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0)
- 2023(1968)
- 2022(1634)
- 2021(1489)
- 2020(1288)
- 2019(2960)
- 2018(2816)
- 2017(4761)
- 2016(2931)
- 2015(3134)
- 2014(3015)
- 2013(3007)
- 2012(2985)
- 2011(2742)
- 2010(2638)
- 2009(2404)
- 2008(2358)
- 2007(1919)
- 2006(1788)
- 2005(1593)
- 学科
- 济(9022)
- 经济(9019)
- 学(5571)
- 业(4968)
- 管理(4802)
- 方法(4201)
- 土地(3911)
- 数学(3670)
- 数学方法(3624)
- 农(3349)
- 企(3277)
- 企业(3277)
- 农业(2453)
- 地方(2433)
- 资源(2262)
- 草(2123)
- 问题(1956)
- 环境(1819)
- 中国(1798)
- 和(1792)
- 生态(1728)
- 业经(1643)
- 壤(1566)
- 土壤(1564)
- 贸(1497)
- 贸易(1496)
- 财(1474)
- 易(1455)
- 地(1411)
- 划(1322)
- 机构
- 大学(42844)
- 学院(42644)
- 研究(20361)
- 农(19026)
- 科学(17362)
- 农业(15528)
- 业大(13325)
- 中国(12976)
- 所(12675)
- 济(12243)
- 研究所(12136)
- 管理(12089)
- 经济(11959)
- 理学(10595)
- 理学院(10406)
- 农业大学(10211)
- 管理学(10043)
- 管理学院(9998)
- 京(9503)
- 省(8750)
- 室(8478)
- 中心(8382)
- 业(8381)
- 实验(8247)
- 科学院(8043)
- 实验室(7921)
- 重点(7547)
- 院(7244)
- 资源(6972)
- 江(6643)
共检索到591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春林 韩向敏 郎侠 王彩莲
采用体外发酵法对玛曲县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灌丛草地及山地草甸天然混合牧草青草期、返青前期和枯黄期的消失率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旨在探讨玛曲县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灌丛草地及山地草甸天然混合牧草不同生育期营养品质的变化,为不同草地类型及不同时期草地放牧家畜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生育期对玛曲天然草地牧草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总能(GE)、钙(Ca)、磷(P)、NDF消失率、OM消失率和DM消失率有显著性影响(P 0.05);草地类型对玛曲天然牧草的NDF、 Ash、 GE、 ADF消失率和OM消失率均有显著影响(P <0.05)。研究结果显示,玛曲县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发育变化差异较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宣文婷 赵一军 李艺妆 刘金银 王先之 于应文
植被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是草地稳定性管理及群落演替主要评价指标。不同利用率下高寒草甸植被构成和种间关系的研究,对于该类草地管理和稳定性维持机制揭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为对象,通过对全年平均草地利用率60%~70%(中度,MG)、80%~90%(重度,HG)和> 90%(极度,EG)下草地植被构成、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探究较适宜的草地利用率。结果表明:1) MG草地以禾草[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西北针茅(Stipa sareptana)和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为优势种,HG草地以垂穗披碱草、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西北针茅为优势种,EG草地以矮嵩草为优势种。2)随草地利用率增加,群落植物物种数减少,β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减小趋势,EG草地最低;莎草(Cyperus rotundus)地上生物量比例呈增加趋势,禾草地上生物量比例呈降低趋势。3) MG和HG草地较EG草地植物种间联结性紧密,群落稳定性较强,EG草地呈现一定程度退化。研究结果表明,轮牧制度下的中度草地利用率有利于当地高寒草甸群落稳定性维持。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龚毅帆 曹建军 杨书荣 许雪贇 李梦天
研究牧民对动物骨头和鸟类数量的认知,有助于了解草地磷源的变化趋势。以青藏高原牧区(玛曲县、碌曲县、那曲县和当雄县)牧民为调查对象,对其关于近20年草地磷源变化的认知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31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324份。结果显示,近20年来,动物骨头数量减少了10%~40%,鸟类数量减少了10%~50%,说明青藏高原草地磷源呈萎缩趋势;地域和性别对磷源变化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与玛曲县和碌曲县相比,那曲县和当雄县牧民认为鸟类数量的下降幅度更大。与男性相比,女性认为动物骨头和鸟类数量的下降幅度都较大。因此,加强动物尤其是鸟类的保护,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区草地磷源持续萎缩的趋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曹建军
草地承包制度落实后,玛曲出现了两种草地经营模式,即单户经营(小尺度放牧)和联户经营(大尺度放牧)。采用野外试验方法,对两种不同放牧尺度草地的生物量、盖度和物种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小尺度放牧更容易引起草地退化。基于这一研究成果,建议在青藏高原相似地区发展适当规模的联户经营,以增大放牧半径,从而缓解草地践踏压力。与此同时,在研究高原草地退化原因和制定保护恢复对策时,要充分考虑小尺度放牧对草地可持续利用带来的各种影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凡凡 杨开虎 于磊 和海秀 鲁为华 马春晖
以新疆昭苏县域内沙尔套山分布的5个重要草地型牧草为研究对象,对其产量和营养品质进行月份动态规律研究,以期揭示其综合价值最佳的草地型和利用时期。通过对针茅(Stipa capillata)+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型(Ⅰ型)、紫花鸢尾(Iris ruthenica)型+假梯牧草(Phleum phleoides)(Ⅱ型)、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杂类草型(Ⅲ型)、西伯利亚羽衣草(Alchemilla sibirica)+杂类草型(Ⅳ型)和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细果苔草(Carex stenocarpa)型(Ⅴ型) 5个草地类型不同月份(5月–11月)产量与干物质、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粗灰分、钙、磷及总能9项营养品质指标的测定,并结合隶属函数综合各项指标进行综合价值评价,得到主要结论为:1)Ⅰ型草地综合价值最佳时期为5月,其他草地型综合价值最佳时期为7月。Ⅰ、Ⅱ和III型草地综合价值最劣时期为11月,Ⅳ和Ⅴ型草地综合价值最劣时期为8月(相比与7月)。2) 5月–7月综合价值最佳均为Ⅲ型草地,8月–11月综合价值最佳均为II型草地。5月–7月和10月综合价值最劣为Ⅰ型草地,8月综合价值最劣为Ⅴ型草地,9和11月综合价值最劣为I型和Ⅲ型草地。该研究结论为当地天然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燕 杜文华
