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54)
- 2023(3253)
- 2022(2936)
- 2021(2658)
- 2020(2346)
- 2019(5374)
- 2018(5232)
- 2017(10140)
- 2016(5503)
- 2015(6060)
- 2014(6156)
- 2013(5993)
- 2012(5505)
- 2011(4933)
- 2010(5044)
- 2009(4826)
- 2008(4767)
- 2007(4297)
- 2006(3760)
- 2005(3448)
- 学科
- 济(20140)
- 经济(20121)
- 管理(18536)
- 业(17772)
- 企(13775)
- 企业(13775)
- 方法(11256)
- 险(10657)
- 保险(10564)
- 数学(10069)
- 数学方法(9917)
- 环境(9113)
- 中国(7110)
- 财(6509)
- 划(5843)
- 银(5810)
- 银行(5801)
- 行(5422)
- 制(5108)
- 务(4902)
- 财务(4897)
- 财务管理(4883)
- 企业财务(4656)
- 融(4631)
- 金融(4630)
- 学(4575)
- 和(4408)
- 各种(4383)
- 农(4318)
- 类型(4273)
- 机构
- 大学(77936)
- 学院(77164)
- 管理(32329)
- 济(30169)
- 经济(29449)
- 理学(27044)
- 理学院(26792)
- 管理学(26320)
- 管理学院(26202)
- 研究(23554)
- 中国(22597)
- 财(16685)
- 京(16476)
- 科学(15208)
- 财经(13007)
- 中心(11903)
- 所(11835)
- 经(11717)
- 江(11501)
- 农(11295)
- 研究所(10817)
- 业大(10685)
- 北京(10623)
- 财经大学(9694)
- 州(9365)
- 范(9052)
- 师范(8979)
- 经济学(8935)
- 院(8747)
- 农业(8613)
- 基金
- 项目(52553)
- 科学(41215)
- 基金(38311)
- 研究(37158)
- 家(33194)
- 国家(32934)
- 科学基金(28660)
- 社会(24099)
- 社会科(22771)
- 社会科学(22758)
- 省(20457)
- 基金项目(20250)
- 自然(19007)
- 自然科(18517)
- 自然科学(18510)
- 自然科学基金(18145)
- 划(17290)
- 资助(16401)
- 教育(16015)
- 编号(14447)
- 重点(11730)
- 部(11460)
- 成果(11320)
- 科研(10462)
- 发(10450)
- 创(10270)
- 国家社会(9939)
- 课题(9834)
- 计划(9825)
- 创新(9715)
共检索到1162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金孙梅 侯光良 许长军 文德卓玛 高靖易
青藏高原极端的自然环境对生命体构成严峻威胁,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对于综合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选用海拔、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温湿指数、风寒指数、人体舒适度及绝对含氧量自然因子指标,采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两种模型,构建以1 km×1 km栅格为研究单元的青藏高原极端环境指数分区,并判断极端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性关系。结果表明:(1)自然因子指标中地被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海拔、绝对含氧量对乡村居民点分布贡献率较大,且高原全年体感最佳期出现在8月,1月的寒冷条件极大限制着人类活动。(2)两种模型构建的高原极端环境指数(EEI)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根据EEI数值高低将高原环境划分为低极端区、较低极端区、中极端区、较高极端区和高极端区。低极端区仅局限于藏南谷地,较低极端区以高原边缘河谷和横断山区为主体,中极端区包括柴达木盆地、川西高原、青海南部及藏东南谷地等地区,较高极端区面积占比最大且广布高山,高极端区分布在羌塘高原和西部少量高大山脉。(3)低-较低极端区环境与人类活动协调性高,中-高极端区突显出的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矛盾则与放牧活动、开展基建工程和城镇化建设有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廖顺宝 孙九林
本文利用GIS工具定量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土地利用、道路网、河流水系等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人口密度与居民点密度之间的关系 ,这些客观存在的关系是进行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青藏高原人口分布与其它地区人口分布的差异性及其原因。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人口 环境 定量研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成升魁 沈镭
青藏高原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特殊地理区域 ,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是否相互协调 ,关系到我国、西部及整个高原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论文简要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意义 ,认为可持续发展模式是青藏高原现实与未来的必然选择。从高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互动关系的定量分析着手 ,提出人口增长较快、素质不高是高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障碍 ;资源较为富裕 ,但人口对资源压力逐步增大 ,是制约高原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 ;人口与资源、经济匹配不当 ,承载力相对不足 ,构成高原持续发展的巨大负担 ;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严重威胁着脆弱的环境和生态系统 ,是高原持续发展的潜伏危机 ;最后指出适度控制...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可持续发展 互动关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傅小锋 郑度
青藏高原历史时期人口波动较大 ,自 50年代以来 ,人口总量增长速率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地区。其原因主要是高出生率导致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以及 50~ 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造成。青藏高原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将表现为 :以年轻型人口为特征的快速增长趋势将持续较长时间 ,未来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不断增大 ,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农业资源不可能供养一个迅速增长的人口 ;人口文化素质的普遍低下成为制约高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宗教文化对社会经济现代化具负面影响。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以及对传统文化改造的基础上。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人口增长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彦强 芦海燕 王金牛 孙建 王旭峰
