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88)
- 2023(3201)
- 2022(2704)
- 2021(2446)
- 2020(2140)
- 2019(4619)
- 2018(4573)
- 2017(8471)
- 2016(4720)
- 2015(5052)
- 2014(4888)
- 2013(4918)
- 2012(4804)
- 2011(4259)
- 2010(4167)
- 2009(3656)
- 2008(3721)
- 2007(3242)
- 2006(2885)
- 2005(2632)
- 学科
- 济(17184)
- 经济(17172)
- 业(10494)
- 管理(9754)
- 学(8593)
- 企(8430)
- 企业(8430)
- 方法(7335)
- 数学(6568)
- 数学方法(6499)
- 财(5386)
- 结构(4968)
- 农(4816)
- 中国(4542)
- 制(4274)
- 产业(4195)
- 地方(3648)
- 务(3585)
- 财务(3584)
- 财务管理(3581)
- 体(3564)
- 业经(3546)
- 企业财务(3482)
- 税(3378)
- 税收(3168)
- 收(3140)
- 银(3064)
- 农业(3050)
- 银行(3034)
- 体制(3011)
- 机构
- 大学(68417)
- 学院(68256)
- 研究(29240)
- 济(24513)
- 经济(23971)
- 科学(22564)
- 中国(21461)
- 管理(20944)
- 农(20128)
- 理学(18222)
- 理学院(17897)
- 管理学(17339)
- 管理学院(17227)
- 所(16822)
- 农业(16080)
- 研究所(15878)
- 业大(15256)
- 京(15249)
- 中心(12795)
- 财(11555)
- 室(11099)
- 院(10855)
- 省(10754)
- 江(10560)
- 实验(10509)
- 农业大学(10322)
- 实验室(10087)
- 科学院(9816)
- 北京(9596)
- 重点(9505)
- 基金
- 项目(51793)
- 科学(39556)
- 基金(37946)
- 家(36674)
- 国家(36463)
- 研究(30254)
- 科学基金(29434)
- 自然(22095)
- 自然科(21535)
- 自然科学(21523)
- 自然科学基金(21144)
- 基金项目(20355)
- 省(20053)
- 社会(18047)
- 划(17974)
- 社会科(17151)
- 社会科学(17148)
- 资助(15657)
- 教育(13291)
- 重点(13191)
- 计划(12609)
- 科技(12176)
- 发(11344)
- 科研(10776)
- 部(10664)
- 编号(10176)
- 创(10170)
- 专项(10056)
- 创新(9750)
- 业(9050)
共检索到977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徐文兵 施颖 邢亚芸 张茜 郑志虎 罗巧玉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作为青藏高原最主要的营地下生活啮齿类动物,其通过挖掘行为将大量土堆积于草地,形成大小不一呈镶嵌式分布裸露土丘,对周围植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本研究在封育与放牧条件下,对青海贵南高寒草原鼠丘及周边区域群落植物种组成和重要值、功能群生物量构成、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明晰鼠丘区域植物群落结构和稳定性特征在放牧和封育下的趋同规律。结果表明,1)封育和放牧样地鼠丘上植物种数极少,分别为17种和11种,封育利于鼠丘植物种的侵入和生长;2)鼠丘形成增加周围区域地上生物量122.71 g·m~(–2)和地面芽植物比例(20.77%),降低地下芽植物比例(22.50%),促使鼠丘周边区域草地由禾草/莎草群落向禾草群落转化,但对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无影响;3)封育降低了鼠丘周边区及非鼠丘区草地群落稳定性,放牧增加了鼠丘周边区及非鼠丘区草地稳定性;4)鼠丘草圈增加的植物生物量可部分补偿裸露鼠丘损失的地上生物量,封育和放牧样地分别补偿35.28%和57.93%的裸露鼠丘损失生物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玲 施建军 尚占环 史惠兰 陈伟元 更尕陈林 更求巴毛
为探讨环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原适宜的磷肥施用量,2017年在海晏县西海镇轻度退化高寒草原上,选用磷酸二铵,设置0(CK)、120(P_1)、240(P_2)、360(P_3)、480 kg·hm~(–2)(P_4) 5个施肥梯度,以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变化为指标,筛选区域磷肥增施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增施磷酸二铵后草原植物群落中禾本科、莎草科和豆科植物的重要值显著增加(P
关键词:
磷酸二铵 高寒草原 群落特征 生物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静 董世魁 赵珍珍 李帅 韩雨晖 沙威 沈豪 刘世梁 董全民 周华坤 土旦加 祁星民 王浩善
本研究通过施加NH_4NO_3设置氮倍增试验[0、8、24、40、56、72 kg·(hm~2·a)~(-1)],探究氮沉降对高寒草原植物群落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经过连续两年施氮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功能群的重要值对氮添加的响应不同,禾本科和杂类草的响应较为显著,莎草科和豆科无明显变化,在添加72 kg·(hm~2·a)~(-1)的植物群落中,禾本科的重要值显著高于低氮[8 kg·(hm~2·a)~(-1)]植物群落,杂类草重要值则显著降低(P <0.05)。因此,短期氮添加会改变高寒草原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其中高倍氮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更为明显,进而影响高寒草原群落稳定性。
关键词:
氮沉降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群落稳定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马培杰 李亚娇 潘多锋 陈本建 李心诚 王德利
