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10)
- 2023(3873)
- 2022(3172)
- 2021(2979)
- 2020(2524)
- 2019(5328)
- 2018(5059)
- 2017(9542)
- 2016(5267)
- 2015(5443)
- 2014(5220)
- 2013(5028)
- 2012(4832)
- 2011(4272)
- 2010(4364)
- 2009(3872)
- 2008(3892)
- 2007(3342)
- 2006(3042)
- 2005(2826)
- 学科
- 济(20223)
- 经济(20207)
- 管理(14013)
- 业(13727)
- 企(11719)
- 企业(11719)
- 方法(8064)
- 财(7116)
- 数学(7074)
- 数学方法(7010)
- 学(6833)
- 农(6166)
- 制(5741)
- 中国(5459)
- 地方(5255)
- 体(5007)
- 结构(4982)
- 务(4941)
- 财务(4941)
- 财务管理(4934)
- 业经(4876)
- 产业(4845)
- 企业财务(4826)
- 体制(4289)
- 农业(3673)
- 环境(3537)
- 税(3496)
- 税收(3301)
- 收(3259)
- 产业结构(2930)
- 机构
- 大学(73399)
- 学院(72475)
- 研究(28913)
- 济(27110)
- 经济(26531)
- 管理(25550)
- 理学(22349)
- 理学院(22005)
- 管理学(21504)
- 管理学院(21367)
- 中国(21311)
- 科学(19607)
- 京(15438)
- 所(15144)
- 农(14226)
- 研究所(14144)
- 财(13823)
- 中心(12745)
- 业大(12109)
- 院(11560)
- 农业(11201)
- 财经(11019)
- 江(10869)
- 范(10432)
- 师范(10282)
- 经(10095)
- 省(9914)
- 北京(9627)
- 研究院(9424)
- 湖(9259)
- 基金
- 项目(53859)
- 科学(42631)
- 基金(40117)
- 家(37221)
- 国家(36966)
- 研究(36147)
- 科学基金(30740)
- 社会(23205)
- 社会科(21991)
- 社会科学(21982)
- 基金项目(21548)
- 自然(20892)
- 省(20479)
- 自然科(20352)
- 自然科学(20348)
- 自然科学基金(20007)
- 划(17871)
- 教育(16247)
- 资助(15723)
- 重点(13674)
- 编号(13253)
- 部(11856)
- 发(11658)
- 计划(10861)
- 创(10711)
- 科研(10641)
- 成果(10619)
- 创新(10175)
- 国家社会(10086)
- 课题(9869)
共检索到105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登山 石昊 魏殿生 鲁瑞洁 田丽慧 尚媛 王希
采用SPSS软件定量分析青海湖湖东沙地人工治理沙丘风沙流结构中总输沙率与风速、不同高度处的输沙率与风速及不同风速下的输沙率与高度的关系,并比较人工治理沙丘和流动沙丘在风速相同和输沙率相近时的风沙流结构。结果表明:人工治理沙丘上总输沙率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当风速大于11m·s-1时,增加显著;0~2cm高度层输沙率随风速增大变化规律不明显,有一定的偶然性及随机性,2~60cm的29个高度层输沙率随风速增大而变大,但是简单的曲线拟合无法反映其变化规律;2种沙丘输沙率随高度的变化均呈指数规律递减,当风速相等时人工治理沙丘的输沙率较小,当输沙率相近时人工治理沙丘的风速大于流动沙丘且风沙流结构同流动沙丘...