植被类型及其生长状况被认为是指示气候及其变化的重要因子,历来受生态学及气候研究重视,而以植被带随气候暖化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的迁移为视角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研究以指示植被带生长状况的归一化植被指数(AVHRR/GIMMS-NDVI)为分析手段,选取在气候变化中较为敏感的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分析了1981–2015年35年间其植被带生长状况的时空差异,并与其对应的87个气象站点及同化数据的气温、降水气象资料以及经济统计数据等进行对比,以此来分析植被带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响应。结果显示:1)整个青藏高原在最近35年植被带生长状况总体上好转,这与气温及降水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但以高原为整体的研究在原因解释上较为困难。由于高原内部区域间差异很大,以不同的分区来研究植被带变化对气候及人为影响的响应无论在空间变化差异还是在原因解释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在高原中部及其西南部的高海拔地区,植被带出现了普遍的增长,暖湿化的气候趋势是其主要原因。即气候暖化使得高海拔地区严寒的植被生长环境改善,林线上升,植被带扩展,NDVI增加。3)在高原东北部、东部边缘区及其东南部海拔相对较低、气候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其植被带普遍出现了退化趋势,与缓慢的气候变化相比较,人口增加等人为干扰因素的增强是其主要原因。即气候变化使得一些地区适宜于人类游牧和定居,人口迁入,城市化发展,当对植被带的影响超过了其承受能力时则出现逆转现象,植被带退化,NDVI减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飞 刘峰贵 周强 陈琼 汪生珍 郭蓉 马伟东
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受到自然、人为双重影响和威胁,生态风险日益加剧。针对生态风险源、脆弱性以及风险管理能力选取30个评估指标,利用生态风险评估优化模型,综合评估了青藏高原的生态风险,并得出如下结论:青藏高原生态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以低和极低生态风险为主,共占研究区面积的55.84%;极高风险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山和极高山地区,中等风险主要分布在高原北部以及高原的西部和西南部地区,中、高生态风险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一个"C"字形结构;青藏高原生态风险整体受自然主导因子控制,人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协调和降低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区域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今后规避生态风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风险 区域分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段健 徐勇 孙晓一
青藏高原是中国粮食短缺地区之一,提高其粮食自给能力和确保粮食安全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修订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人均粮食消费需求量标准的基础上,利用1985-2015年青藏高原县级行政单元粮食产量和消费数据,采用波动系数法、分级法、重心模型以及粮食短缺指数模型,分析青藏高原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114个县市的粮食安全风险状况。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分布不均衡,粮食生产呈环形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湟黄谷地、藏东和藏南沿江河谷地带,中部和西部粮食产量较低,粮食消费呈东高西低格局;本地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区域粮食缺口量达21.04万~121.69万t,相当于粮食消费需求的8.22%~40.11%,考虑旅游人口的影响,2015年区域粮食缺口达132.92万t;青藏高原粮食安全风险较高的地区广泛分布在藏北高原、青南高原、祁连山地以及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拉萨市辖区和西宁市辖区,旅游业发展对林芝市的粮食安全风险影响显著;单纯依靠粮食增产不能解决区域粮食问题,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和交通物流体系、加强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的粮食贸易合作,是保障青藏高原粮食安全的关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飞 刘峰贵 周强 陈琼 汪生珍 郭蓉 马伟东
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受到自然、人为双重影响和威胁,生态风险日益加剧。针对生态风险源、脆弱性以及风险管理能力选取30个评估指标,利用生态风险评估优化模型,综合评估了青藏高原的生态风险,并得出如下结论:青藏高原生态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以低和极低生态风险为主,共占研究区面积的55.84%;极高风险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山和极高山地区,中等风险主要分布在高原北部以及高原的西部和西南部地区,中、高生态风险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一个"C"字形结构;青藏高原生态风险整体受自然主导因子控制,人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协调和降低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区域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今后规避生态风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风险 区域分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莫申国,张百平,程维明,谭娅,肖飞,武红智
作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本文就青藏高原的环境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促成了独特的高原季风系统,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亚洲植被格局的分布,导致了亚洲干旱地带的北移和植被地带的不对称分布,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对中国东部、西北干旱区、亚洲的气候和植被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明森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 ,地势高亢 ,生态环境独特而又脆弱。严酷的生存环境使其人口稀少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弱 ,故高原原始自然面貌基本完好。但是最近数十年间 ,局部地区的水、土、生物与矿产等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 ,不仅使部分资源质量下降 ,也导致局部地区环境趋于恶化 ,诸如草场退化、森林减少、荒漠化土地增大以及一些主要城乡的三废污染日益严重等。所以 ,适当控制人口、适度开发与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整治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乃是协调人地关系 ,保护高原资源与环境 ,促使高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环境 资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沈斌 丁晓强
