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09)
- 2023(12820)
- 2022(11160)
- 2021(10393)
- 2020(8556)
- 2019(19804)
- 2018(19759)
- 2017(37568)
- 2016(20679)
- 2015(23205)
- 2014(23382)
- 2013(23253)
- 2012(21682)
- 2011(19763)
- 2010(19791)
- 2009(17906)
- 2008(17369)
- 2007(15226)
- 2006(13539)
- 2005(12137)
- 学科
- 济(85917)
- 经济(85834)
- 管理(55043)
- 业(53761)
- 企(43105)
- 企业(43105)
- 方法(34416)
- 数学(29256)
- 数学方法(28900)
- 中国(25307)
- 地方(23986)
- 农(23732)
- 学(20231)
- 业经(19969)
- 财(17760)
- 农业(16255)
- 贸(14787)
- 贸易(14774)
- 和(14482)
- 易(14235)
- 制(14106)
- 环境(14102)
- 技术(13835)
- 理论(13763)
- 银(13470)
- 银行(13409)
- 融(13169)
- 地方经济(13166)
- 金融(13163)
- 行(12922)
- 机构
- 大学(293872)
- 学院(292937)
- 管理(113726)
- 济(111543)
- 经济(108924)
- 研究(105219)
- 理学(97773)
- 理学院(96588)
- 管理学(94830)
- 管理学院(94321)
- 中国(76633)
- 科学(68727)
- 京(64798)
- 所(54934)
- 农(53958)
- 研究所(50278)
- 财(49649)
- 业大(47688)
- 中心(46535)
- 江(43878)
- 农业(42157)
- 北京(41629)
- 范(40902)
- 师范(40478)
- 财经(39352)
- 院(38404)
- 州(36204)
- 经(35660)
- 技术(33082)
- 省(32718)
- 基金
- 项目(201810)
- 科学(156414)
- 研究(145784)
- 基金(142926)
- 家(126315)
- 国家(125205)
- 科学基金(105646)
- 社会(88316)
- 社会科(83515)
- 社会科学(83493)
- 省(80543)
- 基金项目(76529)
- 自然(69998)
- 自然科(68337)
- 自然科学(68318)
- 划(67986)
- 自然科学基金(67050)
- 教育(66083)
- 编号(60057)
- 资助(58983)
- 成果(49070)
- 发(47076)
- 重点(45473)
- 部(43024)
- 课题(42184)
- 创(41745)
- 创新(38906)
- 科研(38613)
- 计划(37689)
- 发展(36945)
- 期刊
- 济(128417)
- 经济(128417)
- 研究(87697)
- 中国(59669)
- 学报(51612)
- 农(49931)
- 科学(46723)
- 管理(42544)
- 大学(37834)
- 教育(36204)
- 学学(35460)
- 农业(35065)
- 财(34979)
- 技术(25671)
- 融(25330)
- 金融(25330)
- 业经(22502)
- 经济研究(19791)
- 图书(18412)
- 财经(18172)
- 业(18064)
- 问题(16509)
- 科技(15762)
- 经(15375)
- 理论(14619)
- 技术经济(13986)
- 版(13703)
- 业大(13665)
- 实践(13570)
- 践(13570)
共检索到4396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勇辉 刘玉萍 李兆孟 苏旭 吕婷 胥芮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 L.)、山野豌豆(V.amoena Fisch.)和三齿萼野豌豆(V.bungei ohwi)种子萌发对不同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3种野生豌豆种子的萌发率较低(0~4%);经恒温、变温、机械破皮、Kno3和浓硫酸处理后种子的萌发率显著提高,尤以机械破皮和浓硫酸处理30 min种子的萌发率最高;在20、25、30℃恒温和15/30℃变温条件下,3种野豌豆种子在25℃下萌发率达到最高,温度超过25℃时种子萌发率则逐渐下降,且15/30℃变温处理种子的萌发率介于20、30℃之间,表明25℃恒温处理是最3种野豌豆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林玲 叶彦辉 罗建 陈帅 王军辉
对采自6个种源地砂生槐的种子进行了萌发研究,分析了种子大小、萌发特性与海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每荚种子数变幅为2.96 4.50粒;种子千粒质量变幅为30.639 47.415 g;种子纵径变幅为4.3144.962 mm;种子横径变幅为3.244 3.693 mm;种子纵横径比变幅为1.306 1.383,差异较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种源间每荚种子数(F=8.52**)、千粒质量(F=19.73**)、种子纵径(F=6.17**)和种子横径(F=5.79**)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种子纵径与横径的比值差异不显著(F=1.47)。2)6个种源砂生槐种子发芽率变幅为43.16%90.03...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林 李晓东 校瑞香 申红艳
