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07)
2023(13265)
2022(10787)
2021(9562)
2020(8150)
2019(18490)
2018(18061)
2017(34224)
2016(19521)
2015(21862)
2014(22012)
2013(21613)
2012(20031)
2011(18041)
2010(18167)
2009(16890)
2008(17086)
2007(15515)
2006(13643)
2005(12130)
作者
(62271)
(52600)
(52195)
(49694)
(33146)
(25282)
(23712)
(20522)
(19693)
(18579)
(18035)
(17461)
(16957)
(16506)
(16500)
(16407)
(16187)
(15419)
(15144)
(15104)
(13394)
(12992)
(12920)
(12041)
(11839)
(11701)
(11658)
(11591)
(10712)
(10678)
学科
(79972)
经济(79880)
管理(52178)
(51857)
(40372)
企业(40372)
方法(36560)
数学(32198)
数学方法(31862)
(24317)
中国(21752)
(20605)
(20163)
业经(18393)
农业(16458)
(16128)
贸易(16126)
地方(15823)
(15656)
(14370)
(12560)
财务(12533)
财务管理(12503)
(12014)
(11994)
银行(11910)
企业财务(11855)
环境(11809)
(11615)
金融(11612)
机构
大学(292492)
学院(289509)
(113821)
经济(111531)
管理(104030)
研究(104002)
理学(90490)
理学院(89328)
管理学(87376)
管理学院(86864)
中国(74976)
科学(70254)
(65000)
(62241)
(56316)
业大(52476)
研究所(52063)
农业(51894)
(50849)
中心(46537)
(44032)
财经(41232)
(38689)
北京(38555)
师范(38118)
(37533)
(36760)
经济学(35681)
(34429)
农业大学(34205)
基金
项目(199882)
科学(154557)
基金(144553)
研究(135234)
(131235)
国家(130191)
科学基金(108145)
社会(85172)
社会科(80576)
社会科学(80547)
(78638)
基金项目(76976)
自然(73129)
自然科(71459)
自然科学(71426)
自然科学基金(70197)
(67541)
教育(62369)
资助(58484)
编号(52631)
重点(46607)
(43364)
(43202)
成果(42895)
(40863)
计划(40403)
科研(39480)
创新(38386)
课题(37202)
科技(35992)
期刊
(120814)
经济(120814)
研究(77947)
学报(61364)
(59082)
中国(53349)
科学(51565)
大学(44090)
学学(41944)
农业(39439)
(39320)
管理(35230)
教育(27661)
(23476)
金融(23476)
技术(22433)
(21799)
财经(20530)
业经(19980)
经济研究(19900)
(17636)
(17471)
问题(16898)
业大(16706)
科技(14687)
图书(14173)
技术经济(13996)
农业大学(13946)
(13726)
资源(13296)
共检索到416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威  李媛媛  冯骥  毕伟力  刘鸽  
湖泊、黄土与古土壤、深海沉积物等连续沉积体的磁化率变化作为环境变化的替代性指标被广泛应用,然而对于非连续、能够反映特定时段气候变化的沉积体,如冰川沉积物的磁化率却较少涉及。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8个典型冰川发育山地冰碛物磁化率进行研究,并与黄土、湖泊、深海沉积物以及不同区域的表土磁化率进行对比,采用质量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探讨冰碛物的磁化率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山地的冰碛物质量磁化率呈宽幅波动,介于(3.01~1808.80)×10-8m3.kg-1,平均值147.84×10-8m3.kg-1;频率磁化率值较低、且波动幅度小,介于0~6.89%,平均值为1.37%。不同时空条件下冰碛物的磁化率特点不同,即不同地点同一冰期磁化率的差异显著;同一地点不同冰期冰碛物的磁化率变化不明显。影响冰碛物磁化率的主导因素是母岩的岩性条件,气候因素起次要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伟华  芦永兴  吕粉桃  史长青  周心澄  
文章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山地土壤黑钙土冰卷泥的形成过程、形态变化及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晚全新世以来,黑钙土冰卷泥层位逐渐下移,且存在加速之势,这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2)黑钙土发生分化,存在向栗钙土演化趋势,CaCO3层由粉末沉积转变为粒状沉积,且层位提升,CaCO3二次沉积普遍,溶质表聚现象加剧,与冰卷泥层位下移可互为佐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宗香  苏珍  姚檀栋  王文悌  邵文章  
:在全部完成中国冰川编目的基础上 ,精确统计了青藏高原发育有现代冰川 3 6793条 ,冰川面积4 9873 4 4km2 ,冰川冰储量 4 561 3 857km3,分别占我国冰川总数的 79 4 %、84 0 %和 81 6% ,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布区。青藏高原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 ,其数量和规模占冰川总数的一半以上。由于气候和地形要素的不同组合 ,除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外 ,山脉北坡冰川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大于南坡。青藏高原冰川形态类型齐全 ,悬冰川数量最多 ,占总数的3 9 3 % ;而大型的山谷冰川仅占高原总数的 4 6% ,但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克新   赵莉   汪田归   曹立国   彭娇婷   杜建雄   纪燕  
湖冰物候是反映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基于青藏高原126个湖泊1978~2016年湖冰物候数据集和气象数据,对青藏高原湖泊湖冰物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1978~2016年湖冰物候指数的变化特征呈现出结冰时间显著推迟、融化时间显著提前、冰期显著缩短的变化趋势。(2)青藏高原湖冰物候指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大多数湖泊的结冰时间、融化时间和冰期持续时间呈现出显著提前、推后和缩短趋势,仅有少数湖泊的湖冰物候指数变化趋势不显著。(3)青藏高原湖冰物候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从南到北呈现出湖泊结冰日期提前、融冰日期推迟、冰期持续时间延长的分布模式。(4)温度是影响湖冰物候指数的关键因素;降水、纬度和湖泊面积则对开始日结冰日和完全结冰日具有显著影响;开始融化日和完全融化日则主要受到风速、纬度和海拔的共同作用;而冰期和完全结冰期的长短则主要受到风速、降水、纬度和海拔的影响。因此,青藏高原湖冰物候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和湖泊自身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海珍  
