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67)
2023(10561)
2022(8613)
2021(7793)
2020(6257)
2019(13921)
2018(13241)
2017(25461)
2016(13845)
2015(14747)
2014(14273)
2013(14268)
2012(13066)
2011(11781)
2010(11609)
2009(10567)
2008(10049)
2007(8995)
2006(7990)
2005(6574)
作者
(40761)
(35103)
(34276)
(32571)
(21451)
(17028)
(15094)
(13734)
(13093)
(12024)
(11841)
(11386)
(10808)
(10702)
(10639)
(10606)
(10357)
(10026)
(9978)
(9542)
(8958)
(8337)
(8265)
(8079)
(8032)
(7639)
(7556)
(7402)
(6972)
(6949)
学科
(62456)
经济(62393)
(50187)
(43103)
农业(33361)
管理(30203)
方法(22867)
数学(21397)
数学方法(21288)
(20385)
企业(20385)
业经(19198)
中国(16800)
地方(16426)
(15213)
农业经济(12710)
收入(12007)
(11839)
(11477)
贸易(11474)
(11157)
(11058)
(10449)
发展(9851)
(9848)
(9727)
农村(9706)
环境(9691)
技术(8798)
土地(8473)
机构
学院(197760)
大学(190522)
(86634)
经济(85116)
管理(74696)
研究(67861)
理学(66695)
理学院(65947)
管理学(64877)
管理学院(64554)
(62814)
中国(50383)
农业(48256)
科学(44273)
业大(41763)
(37386)
(34656)
(34491)
中心(32531)
研究所(32000)
农业大学(30741)
(29672)
财经(28019)
经济学(26689)
(26452)
(25840)
(25119)
师范(24799)
经济学院(24679)
经济管理(24432)
基金
项目(145463)
科学(115152)
基金(107439)
研究(101722)
(95973)
国家(95050)
科学基金(81115)
社会(69445)
社会科(65584)
社会科学(65567)
(60622)
基金项目(59045)
自然(52128)
自然科(50959)
自然科学(50939)
自然科学基金(50025)
(48210)
教育(43251)
资助(40551)
编号(39538)
(35933)
(33377)
重点(32228)
(31595)
(30612)
国家社会(29675)
创新(28574)
成果(28553)
(28268)
科研(27925)
期刊
(97334)
经济(97334)
(68661)
研究(50877)
农业(46542)
学报(38440)
中国(37589)
科学(34319)
大学(29253)
学学(28716)
业经(24715)
(22408)
(20985)
管理(19601)
(18455)
金融(18455)
农业经济(15055)
问题(15044)
农村(14528)
(14528)
经济研究(13656)
(13367)
财经(12701)
技术(12648)
业大(12631)
资源(11596)
农业大学(11431)
世界(11211)
(10901)
经济问题(10777)
共检索到2767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高福鑫  赵玲  赵海荣  
乡村非农就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准确把握青海省乡村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本文基于2013—2020年青海省43个县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了青海省乡村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青海省乡村非农就业率及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乡村非农就业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就业居民受教育程度、农业机械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能够提高农民收入,而农业发展水平则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世强  时慧娜  
以省域为研究单元,结合东中西地区,利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集中化指数指标及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1993年以来,中国乡村从业人员就业结构和演化及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指出:乡村从业人员在各行业的集中程度不同,工业和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从业人员集中度较高的省份多位于东部,农林牧渔业则多位于中西部;乡村工业从业人员在省域尺度的分布最不均衡且呈扩大态势,农林牧渔业则最均衡;东中西地区乡村从业人员就业结构具有路径依赖性;乡村工业从业人员所占份额一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变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近年来也表现出较强态势。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伟  
基于2007—2020年全国24个省1451个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倍差法,考察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政策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示范政策对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且这种作用因当地财政收入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特色产品种类等存在差异。此外,示范政策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更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进一步地,从县域层面作用机制来看,示范政策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通过涓滴效应促进农民增收;从企业层面作用机制来看,示范政策促使涉农企业集聚、工商资本下乡以及涉农企业营收增加,进而促进农民增收;从农民层面作用机制来看,示范政策提高了农民非农就业水平、农业技术采用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农民收入增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杜雨芳   韩蕾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农民增收已不再只是单一的经济数量规模增长,而是以产业结构优化、收入渠道拓展、收入动力发展等实现农民高质量持续增收,构建农业质量效益型增长模式。农民收入质量提高将表现为收入充足性的显著增强、收入结构性的有效改善、收入成长性的持续维系和收入知识性的不断强化。数字乡村建设不仅可以推动农村新型数字化产业发展,拓展农民收入渠道,还可通过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工具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嵌入而改善生产力与生产工具,提高农民收入质量。未来应从战略层面提高对农民收入质量的重视,从路径方式等层面多维度改善农民收入质量,并从价值溢出层面加速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与共享。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管永昊  吴佳敏  贺伊琦  
本文以研究农民增收为主题,以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工业企业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基于2007—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究了不同工业企业创新类型与非农就业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工业企业创新对农民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一般情况下,工艺创新对农村劳动力扩张效应大于劳动力替代效应,因此,能够通过非农就业间接影响农民收入;产品创新对农村劳动力替代效应大于劳动力扩张效应,虽也能促进农民增收,但并不是通过增加非农就业实现的。考虑地区异质性,东部经济相对发达,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均能通过增加非农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在中西部地区,工艺创新能通过促进非农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但产品创新既不能增加非农就业,也不能显著促进农民增收。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秉镰  赵晶晶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我国2004年和2008年省域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民收入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采用OLS回归高估了城市化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空间滞后模型回归结果显示2004年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并且产业较为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这对农民收入产生了阻碍。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同时国家不断加强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对农民收入的阻碍作用已经不显著。与此同时,研究发现城市化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具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苏红键  
