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78)
- 2023(2339)
- 2022(2099)
- 2021(2112)
- 2020(1628)
- 2019(4310)
- 2018(3828)
- 2017(5577)
- 2016(3391)
- 2015(3980)
- 2014(3846)
- 2013(3978)
- 2012(3924)
- 2011(3726)
- 2010(3588)
- 2009(3651)
- 2008(3611)
- 2007(2495)
- 2006(2288)
- 2005(2167)
- 学科
- 济(13331)
- 经济(13323)
- 管理(6600)
- 业(6387)
- 方法(5347)
- 企(5048)
- 企业(5048)
- 中国(4986)
- 数学(4619)
- 数学方法(4569)
- 学(4185)
- 农(3672)
- 地方(3260)
- 财(2866)
- 和(2772)
- 业经(2503)
- 农业(2502)
- 融(2481)
- 金融(2480)
- 贸(2470)
- 贸易(2467)
- 易(2397)
- 制(2043)
- 银(2033)
- 银行(2011)
- 行(1976)
- 理论(1788)
- 技术(1697)
- 出(1691)
- 及其(1648)
- 机构
- 大学(47436)
- 学院(45305)
- 研究(22429)
- 济(18259)
- 经济(17928)
- 中国(16722)
- 科学(14918)
- 管理(14906)
- 理学(12641)
- 所(12501)
- 理学院(12414)
- 管理学(12070)
- 管理学院(11995)
- 农(11780)
- 研究所(11527)
- 京(10641)
- 中心(9996)
- 农业(9228)
- 业大(8307)
- 院(8009)
- 财(7999)
- 科学院(7444)
- 范(7123)
- 师范(7043)
- 北京(6938)
- 省(6897)
- 部(6560)
- 江(6530)
- 室(6376)
- 研究院(6160)
共检索到802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欧先交 张彪 赖忠平 周尚哲 曾兰华
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沙鲁里山北支雀儿山北麓的当子沟,保留了4组末次冰期冰碛垄,每组冰碛垄由若干道小冰碛垄组成,是末次冰期多次冰川波动的理想地貌证据。为恢复该地末次冰期冰川演化历史,从这4组冰碛垄中采集了7个光释光测年样品进行年代测定。等效剂量采用单片再生法(SAR)和标准生长曲线法(SGC)进行测试。年代结果显示:第1~3组冰碛垄形成于22.4-16.5 ka BP,属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MIS-2),大致与全球末次盛冰期(LGM)相当。第4组冰碛垄形成于MIS-3。MIS-3冰川规模大于MIS-2。第1~3组9道次一级小冰碛垄表明,约在22.4-16.5 ka BP期间当子沟冰川经历了9次小波动。冰川在稍早于22.4 ka BP达到MIS-2的最大范围,此后规模在波动中逐渐萎缩,可能是冰川对MIS-2后期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回升的响应。最里侧冰碛垄形成于16.5 kaBP,可能标志着该地冰消期的开始。此后,当子沟冰川大幅快速退缩。冰川融水在最里侧冰碛垄里侧低洼谷地汇集并被阻塞形成当子错。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海珍
<正>青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同时,它储量水大,还有“亚洲水塔”的美称,亚洲十多条河流都发源于此,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都依赖于它供水。然而,受全球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目前正在加速消融。这一方面导致冻土层中封存的碳被释放到地球大气中,加剧气候变暖,另一方面还导致青藏高原周边及下游地区极端气候、次生地质灾害频发。为保护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山、冻土和自然生态环境,我国于2023年4月26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宗香 苏珍 姚檀栋 王文悌 邵文章
:在全部完成中国冰川编目的基础上 ,精确统计了青藏高原发育有现代冰川 3 6793条 ,冰川面积4 9873 4 4km2 ,冰川冰储量 4 561 3 857km3,分别占我国冰川总数的 79 4 %、84 0 %和 81 6% ,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布区。青藏高原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 ,其数量和规模占冰川总数的一半以上。由于气候和地形要素的不同组合 ,除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外 ,山脉北坡冰川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大于南坡。青藏高原冰川形态类型齐全 ,悬冰川数量最多 ,占总数的3 9 3 % ;而大型的山谷冰川仅占高原总数的 4 6% ,但其...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川资源 形态类型 冰川融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海珍