采用野外受控放牧试验(放牧和不放牧)和人工控制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方法(草原毛虫移除和未移除),研究了牦牛干扰下草原毛虫对高寒草甸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地植被群落(植被盖度、群落高度、地上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期内,草原毛虫种群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牦牛(Bos mutus)放牧区内草原毛虫种群数量及增长趋势均高于无牧区。草原毛虫单独存在时群落的盖度、高度及地上总生物量与对照(牦牛与草原毛虫都不存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田富 程云湘 周国利 马青青 申波 曲久 常生华
本研究采用有效洞穴法确定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鼠洞密度(从低到高划分Ⅰ、Ⅱ、Ⅲ、Ⅳ共4个梯度),通过分析鼠洞密度与研究区裸地面积、土壤物理特征、植被结构特征的关系探究鼠兔活动对果洛藏族自治州高寒草甸土壤和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1) 4个梯度的有效鼠洞数量依次为每100 m~2(4±3)个(Ⅰ)、(15±2)个(Ⅱ)、(24±2)个(Ⅲ)、(37±5)个(Ⅳ);2)高寒草甸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受鼠洞密度影响,在梯度之间差异显著(P 0.05),仅梯度Ⅱ样地内的土壤紧实度显著高于梯度Ⅰ样地(P 0.05);4)有效洞口数影响样地内裸地面积(P 0.05),不同鼠洞密度梯度样地之间植物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适当的鼠兔干扰有助于改善鼠兔生境,推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正向演变,当高原鼠兔干扰过高时,生境质量下降迫使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逆向演替。
关键词:
鼠兔分布 鼠洞密度 土壤性质 植物多样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瑞红 赵成义 王新军 唐毅
固沙植物群落是风沙区生态系统的阴阳表,其稳定性的研究,对于风沙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至关重要。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固沙植被稳定性研究进展,阐明了植被稳定性机制研究的现状和稳定性研究的方法,运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理论分析,建立干旱区固沙植被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共分为3层30个指标,较全面地涵盖了植被、生境、干扰不同范畴。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吴昊 杜奎 李万通 曹悦 孔付萍 赵冬
为探讨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入侵对豫南草本植物群落的影响,在河南省信阳市境内设置20个入侵样地和20个对照样地,运用数理统计及数量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入侵、对照群落物种结构特征的差异,以及空心莲子草形态特征、生物量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的耦合关系,以期为入侵防治及本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对照群落的4个α-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其物种DCA排序均匀程度均高于入侵群落。2)随着空心莲子草入侵盖度的增加,Shannon-Wiener指数(R2=0.569,P=0.001)和Simpson指数(R2=0.749,P <0.001)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Pielou指数与空心莲子草生物量之间呈显著的负向拟合关系。4)入侵群落稳定性随空心莲子草相对高度的增加而上升、随空心莲子草根冠比及Pielou指数的增加而下降。研究表明,空心莲子草入侵显著削弱豫南草本物种多样性并导致本土植物群落稳定性遭受破坏,应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以遏制其入侵蔓延。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蔡育蓉 陆琪 吴宛萍 周瑶 贾希洋 宿婷婷 马红彬 胡艳莉
研究植物群落特征对草原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宁夏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草原,以放牧草地(FM)为对照,研究了草地封育(FY)和鱼鳞坑整地1年(Y1)、3年(Y3)、6年(Y6)、10年(Y10)和15年(Y15)措施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鱼鳞坑和封育措施下,植物物种数较放牧增加。其中鱼鳞坑使一年生植物、多年生杂类草及半灌木比例增加;封育使半灌木和多年生草本重要值增加;随鱼鳞坑恢复年限增加,优势物种呈根茎-疏丛-密丛型植物的变化趋势。2)草地植物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呈现鱼鳞坑居中,封育草地最高,放牧草地最低;鱼鳞坑植被仍处于恢复演替阶段。3)鱼鳞坑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和丰富度指数随恢复年限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其多样性显著(P<0.05)高于放牧草地,与封育草地接近;各措施下植物群落均处于不稳定阶段。相对而言,放牧草地稳定性最大,鱼鳞坑15年稳定性最低。相对放牧草地,鱼鳞坑可改善植被,但弱于封育草地恢复效果,一定的放牧干扰有利于群落稳定性的增加。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黄丽菊 杨磊 李文超 张玲卫 李文军
