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76)
- 2023(11021)
- 2022(9845)
- 2021(9174)
- 2020(7718)
- 2019(17759)
- 2018(17829)
- 2017(34217)
- 2016(19066)
- 2015(21391)
- 2014(21557)
- 2013(21387)
- 2012(19632)
- 2011(17680)
- 2010(17546)
- 2009(15521)
- 2008(14825)
- 2007(12816)
- 2006(11118)
- 2005(9513)
- 学科
- 济(71418)
- 经济(71348)
- 管理(54517)
- 业(48236)
- 企(38897)
- 企业(38897)
- 方法(33551)
- 数学(28962)
- 数学方法(28618)
- 农(21328)
- 学(20783)
- 环境(19375)
- 地方(17704)
- 中国(17580)
- 财(16193)
- 业经(15965)
- 农业(14549)
- 和(13932)
- 划(12634)
- 理论(12007)
- 贸(11734)
- 贸易(11728)
- 技术(11374)
- 易(11343)
- 制(11158)
- 资源(10619)
- 务(10383)
- 财务(10319)
- 生态(10304)
- 财务管理(10302)
- 机构
- 大学(264614)
- 学院(264126)
- 管理(106867)
- 济(96769)
- 经济(94354)
- 理学(93059)
- 理学院(92002)
- 管理学(90255)
- 研究(89915)
- 管理学院(89821)
- 中国(64463)
- 科学(61626)
- 京(57808)
- 农(49818)
- 业大(46917)
- 所(46404)
- 研究所(43112)
- 中心(41289)
- 财(41142)
- 农业(38721)
- 江(38606)
- 北京(36612)
- 范(35809)
- 师范(35421)
- 财经(33629)
- 院(33463)
- 州(31646)
- 经(30510)
- 技术(29516)
- 省(29297)
- 基金
- 项目(192836)
- 科学(149212)
- 研究(137392)
- 基金(137061)
- 家(121334)
- 国家(120349)
- 科学基金(101893)
- 社会(82419)
- 省(78512)
- 社会科(77849)
- 社会科学(77825)
- 基金项目(74619)
- 自然(69478)
- 自然科(67648)
- 自然科学(67630)
- 自然科学基金(66379)
- 划(65370)
- 教育(61785)
- 编号(56279)
- 资助(56232)
- 成果(44037)
- 重点(43443)
- 发(41635)
- 部(40681)
- 创(39408)
- 课题(38882)
- 科研(37452)
- 计划(37224)
- 创新(36787)
- 大学(34710)
共检索到3726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雷 王长庭 王根绪 刘伟 阿的鲁骥
科学评估区域森林碳储量动态、固碳现状及其增汇潜力对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源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青海省第三次(1989-1993年)至第六次(2004-2008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以及不同树种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对青海省近19年来森林碳储量进行了求和估算。结果表明:1青海省森林面积从1989年的246.5×104hm2增加到2008年的355.0×104hm2。2青海省4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从1989年的814.34×104t增加到2008年的1118.26×104t,增加了303.92×104t,年均增加(19a)159.96×104t,年均增长率1.68%,...
关键词:
森林生物量 森林碳储量 固碳现状 青海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新良 曹明奎 李克让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六次森林清查资料,结合森林生物量实测数据,采用分树种、分龄组的生物量—蓄积拟合关系,估算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六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的植被总碳储量分别为3.8488PgC、3.6960PgC、3.759PgC、4.1138PgC、4.6563PgC和5.5064PgC,虽然存在一定的波动现象,但总体增长趋势明显,尤其是80年代以来,植被碳储量净增加1.8104PgC,平均每年以0.0823PgC的速率增加,这表明8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植被一直起着明显的CO2汇的作用。从碳密度的变化看,7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增长了3.001Mgha-1,其中幼龄林与中龄林碳密度分别增长5.2871Mgha-1和0.6022 Mgha-1,而成熟林碳密度却降低了0.7581Mgha-1,可见中国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主要来自于人工林的贡献,而且随着幼龄林、中龄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增长,中国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空间差异显著,森林植被碳库主要集中于东北和西南地区,平均碳密度以西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为大,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这种空间分布规律与人类活动对森林的干扰强度密切相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航 刘康 吴金鸿
基于林业生态功能和青海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森林植被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系统估算与分析青海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研究其近20a碳储量变化并进行现状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省森林碳储量为11 182 642.22t,占同时期全国总碳储量的1.98%,青海省森林生态系统中面积占较大比重的中龄林,其碳储量尚未达到最大,有较大发展空间;(2)青海省近20a天然林类型中碳储量较大的前4种分别是: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桦木(Betula)、杨树(Populus)、云杉(Picea asperata)天然林,表明这几种天然林在青海省森林植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集中分布对...