青藏高原研究涉及许多地球科学的前沿问题 ,目前开展的“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具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点。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化浪潮 ,研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建立适应信息化要求的、可持续的信息环境 ,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强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和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政策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信息环境 基础设施 资源 政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目良 刘悦俊 张燕杰
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对区域生态保护及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例,基于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对土地利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构建2030-2050年惯性发展、经济建设、生态保护三种未来情景,模拟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及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近10年土地转化模式主要是草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化。草地和林地与草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具有倾向性,未利用地、草地和林地土地利用变化因素中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和年平均气温贡献度最高。(2)2030-2050年三种情景下,不同情景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具有差异性,惯性发展情景下,水域和建设用地扩张明显,面积为1627 km2、10 km;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和草地增加,面积为232 km、15143 km;经济建设情景下,林地和草地减少,面积为224 km、7653 km,耕地、建设用地增加,面积为146 km、24 km。青藏高原的保护政策不同区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3)青藏高原景观生态风险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以较低风险区为主。惯性发展情景下,2030-2050年生态风险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经济建设情景下,2030-2050年生态风险明显提高,其中较高风险区增加最多,面积为56051 km;生态保护情景下,2030-2050年生态风险明显降低,其中较低风险增加最多,面积为16136 km。研究成果可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聂倩文 何理 殷闯 唐孟 田沛佩 卢宏玮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农牧业是青藏高原涵盖范围最广的产业,明晰其生态风险对实现青藏高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青藏高原农牧业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并以216个县域为评价单元,分析1990—2015年农牧业开发综合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及其重心转移规律,并结合区域农牧业开发强度实现农牧业生态风险权衡分区。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综合生态风险总体有上升趋势,呈"东部多核聚集、西部零星散列"的分布格局。(2)风险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风险主趋势方向转为西北—东南走向。(3)青藏高原限制开发区面积占比最大为50.84%,其次为发展预警区与自然恢复区,青藏高原整体农牧业开发强度较高,应在保障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情况下减缓农牧业开发。针对区域特征提出农牧业发展方案,以期为青藏高原地区农牧业开发生态风险防范及发展规划提供科学指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余志康 孙根年 冯庆 罗正文
传统的旅游气候评价着眼于温湿指数、风寒指数、衣着指数的测定。忽略了高原气候的风险性,难以对高原旅游气候做出全面性的评价。本文引入高原反应风险和紫外线辐射强度,以青藏高原99座城市为样本,依据1980-2010年气候观测数据,分析各指标的时空动态变化。结论如下:1海拔是气候舒适性与风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海拔增加,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减小,高原反应风险和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2气候舒适性与风险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的舒适性高、紫外辐射的风险性大、高原反应的风险小,冬季相反,春秋两季属于过渡性季节;3空间上,受青藏高原的地形影响,气候舒适性与风险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马蹄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雪雁 雒丽 王亚茹 张钦 刘原峰
利用1963-2012年青藏高原东缘23个站点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日平均气温资料,选取11个极端气温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曼-肯德尔(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法对该区域近50a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年内日最高气温、年内日最低气温、夏日日数、暖昼日数、暖夜日数及生物生长季的变化均为上升趋势,结冰日数、霜冻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均为下降趋势;2三个区域的极端气温指数空间差异明显,且极端高低温、冷暖指数及昼夜指数的变化趋势呈现一定的不对称性;3各个极端气温指数在不同的年份发生了突变,且存在13a左右的震荡周期。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极端气温指数 突变 周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