利用1961-2016年西宁等青藏高原东北部13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南海季风指数、西伯利亚高压指数等大气环流特征量数据,分析近56年来气候变化与高原主体的差异性及其可能的气候成因。研究表明:近56年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暖趋势十分显著,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高达0.39℃/10 a,呈现出三次明显的阶梯性增高态势,并于1994年前后发生了由冷到暖的突变,同时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均没有明显变化趋势,虽然经历了2002年左右由少到多的变化,但并未出现明显突变,年降水量具有3年、5年的准周期,而年降水日数微弱减少,降水强度呈增加趋势;该区域气候变化的年际波动主要受到东亚季风、高原季风和南海季风的年际振荡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而西风环流的作用并不明显,植被覆盖的恢复既是对2002年以来降水量增加的具体反应,同时也对于气候变暖趋势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柯灵红 王正兴 宋春桥 卢振权
通过遥感获取地表温度(地温,LST)可以弥补气象站地温数据局地性的不足。但受某些因素影响,遥感MODIS LST标准产品中的影像存在"云污染"等噪音像元以及空缺值,影响了LST数据应用。本文在利用LST产品的质量标记信息(QA)和直方图极值去除法过滤低质量、不可靠LST像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DEM-LST回归关系的滑动窗口空间重建算法,对2008年青藏高原东北部TERRA/AQUA上共4个温度通道的MODIS LST进行了重建,得到空间完整的LST时间序列。将重建后的LST与研究区11个气象站地表温度数据(T)的比较表必明上然,更在的没8 d联有ay系显合,著但成差是序异(仍列平然上均存LS绝在T-的对T误低一差水致分平性噪别很音为好1.表,5平5明℃均若和相需0.关要60系更℃数)高。达精L0.S度9T6的,与L平STT均存数绝在据对的需误差要差异更为与细2.0两致2者的℃的去;L时S云T空处与定理T义。在的月不、一年致的性尺度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致蕾 刘峰贵 张镱锂 陈琼 周强 杨登兴
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农牧交错区,清代以来耕地的扩张导致林草地覆盖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在现代植被图的基础上,选取土壤、地形因素,并依据历史文献数据,重建河湟谷地潜在林地草地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清代耕地变化的重建结果,推算出清代河湟谷地林草地覆盖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1)清代耕地扩张之前,其林、草地分布与现今各类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林地分布范围比现代略大,灌木林地在空间上连续性更强,草地分布区域更广;(2)估算出河湟谷地潜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面积分别约为0.28×104、0.93×104、2.1618×104km2,由于耕地开垦,至清代末期,河湟谷地草地、灌木林地、林地面积分别累计减少5180.41、1330.35、441.31km2,其中草地被垦殖占用的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湟水谷地中游的乐都盆地、西宁盆地以及黄河谷地的尖扎盆地、化隆盆地等;(3)清代河湟谷地中人类垦殖原始覆盖类型的差异性不仅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同样受到社会政策因素的影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坤 任康 郑景明 柯裕州
为促进西藏地区沙化土地的植被恢复和重建,研究了不同沙埋深度(0、1、2、3、4和6 cm)对中华羊茅、短芒披碱草、巴青垂穗披碱草、青海冷地早熟禾4种青藏高原草种种子萌发、幼苗出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埋深度对4种草种幼苗出苗率、根长、株高、根冠比以及生物量的分配都有显著影响(P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沙埋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海峰 刘林山 王有宁 周强 刘峰贵 张镱锂