入侵性物种常通过竞争排斥群落中其他物种,改变入侵地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快速蔓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威胁,是典型的入侵性植物。本研究以入侵性植物甘肃马先蒿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4个入侵程度(未入侵、低度入侵、中度入侵、高度入侵)的甘肃马先蒿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特征,分析不同入侵程度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1)甘肃马先蒿3种入侵群落中均记录了30种维管植物,未入侵群落共记录27种维管植物,3种入侵群落与未入侵群落相比均多3种植物,但多的3种植物在入侵群落中并不相同。2)甘肃马先蒿入侵降低了群落中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拉普兰棘豆(Oxytropis lapponica)、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洽草(Koeleria litvinowii)、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的重要值;禾本科的密度在群落中的比例随入侵程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豆科与禾本科密度和盖度在中度和高度入侵群落中的比例显著降低(P <0.05)。3)随入侵程度增加,物种丰富度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本研究可为巴音布鲁克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闫宝龙 王占文 王悦骅 康静 宋晓辉 王忠武 韩国栋
为了研究长期放牧效应和短期降雨改变对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特征的影响,以长期控制载畜率(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试验为基础,分析模拟不同降雨梯度(减少环境降雨50%、环境降雨、增加环境降雨50%和100%)下植物群落个体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以及地上生物量对水分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长期放牧和短期降雨改变均显著影响群落盖度(P<0.05),群落盖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却随降雨的增加而增大;2)短期降雨改变对物种多样性影响显著(P<0.05),中度放牧后在增加环境降雨100%处理下,最多出现22种物种;3)长期放牧和短期降雨改变对地上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禁牧样地在环境降雨处理下地上生物量最高,为408.3g·m-2,重度放牧样地在减少环境降雨50%处理下地上生物量最低,为118.2g·m-2。
关键词:
降雨 放牧效应 载畜率 植被特征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贺丽 黄超 陈德朝 邓东周 鄢武先 吴世磊 李红霖 刘玉平 张利
为探讨川西北高寒草甸的适宜管理措施,本研究以禁牧、限牧(生长季禁牧+非生长季放牧)、草畜平衡管理下的高寒草甸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以围栏外的退化草地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围封方式初期川西北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稳定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初步确定适宜的草地管理模式。结果表明:1)草畜平衡、限牧、禁牧3种围封管理初期,植物群落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等禾草为优势种,其重要值分别为9.14、13.52和8.17,而退化草地群落无绝对优势种,以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淡黄香青(Anaphalis flavescens)为主要植物种。2)围栏措施增加了群落物种多样性,禁牧管理下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草畜平衡管理下群落物种多样性最低,而退化草地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稍高于限牧草地。3)各样地群落稳定性大小表现为限牧>草畜平衡>禁牧>退化,合理放牧可提高草地稳定性。4)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整体呈负相关关系,物种多样性主要受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分布影响,而群落稳定性则与优势种的稳定性密切相关。从植物群落结构和稳定性综合考虑,禁牧和限牧管理是川西北高寒草甸植被恢复和重建的有效措施。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兆煜 李本措 樊博 司梦可 安栩立 张振华 兰玉婷
明确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群落生产力时间稳定性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对金露梅灌丛草甸生态系统功能维持以及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海海北祁连山南麓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草甸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2020-2023年间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植物群落生产力季节和年际动态变化,并探讨了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因子对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