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77)
- 2023(12049)
- 2022(10645)
- 2021(9864)
- 2020(8223)
- 2019(19112)
- 2018(18856)
- 2017(36461)
- 2016(20125)
- 2015(22484)
- 2014(22685)
- 2013(22439)
- 2012(20674)
- 2011(18266)
- 2010(18011)
- 2009(16331)
- 2008(15610)
- 2007(13376)
- 2006(11666)
- 2005(9869)
- 学科
- 济(81800)
- 经济(81722)
- 管理(54626)
- 业(52083)
- 企(41516)
- 企业(41516)
- 方法(38705)
- 数学(34038)
- 数学方法(33660)
- 农(23066)
- 地方(21741)
- 学(20031)
- 中国(19568)
- 财(18778)
- 业经(17185)
- 农业(16227)
- 环境(13710)
- 贸(13524)
- 贸易(13512)
- 易(13051)
- 和(12776)
- 理论(12346)
- 技术(11915)
- 务(11803)
- 财务(11739)
- 财务管理(11718)
- 制(11686)
- 地方经济(11108)
- 企业财务(11067)
- 划(11060)
- 机构
- 大学(278812)
- 学院(278477)
- 管理(113255)
- 济(106690)
- 经济(104258)
- 理学(98717)
- 理学院(97627)
- 管理学(95908)
- 管理学院(95454)
- 研究(94895)
- 中国(67641)
- 科学(63029)
- 京(59656)
- 农(50453)
- 所(48206)
- 业大(46892)
- 财(46325)
- 研究所(44603)
- 中心(42746)
- 江(40159)
- 农业(39515)
- 范(37690)
- 财经(37605)
- 师范(37379)
- 北京(37298)
- 院(35076)
- 经(34141)
- 州(32868)
- 省(30613)
- 经济学(30499)
- 基金
- 项目(202213)
- 科学(157881)
- 基金(145052)
- 研究(144632)
- 家(128023)
- 国家(127032)
- 科学基金(108218)
- 社会(88907)
- 社会科(84203)
- 社会科学(84177)
- 省(81316)
- 基金项目(78508)
- 自然(72810)
- 自然科(70975)
- 自然科学(70956)
- 自然科学基金(69594)
- 划(67954)
- 教育(65167)
- 资助(59438)
- 编号(59081)
- 成果(46147)
- 重点(45788)
- 发(43890)
- 部(43388)
- 创(41376)
- 课题(40631)
- 科研(38766)
- 创新(38698)
- 计划(38219)
- 大学(36502)
- 期刊
- 济(113015)
- 经济(113015)
- 研究(78204)
- 中国(51436)
- 学报(48054)
- 农(44949)
- 科学(44024)
- 管理(38217)
- 大学(35267)
- 财(33549)
- 学学(33307)
- 农业(31613)
- 教育(29921)
- 技术(23990)
- 业经(19037)
- 融(18354)
- 金融(18354)
- 经济研究(17204)
- 业(16735)
- 财经(16728)
- 资源(16013)
- 科技(14842)
- 图书(14680)
- 问题(14669)
- 经(14135)
- 技术经济(13845)
- 理论(13386)
- 版(13091)
- 林业(12699)
- 业大(12613)
共检索到3937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洋 张荣 孙小凤
为研究青海东部黄河谷地拉西瓦片区的土壤质量现状,阐明不同土壤质量的差异,本文采用主因子分析方法,对黄河谷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中拉西瓦片区新增地的土壤质量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青海东部黄河谷地拉西瓦片区新增地中,50个土壤剖面表层样点94%的土壤质量处于较差和差等级水平,4%的土壤处于中等级水平,2%的土壤处于良等级水平;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全磷含量是限制该地区新增地土壤质量的主要因子。可得出该地区土壤质量相对较差,在今后的土壤改良中应特别注意有机肥及磷肥的施用,为该区域土地开发利用和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拉西瓦 新增地 质量评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丹丽 喻阳华 钟欣平 秦仕忆
【目的】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养分质量特征,为干热河谷石漠化区土地生产力恢复、土壤科学研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花椒地、金银花地、火龙果地、核桃地、柚木地和玉米地为研究对象,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阐明土壤理化性质在6种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变化及土壤质量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花椒地的C、N元素含量较低,核桃地、玉米地和金银花地土壤的TP、TK和AK含量较亏缺,火龙果地和柚木地土壤的养分元素均处于较低水平。(2)经相关性分析,土壤TN含量与pH、AN含量与SOC含量、TP含量与TK/AK含量和TK含量与AK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BD与T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3)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花椒(2.334)>金银花(1.283)>玉米(-0.330)>核桃(-0.386)>柚木(-1.153)>火龙果(-1.598)。【结论】干热河谷石漠化区在作物栽培与管理过程中应补充N、P、K等矿质元素,并注重养分作用效应的协同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袁勇 熊东红 校亮 吴汉 张素 苏正安 董一帆
【目的】对元谋干热河谷冲沟侵蚀活跃区土壤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测定了干热河谷区3条发育相当的典型冲沟土壤理化性质,采取模糊数学方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分析了冲沟不同部位土壤质量的综合性指标值。【结果】(1)冲沟侵蚀增加了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布差异,使土壤紧实化,造成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加剧土壤有效性氮素和磷素损失,导致各土壤养分不同程度的贫瘠化。(2)冲沟侵蚀加剧了土壤退化程度,土壤质量指数(SQI)表现为:沟床(0.406)>集水区(0.357)>沟头(0.289)>沟岸(0.252),其中以沟岸和沟头土壤退化程度最高。(3)冲沟侵蚀引起制约土壤质量的因素由土壤化学性质转变为土壤物理性质,但冲沟土壤质量尚未退化到最低水平,适宜进行生态治理。【结论】冲沟生态治理中应抓住冲沟各部位土壤质量的关键限制性因子因地制宜、综合防治,这对进一步研究该区土壤退化过程及制定冲沟生态治理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杰 龚健 李靖业
