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46)
2023(11274)
2022(9635)
2021(8779)
2020(7528)
2019(17335)
2018(16826)
2017(32224)
2016(18009)
2015(19954)
2014(19807)
2013(19593)
2012(18259)
2011(16615)
2010(16379)
2009(15105)
2008(14988)
2007(13403)
2006(11553)
2005(9992)
作者
(55466)
(46703)
(46498)
(43978)
(29250)
(22800)
(21131)
(18487)
(17293)
(16366)
(15802)
(15710)
(14993)
(14982)
(14349)
(14327)
(14313)
(13662)
(13588)
(13317)
(11998)
(11314)
(11203)
(10730)
(10472)
(10470)
(10237)
(10195)
(9660)
(9453)
学科
(71940)
经济(71871)
管理(45722)
(44610)
方法(34280)
(34110)
企业(34110)
数学(29788)
数学方法(29525)
(21752)
(17460)
(17204)
中国(16579)
地方(16324)
业经(15492)
农业(15117)
(14583)
贸易(14581)
(14118)
环境(11545)
(11408)
(10659)
理论(10652)
财务(10645)
(10642)
财务管理(10617)
技术(10149)
企业财务(9922)
(9325)
银行(9258)
机构
学院(258965)
大学(258517)
(98961)
经济(96824)
管理(95767)
研究(89099)
理学(83507)
理学院(82408)
管理学(80859)
管理学院(80381)
中国(64823)
科学(61217)
(57235)
(54525)
业大(47309)
(47069)
农业(45892)
研究所(43683)
(42979)
中心(41320)
(38955)
(35718)
师范(35222)
财经(35211)
北京(33514)
(31910)
(31841)
农业大学(30969)
(30890)
经济学(30016)
基金
项目(181521)
科学(140273)
基金(130280)
研究(123762)
(117760)
国家(116760)
科学基金(97549)
社会(77538)
社会科(73409)
社会科学(73383)
(72926)
基金项目(71138)
自然(66366)
自然科(64739)
自然科学(64713)
自然科学基金(63594)
(61956)
教育(56301)
资助(52164)
编号(49060)
重点(41465)
(39924)
(38715)
成果(37972)
(37412)
计划(36712)
科研(35933)
创新(35040)
课题(33843)
大学(32797)
期刊
(103820)
经济(103820)
研究(65521)
学报(51488)
(50590)
中国(45994)
科学(44785)
大学(36569)
学学(34775)
农业(34236)
(33084)
管理(29100)
教育(21924)
技术(19394)
(18926)
业经(18688)
(18153)
金融(18153)
财经(16439)
经济研究(16429)
(14956)
问题(14884)
资源(14471)
(14134)
业大(13763)
科技(12913)
图书(12419)
商业(12154)
技术经济(12047)
农业大学(11656)
共检索到3622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燕燕  陈琼  刘峰贵  周强  许寰戈  马伟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发展快速推进,全球范围内耕地撂荒已成为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重要趋势之一,深刻改变了农村土地景观,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湟水流域上游36个样本村农户的调查问卷数据,在农户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自然、社会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农户撂荒耕地的原因,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湟水上游耕地撂荒比较普遍,撂荒农户占比为10.74%,所有农户撂荒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为3.08%,但撂荒农户撂荒面积占撂荒农户耕地面积比高达24.01%,撂荒地主要集中在峡口附近和农牧交错带,平坦地区和距离西宁市较近的地区撂荒较少。耕地撂荒的主要因素为耕地坡陡无法开展机械作业、土地贫瘠和耕地距离远3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自然因素占据主导,其次是农户自身特征因素,最后是社会经济因素。农户会根据耕地特征和自身条件将耕地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同时也会结合现实条件对耕地进行选择性撂荒,故耕地撂荒情况在不同类型农户之间差异明显。不稳定型农户户均撂荒面积最少,稳定型次之,基本型最多。而拥有耕地的数量以及转出面积和退耕面积是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研究区内退耕耕地并未完全落实,导致大面积耕地处于荒芜状态。因此,提出需加强耕地保护和补偿、完善土地流转等相关法律制度,大力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等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致蕾  刘峰贵  张镱锂  陈琼  周强  杨登兴  
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农牧交错区,清代以来耕地的扩张导致林草地覆盖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在现代植被图的基础上,选取土壤、地形因素,并依据历史文献数据,重建河湟谷地潜在林地草地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清代耕地变化的重建结果,推算出清代河湟谷地林草地覆盖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1)清代耕地扩张之前,其林、草地分布与现今各类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林地分布范围比现代略大,灌木林地在空间上连续性更强,草地分布区域更广;(2)估算出河湟谷地潜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面积分别约为0.28×104、0.93×104、2.1618×104km2,由于耕地开垦,至清代末期,河湟谷地草地、灌木林地、林地面积分别累计减少5180.41、1330.35、441.31km2,其中草地被垦殖占用的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湟水谷地中游的乐都盆地、西宁盆地以及黄河谷地的尖扎盆地、化隆盆地等;(3)清代河湟谷地中人类垦殖原始覆盖类型的差异性不仅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同样受到社会政策因素的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林  李晓东  校瑞香  申红艳  
利用1961-2016年西宁等青藏高原东北部13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南海季风指数、西伯利亚高压指数等大气环流特征量数据,分析近56年来气候变化与高原主体的差异性及其可能的气候成因。研究表明:近56年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暖趋势十分显著,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高达0.39℃/10 a,呈现出三次明显的阶梯性增高态势,并于1994年前后发生了由冷到暖的突变,同时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均没有明显变化趋势,虽然经历了2002年左右由少到多的变化,但并未出现明显突变,年降水量具有3年、5年的准周期,而年降水日数微弱减少,降水强度呈增加趋势;该区域气候变化的年际波动主要受到东亚季风、高原季风和南海季风的年际振荡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而西风环流的作用并不明显,植被覆盖的恢复既是对2002年以来降水量增加的具体反应,同时也对于气候变暖趋势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罗静  陈琼  刘峰贵  张镱锂  周强  
