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36)
- 2023(10191)
- 2022(8369)
- 2021(7592)
- 2020(6485)
- 2019(14536)
- 2018(14295)
- 2017(27369)
- 2016(14835)
- 2015(16317)
- 2014(16354)
- 2013(16542)
- 2012(15158)
- 2011(13569)
- 2010(13886)
- 2009(13271)
- 2008(13473)
- 2007(12207)
- 2006(11248)
- 2005(10012)
- 学科
- 业(82462)
- 济(68615)
- 经济(68528)
- 企(65594)
- 企业(65594)
- 管理(56591)
- 农(45808)
- 农业(30748)
- 业经(28308)
- 方法(26605)
- 财(21849)
- 数学(19087)
- 数学方法(18873)
- 务(16917)
- 财务(16888)
- 财务管理(16875)
- 中国(16015)
- 企业财务(15962)
- 技术(15786)
- 制(14888)
- 地方(14839)
- 策(14547)
- 和(14197)
- 划(13337)
- 理论(12075)
- 体(12005)
- 发(11135)
- 环境(11098)
- 经营(10837)
- 企业经济(10730)
- 机构
- 学院(221596)
- 大学(211037)
- 济(94583)
- 管理(94566)
- 经济(92685)
- 理学(81270)
- 理学院(80559)
- 管理学(79562)
- 管理学院(79170)
- 研究(69284)
- 中国(56971)
- 农(52883)
- 京(44216)
- 科学(42100)
- 财(41203)
- 农业(39968)
- 业大(37852)
- 江(36570)
- 所(34800)
- 中心(33738)
- 财经(32346)
- 研究所(31211)
- 经(29156)
- 经济管理(28575)
- 州(28254)
- 北京(26937)
- 省(26519)
- 范(25965)
- 经济学(25901)
- 师范(25786)
- 基金
- 项目(145231)
- 科学(116213)
- 研究(109595)
- 基金(104633)
- 家(89512)
- 国家(88528)
- 科学基金(78282)
- 社会(71340)
- 社会科(67259)
- 社会科学(67235)
- 省(62341)
- 基金项目(56562)
- 自然(49539)
- 自然科(48245)
- 自然科学(48230)
- 划(48211)
- 自然科学基金(47376)
- 教育(47053)
- 编号(46253)
- 资助(40826)
- 业(35400)
- 成果(34327)
- 发(33500)
- 创(33001)
- 重点(31636)
- 部(31614)
- 农(30202)
- 课题(30030)
- 创新(29984)
- 制(29185)
- 期刊
- 济(118478)
- 经济(118478)
- 研究(59591)
- 农(56168)
- 中国(46783)
- 农业(38164)
- 管理(35631)
- 财(33533)
- 科学(31194)
- 学报(29504)
- 业经(27720)
- 大学(23237)
- 学学(22244)
- 技术(21728)
- 业(20214)
- 融(19863)
- 金融(19863)
- 教育(16076)
- 问题(15918)
- 财经(14940)
- 经济研究(14914)
- 资源(14477)
- 技术经济(14186)
- 农村(14114)
- 村(14114)
- 农业经济(13992)
- 经(12933)
- 世界(11881)
- 现代(11869)
- 经济问题(11527)
共检索到3363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秉荣 胡爱军 陈国茜 张海静 何永清 张成祥
青海高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农牧业气候资源类型也非常丰富。全球变化背景下,青海省呈现降水增多,气温升高、有效积温增加趋势,农牧业气候资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采用青海省1961年-2008年全省54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建立了青海省≥0℃年积温、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空间推算模式,得到青海省500m×500m网格化气候资源要素空间分布结果;结合青海省第二次气候资源区划指标,建立了≥0℃年积温、年降水、7月平均气温三级气候区划指标体系:以≥0℃年积温500℃、1500℃、2000℃、3000℃作为寒冷、寒温、冷温、凉温、暖温一级气候区的阈值;年降水50mm、200mm、400mm、600mm为极干...
关键词:
农牧业气候资源 区划 评价 青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刚 李双元 史琛
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是实现农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对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评价,是促进农牧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以农牧业循环经济为目标,构建4项准则指标和20项具体指标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青海省2008—2017年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通过累计贡献度对青海省主要贡献因子和负贡献因子进行分析,找出青海省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以期为促进青海省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牧业 循环经济 贡献因子 青海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靖 肖运来 常瑞甫 黄蓓
分析了青海农牧业发展现状、特色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战略。青海主要农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具备发展特色农牧业的资源优势、气候特色、品种特色和产业基础;同时青海农牧业发展也面临着生态恶化、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水平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青海农牧业必须走特色之路,坚持生态优先、分类指导,推进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水平,将草原建设、打造河湟长廊、健全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组织、培育品牌作为发展重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海启 王迎春
西北旱区是我国的生态脆弱区、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和边疆地区,实现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科学、高效利用农牧业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西北旱区的农牧业发展潜力,实现生产、生态与生活的"三生共赢",是西北旱区农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在全面分析西北旱区区位条件和农牧业特点的基础上,划定了西北旱区的区域范围;在深入分析西北旱区农牧业自然资源禀赋、农牧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西北旱区农牧业发展潜力;从多个标准出发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和节水措施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压夏扩秋、为牧而种"的结构调整原则...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纪瑞鹏 陈鹏狮 冯锐 张淑杰 武晋雯 张玉书
根据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利用特尔斐法设计了由年太阳总辐射等11个要素组成的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组成的指标体系框架,并逐一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计算单项农业气候资源指数,分别对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的优劣程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计算资源优势度,完成对农业气候资源的综合定量评价。利用辽宁省52个气象台站2006年气象资料和1971—2000年30年气候资料,分别对52个评价单元2006年和常年农业气候资源的优劣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30年平均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区大部分位于环渤海湾沿海一带,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度在0.5...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张小莉 陈文胜 李晓宇 银爽