关键词:
风沙流结构 风速 输沙率 青海湖流域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小星
本研究以青海湖东沙化治理区建植5年所形成的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和早熟禾(Poa annua)栽培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以及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探讨了在高寒干旱沙化生态系统中不同草本植物作用下土壤养分和土壤酶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人工治沙植被作用下,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2)早熟禾在青海湖区域治沙过程中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的改良效果显
关键词:
沙化治理 脲酶 过氧化氢酶 有机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陶彬彬 刘丹 管超 哈斯额尔敦
对库布齐沙漠南缘抛物线形沙丘表面气流和输沙率的野外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沙丘表面约90%的风沙输移集中在距沙面0.10 m高度范围内,输沙率随高度递减的形式在沙丘各部位因风速、下垫面状况和坡面形态不同而发生变异。沙丘迎风坡坡脚因出露坚硬、含砾石地表,颗粒跃移高度大,风沙流上层相对输沙率大;迎风坡沙粒沿坡向上运动,颗粒跃移高度减小,风沙流中近地表相对输沙率大;沙丘背风坡沙粒沿坡向下运动,加之来自丘顶变型跃移物质的影响,风沙流上层相对输沙率较大;脊线受迎风坡各个断面地形差异的影响,各观测点间风沙流结构差异显著。风沙流结构在迎风坡和丘顶均遵循指数递减规律(Q=aexp(-z/b)),其中,指数函数拟合中系数a与输沙率具有良好的幂函数关系,随风速增加而增加,但二者关系较弱;b与二者无相关性。背风坡风沙流结构具有明显的分段现象,以0.10 m高度为界,下层符合指数函数,上层符合幂函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清雪 朱雅娟 贾志清 王永胜 于洋
以青海共和盆地沙丘上12年生的中间锦鸡儿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流动沙丘为对照,探讨在沙丘上建立中间锦鸡儿人工林后,沙丘部位对土壤养分含量以及植物群落的影响。在中间锦鸡儿人工林内沙丘的迎风坡中部、坡顶、背风坡中部和流动沙丘采集土壤样品,深度为0 5,5 10,10 20和20 50 cm。结果表明:与流动沙丘相比,沙丘3个部位中间锦鸡儿人工林0 20 cm的有机质、0 50 cm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得到显著提高。迎风坡中间锦鸡儿人工林0 5 cm深度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0 20 cm深度的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坡顶和背风坡。在沙丘上建立中间锦鸡儿人工林后,草本植物种类、数量和植被盖度增加,迎风坡草本植物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雪华 韩士杰 宗文君 李晓兰 蒋德明
该文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沙丘演替阶段(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的土壤种子库特征.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和种子密度均以一年生植物为主.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土壤种子库密度约为90和364粒/m2,半固定和固定沙丘种子密度显著增加到723和8 880粒/m2.沙丘演替阶段种子密度的时间动态和土壤种子垂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流动半流动沙丘无显著差异(P>0.05),固定半固定沙丘则有显著差异(P≤0.002);固定半固定沙丘的植物种子表现为持久土壤种子库类型Ⅲa,并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种子密度显著下降.沙丘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密度与植物在地上植被中出现的频度具有显著相关性,二者相关系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段金龙 谭利华 杜世松 陈长委 伍永秋
本文通过对西藏错那湖地区基岩、第四纪沉积和风沙堆积的填图和采样,测量其化学元素成分,应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定量化查明风沙沉积的物源组合及其贡献百分比,从而为错那湖地区更科学地进行沙漠化防治提供数据支撑和实践指导。分析结果表明:①使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定量查明了错那湖东侧巴索曲、龙庆南沟和桑曲3个风沙分布区的物质来源,风沙主要来源于湖的东岸和北岸;②错那湖地区风沙的物质来源差异很大,以东岸贡献为主,对3个风沙区的贡献率分别为82.3%、60.4%和10.1%,呈现出自南向北逐渐减小的趋势;③结合青藏铁路分布可知,东岸物源对铁路的威胁最大,北岸物源仅对铁路以东到山坡的狭长区域有一些影响。夏季高温多雨期,巴索曲、龙庆南沟和桑曲3条河流将中上游的冻融、风化形成的细颗粒物质通过流水作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湖滨区域,来年冬春季干燥大风期时,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被大风输送到东侧形成风沙区,基于这一作用机理的认识,认为本地区风沙对铁路的威胁是持续的、长期存在的。因此,在铁路西侧防沙措施的基础上,还应加强铁路东侧的风沙的治理,并在铁路和山坡之间的狭长地带也设置一些防沙设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景波 马淑苗 马延东 魏君平
根据土壤含水量和粒度测定,对青海湖北侧沙柳河镇附近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水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北侧土壤含水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0.6m深度以下土壤含水量严重不足;该区土壤水库蓄水性非常特殊,上部蓄水量多,下部蓄水量少。该区土壤厚度小,土壤水库容量小,蓄水能力小,干旱年易于发生草原退化。沙柳河镇土壤水集中分布在土壤的上部,初步认为这是该区土层冻结期较长和低温导致蒸发作用较弱决定的,这对该区根系较浅的草原植被的生长发育是非常有利的。在近年降水增多条件下,该区土壤水分能够满足草原植被的生长。该区不适于发展乔灌木植被,适合发展根系短、耗水较少的草原植被。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闫巧玲 刘志民 朱教君
该文研究了种子雨在科尔沁沙地西部的固定沙丘系统(包括固定沙丘、过渡带、丘间低地)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固定沙丘系统种子雨密度达到(4 782±894)粒/m2;沿着主风向的方向(即从丘间低地到固定沙丘的方向),种子雨平均密度呈现偏正态的空间格局,而且种子雨密度与地上植物多度之间负相关,但不显著(P>0.05);种子雨密度在每年的10月底达到最大值(6 064±330)粒/m2,到翌年3、5、7月,种子雨密度逐渐递减,并在7月达到最小值(513±48)粒/m2;种子雨密度的年际变化为1.6倍。可见,固定沙丘系统种子雨密度大,季节变异大、波动性强,但是种子雨密度不是固定沙丘系...