关键词:
碳储量 碳密度 森林生物量 青海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懿祥 陆元昌 张守攻 白尚斌 刘宪钊
以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概念为出发点,从评价层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剖析森林健康评价的关键技术,综述国内外有关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指标体系不够完善、评价方法有待完善、评价标准主观性强、评价结果不准确等。今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重点应着重于理论探索和方法完善方面,从研究健康机制入手,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改进评价的手段、方法和技术,确立不同区域主要森林类型的健康标准,为调控不健康的森林、保持森林健康状态、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海清 罗碧珍 罗斯生 魏书精 王振师 李小川 刘菲
森林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林火干扰作为非连续的生态因子,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驱动因子,可显著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养分循环和能量传递,引起森林碳库和碳分配格局的变化,进而影响森林演替进程及固碳能力。本文阐述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影响的国内外研究方法进展,重点论述林火干扰导致的直接碳损失以及通过森林净初级生产力和土壤呼吸的改变间接影响森林碳循环和碳平衡;并分别阐明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库、凋落物碳库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林火干扰通过直接改变植被覆盖度进而影响植被碳库和营养元素周转,最终影响植被的碳固定及碳从植被向土壤的转移,导致不同碳库之间的重新分配。通过探讨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对林火干扰的响应,揭示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库循环的间接且长期影响的机制;在林火干扰对生态系统凋落物碳库的影响方面,主要探讨林火干扰后凋落物生产量在不同林火强度和环境梯度下的变化;在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方面,通常在小尺度范围内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垂直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地形条件的变化,而在相对大的区域尺度下,气候、土壤质地、地形、植被及人类活动和管理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均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空间迁移和形态转化,从而导致不同区域范围的土壤有机碳库分异。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林火干扰对森林碳库影响的定量化研究路径:1)深入开展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循环的影响机制研究; 2)加强"植被-土壤-水-微生物-气候"的系统研究; 3)完善不同时空尺度下林火干扰对森林碳库周转过程的定量化研究; 4)深入探讨林火干扰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元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影响机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娇 胡丹 李智勇
采用能值分析法,对辽宁省九项具有典型代表性森林生态功能价值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辽宁省2010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值总量为1.872×10~(26) sej,能值价值为7.334×10~(13)元;鉴于多样性是历史积累的结果,去除生物多样性后的辽宁省2010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值总量为5.179×10~(23) sej,能值价值为2.031×10~(11)元,约占2010年辽宁省GDP总量1.846×10~(12)元的11%;其中,土壤保育功能价值最大(7.695×10~(10)元),剩余依次为涵养水源价值4.965×10~(10)元、净化空气价值3.884×10~(10)元、生物量增...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清科 陈丽华 张东升 谢春华
为探索森林生态系统树木根系固土力学机制 ,对长江上游贡嘎山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演替阶段主要树种进行了根系抗拉试验 .结果表明 :各树种根系在受拉情况下 ,峨眉冷杉 (Abiesfabri)、冬瓜杨 (Populuspurdomii)根系为典型的弹性断裂 ,而杜鹃根系为脆性断裂 .但各树种根系在断裂或完全拔出之前 ,根系变形量、最大形变率依次均为冬瓜杨 >杜鹃 >峨眉冷杉 .由于各树种根系形态特性及生物学的特性 ,在弹性形变范围内根系的弹性模量并不是一个常量 ,随根径的增加而增加 .根系的抗拉强度与根表面积、根径成正相关 ,即随着树木年龄的增长 ,其固持土壤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由于冬瓜杨、杜鹃根系的...