<正>青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同时,它储量水大,还有“亚洲水塔”的美称,亚洲十多条河流都发源于此,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都依赖于它供水。然而,受全球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目前正在加速消融。这一方面导致冻土层中封存的碳被释放到地球大气中,加剧气候变暖,另一方面还导致青藏高原周边及下游地区极端气候、次生地质灾害频发。为保护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山、冻土和自然生态环境,我国于2023年4月26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威 刘锐 刘亮
东亚季风气候控制下的山地与岛屿冰期历史、冰川规模及其分布规律对深入探讨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生机制以及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最新的绝对年代结果显示,中国东部及东亚沿海岛屿山地(包括中国台湾岛,日本本州岛、北海道,朝鲜盖马高原,俄罗斯远东山地等)的冰期启动与消亡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均严格控制在末次冰期范围之内,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4至2,冰川的发育规模在末次冰期早中期(MIS3/4)大于末次冰盛期(MIS2)。对研究区各山地和岛屿末次冰期冰川发育的基本特点进行比较后,明确了影响东亚季风影响区冰川作用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有:气候因素、构造因素、纬度因素和海陆位置等,它们控制着末次冰期冰川的发生、分布与期次。在此控制性因素影响下,东亚低海拔山地不会出现比末次冰期更早的冰川作用。
关键词:
东亚季风 冰进 构造 控制性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威 李媛媛 冯骥 毕伟力 刘鸽
湖泊、黄土与古土壤、深海沉积物等连续沉积体的磁化率变化作为环境变化的替代性指标被广泛应用,然而对于非连续、能够反映特定时段气候变化的沉积体,如冰川沉积物的磁化率却较少涉及。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8个典型冰川发育山地冰碛物磁化率进行研究,并与黄土、湖泊、深海沉积物以及不同区域的表土磁化率进行对比,采用质量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探讨冰碛物的磁化率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山地的冰碛物质量磁化率呈宽幅波动,介于(3.01~1808.80)×10-8m3.kg-1,平均值147.84×10-8m3.kg-1;频率磁化率值较低、且波动幅度小,介于0~6.89%,平均值为1.37%。不同时空条件下冰碛物的磁化率特点不同,即不同地点同一冰期磁化率的差异显著;同一地点不同冰期冰碛物的磁化率变化不明显。影响冰碛物磁化率的主导因素是母岩的岩性条件,气候因素起次要作用。
关键词:
冰碛物 磁化率 气候 青藏高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治国
论文综述了近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泊变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并特别着重于冰川和湖泊变化的相互关系论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冰川以退缩为主,湖泊水量以增加为主。论文一方面对青藏高原冰川末端退缩、冰川面积和冰川储量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冰川变化的时空特征;另一方面从湖泊面积和水位与水量变化探讨了湖泊变化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冰川退缩的幅度总体上呈从青藏高原外缘向内陆呈减小的变化态势,受冰川融水补给比较大的湖泊近期面积扩张、水位上升明显。最后指出了青藏高原冰川、湖泊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冰川 湖泊 青藏高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大运 王建力