<正>青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同时,它储量水大,还有“亚洲水塔”的美称,亚洲十多条河流都发源于此,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都依赖于它供水。然而,受全球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目前正在加速消融。这一方面导致冻土层中封存的碳被释放到地球大气中,加剧气候变暖,另一方面还导致青藏高原周边及下游地区极端气候、次生地质灾害频发。为保护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山、冻土和自然生态环境,我国于2023年4月26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关键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海珍  
<正>青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同时,它储量水大,还有“亚洲水塔”的美称,亚洲十多条河流都发源于此,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都依赖于它供水。然而,受全球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目前正在加速消融。这一方面导致冻土层中封存的碳被释放到地球大气中,加剧气候变暖,另一方面还导致青藏高原周边及下游地区极端气候、次生地质灾害频发。为保护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山、冻土和自然生态环境,我国于2023年4月26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关键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君波,朱立平  
通过对藏南沉错粒度参数的分析 ,并结合与其它环境代用指标的比较 ,可以将本地区约 1 40 0年来环境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约 5 93A.D.~ 82 1 A.D.是湖泊水位相对较高而且变化频繁的时期 ,反映了波动较大且比较湿润的气候状况 ;约 82 1 A.D.~ 1 343A.D.是一个较长的气候相对稳定时期 ,粒度指示该阶段湖泊扩张 ,湖面升高 ,反映了湿润的气候状况 ;约 1 343A.D.~ 1 892 A.D.是一个气候波动十分剧烈且频繁的时期 ,其中约 1 60 2 A.D.前后可能出现了一次短时间的流水突然增加 ,而在这前后各有一个浅水阶段 ( 1 343A.D.~ 1 5 1 2 A.D.和 1 670 A.D.~ 1 892 A.D.) ,反映了湖泊补给程度的减弱 ;1 892 A.D.~1 998A.D.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湖面变化不太明显 ,而 1 892 A.D.前后具有一个明显的补给水动力减弱的变化。粒度参数所反映的湖面波动与环境变化得到了其他环境代用指标较好的支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威  唐倩玉  
他念他翁山中段位于横断山脉西部,保留着良好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论文以该地区第四纪冰川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光释光(Object-source lighting, OSL)测年、粒度、磁化率、矿物及化学元素分析等方法,探讨研究区第四纪冰川沉积物在不同时期的沉积学、矿物学、环境磁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相关环境指标分析该区的环境特点。研究表明:①冰川沉积物总体沉积特征是大小混杂、无层理、无分选、风化程度由倒数第二次冰期到新冰期依次减弱。②研究区冰川沉积物细粒部分在粒度频率曲线上主要呈现双峰或多峰,反映出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复杂、形成动力多样。冰碛物的平均粒径在空间上表现出距冰川作用源头越远粒径越小的规律,主要是受冰川作用强度和风化时间长短的影响。③冰川沉积物的磁化率值为8.72×10-8~298.00×10-8m3·kg-1,其中冰水沉积物磁化率的平均值(178.51×10~(-8)m~3·kg~(-1))和波动幅度(17.43×10~(-8)~298.00×10~(-8)m~3·kg~(-1))要大于冰碛物(平均值19.82×10~(-8)m~3·kg~(-1),波动幅度8.72×10-8~42.95×10~(-8)m~3·kg~(-1)),反映出磁铁矿集中分布的粒级与冰水沉积物组成的粒级相似。④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指标反映青古隆地区古气候的总体特征为寒冷干燥,其中在末次冰盛期时气候最为干旱,末次冰期中冰阶时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量相对于末次冰盛期有所增加,倒数第二次冰期降水量相对于末次冰盛期和末次冰期中冰阶较多,但气温较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君波,朱立平  
从空间尺度、不同时间尺度、重大气候环境变化事件、与其他研究结果的对比以及代用指标与气候要素的定量关系研究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近十余年来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主要成果。目前在高原上开展的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主要分布在三个较为集中的地区:高原东北边缘区、高原西部西昆仑山湖泊群和高原中南部湖泊群。已有的湖泊沉积记录主要是以中长时间尺度的研究为主.而短时间尺度高分辨率的研究稍显不足。与其他地区全球变化研究结果的对比表明.湖泊沉积所反映的高原气候环境变化既具有全球性.又具有区域性的特征。湖泊沉积重建的环境序列的定量化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湖泊沉积的环境代用指标存在着相对多解性.因此在实际研究中多学科交叉、多指标分析的方法是必需的。当前和今后需要深入开展环境代用指标与气候要素之间定量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沉积物定年的精确性,发现新的更为敏感的环境代用指标.不断完善多学科多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并注重填补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研究空白.加强高原上下同区域之间的对比研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焦亮  赵成章  董小刚  
