了排序的大部分信息。(4)土壤pH和团聚体特征对植被分布的影响较大。【结论】滑坡迹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有所提高,且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有重要影响。图2表5参33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焦亮  赵成章  董小刚  
玛曲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省西南部,多种植物区系在此汇集,区系成分复杂、联系广泛。通过对该区种子植物进行调查、分类与统计,分析该区种、属、科的现代地理分布特征、区系属性,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玛曲与相邻的12个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得出玛曲共有种子植物83科353属936种,植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该区种子植物地理成分十分复杂,温带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属有272属,占总属数的89.18%,温带种428种,占总种数的46.37%,为典型的北温带性质。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该区较多,木本植物较少,同时原始、古老植物种类和中国特有科、属植物种类缺乏,都能反映出该区地质年代新、物种形成和分化时间短,也能说明...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贡保草   王相泰   尹冰   罗帅伟   杜国祯  
气孔作为叶片和大气间的重要通道,其性状反映了植物交换水分和气体的能力;而比叶质量(Leaf Mass per Area, LMA)作为核心的叶经济性状反映了植物利用资源的效率。因此研究两类性状的协同关系及其随环境因子的变化,对于理解植物适应环境及群落的构建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58种常见双子叶植物为研究对象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气孔性状的变异性、分析了气孔性状和LMA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这种相关性对环境梯度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常见双子叶植物的上表皮气孔性状变异大于下表皮,其中上表皮气孔密度(Density)和气孔面积占比(SPI)的变异最大;(2)LMA 和气孔性状(Density和SPI)存在很强的协同关系(P < 0.05);(3)LMA和气孔性状相关性会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上升、随着土壤pH的增加而上升,即LMA 和气孔性状间的协同关系会随着环境梯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本研究结果为环境变化下的植物叶片性状及其适应性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许利英  周青平  陈仕勇  陈有军  李亚萍  田莉华  
采用EST-SSR分子标记对来自四川、西藏、青海的24份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筛选的17条引物共检测到102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每条引物5~8个;平均多态性位点6个,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93%;遗传距离变幅范围0.188~0.675,平均值0.486,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值在0.240~0.470变化,平均值为0.381,这揭示了供试的中华羊茅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间亲缘关系与其地理来源等相关性较低,其中I-2-23-7和I-14-1-1野生材料表现出了独特的遗传特性,与其他供试材料间均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通过地理海拔的分析,发现分布于中度海拔(3 000-3500m)的中华羊茅种质具有最高的Nei’s基因多样性(0.304 3)和香农多样性(0.462 2),遗传变异较高。本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中华羊茅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健铭  崔盼杰  钟悦鸣  李景文  褚建民  
【目的】阿拉善高原境内分布着超过20万km2典型的温带荒漠生态系统,这些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极其敏感,然而水分、能量与生境异质性对该区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的相对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生活型植物间的差异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阿拉善高原大尺度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数据,并结合相关的气候与生境异质性数据,尝试系统地探讨阿拉善高原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及其潜在的影响因素。【结果】(1)阿拉善高原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的经纬度格局,全部物种、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均呈现出沿经度的升高而增加,沿纬度的升高而递减的变化趋势。(2)方差分解结果显示,水分与能量因子共同解释了全部物种、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60.7%、62.5%及42.6%的空间变异;两者单独的解释率分别为15.2%~19.6%与2.8%~5.3%。生境异质性分别解释了3组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17.2%、12.3%、29.3%的变异,其单独解释率分别为3.1%、1.0%和11.8%。气候因素与生境异质性对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的相对影响并不一致;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主要由气候因素决定,而木本植物丰富度则受气候因素与生境异质性的共同控制。(3)气候与生境异质性三者共同解释了区域物种丰富度54.4%~63.8%的变异,但仍然有36.2%~45.6%的变异没有得到解释。【结论】阿拉善高原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格局由水分与能量类气候因子共同决定,水资源可用性是阿拉善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最为关键的限制因子。