关键词:
根系 固土作用 贡嘎山 长江上游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祖华 刘红梅 王晓杰 郝俊鹏 关庆伟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回顾与分析了树种选择、施肥、延长轮伐期、间伐和收获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认为目前有关经营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机理研究仍然比较模糊,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秀娟 周涛 何学兆
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地吸收大气中的CO2,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变暖的压力。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NPP的增长强度与碳周转时间。论文通过对遥感监测到的森林生态系统NPP增长趋势进行校正,结合森林样地实测数据得到的碳分配系数与周转时间,建立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周转模型,并模拟了1982~1999年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量及其年际变化。结果表明:1982~1999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碳汇量为0.051 PgCa-1,其中植被的碳汇量为0.034 PgCa-1,凋落物的碳汇量为0.013 PgCa-1,土壤的碳汇量为0.004 PgCa-1;不同森林类型中,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碳汇...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碳汇 碳周转 NPP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永夫
2008年10月28日,由浙江省人事厅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社会发展处优先主题项目"毛竹林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共同资助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计量方法与技术"高级研讨班在浙江林学院举办。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副司长李怒云,浙江省人事厅副厅长傅玮,浙江林学院常务副校长周国模等出席了本次研讨班。此外,来自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省林科院、浙江省农科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林学院以及浙江省各县(市)林业局的近60名代表也参加了研讨班。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向辉 王清春 李瀚 贺永元 陈永国 王文义
该文初步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 ,并应用生态经济学的核算方法 ,对青海省东峡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估 .结果表明 ,东峡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平均每年约为 80 879 76万元 ,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 388 37万元 ,间接使用价值为 80 4 91 39万元 ,间接使用价值远远大于直接使用价值 .在间接使用价值中 ,涵养水源的价值为 378 6 9万元 ,保持土壤减少侵蚀的价值为 713 4 8万元 ,净化服务功能的价值为 79399 2 2万元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樊万选
世界森林生态系统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森林,北方针叶林以及其他有林地。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了规模巨大的损失,表现出非完整性特征,并使森林火灾发生的频数增加,强度加大。目前全球有60%多的森林面积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和影响,工业化国家绝大部分的森林是处于“半自然”状态下,或转变为人工林,发展中国家森林覆盖率下降,从而改变了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关键词:
世界 森林生态系统 概评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尧 张玉钧 张玏 陈瑾妍
文章选取青海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域,在对其生态系统美学价值的评价中,尝试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估相结合,设计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系统的美学价值看作是生态系统对人的一种审美刺激,了解个体对生态系统之美的感受,反映不同个性和文化背景的人的审美差异,选择层次分析法(AHP)对青海省生态系统的美学价值进行定性评价;创新性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通过询问货币化支付意愿,将其转换为货币价值,尝试定量计算出生态系统美学价值。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尧 张玉钧 张玏 陈瑾妍
文章选取青海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域,在对其生态系统美学价值的评价中,尝试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估相结合,设计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系统的美学价值看作是生态系统对人的一种审美刺激,了解个体对生态系统之美的感受,反映不同个性和文化背景的人的审美差异,选择层次分析法(AHP)对青海省生态系统的美学价值进行定性评价;创新性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通过询问货币化支付意愿,将其转换为货币价值,尝试定量计算出生态系统美学价值。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乐勤 许信旺 荣慧芳 曹先河
本文基于LY/T1721—2008评估规范,以2009年为基准年,计算出研究区域生态服务价值为54665.42万元,实物生产价值为5762.23万元,生态服务价值是实物生产价值的9.48倍。依据外部性理论,本文提出生态服务价值的全部为秋浦河流域生态补偿的上限,直接使下游受益的水源涵养及土壤保育价值(21588.39万元)是补偿的下限。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服务价值 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