玛曲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省西南部,多种植物区系在此汇集,区系成分复杂、联系广泛。通过对该区种子植物进行调查、分类与统计,分析该区种、属、科的现代地理分布特征、区系属性,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玛曲与相邻的12个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得出玛曲共有种子植物83科353属936种,植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该区种子植物地理成分十分复杂,温带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属有272属,占总属数的89.18%,温带种428种,占总种数的46.37%,为典型的北温带性质。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该区较多,木本植物较少,同时原始、古老植物种类和中国特有科、属植物种类缺乏,都能反映出该区地质年代新、物种形成和分化时间短,也能说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欧先交  张彪  赖忠平  周尚哲  曾兰华  
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沙鲁里山北支雀儿山北麓的当子沟,保留了4组末次冰期冰碛垄,每组冰碛垄由若干道小冰碛垄组成,是末次冰期多次冰川波动的理想地貌证据。为恢复该地末次冰期冰川演化历史,从这4组冰碛垄中采集了7个光释光测年样品进行年代测定。等效剂量采用单片再生法(SAR)和标准生长曲线法(SGC)进行测试。年代结果显示:第1~3组冰碛垄形成于22.4-16.5 ka BP,属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MIS-2),大致与全球末次盛冰期(LGM)相当。第4组冰碛垄形成于MIS-3。MIS-3冰川规模大于MIS-2。第1~3组9道次一级小冰碛垄表明,约在22.4-16.5 ka BP期间当子沟冰川经历了9次小波动。冰川在稍早于22.4 ka BP达到MIS-2的最大范围,此后规模在波动中逐渐萎缩,可能是冰川对MIS-2后期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回升的响应。最里侧冰碛垄形成于16.5 kaBP,可能标志着该地冰消期的开始。此后,当子沟冰川大幅快速退缩。冰川融水在最里侧冰碛垄里侧低洼谷地汇集并被阻塞形成当子错。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奋生  赵国华  李勇  梁明剑  闫亮  颜照坤  李敬波  郑立龙  
本文基于ASTER GDEM数据,采用简单数学函数拟合龙门山地区15条河流的河流纵剖面形态,并结合基岩水力侵蚀模型来分析龙门山不同段落的地形形态特征。初步获得以下几点认识:(1)通过对龙门山地区河流纵剖面的分析,龙门山整体上具有较强的隆升速率,导致这一地区强烈的河流侵蚀作用;(2)龙门山中段和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以上凸型为主,说明该区域未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前均衡期;(3)龙门山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呈直线形态,说明该区域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均衡期;(4)龙门山中段和南段具有更强的构造活动性、更高的隆升速率,控制了该地区地貌、水系演化过程,并且导致这一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婷   徐佩   逯亚峰   李政旸  
为协调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亟须系统明确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时空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随时间持续增强,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南强、中西弱”的空间格局。(2)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聚集效应,旅游活动强度强区对周围地区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3)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资源本底和交通设施为主导因素,经济环境持续发挥作用,服务条件的影响愈加明显。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对平衡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高原地区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婷   徐佩   逯亚峰   李政旸  
为协调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亟须系统明确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时空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随时间持续增强,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南强、中西弱”的空间格局。(2)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聚集效应,旅游活动强度强区对周围地区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3)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资源本底和交通设施为主导因素,经济环境持续发挥作用,服务条件的影响愈加明显。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对平衡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高原地区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治国  
论文综述了近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泊变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并特别着重于冰川和湖泊变化的相互关系论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冰川以退缩为主,湖泊水量以增加为主。论文一方面对青藏高原冰川末端退缩、冰川面积和冰川储量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冰川变化的时空特征;另一方面从湖泊面积和水位与水量变化探讨了湖泊变化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冰川退缩的幅度总体上呈从青藏高原外缘向内陆呈减小的变化态势,受冰川融水补给比较大的湖泊近期面积扩张、水位上升明显。最后指出了青藏高原冰川、湖泊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