季节尺度上,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呈现“单峰”曲线,在7月底达到峰值;年际尺度上,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和地下生产力在年际间差异显著(P<0.05);(2)地上群落生产力时间稳定性和地下群落生产力时间稳定性没有显著差异,杂类草功能群生产力时间稳定性显著高于其他功能群(P<0.05),不同土层深度地下生产力时间稳定性没有显著差异;(3)莎草类功能群生产力时间稳定性、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土壤速效钾与金露梅灌丛草甸植物地上生产力时间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表层(0-10cm)土壤有效磷和pH值与金露梅灌丛草甸植物地下生产力时间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不同功能群植物、物种多样性以及土壤速效养分是影响金露梅灌丛草甸植物群落生产力时间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陆颖 王保林 沈艳
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和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直接关系。为了研究宁夏典型草原区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群落和优势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不同退耕年限(21、16、11、9、5、3、2年)草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长芒草(Stipa bungeana)、赖草(Leymus secalinus)、早熟禾(Poa annu)等优势植物及植物群落C、N、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增加,植物群落地上部C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全N含量大体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全P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C∶N、C∶P、N∶P整体表现为21年退耕地最大,9年退耕地最小;优势植物C含量表现为地上部大于地下部,全P含量表现为地下部大于地上部;植物群落N∶P值和全N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优势植物N∶P值和全N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且N∶P均小于14。典型草原区植物群落和优势植物在整体水平上均受到N素的限制,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草原的退化和恢复具有指示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红梅 孙启忠 花梅
【目的】探讨草甸草原区16个不同植物群落天然牧草青贮效果及可行性。【方法】以草甸草原区16个站点牧草为试验材料,将鲜草切短装入聚乙烯袋中,然后用真空包装机抽真空并封口,贮藏60d后进行青贮料发酵品质(pH值,氨态氮(NH3-N),乳酸(LA),乙酸(AA),丙酸(PA),丁酸(BA),总酸(TA))和营养成分分析(缓冲能值(BC),干物质(DM),粗蛋白(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评定。【结果】大部分原料干物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缓冲能较低,适合调制青贮。与原料相比,青贮后各站点材料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和酸...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康宝天 侯扶江 Saman BOWATTE
祁连山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区,分布有大量草地,探明祁连山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影响因子,对该地区深入研究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维持草地健康具有参考价值。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和OTU分析法比较了位于祁连山东缘青海省刚察县高寒草甸和河西走廊临泽县平山湖荒漠草原0–10 cm土层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同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探讨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和荒漠草原土壤细菌的β多样性和细菌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在门水平上,两种草地类型土壤细菌均以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主要类群,相对丰度分别占总数的84%和89%;放线菌门为两地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分别为57%和29%。在门水平上,两种草地类型主要细菌类群相对丰度有差异,其中高寒草甸土壤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荒漠草原(P 0.05)。主要类群与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及PCA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相对丰度与土壤养分(全氮、全碳、有机碳、含水量和碳氮比)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土壤全碳、全氮、pH、有机碳、含水量、容重和碳氮比是影响两种草地类型土壤细菌菌群分布的重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