青藏高原受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耕地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条件相对优越的河谷地区,人为因素对耕地分布范围的作用和影响极其微弱,尤其是在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前提下,耕地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土地的宜垦程度。本文将影响青藏高原河谷地区耕地分布的因子按其性质分为限制性因子和非限制性因子,并以此为基础排除了高原河谷地区不适宜耕作的地区,在适宜耕作的地区根据土地的宜垦程度,按"先优后劣"的原则将历史时期的耕地数据分配到空间上。选取青藏高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的河谷地区之一河湟谷地作为实例,重建该区1726年耕地空间格局。将重建结果与已有的M模型重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重建的耕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致性,但重建结果在垦殖范围与垦殖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M模型的重建主要是以现代耕地分布格局为基础重建,忽略了现代耕地空间分布受现代农业技术的影响;而本文模型则是从低生产力水平前提下影响历史时期耕地分布的因子出发,重建结果更具合理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海峰  刘林山  王有宁  周强  刘峰贵  张镱锂  
中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安全在国家安全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青藏高原是一个高海拔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区域粮食安全有其独特性。互助土族自治县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的农业县之一,同时,又是国家商品粮建设基地和青海省粮、油、肉、蛋、禽生产基地,其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利用互助土族自治县1986年土地利用现状详查数据,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2008年TM数据,在ERDAS及ArcGIS软件支持下分析了其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并计算了该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对因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1)互助县耕地总量及人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柯灵红  王正兴  宋春桥  卢振权  
通过遥感获取地表温度(地温,LST)可以弥补气象站地温数据局地性的不足。但受某些因素影响,遥感MODIS LST标准产品中的影像存在"云污染"等噪音像元以及空缺值,影响了LST数据应用。本文在利用LST产品的质量标记信息(QA)和直方图极值去除法过滤低质量、不可靠LST像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DEM-LST回归关系的滑动窗口空间重建算法,对2008年青藏高原东北部TERRA/AQUA上共4个温度通道的MODIS LST进行了重建,得到空间完整的LST时间序列。将重建后的LST与研究区11个气象站地表温度数据(T)的比较表必明上然,更在的没8 d联有ay系显合,著但成差是序异(仍列平然上均存LS绝在T-的对T误低一差水致分平性噪别很音为好1.表,5平5明℃均若和相需0.关要60系更℃数)高。达精L0.S度9T6的,与L平STT均存数绝在据对的需误差要差异更为与细2.0两致2者的℃的去;L时S云T空处与定理T义。在的月不、一年致的性尺度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勇辉  刘玉萍  李兆孟  苏旭  吕婷  胥芮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 L.)、山野豌豆(V.amoena Fisch.)和三齿萼野豌豆(V.bungei ohwi)种子萌发对不同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3种野生豌豆种子的萌发率较低(0~4%);经恒温、变温、机械破皮、Kno3和浓硫酸处理后种子的萌发率显著提高,尤以机械破皮和浓硫酸处理30 min种子的萌发率最高;在20、25、30℃恒温和15/30℃变温条件下,3种野豌豆种子在25℃下萌发率达到最高,温度超过25℃时种子萌发率则逐渐下降,且15/30℃变温处理种子的萌发率介于20、30℃之间,表明25℃恒温处理是最3种野豌豆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婷   徐佩   逯亚峰   李政旸  
为协调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亟须系统明确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时空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随时间持续增强,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南强、中西弱”的空间格局。(2)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聚集效应,旅游活动强度强区对周围地区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3)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资源本底和交通设施为主导因素,经济环境持续发挥作用,服务条件的影响愈加明显。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对平衡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高原地区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婷   徐佩   逯亚峰   李政旸  
为协调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亟须系统明确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时空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随时间持续增强,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南强、中西弱”的空间格局。(2)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聚集效应,旅游活动强度强区对周围地区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3)青藏高原旅游活动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资源本底和交通设施为主导因素,经济环境持续发挥作用,服务条件的影响愈加明显。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对平衡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高原地区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华  徐勇  王丽佳  