河湟谷地位于高原过渡地带,是青海省的经济文化中心,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存在冲突,因此评估其景观格局变化作用下的生境质量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通过改良的Flow转移矩阵表征了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化过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了1995—2015年河湟谷地的生境质量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与冷热分布特征;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3个时期的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要素异质性。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河湟谷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景观面积持续增加,景观类型呈现破碎化、复杂化、异质化特征;②"贵德—乐都"连线是河湟谷地生境质量的分界线,总体呈"南优北劣""南热北冷"的分布态势;③生境质量与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性指数、景观分离指数、蔓延度、最大斑块指数等景观指数以及草地、林地景观规模关联度较高,与建设用地面积关联度较低,表明在生态保护政策作用下,建设用地以侵占林地、草地等高生境类型以外的景观为主。研究结果可揭示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与景观联动关系,指导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文涛 兰天 潘岳 公衍丽 高云悦 李品芳
为研究土壤质量评价过程中样本容量较少情况下最小数据集的构建方法。采集并测定内蒙古杭锦旗黄河南岸灌区典型地块的12个土壤理化指标,利用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探讨了少量样本最小数据集的构建方法。结果表明:1)通过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所构建的最小数据集中的指标包括土壤容重、饱和含水量、土壤电导率、阳离子交换量、硝态氮、速效钾、速效磷;2)全体数据集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2达到了0.735,Nash有效系数为0.917,偏差系数为0.057;3)基于全体数据集和最小数据集计算得出的土壤质量指数变化范围分别是0.47~0.73和0.37~0.75,平均值为0.56和0.53,表明研究地块土壤呈现中等质量水平。研究发现,在黄河南岸灌区典型地块基于少量样本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的过程中,使用聚类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3种分析方法可以构建最小数据集,且检验精度较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董光前 高新才 程国栋
本文针对目前甘肃黄河谷地城市与城郊生态功能区产业化发展水平低下,资源环境脆弱,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压力,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的现状,提出了政府对于生态功能区优惠政策的转移核心,在向产业倾斜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发展重点产业,重塑我国西部重要的现代工业基地,实现生态功能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生态功能区 健康失调 发展模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菲菲 邓艳林 郑茂 郭徽 曹福祥 吴立潮
在对湖南省西北部3县4种不同石漠化程度的13个样地进行植被调查及土壤样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指标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构建了评价土壤肥力的土壤属性指标的最小数据集,并对30项土壤属性指标进行分析,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最终确定了各样地的土壤质量得分。结果表明:(1)湘西北石漠化区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S)为:土层厚度(ST)、A层厚度(AT)、土壤粗粉粒(SilT-1)、总孔隙度(BP)、全氮(TN)、有效钾(AK)、阳离子交换量(CEC)、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量磷(MBP)、C/N比。(2)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对应等级下的土壤肥力灰色关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康英
文章采用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七大指标,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协调性、稳定性、增长潜能四个方面对青海省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得出青海省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青海省 经济增长 质量评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易湘生 李国胜 尹衍雨 王炳亮
在黄河源区草地退化严重的玛沁县军牧场地区,采用不同草地退化样地对比的方法,开展草地退化对土壤持水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毛管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在0~10 cm土层以无退化草地最大,极度退化草地最小,而在10~20 cm土层,两者在不同退化草地之间差异不明显,仍以极度退化草地最小,但两者在20~30 cm土层以轻度和重度退化草地较大,无退化和中度退化草地相对较小;②在土壤表层(0~10 cm),无退化草地的田间持水量远大于其他退化草地,轻度和重度退化草地田间持水量较大,极度退化草地最小,而在10 cm以下土层,田间持水量以轻度和重度退化草地较大,无退化和中度退化草地相对较小;③各土壤持水量与土壤...
