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63)
- 2023(19960)
- 2022(16566)
- 2021(15377)
- 2020(12819)
- 2019(29733)
- 2018(29699)
- 2017(56676)
- 2016(30518)
- 2015(34875)
- 2014(35030)
- 2013(34454)
- 2012(32042)
- 2011(28973)
- 2010(29375)
- 2009(27251)
- 2008(27107)
- 2007(24618)
- 2006(21662)
- 2005(19625)
- 学科
- 济(130433)
- 经济(130266)
- 管理(89133)
- 业(86740)
- 企(68606)
- 企业(68606)
- 方法(53306)
- 数学(46423)
- 数学方法(45663)
- 农(43080)
- 中国(37155)
- 财(34940)
- 业经(31553)
- 地方(31429)
- 制(28828)
- 农业(28663)
- 学(24740)
- 贸(22467)
- 贸易(22449)
- 银(21986)
- 银行(21945)
- 易(21694)
- 行(20981)
- 融(20911)
- 金融(20906)
- 理论(20646)
- 务(20246)
- 财务(20157)
- 财务管理(20093)
- 环境(19313)
- 机构
- 学院(437888)
- 大学(433787)
- 济(177319)
- 经济(173244)
- 管理(166695)
- 研究(147071)
- 理学(141979)
- 理学院(140383)
- 管理学(137689)
- 管理学院(136859)
- 中国(113399)
- 京(92270)
- 科学(89090)
- 财(85660)
- 农(75162)
- 所(74381)
- 江(69836)
- 中心(69553)
- 研究所(66591)
- 财经(65734)
- 业大(63799)
- 经(59298)
- 范(58840)
- 北京(58270)
- 师范(58261)
- 农业(57631)
- 州(55763)
- 经济学(53654)
- 院(53165)
- 省(48774)
- 基金
- 项目(284567)
- 科学(223631)
- 研究(211500)
- 基金(203712)
- 家(176242)
- 国家(174670)
- 科学基金(150178)
- 社会(133103)
- 社会科(125910)
- 社会科学(125876)
- 省(114544)
- 基金项目(106931)
- 教育(98312)
- 自然(95470)
- 划(94592)
- 自然科(93232)
- 自然科学(93208)
- 自然科学基金(91469)
- 编号(88285)
- 资助(83581)
- 成果(72684)
- 发(64374)
- 重点(64282)
- 部(62374)
- 课题(61660)
- 创(59392)
- 创新(55489)
- 国家社会(54429)
- 制(54263)
- 科研(54137)
- 期刊
- 济(206701)
- 经济(206701)
- 研究(129827)
- 中国(95742)
- 农(72259)
- 财(68832)
- 学报(65563)
- 管理(62327)
- 科学(61082)
- 教育(52924)
- 大学(50854)
- 农业(48242)
- 学学(47631)
- 融(44310)
- 金融(44310)
- 技术(41836)
- 业经(36592)
- 财经(32253)
- 经济研究(31607)
- 经(27689)
- 问题(26797)
- 业(24580)
- 图书(23090)
- 版(21813)
- 统计(21812)
- 技术经济(21661)
- 贸(20109)
- 策(20086)
- 理论(19992)
- 商业(19925)
共检索到6734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悦 蔡建明 刘彦随 王兰英 杨振山
文章分析了转型期牧区乡村发展特点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青海省都兰县沟里乡为典型案例,探讨了公私合作关系(PPP)框架下牧区乡村转型发展模式。研究表明:①基于地域性与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建立有效的公私合作关系,是推动牧区乡村转型发展的可行途径;②在产业结构演变进程中,借助私人部门优势,启动地方特色经济,壮大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是解决转型初期诸多问题和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③依托公私合作关系,实现牧区乡村转型发展,亟需营造四个关键环节,即在政府严格把控下谨慎选择合作伙伴、建立强有力的关系约束机构和机制、依托合作项目发展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增强基层交流营造稳定的合作关系及其社会环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姜玉波
当前青海省农村牧区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质量相对不高,成为制约农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非均衡矛盾。进行农村牧区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应抓住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人力资本投资来进行,在教育培训、资源流动、结构调整、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系统开发。
关键词:
农村牧区 人力资源开发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永久 郑泽玮
非洲牧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非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理念中,经济价值增长、政治社会包容、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以此为脉络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非洲牧区可持续发展在经历了早期传统游牧的发展模式和殖民主义者对非洲牧区传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破坏之后,当代非洲牧区在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总结学术界的研究,在非洲牧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方面,提出了在经济价值增长层面持续推动跨国合作、在政治和社会包容层面多元主体参与牧区治理模式中更加重视牧民的意见、在生态环境保护层面依据实际情况在自然保护区边缘设置缓冲开放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关键词:
牧区 可持续发展 非洲 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安传艳
基于节假日景区游客过多、传统景点门票价格较高以及游客更加注重追求休闲舒适的旅游环境等现实状况,一种由传统景点旅游衍生的新兴旅游方式——无景点的乡村旅游应运而生。无景点旅游因具有休闲性、选择开放性、大众普及性的特点,而深受资深旅客喜爱。目前,乡村旅游市场环境已初步形成,我国各省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且乡村旅游市场投入在旅游开发总投入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但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诸多弊端,如缺少地方乡村特色,商业化色彩明显;基础设施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旅游产品设计单一,缺乏品牌意识;管理不够科学规范,经营格局杂而乱等。为使乡村旅游能够更长远的发展,文章提出挖掘传统地域特色,开发本土乡村文化;统筹规划...
