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2)
- 2023(1804)
- 2022(1546)
- 2021(1447)
- 2020(1279)
- 2019(3046)
- 2018(2822)
- 2017(5073)
- 2016(3130)
- 2015(3252)
- 2014(3273)
- 2013(3398)
- 2012(3427)
- 2011(3236)
- 2010(3245)
- 2009(2841)
- 2008(2921)
- 2007(2575)
- 2006(2296)
- 2005(2177)
- 学科
- 济(9070)
- 经济(9064)
- 学(7507)
- 业(5356)
- 管理(5052)
- 方法(4098)
- 企(3856)
- 企业(3856)
- 数学(3564)
- 数学方法(3479)
- 农(2883)
- 物(2799)
- 和(2582)
- 植(2553)
- 植物(2509)
- 地方(2273)
- 草(2230)
- 生态(2200)
- 农业(2106)
- 土地(1959)
- 资源(1909)
- 财(1899)
- 环境(1766)
- 森(1660)
- 森林(1660)
- 壤(1607)
- 土壤(1604)
- 林(1598)
- 生态学(1539)
- 水产(1537)
- 机构
- 大学(49027)
- 学院(48172)
- 研究(24304)
- 农(22230)
- 科学(21564)
- 农业(18111)
- 所(16042)
- 业大(15863)
- 中国(15475)
- 研究所(15293)
- 管理(12160)
- 京(11983)
- 济(11893)
- 农业大学(11892)
- 经济(11487)
- 省(11013)
- 室(10879)
- 实验(10561)
- 理学(10473)
- 理学院(10229)
- 实验室(10124)
- 业(9762)
- 管理学(9745)
- 管理学院(9695)
- 科学院(9683)
- 重点(9639)
- 中心(9450)
- 院(8779)
- 资源(8325)
- 江(8207)
共检索到694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宣文婷 赵一军 李艺妆 刘金银 王先之 于应文
植被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是草地稳定性管理及群落演替主要评价指标。不同利用率下高寒草甸植被构成和种间关系的研究,对于该类草地管理和稳定性维持机制揭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为对象,通过对全年平均草地利用率60%~70%(中度,MG)、80%~90%(重度,HG)和> 90%(极度,EG)下草地植被构成、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探究较适宜的草地利用率。结果表明:1) MG草地以禾草[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西北针茅(Stipa sareptana)和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为优势种,HG草地以垂穗披碱草、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西北针茅为优势种,EG草地以矮嵩草为优势种。2)随草地利用率增加,群落植物物种数减少,β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减小趋势,EG草地最低;莎草(Cyperus rotundus)地上生物量比例呈增加趋势,禾草地上生物量比例呈降低趋势。3) MG和HG草地较EG草地植物种间联结性紧密,群落稳定性较强,EG草地呈现一定程度退化。研究结果表明,轮牧制度下的中度草地利用率有利于当地高寒草甸群落稳定性维持。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唐刘燕 国慧 杨振安
不同放牧模式会对草原植物群落和土壤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少有研究系统关注冬季、夏季和全年放牧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影响的差异。本研究以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省红原县境内的全年放牧(AG)、冬季放牧(WG)和夏季放牧(SG)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3种放牧模式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1) AG模式下草甸的群落盖度和物种数均显著低于WG和SG (P 0.05)。2)植物群落优势种在3种放牧模式下发生明显变化,即AG模式下以菊科和毛茛科植物为主,WG则以禾本科、毛茛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而SG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3)土壤pH (0-20 cm)在AG和WG影响下无显著差异(P> 0.05),但均显著高于SG (P 0.05);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全氮含量均是WS和SG高于AG,而土壤全磷含量则是AG和SG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低于WG;同时上述指标均是0-10 cm土层土壤中的值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P <0.05)。本研究表明,与季节放牧(WG和SG)相比,全年放牧降低了群落高度、盖度、生物量、凋落物和物种数,并改变了牧草比例,从而降低了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使得土壤养分流失严重,肥力降低。研究结果显示,季节性放牧能让草甸植物群落更加稳定,群落生产力及稳定性能够得以维持,有利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牧场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格 鲁春霞 谢高地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分布面积最大的草地类型,其土壤保持功能对于保护敏感而脆弱的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该文选取青藏高原北缘地区作为采样点,采用风洞实验方法,人为设计不同干扰方式,找出不同干扰方式下土壤风蚀率的变化规律,并以定量化方式揭示高寒草甸土壤保持功能的大小及其经济价值.通过实验得出:不同破坏程度和不同风速都会对风蚀率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土壤风蚀率随不同破坏程度和风速的增加而呈现出非线性的增加趋势.同时,随着风蚀现象的发生,土壤养分含量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最后,该文通过设置不同情景,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进行价值评价,得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仅土壤保持功能的经济价值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秀红 郑度
在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探讨了高寒草甸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问题———草畜矛盾和草地退化;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人工和半人工草场的建立、草场的用养结合、合理处理畜牧业与其它各业的关系,和加强人才建设等对策。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甸 可持续利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一峰 高素芳 巩红冬 刘静