中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安全在国家安全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青藏高原是一个高海拔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区域粮食安全有其独特性。互助土族自治县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的农业县之一,同时,又是国家商品粮建设基地和青海省粮、油、肉、蛋、禽生产基地,其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利用互助土族自治县1986年土地利用现状详查数据,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2008年TM数据,在ERDAS及ArcGIS软件支持下分析了其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并计算了该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对因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1)互助县耕地总量及人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燕燕 陈琼 刘峰贵 周强 许寰戈 马伟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发展快速推进,全球范围内耕地撂荒已成为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重要趋势之一,深刻改变了农村土地景观,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湟水流域上游36个样本村农户的调查问卷数据,在农户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自然、社会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农户撂荒耕地的原因,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湟水上游耕地撂荒比较普遍,撂荒农户占比为10.74%,所有农户撂荒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为3.08%,但撂荒农户撂荒面积占撂荒农户耕地面积比高达24.01%,撂荒地主要集中在峡口附近和农牧交错带,平坦地区和距离西宁市较近的地区撂荒较少。耕地撂荒的主要因素为耕地坡陡无法开展机械作业、土地贫瘠和耕地距离远3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自然因素占据主导,其次是农户自身特征因素,最后是社会经济因素。农户会根据耕地特征和自身条件将耕地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同时也会结合现实条件对耕地进行选择性撂荒,故耕地撂荒情况在不同类型农户之间差异明显。不稳定型农户户均撂荒面积最少,稳定型次之,基本型最多。而拥有耕地的数量以及转出面积和退耕面积是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研究区内退耕耕地并未完全落实,导致大面积耕地处于荒芜状态。因此,提出需加强耕地保护和补偿、完善土地流转等相关法律制度,大力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等建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曹敏 张瑞 钟婷 虞道耿 陈银华 骆凯
本研究运用培养皿滤纸法和盆栽法,分析了光照、温度、水分、盐分和埋藏深度等环境因子对崖州硬皮豆(Macrotyloma uniflorum ‘Yazhou’)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温度及其互作显著影响种子萌发率(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安雅静 王佳 杨筱倩 冀盼盼 赵雯萱 王向涛 张志新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研究这一区域温度和水分条件对野生牧草草种萌发活动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筛选适宜作为生态恢复的草种是稳定和恢复生态屏障功能的基础条件。通过PEG-6000调节渗透势模拟土壤干旱情况同时用10和20℃分别模拟青藏高原春季和夏季温度,研究14种青藏高原乡土草本植物在不同温度和水势下的萌发行为。结果表明:供试植物萌发策略具有多样化,大部分植物在不同温度和水势下萌发策略表现在发芽率增减的同时伴随萌发时间和萌发速率指数的变化且变化程度不一。有50%的植物(7种)在萌发时间上变化显著(P<0.05),在发芽率和萌发速率指数上呈弱响应,28.6%的植物(4种)三者的变幅都较大。个别植物表现不同,木根香青(Anaphalis xylorhiza)显著表现在发芽率和萌发时间上,劲直黄耆(Astragalus strictus)三者都呈弱响应,藏西蝇子草(Silene moorcroftiana)表现为发芽率和萌发时间较敏感。整体上植物种子在20℃时发芽率和萌发速率明显升高,随水势的增高而有所提高,较水势而言温度对萌发率的作用更显著,12种植物种子20℃萌发时间显著缩短8~10 d。不同科植物对水热变化响应不同,供试植物中菊科、石竹科植物萌发表现较好。多数植物可在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水分条件较好时作为建植草种进行生态恢复工作,藏沙嵩(Artemisia wellbyi)也可在夏季建植,藏西蝇子草、矮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木根香青可在春季作为建植草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宋维秀 王志涛 马正华 赵盼盼 王永军