冰芯是重建古气候重要的信息载体,因具有分辨率高、保真性强、信息量大、时间尺度长等优点而成为研究热点。中国自1986年在祁连山敦德获取第一支冰芯起,相继在青藏高原地区钻取了古里雅、马兰、达索普、普若岗日、东绒布等冰芯。本文重点回顾和总结了利用上述冰芯重建古气候的研究成果,分别论述了冰芯作为信息载体反映古气候的主要指标,包括氧同位素与温度、冰芯积累量与降水、大气气溶胶与古环境、微量元素与古环境、冰芯包裹体与古环境,以及冰芯内微生物与古环境的关系等。青藏高原地区冰芯对过去一些极端气候事件、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冰期—间冰期旋回、厄尔尼诺事件、太阳活动规律,以及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但纬度差异导致青藏高原地区的响应机制有别于南北极地区;并进一步对比说明了受不同季风系统影响的冰芯在重建古气候上的异同。最后,基于当前研究状况,就加强多学科交叉与创新、新技术应用与代用指标开发、冰芯记录影响因素评估及量化模型构建等未来需要深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冰芯 古气候 研究综述 青藏高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姚治君 段瑞 董晓辉 余成群
冰湖是由于冰川活动或者退缩产生的融水在冰川前部或者侧部汇集而成的,可分为冰川终碛湖(冰碛阻塞湖)、冰川阻塞湖、冰斗湖和冰蚀槽谷湖。其中分布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且灾害风险较高的是冰川终碛湖。因此,冰川终碛湖是研究冰湖的主要对象。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冰湖溃决产生的洪水、泥石流等重大冰川灾害的发生频率有所升高,灾害的影响程度以及范围也有所加大,引起了冰川山地国家的广泛关注。青藏高原内部发育着36793条现代冰川,冰川面积49873.44km2,分别占中国冰川总条数、总面积和冰储量的79.5%、84%和81.6%。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多数冰川呈加速消融及退缩的态势,导致了冰湖溃决洪水和冰川泥石流等重大冰川灾害发生频率的加剧和影响程度的加大。本文围绕冰湖溃决条件、冰湖稳定性评价、冰湖溃决洪水模拟等几个研究方面,对青藏高原冰湖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冰湖 溃决条件 稳定性评价 溃决洪水模型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星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度,各种形式的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也造成很多人生苦难。近年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对于灾害、灾难问题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术取向,体现了学术关心民生的情怀。不过,在灾害发生的地区或地点,往往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民族志积累,导致有关的灾害民族学研究,就容易流于表面。日本文化人类学家、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教授松冈正子先生继相继出版《羌族和四川藏族》(松冈正子
关键词:
民族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克新 赵莉 汪田归 曹立国 彭娇婷 杜建雄 纪燕
湖冰物候是反映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基于青藏高原126个湖泊1978~2016年湖冰物候数据集和气象数据,对青藏高原湖泊湖冰物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1978~2016年湖冰物候指数的变化特征呈现出结冰时间显著推迟、融化时间显著提前、冰期显著缩短的变化趋势。(2)青藏高原湖冰物候指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大多数湖泊的结冰时间、融化时间和冰期持续时间呈现出显著提前、推后和缩短趋势,仅有少数湖泊的湖冰物候指数变化趋势不显著。(3)青藏高原湖冰物候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从南到北呈现出湖泊结冰日期提前、融冰日期推迟、冰期持续时间延长的分布模式。(4)温度是影响湖冰物候指数的关键因素;降水、纬度和湖泊面积则对开始日结冰日和完全结冰日具有显著影响;开始融化日和完全融化日则主要受到风速、纬度和海拔的共同作用;而冰期和完全结冰期的长短则主要受到风速、降水、纬度和海拔的影响。因此,青藏高原湖冰物候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和湖泊自身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关键词:
湖冰物候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青藏高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伟华 芦永兴 吕粉桃 史长青 周心澄
文章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山地土壤黑钙土冰卷泥的形成过程、形态变化及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晚全新世以来,黑钙土冰卷泥层位逐渐下移,且存在加速之势,这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2)黑钙土发生分化,存在向栗钙土演化趋势,CaCO3层由粉末沉积转变为粒状沉积,且层位提升,CaCO3二次沉积普遍,溶质表聚现象加剧,与冰卷泥层位下移可互为佐证。