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屏障区,进行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对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严格人类活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国现行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高海拔地区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分别构建了适用于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区的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模型,提出了空气密度、坡地适建、气温和土壤抗蚀四个控制参数测算方法;以100 m间隔高程分级和1°间隔坡度分级为基准情景,选择林芝市为典型案例开展实证应用研究,并对两种增大高程和坡度间隔分级情景进行论证。结果表明:(1)林芝市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均以不适宜为主体,不适宜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分别为87.48%和87.42%,欠适宜区比例分别为5.58%和4.58%,适宜、较适宜和一般适宜区的面积之和占比分别仅为6.94%、7.60%;(2)基准情景下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现状建设用地和耕地的适配效果较好,适配精度分别达到93.59%和90.89%,米林县、巴宜区和波密县的适配精度达到95%以上;(3)情景1和情景2下建设用地适宜性的适配精度与基准情景的误差分别为-0.48%和-2.31%,耕地适宜性的适配精度与基准情景的误差分别为+0.63%和+0.65%,误差处于可接受范围;(4)500 m高程间隔和3°、5°、8°、12°、15°、20°、25°的坡度间隔适用于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区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冯茂秋  潘洪义  朱芳  房力川  
【目的】本文揭示了不同类型撂荒耕地空间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基于目视解译与实地调查提取撂荒耕地信息,结合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多项指数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江县30个乡镇季节性、常年性撂荒地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研究区域季节性撂荒占撂荒地总面积61.9%,常年性撂荒占撂荒总面积38.1%,且撂荒地类型集中为旱地,水田占比较少;综合空间格局多项指数,形状复杂、面积小、空间上分散的地块易形成季节性撂荒,而常年性撂荒地多为空间分布集中、面积大的地块;地形、灌溉距离、耕作劳动力均是影响撂荒地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测算表明,影响撂荒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斑块面积、地形指数和灌溉距离,其中季节性撂荒与三者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常年性撂荒与三者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结论】撂荒耕地的分布与自身特征存在密切联系,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聂鑫  肖婷  缪文慧  汪晗  
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通过理论分析与数据挖掘,运用Binary Logistic模型检验并探讨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作为"理性人"的农户,其耕地撂荒行为受到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生产资料费用占总支出比率、农户家庭总支出和总余额、土地流转情况、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个人特征因素和养老保险制度因素。基于此,研究提出诸如:制定对农村青年劳动力的专项扶持政策,提高农户对保护和集约利用耕地的认知程度,加大对教育、医疗和农业设施的投入,制定差异化的土地流转政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等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旭海  胡霞  罗崇佳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探究了非农就业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程度的提高将显著促进耕地撂荒,这一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2)通勤成本在非农就业对耕地撂荒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与地块特征和地域特征相比,家庭特征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更为明显,由此印证了耕地撂荒通常是兼业农户应对耕地边际化局面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基于此,本文建议从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引导耕地流转和托管、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降低兼业农户通勤成本四方面精准施策,以有效遏制耕地撂荒和挖掘保供潜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镱锂,张玮,摆万奇,李双成,郑度  
在自然地理单元与行政单元交叉情况下,如何根据行政单元统计数据获得该自然地理单元的精确数据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之一。以青藏高原为自然地理单元和人口数据为例,选用并设计了数据统计的运算方法(实际数值模型、边缘等密度法推算模型、最小值模型、最大值模型和估测值模型等5个线性统计模型)及试验应用。主要研究结论为:(1)在青藏高原中国境内分布于6个省区的221个县(市),其中155个县(市)位于高原内部,其余66个县市位于高原边缘地区,文中给出了边缘县在高原内外的面积比;(2)边缘等密度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而估测值模型与边缘等密度法计算结果相差最小;截止2001年,青藏高原人口约1204万人;(3)结合居民点的实际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或结合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测算的精确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贝贝  方叶林  周寅康  
现阶段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严峻,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耕地撂荒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2010—2016年承包耕地的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影响因素,着重从显性撂荒和隐性撂荒两个角度研究其概率变化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①农户承包的耕地同时存在显性和隐性撂荒现象,隐性撂荒比例较大,但未来撂荒的现象均将逐渐减少;②一致性方面,种子农药化肥投入、农业补贴政策等对撂荒的抑制作用显著,但其边际效应都将减小;土地征用会促使农户选择撂荒,存在负面的长程作用;③显性和隐性撂荒的影响因素有差异,丘陵地貌区显性撂荒显著,耕地规模化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能减少农户隐性撂荒的概率;自然灾害发生将会导致显性和隐性撂荒,但自然灾害对显性撂荒影响的边际效用减少,对隐性撂荒影响的边际效应却增加;④在空间差异上,经济发达区域的耕地发生显性撂荒的概率仍较大,粮食主产区继续发生隐性撂荒的概率较大。未来应制定和完善相关土地制度和农业政策,继续加大农业投资和大规模开展土地流转等解决耕地撂荒难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