生境异质性对阿拉善高原植物丰富度,尤其是木本植物丰富度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是干旱区植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影响因素。阿拉善高原不同生活型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因素可能并不一致,其他未知潜在因素对阿拉善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亦存在着重要影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彪  熊忠平  徐正会  刘霞  翟奖  许国莲  周雪英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腹地的蚂蚁物种多样性,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雅鲁藏布河谷上游和青藏高原西南坡的蚂蚁群落.在雅鲁藏布河谷上游发现2亚科8属13种,蚂蚁群落的优势种为箭蚁待定种(Cataglyphis sp.)、光亮黑蚁(Formica candida Smith)和西藏盘腹蚁(Aphaenogaster tibetana Donisthorpe);在青藏高原西南坡发现2亚科8属15种,蚂蚁群落的优势种为光亮黑蚁、莱曼蚁(F.lemani Bondroit)和科氏红蚁(Myrmica kozlovi Ruzsky).多样性分析表明,蚂蚁群落物种数目、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出现2~3个峰值,呈现多域效应现象.相关性分析表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与乔木郁闭度、灌木盖度和地被物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物种数目与乔木郁闭度和灌木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地被物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优势度指数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余指标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似性分析表明,雅鲁藏布河谷上游和青藏高原西南坡蚂蚁群落存在明显差异.可见,海拔和植被特征对蚂蚁物种多样性均有重要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云霞  兰芙蓉  常朝阳  郭泽坤  
【目的】探讨青藏高原棘豆属植物的系统学关系,为该属植物的研究提供分子系统学方面的资料。【方法】以青藏高原16种棘豆属植物27个地理种群标本为试材,提取其总DNA后,分别对ITS序列和trnL-F序列进行PCR扩增、纯化及测序,并对所测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用Kimura 2-parameter距离模型计算各序列间的进化距离,以乌拉特黄耆(Astragalus hoantchy)和多枝黄耆(A.polycladus)为外类群,利用MEGA软件构建基于ITS序列和trnL-F序列的青藏高原棘豆属植物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ITS序列对位后长度为710bp,有58个简约信息位点,G+C平均含量为54...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包维楷  王春明  吴宁  
青藏高原东部针叶林下8种藓类植物5个生境的自然含水率以及2种室内环境下持水变化的实验表明,供试藓类植物在原始林下的自然含水率最高,5种生境中金发藓自然含水率最低,提灯藓自然含水率最高;藓类持水能力与保水能力呈负相关关系;持水能力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失水过程和失水速率变化趋势相似,但种间差异明显,与藓类本身对水分的适应能力、环境条件变化,以及藓类失水过程中生理生态适应与环境变化的协同进化机制相关;经过失水—饱和—再失水过程的藓类持水能力均明显降低,可能与第一次失水过程中植物细胞受到伤害后未能恢复有关。塔藓、山羽藓和金发藓的持水与保水特征暗示,它们可能是森林采伐破坏后迹地地表微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文吉  贾囯夫  陈太星  何刚  高其  李兴  何正军  
【目的】掌握驯化栽培条件下青藏高原特有药用植物山莨菪的生长特性及规律,为人工栽培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不同生长年限及育苗环境的山莨菪生物量积累和分配进行测定分析。【结果】研究年限内山莨菪幼苗的生物量积累随着生长年限增加呈显著性线性增长,但并未达到生长的最高峰。生物量与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呈正相关线性关系(P <0.001),与根直径、地上生物量表现为幂函数增长关系(P叶>茎,地下根生物量为植株主要生物量分配部位,温室育苗有利于提高种苗成苗率及生物量,应进一步开展种苗移栽等相关研究。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安雅静   王佳   杨筱倩   冀盼盼   赵雯萱   王向涛   张志新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研究这一区域温度和水分条件对野生牧草草种萌发活动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筛选适宜作为生态恢复的草种是稳定和恢复生态屏障功能的基础条件。通过PEG-6000调节渗透势模拟土壤干旱情况同时用10和20℃分别模拟青藏高原春季和夏季温度,研究14种青藏高原乡土草本植物在不同温度和水势下的萌发行为。结果表明:供试植物萌发策略具有多样化,大部分植物在不同温度和水势下萌发策略表现在发芽率增减的同时伴随萌发时间和萌发速率指数的变化且变化程度不一。有50%的植物(7种)在萌发时间上变化显著(P<0.05),在发芽率和萌发速率指数上呈弱响应,28.6%的植物(4种)三者的变幅都较大。个别植物表现不同,木根香青(Anaphalis xylorhiza)显著表现在发芽率和萌发时间上,劲直黄耆(Astragalus strictus)三者都呈弱响应,藏西蝇子草(Silene moorcroftiana)表现为发芽率和萌发时间较敏感。整体上植物种子在20℃时发芽率和萌发速率明显升高,随水势的增高而有所提高,较水势而言温度对萌发率的作用更显著,12种植物种子20℃萌发时间显著缩短8~10 d。不同科植物对水热变化响应不同,供试植物中菊科、石竹科植物萌发表现较好。多数植物可在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水分条件较好时作为建植草种进行生态恢复工作,藏沙嵩(Artemisia wellbyi)也可在夏季建植,藏西蝇子草、矮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木根香青可在春季作为建植草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