关键词:
黑钙土 冰卷泥 CaCO_3沉积 演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威 何代文 刘丽波 刘蓓蓓 日海补杰惹 李银才
螺髻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确切存在第四纪古冰川遗迹的典型山地之一,该区冰川地貌演化对于研究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螺髻山东坡清水沟保存两套古冰川槽谷,分别为上槽谷和下槽谷,其中下槽谷保存完整,而上槽谷在3450~3600 m的阴坡部分出现缺失。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冰川槽谷地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水沟槽谷的抛物线模型中,|A|值在1.3101~15.2064之间变动,B值变化于0.9695~3.2965之间,且随着海拔由高到低,都存在着先变小后变大的规律,A、B值同时反映出在海拔3450~3600 m处冰川槽谷的演化不符合常态。分析认为岩性差异和河流溯源侵蚀是影响上槽谷形态的主要原因。对保存在清水沟上下槽谷内的高、低侧碛进行ESR年代测定,结果显示:高侧碛形成于58-84 ka BP左右的末次冰期早期,对应深海氧同位素4阶段(MIS4);低侧碛形成于13-17 ka BP,属于于全球末次冰盛期晚期的产物。两次冰川作用分别塑造出两套冰川槽谷,即在末次冰期早期冰川作用形成上槽谷,末次冰期晚期形成下槽谷。
关键词:
螺髻山 槽谷 冰川演化 ESR测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庆
简要介绍了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青藏高原东部川西地区农牧生态脆弱带的生态环境概况;将该区生态脆弱带划分为4个类型,包括林草交错带、农牧交错带、农林交错带和小流域农林牧交错带;总结了川西农牧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存在的关键问题和进一步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对川西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生产力恢复与重建对策进行了探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亚 王军辉 王福德 刘逸夫 谭灿灿 袁艳超 聂稳 刘建锋 常二梅 贾子瑞
【目的】探究红皮云杉地理分布格局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模拟红皮云杉在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下的潜在适生分布区,为红皮云杉的资源管理和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我国红皮云杉59个现有分布点数据和Worldclim网站下载的19个气候变量,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红皮云杉在现代、末次间冰期(LIG)、末次盛冰期(LGM)、全新世中期(MH)以及未来2个时期(2050s和2070s)2种排放气候场景(RCP4.5和RCP8.5)下的适生分布区,分析限制红皮云杉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推测其生物避难所,预测其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变化趋势。【结果】MaxEnt预测结果可靠,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的平均AUC均大于0.99,具有极高可信度。最暖季度降水量(Bio18)、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Bio4)和降水量季节性变化(Bio15)是限制红皮云杉地理分布的主要变量,贡献率分别为40.6%、28.9%和24.6%。红皮云杉当前适生区包括中国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红皮云杉在LIG、LGM和MH时期的适生区面积分别为当前的102.59%,105.20%和100.53%;从末次盛冰期到现代,其分布中心具有向东南、再向东北、再向西南的迁移趋势。未来气候情景下红皮云杉的适生区面积呈减少趋势,RCP4.5-2050s、RCP4.5-2070s、RCP8.5-2050s和RCP8.5-2070s情景下的适生区面积分别为当前时期的99.06%、96.88%、98.05%和95.08%,高适生区边缘呈片段化分布,小兴安岭腹地和长白山腹地的种群较为稳定。【结论】相对于温度,降水对红皮云杉地理分布的影响更重要。红皮云杉在末次盛冰期发生种群扩张,从全新世中期到现代其种群持续收缩。通过种群遗传多样性、适生区预测和孢粉化石等推测长白山腹地和小兴安岭腹地是红皮云杉的间冰期避难所。未来气候情景下,红皮云杉适生区面积缩小,其分布中心有向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迁移的趋势,应考虑优先保护大兴安岭北部到中部、长白山西部和张广才岭北部等高适生区的边缘种群。
关键词:
红皮云杉 最大熵模型 气候变化 适生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