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乡村振兴数据库(2020年)305个村庄数据,分析了样本村庄的总体和分类特征,结合统计描述和计量检验分析了村庄特征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村庄表现出显著的收入差异,东部地区村庄、平原与丘陵村庄、隶属省会城市的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更高;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越高、耕地流转率和流转价格越高的村庄农民收入水平越高;此外,农村电商的发展、村书记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正相关。收入水平越低的村庄外出务工比重越高。藉此,对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粮食主产区村庄提出多元化的乡村振兴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景春  
近几年来 ,农民收入处于徘徊状态 ,城乡收入差距也不见明显缩小。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实证分析农民进城的就业壁垒对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 ,农产品与农村工业品的相对价格 (即贸易条件 )既增加了农民收入 ,也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非农业部门的增长虽然增加了农民收入 ,但由于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进行了限制 ,却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农民进城的就业壁垒既降低了农民收入 ,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对城市居民的补贴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杜会永  王德章  冉庆国  蔡宁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企业效益、提高农业竞争力以及保障食品安全等的要求,土地流转既有内在改革的动力又有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外在压力,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健全农地流转市场、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意义重大。黑龙江是农业大省,但是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如何发挥好土地流转对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提质以及食品安全等的作用,是助力黑龙江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就需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推进农地流转,实现农地占补平衡;需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管,既不损害农民的长期利益,也要保障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土地流转市场运行顺畅。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肖龙铎  张兵  
本文基于微观视角分析了金融可得性通过影响非农就业来影响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然后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一个地区金融可得性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当地农村家庭的非农就业水平,在控制了变量的内生性之后,金融可得性每提高1%,农村家庭的非农就业水平将提升1.74%;同时,一个地区的金融可得性对当地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正向影响大部分可归因于金融可得性提高带来的家庭非农就业水平的提升,即金融可得性可通过影响农村家庭非农就业,进而影响农民收入。进一步考察金融可得性对不同财富水平农村家庭影响的异质性发现,金融可得性通过非农就业渠道的增收效应在财富较少的农村家庭中更加明显。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肖龙铎  张兵  
本文基于微观视角分析了金融可得性通过影响非农就业来影响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然后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一个地区金融可得性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当地农村家庭的非农就业水平,在控制了变量的内生性之后,金融可得性每提高1%,农村家庭的非农就业水平将提升1.74%;同时,一个地区的金融可得性对当地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正向影响大部分可归因于金融可得性提高带来的家庭非农就业水平的提升,即金融可得性可通过影响农村家庭非农就业,进而影响农民收入。进一步考察金融可得性对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钟甫宁  何军  
本文详尽分析了农民务农收入变化规律并评价了主要农业政策的可能影响,通过计算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内需要转移出大量农业劳动力,进而认为在公共政策层面上提高农民务农劳动收入的关键是扩大和统一劳动力市场,最终目标是大规模转移农业劳动力。为此,政府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逐步消除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增加对农村教育支出的比重,加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为农民抓住和创造就业机会提供现实可能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岳华   韩彩霞   王海燕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教育深化引致的人力资本效应为农民收入提高提供了有效路径。本文利用2005-202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从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两方面探究了乡村教育深化、人力资本提升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发现,乡村教育深化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显著提高了农民收入,这一结论在多重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保持成立。本文从多维角度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教育深化对农民收入的促进效应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就性别差异而言,相较于女性群体,这一促进效应在男性群体中相对较大;从不同教育层次来看,初等和中等教育深化对农民收入的正向影响更明显。本研究从乡村教育深化视角,为我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旺妮  张榆琴  李学坤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的空间效应,并进行了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民收入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的增收效果最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财政支农水平能够促进农民增收,而农业受灾害的上升、农业信贷的不合理分配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会阻碍农增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荣华  向银  张学兵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对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影响特别突出。因为当地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程度不同,所以他们对自身经济收入影响因素的感知也就不同。本文运用IPA分析法,分别从乡村旅游影响当地农民增收的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着手,进一步地明确乡村旅游对农民增收影响的因素,并且提出大力扶持乡村旅游的多元化发展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