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风毛菊属的球花雪莲(S aussurea g lobosa Chen.)、钝苞雪莲(S.n ig rescensM ax im.)、羽裂风毛菊(S.p inna tid enta ta L ipsch.)和林生风毛菊(S.sy lva tica M ax im)4个优势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球花雪莲的核型公式为2n=2x=32=14m+18sm,属2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4.8%;钝苞雪莲的核型公式为2n=2x=32=10m+22sm,属2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6.1%;羽裂风毛菊核型公式为2n=2x=28=24m+4sm,属2B型,核型不对称...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风毛菊属 优势种 核型分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秀红
本文首先用比较地理学的观点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与其相邻景观之间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然后从高寒草甸上下限垂直分布的特征出发,半定量地阐明了上下限分布特征的原因以及决定上下限分布的主导因素;最后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出发,探讨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
关键词: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上下限,动态变化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蒲小剑 杜文华 吴建平 毛红霞
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上分别选择60只欧拉型藏羊(公、母各30只,出生时间差不超过72h),测定初生-18月龄公羊和母羊的生长指标(体重、体高、体长、胸围、胸宽、胸深、腰角宽),以研究高寒草原不同草地类型欧拉型藏羊的生长发育规律,为6月龄羔羊适时出栏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欧拉型藏羊初生-6月龄体重显著增加(P<0.05),为体重增加的主要阶段,其中2-4月龄为最快增重期;8-12月龄体重显著降低(P0.05),到生长发育后期各指标间变化不一,未出现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赖炽敏 薛娴 赖日文 李成阳 尤全刚 张文娟 刘斐耀 彭飞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而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大面积退化对土壤呼吸及碳循环造成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探明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对北麓河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呼吸及其相关因子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土壤呼吸与生物量、地下净初级生产力以及土壤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呼吸在生长季均表现出相似的动态特征,随退化程度加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中度退化程度达到最大值,且在生长季中期变化显著(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成阳 赖炽敏 彭飞 薛娴 尤全刚 张文娟 刘斐耀
近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部分地区退化严重,对生态环境及牧民畜牧业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草地不同退化阶段中存在着关键阶段,超过了这个阶段,极难恢复。因此,确定草地退化的关键阶段是草地可持续恢复的基础。研究样地设在青藏高原北麓河流域多年冻土区,根据植被和土壤特征选取了未退化到极度退化的5个退化梯度,探讨不同退化程度对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群落中各功能群相对盖度的影响,为揭示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植被退化关键阶段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禾本科和杂草类植物相对盖度显著增加(P 0.05),中度退化阶段开始显著降低(P 0.05),与20–30 cm和30–50 cm土壤深度地下净初级生产力所占比例均显著负相关(P <0.05),而杂草相对盖度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在各土壤深度所占比例则表现出与莎草科植物相反的趋势。中度退化是草地退化的关键阶段。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闫巍 张宪洲 石培礼 杨振林 何永涛 徐玲玲
以涡度相关技术为基础,研究了青藏高原当雄县高寒草甸生态系统2003—2005年共3个生长季的潜热通量L(E)、CO2通量F(c)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该地区2004和2005年的太阳总辐射最高值可分别达到1563和1640Wm/2,瞬时净辐射最高值分别为896和925Wm/2,瞬时潜热通量最高值分别为592和597Wm/2。净辐射能量的转化形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6—8月份,净辐射能量多用于潜热蒸发,5月和10月净辐射则多用于显热交换。就2004年5—10月份所选6个代表性晴天来说,LE占Rn的比例分别为0.355%、0.916%、0.738%、0.818%、0.609...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黄文洁 曾桐瑶 黄晓东
植被物候是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反馈的重要感应器,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变化对揭示高寒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选取2001–2015年MODIS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VI)16 d最大值合成产品MOD13A1,以TIMESAT 3.2平台为基础,采用阈值法提取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期,包括返青期(start of growth season, SOG)、枯黄期(end of growth season, EOG)和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th season,LOG),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地2001–2015年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随着水热条件的差异,青藏高原由东南向西北,返青期逐渐推迟,从儒略日第110天推迟到第170天;枯黄期逐渐提前,从儒略日第300天提前到第260天;生长季长度逐渐缩短,由170 d逐渐缩短为100 d。不同草地类型的物候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年际变化中返青期呈提前趋势,枯黄期也呈提前趋势,整体上,生长季长度呈增长趋势。3)海拔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类型物候空间分布异质性的主要因素。在3 500 m以下,植被物候随海拔变化的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在3 500–5 000 m,物候与海拔的关系密切,随着海拔升高,不同草地类型的返青期逐渐推迟,枯黄期逐渐提前,生长期长度也逐渐缩短。
