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96)
- 2023(8651)
- 2022(7481)
- 2021(6955)
- 2020(5461)
- 2019(12749)
- 2018(12653)
- 2017(23383)
- 2016(13042)
- 2015(14828)
- 2014(15258)
- 2013(15257)
- 2012(14818)
- 2011(13602)
- 2010(14098)
- 2009(12808)
- 2008(12937)
- 2007(11871)
- 2006(11028)
- 2005(10419)
- 学科
- 济(58889)
- 经济(58817)
- 业(34823)
- 管理(34636)
- 企(25344)
- 企业(25344)
- 地方(23842)
- 农(21101)
- 中国(20639)
- 业经(15440)
- 方法(14865)
- 农业(14789)
- 地方经济(12709)
- 学(12421)
- 财(12160)
- 制(12023)
- 数学(11562)
- 数学方法(11331)
- 银(11038)
- 银行(11018)
- 发(10983)
- 融(10745)
- 金融(10741)
- 行(10685)
- 技术(10222)
- 贸(9873)
- 贸易(9857)
- 环境(9762)
- 和(9669)
- 理论(9597)
- 机构
- 学院(189382)
- 大学(184040)
- 济(73702)
- 经济(71665)
- 研究(70283)
- 管理(66413)
- 中国(55132)
- 理学(54071)
- 理学院(53302)
- 管理学(52300)
- 管理学院(51953)
- 科学(43404)
- 京(41458)
- 所(37370)
- 财(35934)
- 江(34584)
- 农(34294)
- 中心(33019)
- 研究所(32940)
- 范(30254)
- 师范(30008)
- 州(28412)
- 省(27669)
- 北京(27111)
- 业大(26510)
- 财经(26048)
- 农业(25829)
- 院(24831)
- 师范大学(23570)
- 经(23034)
- 基金
- 项目(112209)
- 研究(88554)
- 科学(86448)
- 基金(74752)
- 家(64089)
- 国家(63305)
- 科学基金(53069)
- 社会(52678)
- 社会科(49597)
- 社会科学(49585)
- 省(49281)
- 教育(40233)
- 基金项目(39760)
- 编号(39684)
- 划(38739)
- 成果(34220)
- 自然(31636)
- 发(31005)
- 自然科(30783)
- 自然科学(30775)
- 自然科学基金(30159)
- 资助(29893)
- 课题(28682)
- 重点(25666)
- 发展(25256)
- 展(24791)
- 年(23867)
- 创(23470)
- 部(23145)
- 项目编号(22721)
共检索到3263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宏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生喜,张宏岩,刘晓平,韩静
青海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牧区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其中有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草地畜牧业是青海藏区的基础产业,也是青海藏区建设小康的经济基础。作为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唐仲霞 向程 刘梦琳 薛华菊
[目的]民族文化是一座丰厚的文化宝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在民族地区,旅游治理不仅与各利益主体有关,还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紧密相关,不同主体和谐共生是民族地区旅游治理的首要前提,民族旅游社区治理中不同主体之间关系和模式一直难以量化。[方法]基于共生理论视角,选择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地为案例地,定量分析了政府、居民、游客和旅游企业等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和模式。[结果](1)各主体间的特征共生度δM≥0. 87>0,说明不同主体之间存在共生关系且为正向共生关系;(2)共生系数0. 43≤θM≤0. 53,说明各主体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基本相同;(3)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4个共生主体相互之间的行为模式为政府主导、居民推进、企业协助、游客参与的正向互惠共生模式。[结论]在民族地区旅游治理与政府、社区居民、企业和游客等多个主体存在关系,参与民族地区旅游治理活动的不同主体都不可能独自掌控和解决所有问题,各主体间应该是相互依赖,相互共生。
关键词:
旅游治理 民族地区 多主体 共生 社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侯馨茹 祁进玉
地方性知识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与道德教育具有密切关联,但在实践中两者关联性存在问题:一是民族地区学校道德教育缺乏地方性相关知识的支撑,二是地方性知识传承缺乏德育课程开发路径。本文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Z藏族中学为田野观察点,在教育人类学视域下,通过观察和访谈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以学校德育和地方性知识的关系为切入点,将地方性知识所蕴含的道德教育知识深入挖掘并融入学校德育课程中,为两者的融合呈现一个完整的案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融合进行了策略性思考和讨论。研究发现,唯有以深度挖掘地方性知识中的道德教育理念为切入点,才能基于地方性视角帮助学生逐步认知道德思想,筛选地方性知识作为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内化道德观念,最终回到地方性知识生产和践行的原生"场域",达到践行道德品质的目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祁永寿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既是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与其他地区相比,青海省农村劳动者素质比较低下,已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因素,本文将对青海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田超 张宏岩