以中国沙棘、金银花、宁杞1号3种经济灌木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比较分析其抗旱性。综合各抗旱指标,结果表明:3种经济灌木的抗旱性大小顺序为宁杞1号>中国沙棘>金银花。
关键词:
宁杞1号 中国沙棘 金银花 抗旱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汉奇 梁宁 李春芳 李体初 孙茂盛
对马来甜龙竹Dendrocalamus asper(J.A.et J.H.Schult)Backer ex Heyne、黄竹D.membranaceus Munro、巨龙竹D.sinicus Chia et J.L.Sun、"大白竹"Schizostachyum sp.、灰香竹Chimonocalamus pallens Hsueh et Yi和筇竹Qiongzhuea tumidissinosa Hsueh et Yi等6个坚果状颖果、典型颖果和浆果状颖果3类竹子种子进行了萌发和贮藏试验。6个竹种种子均未观测到明显的休眠期,新鲜的成熟种子播种后5 15 d内发芽,约15 d内完成整个发芽期。...
关键词:
竹子 颖果 种子 萌发 贮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会忠 贺学礼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对3种绢蒿属Seriphidium(Bess.)Poljak.植物(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Poljak.)Poljak.、新疆绢蒿Seriphidium kaschgaricum(Krasch.)Poljak.和西北绢蒿Seriphidiumnitrosum(Web.ex Stechm.)Poljak.)的千粒重、种子生活力、天然种衣形态、种子吸水曲线及发芽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千粒重均较小,伊犁绢蒿、新疆绢蒿和西北绢蒿的千粒重分别为0.331,0.455和0.313 g;种子吸水曲线均呈现“快-慢-稳”的格局;伊犁绢蒿和西北...
关键词:
绢蒿属 种子 千粒重 天然种衣 萌发特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凤银 雷刚 张萍 孙彩云
【目的】研究外源水杨酸(SA)对低温胁迫条件下藜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将用蒸馏水浸种的藜豆种子置于15,20,25,30,35,40℃可控温培养箱中培养,4d时测定发芽势,7d时测定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的芽长、主根长、侧根数,确定其适宜的萌发温度。分别用0,0.5,1.0,1.5,2.0,2.5mmol/L的SA浸泡藜豆种子,然后进行培养,萌发时温度控制在15℃,幼苗生长温度控制在20℃,4d时测发芽势,7d时测定发芽率、发芽指数,2片真叶时测定幼苗叶绿素、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物酶(S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POD)活性。【结果】(1)藜豆种子萌发适宜的温度为25~...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徐文兵 赵敏 瓦勒塔 施颖 胡廷花 于应文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灌丛优势种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高山柳(Salix cupularis)和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为对象,通过对其数量性状(株高、冠幅直径、分枝数、单株重、个体分枝重)与年龄结构及自疏特征分析,构建3种灌木株丛生物量估测模型,明确其年龄结构模式,确定3种灌木分枝数和分枝重之间是否存在自疏特征。结果表明:1)植物种群数量性状对其地上部分单株重影响为金露梅>高山柳>头花杜鹃;2)冠幅直径可作为3种灌木单株重估测模型适宜指标,基于冠幅直径(CD,cm)构建的灌木单株重(PW, kg)估测模型PW_(金露梅)=–0.310+0.014CD,PW_(高山柳)=–1.688+0.033CD和PW_(头花杜鹃)=–0.203+0.013CD;3)头花杜鹃和高山柳属于增长型种群,具一定稳定性,金露梅属于稳定型种群;4)头花杜鹃株丛分枝数和分枝重之间存在明显自疏特征。研究认为,3种灌木的数量性状、年龄结构和自疏特征存在分异特征,是其对高寒生境的长期适应性结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