关键词:
物候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春林 韩向敏 郎侠 王彩莲
采用体外发酵法对玛曲县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灌丛草地及山地草甸天然混合牧草青草期、返青前期和枯黄期的消失率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旨在探讨玛曲县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灌丛草地及山地草甸天然混合牧草不同生育期营养品质的变化,为不同草地类型及不同时期草地放牧家畜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生育期对玛曲天然草地牧草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总能(GE)、钙(Ca)、磷(P)、NDF消失率、OM消失率和DM消失率有显著性影响(P 0.05);草地类型对玛曲天然牧草的NDF、 Ash、 GE、 ADF消失率和OM消失率均有显著影响(P <0.05)。研究结果显示,玛曲县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发育变化差异较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徐赟 罗久富 周金星 王丽娜 杨梅香
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决定了群落的特征和动态。为揭示青藏铁路对高寒草甸区植被物种组成和种间关联的影响,沿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至那曲段,分别在距离铁路垂直距离5 m和300 m处设置样方,研究铁路沿线工程迹地次生群落和非工程迹地高寒草甸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联性;在对样方进行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使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法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法,对植被群落总体关联性和种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非工程迹地群落相比,工程迹地次生群落物种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次生物种数少于非工程迹地群落,但耐旱物种增加;次生群落植物分属17科,36属,46种;非工程迹地群落植物分属18科,38属,54种。方差比率检验发现,次生群落与非工程迹地群落统计量W分别为51.84 (χ_(0.05(36))~2=51.00),42.09 (χ_(0.95(36))~2=23.27),说明非工程迹地群落内总体关联度为不显著正关联,而次生群落群落总体关联度为显著正关联。主要物种种对间关联性显示,与非工程迹地群落相比,工程迹地次生群落种对间正关联比例上升,群落内各物种间的联结程度增强。总体上,工程迹地次生群落物种组成近10年内仍以耐旱耐贫瘠植物为主,处于演替过程中一个较稳定的阶段,短期或者较长时间内难以恢复至顶级高寒草甸群落。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芊妤 曾奕丰 李文洁 申洁 王硕华 王树林 阿的鲁骥 李岚 侯扶江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的主要草地类型之一,对维持国家生态屏障和当地人民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甘肃玛曲高寒草甸4个季节性牦牛牧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季节性放牧对牧草生物量空间分布的作用。结果表明,不放牧样地和全年连续放牧样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异系数高于其他季节牧场,分别为29.06%和29.02%。不放牧样地的根冠比和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的变异系数最高,分别为34.46%和35.73%,春季牧场最低为9.16%和13.12%。夏季牧场和全年连续放牧样地的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季节牧场,分别为194.52和167.94 g·m-2,根冠比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放牧具有降低夏季牧场、冬季牧场及全年连续放牧区的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的趋势,但影响不显著。豆科地上生物量对群落地下生物量的贡献最小,其他科、莎草科和菊科可分别解释群落地下生物量40%、31%和30%的变化;毛茛科和禾本科地上生物量可分别解释根冠比42%和41%的变化。因此,菊科和其他科地上生物量能较好地预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禾本科和毛茛科地上生物量可预测该地区植物群落根冠比。本研究结果能够为高寒草甸利用及放牧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帆 李元淳 王新 朱剑霄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严重影响了草地群落结构与生产力。为揭示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地上/地下分配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青海省海北州选择3个小区,每个小区设置完整的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4个退化梯度,于2020年8月对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同时采集植物样品。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加剧:1)草地的盖度、高度和地上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2)地上生物量在不同功能群的分配发生显著变化,物种逐步从以禾草类为优势转变为以杂类草为优势的群落;3)地下生物量显著下降,深层土壤根系生物量占比增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加剧群落结构发生颠覆性变化,且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同步出现严重衰退。因此,针对该区域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复应考虑草地物种组配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同步恢复的相应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