青海藏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居民收入水平低,文化程度也相对较低,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究其根源在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落后。实现藏族地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需要做到以下三点:加大对藏族地区的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增加藏族地区居民的收入;发展教育事业,提高藏族地区群众的文化水平;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藏族地区群众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
青海藏族地区 人力资源 开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英吉卓玛 张俊豪
通过对我国青海省藏族聚居区T县的田野资料分析,揭示藏族大学毕业生藏汉双语水平与收入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当地藏族大学毕业生藏汉双语水平与收入之间呈正相关性。其中,汉语水平与收入的相关性更加显著,藏语水平与收入的显著性不明显,但其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增值"。藏族大学生藏汉双语水平与收入呈现的这一关系主要与当地社会文化发展需要息息相关,也受到了当地就业招考政策中对不同语言要求的影响。本文还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对藏汉双语水平与收入关系的形成做了路径分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克全
生态保护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长期困扰甘肃乃至全国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样本,对甘肃民族地区生态与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对策性研究,针对生态环境、生态移民和经济与社会发展三大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生态保护 生态移民 扶贫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尚荣
文章基于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1990-2009年的实际数据,对促进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对农牧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不甚明显。文章在此基础上,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使用协整检验方法证明了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效率与农牧民收入增加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得到以下结论: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牧民收入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农牧民收入增长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文章为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改革进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最后,文章提出了通过农村金融发展支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曹文虎
一、青海省能源发展现状电力。2006年底全省电力装机698万千瓦,其中水电550万千瓦,火电148万千瓦。已建成的主力水电站有龙羊峡、李家峡、公伯峡等,火电站有华电大通2×30万千瓦机组等。在建的主要有拉西瓦、康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兰英
4·14地震以后,将玉树建设成为全新的高原生态旅游城市,具备一定的内部优势和良好的外部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力,自身特殊丰富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国家对地区发展的大力支持等有利条件都利于玉树向一座全新的高原生态旅游城市转变。但是玉树区位条件差、气候恶劣、城市核心竞争力差、旅游产业整体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也制约着玉树快速成为一个成功的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步伐。所以,在玉树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先行的原则,协调城市发展与地区生态保护;挖掘生态文化内涵,树立鲜明的高原生态旅游城市新形象;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旅游综合服务水平;重视对外宣传,加强生态旅游城市区域合作。
关键词:
高原生态旅游城市 玉树 青藏高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忠孝
一、研究青海省旅游区划的意义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面积72万km~2,仅次于新、藏、内蒙古,居全国第四,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第四纪以来地表强烈隆起,平均海拔3,500m以上,青南高原达4,600m,柴达木海拔2,800m~3,200,青海东部大都2,000m以上。青海高原景色多姿,山川壮丽,远源流长的高原古文化、众多的寺院,內涵丰富的民族风情。旅游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训经 那文俊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是一个平坦开阔的大草原,近40多年来一直有宜农与宜牧之争。本文就此,从3个方面作了重点论述:垦滩种粮的后果严重;超载过牧也有潜在生态危机;最佳出路是将根治沙源与合理利用草原结合起来,发展季节畜牧业,走一条治用结合、滩谷互补、农牧业相互促进的道路,建设一个新型草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