本研究于2015-2017年对青藏高原东缘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草地群落结构特征、种群和生物群落生物量及其构成进行了分析。草地植被主要由耐寒中生和中旱生植物种组成,以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为优势种,垂穗披碱草、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和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c kansuensis)为亚优势种;平均优势度>0.20的植物有10种,伴生种种类多。主要物种地上生物量月动态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曲线模式,于生长旺盛期的7-8月达到峰值;同一物种不同年份间的生物量月动态曲线相似,相同年份的种群生物量月动态存在植物种间分异;随着生长季节的延伸,草地植物组成呈现出由简单趋向复杂、再趋向简单的变化过程。个别植物种的地上生物量表现出了年际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但不同月份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1)。草地中原生禾草植被已经受到破坏,草地植被正在从禾草草地向杂草草地退化,应采取措施恢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致蕾 刘峰贵 张镱锂 陈琼 周强 杨登兴
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农牧交错区,清代以来耕地的扩张导致林草地覆盖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在现代植被图的基础上,选取土壤、地形因素,并依据历史文献数据,重建河湟谷地潜在林地草地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清代耕地变化的重建结果,推算出清代河湟谷地林草地覆盖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1)清代耕地扩张之前,其林、草地分布与现今各类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林地分布范围比现代略大,灌木林地在空间上连续性更强,草地分布区域更广;(2)估算出河湟谷地潜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面积分别约为0.28×104、0.93×104、2.1618×104km2,由于耕地开垦,至清代末期,河湟谷地草地、灌木林地、林地面积分别累计减少5180.41、1330.35、441.31km2,其中草地被垦殖占用的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湟水谷地中游的乐都盆地、西宁盆地以及黄河谷地的尖扎盆地、化隆盆地等;(3)清代河湟谷地中人类垦殖原始覆盖类型的差异性不仅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同样受到社会政策因素的影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牛慧兰 任鸿瑞
估算非光合植被覆盖度(f_(NPV))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碳平衡以及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和丰富的植被类型,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青藏高原草地为研究区,以MODIS 500 m分辨率地表反射率产品MOD09A1为数据源,利用归一化差异耕作指数(NDTI)构建非光合植被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青藏高原草地f_(NPV),并利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研究青藏高原草地f_(NPV)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非光合植被像元二分模型可以有效估算青藏高原草地f_(NPV);青藏高原草地f_(NPV)呈现从西北至东南逐渐升高的分布情况,这与青藏高原的地形和气候因素密切相关;2000-2020年青藏高原草地f_(NPV)以每年0.001 2%的速度增加,且整体变化趋势不明显;青藏高原草地f_(NPV)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在西南部分地区呈负相关关系;在研究区中部和东部地区f_(NPV)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东南、南部和西南地区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研究区内f_(NPV)与温度的相关受到降水的微弱影响,f_(NPV)与降水的相关性几乎不受气温的影响,且f_(NPV)受5月-9月均温和1月-12月累积降水量的影响较大。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对非光合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非光合植被覆盖度的研究提供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谋 李勇 白宪洲 黄润秋
全球变化导致青藏高原腹地气候的暖干化趋势,也引起该区高寒草甸植被向高寒草原植被的退化。研究区内为高寒草甸一高寒草原过渡区,高寒草甸植被的退化速率为14.2km/10a,而相应地在退化区内生物总量亦呈下降趋势。气候暖干化是引起高原腹地植被退化的原因。而植被退化与区域生物总量的下降将成为影响该区环境自调能力和牧业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
关键词:
全球变暖 青藏高原腹地 暖干化 草地资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伟 赵俊权 杜国祯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生态环境是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因素导致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生态补偿是使退化的草原恢复到自然平衡状态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位一体"结合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想,是一种将政府补偿、市场补偿与社区补偿有机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生态补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耿垭鑫 易桂花 张廷斌 别小娟 李景吉 王国严 林梦男
草地碳汇/源是植被生态系统中碳收支和碳平衡的一个重要内容,区分碳汇和碳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为减源增汇提供科学依据。基于MODIS NPP数据和土壤呼吸模型量化了2001—2019年青藏高原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时空变化和碳汇/源格局,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草地碳汇/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草地NEP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年平均值为54.41 g C m~(-2)。草地整体上以碳汇功能为主。碳汇区面积约为72.26万km~2,碳源区面积约为47.82万km~2,净碳汇总量65.35 Tg C a~(-1)。近19年青藏高原草地NEP以增加趋势为主,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趋势有利于草地NEP的增加,增强碳汇;而暖干化趋势对NEP的影响在不同生态地理区差异较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黄文洁 曾桐瑶 黄晓东