关键词:
无景点 乡村旅游 特点 现状 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乡村旅游产业也随之兴起。山东省作为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在乡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模式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文章对乡村旅游的理论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山东省乡村地区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着乡村地区旅游环境差、村民受教育水平不高导致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开发效率较低、产业发展模式较为落后、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分析了以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个人主导的3种发展模式对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的优缺点,并据此提出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通过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关晓儇 董沁媛
农牧区乡村旅游依托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富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以及不断增长的旅游市场,促进了当地牧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牧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最终实现农牧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为旅游扶贫的实践探索提供一条新的路径。基于农牧区乡村旅游扶贫的优势条件,农牧区开始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资金投入数量、制度品牌建设等,其中仍然存在资金、设施、人员等方面问题,迫切需要拓展乡村旅游发展资金渠道、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专业化人员引进和培养,从而更快地实现农牧区乡村旅游扶贫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农牧区 乡村旅游 旅游扶贫 经济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关晓儇 董沁媛
农牧区乡村旅游依托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富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以及不断增长的旅游市场,促进了当地牧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牧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最终实现农牧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为旅游扶贫的实践探索提供一条新的路径。基于农牧区乡村旅游扶贫的优势条件,农牧区开始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资金投入数量、制度品牌建设等,其中仍然存在资金、设施、人员等方面问题,迫切需要拓展乡村旅游发展资金渠道、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专业化人员引进和培养,从而更快地实现农牧区乡村旅游扶贫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农牧区 乡村旅游 旅游扶贫 经济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许白玲
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为中国的养老事业提出了巨大挑战和新的难题,传统由政府主导投资的养老模式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且严重依赖于政府财政,已随着土地财政的逐渐枯竭而难以为继。而公私合营(PPP)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模式,是公共部门、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等在某些公用事业项目的建设或运营中进行相互合作的一种制度安排,可以通过公私双方优势互补和科学的风险分担机制,从而降低和分散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风险,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由此可见PPP模式是助推新型养老事业的有效利器和重要引擎。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许白玲
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为中国的养老事业提出了巨大挑战和新的难题,传统由政府主导投资的养老模式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且严重依赖于政府财政,已随着土地财政的逐渐枯竭而难以为继。而公私合营(PPP)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模式,是公共部门、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等在某些公用事业项目的建设或运营中进行相互合作的一种制度安排,可以通过公私双方优势互补和科学的风险分担机制,从而降低和分散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风险,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由此可见PPP模式是助推新型养老事业的有效利器和重要引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霞 郑志林
公私合作制(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务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但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解释PPP概念和风险分摊层面上,而很少涉及PPP的利益分配问题。论文试从PPP风险分摊、资本结构和控制权三个维度来探讨PPP中的利益分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慧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持续蓬勃发展,逐步成为我国旅游业中的新增长点。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旅游的迅速融合带给乡村旅游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基于O2O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入手,分析O2O模式下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及困境,进而从电子商务平台、复合型人才等方面探索O2O模式下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策略,以期促进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关键词:
O2O 乡村旅游 电子商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慧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持续蓬勃发展,逐步成为我国旅游业中的新增长点。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旅游的迅速融合带给乡村旅游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基于O2O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入手,分析O2O模式下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及困境,进而从电子商务平台、复合型人才等方面探索O2O模式下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策略,以期促进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关键词:
O2O 乡村旅游 电子商务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巧玲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自然景观的乡村旅游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手段之一开始兴盛起来。文章以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为出发点,采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基于自然景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和农家乐旅游模式等主要模式,并对其存在的乡村旅游布局规划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鲜明的个性与特色、缺乏与旅游相关的专业人才和自然环境破坏加剧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从建立健全政府机构的管理机制、加强乡村硬件设施的建设、发展乡村区域特色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对应策略,以期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汪丽萍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章认为,西部农牧区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牧民就业和增收。发展特色经济,不仅是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农牧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长期和艰巨的创新性实践,应该不断认识和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关键词:
西部 农牧区 特色经济 经济发展方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刚 李双元 李红梅
[目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家,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是否实现融合协调发展关系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也关系到我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地评价青海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水平,为青海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学理支撑。[方法]文章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3个系统为导向,构建31项具体指标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容量耦合理论对2008—2017年青海省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并通过障碍度模型找出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1)青海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度从2008年的0.006到2017年的0.871,协调程度从失调阶段到中级协调阶段,总体呈现向好态势。2008年生产、生活、生态系统两两之间的协调程度均为失调阶段,2017年均为中级协调阶段,近年来其协调度均发展相对较好,但生产发展与生态良好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年均增长0.033,涨幅相对较慢。(2)2008—2011年青海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生活富裕系统,2011年之后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生态良好系统。劳均农业增加值是生产发展系统发展的重点,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来水受益的村比重、每千人拥有村卫生人员数和农牧民人均文化教育支出额是生活富裕系统发展的重点,化肥施用强度、围栏草场面积、年内人工草地增加面积、旅游人次和草场危害防治率是生态良好系统发展的重点。[结论]青海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向好,各系统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要进一步提升青海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的协调水平,就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强化制度供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