盛夏的内蒙古巴彦淖尔,骄阳似火,站在新铺的田间机耕道上,一马平川的麦田尽收眼底,金色的麦浪随风而动,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这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结出的硕果。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丰富,自治区成立以来一直将农牧业发展视为重中之重,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民收益。以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为抓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同时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张小莉 陈文胜 李晓宇 银爽
盛夏的内蒙古巴彦淖尔,骄阳似火,站在新铺的田间机耕道上,一马平川的麦田尽收眼底,金色的麦浪随风而动,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这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结出的硕果。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丰富,自治区成立以来一直将农牧业发展视为重中之重,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民收益。以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为抓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同时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芳
该文基于农牧交错带的资源特点、产业特色、地理位置特殊与生态脆弱的区域特征,分析了该区域各种农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的综合效益,以及一体化经营模式创新。结论显示:农牧业"横向一体化"是增加农户收入较优的经营模式,农牧业"纵横一体化"是增收型、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的现代农牧业经营模式,现代农牧业"纵横一体化"创新型模式为:"种养业农户+合作社+公司+专业市场+产业协会"经营模式。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6年1月由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和青海省地方政府共同批准建设。实验室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针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恢复的迫切需求,服务于发展区域经济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解决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环境治理提质、水资源高效利用、农牧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实验室自获批以来,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5项,其中主持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5项,参与国家
关键词:
省部共建 国家重点实验室 三江源 农牧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孟凡艳 孙芳
十二五规划将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对于具有农田与草地交错分布特征的生态脆弱区,如何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资源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农牧交错带种植业与养殖业资源利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所得结论与启示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依低碳经济理念,基于农户效用最大化原则,合理调整农牧业结构,通过构建农牧业产业综合体系,使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农牧业资源与物质产品得以低碳、互补和循环利用,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金志凤 杨忠恩 赵宏波 姚益平 黄敬峰 袁德辉 李波
根据香榧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构建香榧种植综合区划评价体系,提出香榧综合区划指标为3个气候因子、2个地形因子和2个土壤因子,建立区划指标的空间分布模型。应用混合插值法完成区划指标的细网格化。应用加权指数求和法,建立综合区划评估模型。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屏蔽不宜种植地域,把浙江省香榧种植区域划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3个等级。借助GIS技术制作香榧种植精细化的专题区划图,空间精度为100m×100m。综合区划结果可为浙江省香榧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国军 王玉兰 房世波
本文主要讨论了青藏高原最近50年的气温、降水以及其它气候因子变化及对农牧业的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趋势。青藏高原降水量呈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降水量大都集中在夏季,主要降水量分布在东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河谷农区及藏东农林区等,而整个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极其匮乏,降水量与高原的草场类型分布有很好的对应。近几十年来,高原东部和西南部都以增温、增湿为特点有利于牧草生产,而柴达木盆地西侧以及祁连山地区略有变干趋势对牧草生产不利。多年冻土呈现区域性退化状态,高原湿地也呈现退化趋势,气候变化对当地农牧业影响显著,冬季气温升高延长了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玮婕 周秉荣 周华坤 赵彤 石明明 校瑞香
随着气候变化对牧草生长的影响,牧草栽培已成为当前较为关注的话题之一,阐释气候、土壤和海拔对乡土牧草生长的影响,可为今后牧草栽培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是较适宜青海省种植的优良牧草,本研究利用MaxEnt模型对当前气候条件下4种乡土牧草在青海省范围内的潜在分布及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MaxEnt模型对当前气候条件下4种乡土牧草的适生区预测均具有极高的准确度;当前气候条件下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冰草的地理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集中分布在青海省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区,而驼绒藜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南部边缘及青海湖流域南部地区。影响青海省4种乡土牧草适生范围的环境变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差异,对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冰草影响较大的是地面向下短波辐射、海拔和近地面气温,而对驼绒藜影响较大的环境变量分别是降水量、海拔和近地面气温。本研究对了解青海省多种乡土牧草的地理分布格局及生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以期为开展牧草栽培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壮壮
二十世纪以来,学界对辽金时期农牧业的研究涌现出了丰富的成果,涉及农牧业发展的动因、发展脉络、管理政策、区域农业开发、农业生产工具、土地制度、赋税制度、耕作制度、农牧关系、自然灾害、屯田水利等诸多方面。这些成果为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薄弱环节,如辽金时期农牧思想史、粮食生产、农业环境的利用与技术选择等方面的研究涉及甚少,再如对草原地带民族农牧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演进之间的相互关系亦缺乏深入研究。
关键词:
辽 金 农业 畜牧业 研究综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颜亮东 伏洋 李凤霞 周秉荣
选用最热月(7月)和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作为划分气候大区的一级指标,最冷月的温度指标可分为冬冷(-20℃~-5℃)和冬寒(≤-20℃)两种类型,最热月的温度指标可分为夏热(≥20℃)、温(15℃~20℃)及夏凉(5℃~15℃)3种类型。根据青海青海省温度出现的范围,把青海省划分为冷凉和冷温2个气候大区;再以年≥0℃的积温、年干燥度(年最大可能蒸散量(E)与年降水量(R)的比值)作为二级指标,并结合各地区的自然景观又划分为11个气候区,得出气候类型分区图。为合理地利用这种青藏高原特色的气候资源,针对各气候类型区的地理条件、自然灾害和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评价了各气候分区适宜从事的农、牧业生产活...
关键词:
冷凉气候 分区 开发利用 对策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