关键词:
草地退化 土壤持水性 黄河源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波,赵其国
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是评价土壤退化的重要工作,也是重新设计持续性的土壤管理系统的基础。目前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以及将各项土壤性质与土壤管理措施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本文首先提出了选择红壤质量评价指标的原则,并从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评价红壤质量动态变化可资采用的指标体系,综述了国内在南方丘陵区红壤质量演化的研究中应用的指标;最后从土地评价方法中选择了可用于红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并简要综述了国际上最新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关键词:
红壤;退化;土壤质量;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萐 李占斌 李鹏 郑郁
【目的】研究干热河谷地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四川宁南县金沙江下游的河谷地带为研究区域,选择相同海拔下的7种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干、湿季下的土壤酶活性变异特征。【结果】干热河谷地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脲酶、蔗糖酶、磷酸酶、纤维素酶总体变化规律相似,水桐树林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草地和合欢林,花椒地、玉米地、甘蔗地和桑地酶活性最低;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变幅不大,玉米地、桑地、甘蔗地活性低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其它酶活性变化规律不同,其中桑地和合欢林最高。除...
关键词:
干热河谷地区 土地利用方式 酶活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岳西杰 葛玺祖 王旭东
本文以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长武县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与土壤质量密切相关的土壤有机质,易氧化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微量元素、土壤酶活性、粘粒、阳离子交换量等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指数标度法确定判断矩阵,对传统层次分析模型进行了改进,确定了权重系数,利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指数法计算土壤质量指数。结果表明,以指数标度法作为改进应用于层次分析模型,建立了有效的递阶层次分析结构,避免了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的过程。与用偏相关系数确定权重相比,层次分析模型使土壤质量各指标的权重区分度更加明显,避免权重平均化的趋势。根据两种权重得出的土壤质量指数进行方差检验(P=0)的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评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成敏 何毓蓉 张丹 朱红业
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 ,存在以土壤退化为主要形式的土地荒漠化和水资源匮乏这两大生态环境问题。试比较不同退化程度土壤在土壤水分及特性方面产生的差异 ,研究土壤水分特性对土壤退化的作用机理。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 (云南省 )不同退化程度的燥红土水分特性的对比研究 ,发现退化土壤 PWP(凋萎湿度 )增加 ,而 FC(田间持水量 )和 BCM(毛管联系断裂含水量 )降低 ,使植物可利用的有效水范围变窄 ;退化土壤的入渗速率减小 ,渗透性减弱 ,在降雨入渗 90 min后 ,未退化燥红土的入渗速率降低 5 4 % ,而退化的燥红变性土却下降了 94 %。因土壤的水分蒸发量和蒸发速度加快 ,导致土...
关键词:
元谋干热河谷 土壤退化 土壤水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鑫 张文菊 邬磊 任意 张骏达 徐明岗
【目的】探究国内外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梳理土壤质量评价中的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沿,为我国土壤质量评估研究及方法应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检索方法,收集有关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筛选、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文献415篇、最小数据集155个。基于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选取频率、评价方法和最小数据集等信息,分析近30年来全球土壤质量评价的发展态势、前沿领域以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结果】国内外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涉及25个物理指标、36个化学指标、35个生物指标和19个环境指标。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质量的核心指标,其选取频率最高,为96.6%;其次是土壤酸碱度、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容重,选取频率均在50%以上;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等生物指标选取频率较低,均小于25%,但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最小数据集构建方法中,主成分分析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指标冗余,体现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应用最为广泛。被筛选进入最小数据集的指标中,有机质、速效磷、容重和土壤酸碱度在表征土壤质量时应用广泛,频率分别为67.7%、43.2%、34.8%和34.2%。目前土壤质量评价研究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土壤质量指标,运用土壤质量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能较准确地评估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适用于土壤可持续管理。【结论】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酸碱度、容重和含水量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构建能够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土壤质量变化的指标体系及其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未来土壤质量评价研究的重点,应用指标体系在大空间尺度评估土壤质量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月明 吴谷丰 江华 张馨远 徐剑波 李华兴
本研究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模型和灰关联综合评价模型的结合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并以广东省东莞赤红壤农业现代化试验区为例 ,应用 Arc Info进行空间数据采取、处理与分析 ,采用叠置分析方法 ,以评价因素的组合确定评价单元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 ;构造灰关联综合评价模型 ,计算各单元的灰关联综合评价值 ,得出各单元按质量从劣到优排列的序列 ,应用 Arc View GIS绘制评价结果图。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灰关联 评价模型 土壤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