植被物候是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反馈的重要感应器,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变化对揭示高寒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选取2001–2015年MODIS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VI)16 d最大值合成产品MOD13A1,以TIMESAT 3.2平台为基础,采用阈值法提取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期,包括返青期(start of growth season, SOG)、枯黄期(end of growth season, EOG)和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th season,LOG),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地2001–2015年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随着水热条件的差异,青藏高原由东南向西北,返青期逐渐推迟,从儒略日第110天推迟到第170天;枯黄期逐渐提前,从儒略日第300天提前到第260天;生长季长度逐渐缩短,由170 d逐渐缩短为100 d。不同草地类型的物候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年际变化中返青期呈提前趋势,枯黄期也呈提前趋势,整体上,生长季长度呈增长趋势。3)海拔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类型物候空间分布异质性的主要因素。在3 500 m以下,植被物候随海拔变化的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在3 500–5 000 m,物候与海拔的关系密切,随着海拔升高,不同草地类型的返青期逐渐推迟,枯黄期逐渐提前,生长期长度也逐渐缩短。
关键词:
物候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军邦 黄玫 林小惠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仍然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使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在区域碳收支平衡中占有主导地位,但研究方法等不同使得碳收支估算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气候变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由此补偿了气候变暖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分解释量,使青藏高原草地植被仍然发挥着碳汇的功能。而人类放牧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较为复杂。因此,如何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定量评价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源/汇格局的可能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吉珍霞 裴婷婷 陈英 侯青青 谢保鹏 吴华武
植被物候动态是多重因子影响的结果,尤其在对外界扰动响应敏感的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本研究利用2000-2020年MODIS 16 d合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ation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数据,选用动态阈值法提取了青藏高原逐年的植被物候期,探究了青藏高原草地物候动态变化及其对驱动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青藏高原草地生长季始期(st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 SOS)从西北向东南呈提前趋势,每年提前约0.19 d;草地生长季末期(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 EOS)整体呈推迟趋势,每年推迟约0.19 d;草地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the growing season, LOS)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长。2)风速和连续5 d最大降雨(yearly maximum five-day precipitation, RX5day)是影响草地LOS的主要因素,且因子间两两交互作用要强于单个因子对植被物候的影响,尤其表现在RX5day与温度和风速与温度之间的交互。3)草地LOS与风速和RX5day的回归系数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藏北高原草地LOS随风速增大而变长,随RX5day增大而变短。青海高原和藏南谷地的草地LOS随风速增大而变短。川藏高山峡谷区草地LOS随RX5day增大而变长。综上,本研究可为研究区内生态系统保护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沈纪萍 兰措卓玛 王伟 王寒冬 王稳 赵佳丽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研究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牧草适生区的影响,可以为高原畜牧业应对气候变化和优化草畜矛盾提供建议。本研究基于ArcGIS软件和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构建了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三种牧草的潜在适生区空间分布。研究得出了影响青藏高原牧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和在气候变化下古气候时期(末次间冰期、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80年Rcp2.6和Rcp8.5两种情景下牧草在青藏高原的潜在适生区分布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结果显示:(1)影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适生区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而影响紫花针茅适生区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水,紫花针茅具有更强的耐寒耐旱性。(2)在末次间冰期至全新世中期,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增加,而紫花针茅的适生区面积减少。未来,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呈继续增加趋势,向高寒草原地区扩展,紫花针茅适生区面积呈减少趋势。(3)当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湿润地区,紫花针茅则主要分布在高原干旱区域。(4)在Rcp2.6和Rcp8.5情景下,老芒麦、垂穗披碱草和紫花针茅三种牧草适生区质心位置存在差异,这是受到牧草适生区空间分布的影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质心位置均向高纬度位移,紫花针茅的质心位置变化不大。(5)当前,这三种牧草的高适生区最适宜混播区主要分布在河湟谷地周围。预计未来,牧草适宜混播区的面积将减少,主要原因是紫花针茅的适生区面积将减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