关键词:
过渡带 丘间低地 植冠种子库 植被恢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迪强 蒋志刚 王祖望
根据实地考察与有关资料,建立了青海湖环湖地区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系统分类,将青海湖环湖地区生态系统分为湖区及湖周水漫滩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高寒荒漠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青海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空间特征,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代表性、特有性、濒危性、敏感性原则与已经建立的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叠加,进行GAP分析,发现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普氏原羚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最适宜的生境没有包括在保护区内。然后,提出了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分区方案及青海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
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保护,GAP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侯雨乐 胡尧 廖光萍
通过连续6年(2009-2014年)对青海湖南侧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O_2和空气中CO_2的浓度的定点检测试验,研究了该区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点、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植被相同深度CO_2浓度变化规律:高草地CO_2浓度明显高于裸地;高草地的小时平均浓度是裸地的4.74倍,而且茂密高草地的CO_2浓度的变化曲线更加平缓。温度是影响该区土壤CO_2浓度的主要因素。统计学分析表明,青海湖南侧地区CO_2浓度的变化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并且随着全球CO_2浓度的增加,青海湖南侧地区土壤CO_2浓度仍有持续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
江西沟乡,土壤CO2浓度变化 高草地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丽学 吴佳文 滕勇
沙丘前沿区因其特定的下垫面和水文气象条件,降雨径流关系复杂。针对沙丘前沿区水文特性,探索适合区域特点降雨径流预报方法。分别采用新安江模型和模型树方法,对沙丘前沿区逐日降雨径流过程进行试验模拟。结果表明:新安江模型模拟过程与实测过程偏差很大,17年降雨径流过程预报结果均不合格;而模型树方法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预报合格率91%,确定性系数达到0.8,满足水文预报精度要求。对比这两种方法的建模过程及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模型树的数据驱动水文模型具有输入数据要求少、过程简单、维护工作量少等优点,适用性强,精度能够得到保证,可应用于沙丘区前区降雨径流预报,为沙丘前沿区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
沙丘前沿区 降雨径流 预报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邓娇娇 朱文旭 张岩 殷有 周永斌
[目的]为了揭示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对不同人工林的响应特征和响应机制,评估不同人工林对地下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以辽西北风沙区樟子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每个样地采用"S"型布点采样,采集0~10cm表层土壤并进行混合,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FUNGuild软件,获取并分析辽西北风沙区不同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与功能特征,并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能显著增加土壤pH值、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速效磷的含量,降低土壤的C/N。该区人工林土壤优势真菌门类群是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优势真菌属类群为Guehomyces、被孢霉属及青霉菌属。NMDS和heatmap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差异显著,都可划分为两个聚类,其中,樟子松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较大,而杨树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与针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差异较大。土壤pH、速效磷、DOC和C/N是影响土壤真菌多样性和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的主要因子。[结论]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特性及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杨树人工林显著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增加土壤真菌多样性。因此,在辽西北风沙区种植杨树较针叶树能更好地改善土壤。
关键词:
辽西北沙区 人工林 真菌群落 真菌功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树江 杨自辉 王强强 王多泽 王飞 樊宝丽 张逸君 李易珺 安富博
【目的】以青土湖干涸湖底为对象,选择典型风沙区不同下垫面开展风沙流输沙通量观测,分析风沙流输沙通量空间差异性及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以期揭示湖底盐碱沉积物风沙流输沙通量特征,为湖底盐碱化荒漠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青土湖为研究区,利用风沙流流量计测定9种下垫面的风沙流输沙通量并研究其与风速的关系,分析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结果】不同下垫面的地表0~50 cm高度范围内风沙流平均输沙通量表现为湖底滩地>湖底盐爪爪群落>流动白刺灌丛>盐碱沙地梭梭林>荒地盐爪爪群落>半固定白刺灌丛>流动沙地梭梭林>稳定白刺灌丛>固定白刺灌丛;不同下垫面风沙流平均输沙通量均与大于5.0 m·s~(-1)平均风速正相关且符合指数函数关系,但相关性有差异;湖底风沙流颗粒物以细砂粒为主,颗粒物平均粒径最大的为湖底滩地,最小的为荒地盐爪爪群落。【结论】在9种下垫面中,湖底滩地、湖底盐爪爪群落、流动白刺灌丛地表输沙通量较大,是湖底重要的风沙运动区,应积极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控制沙源流动;荒地盐爪爪群落地表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小,在强风作用下更易被吹起,增加空气气溶胶含量,污染大气环境,建议栽植耐盐碱的灌木植物来提高植被盖度,降低地表风速,减少起尘量;其余5种下垫面类型地表植被盖度较高或地表结皮较为稳定,输沙通量较小,可采取封禁保护,让其自然恢复。
关键词:
石羊河 干涸湖底 风沙流 输沙通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韩志立 张雪莲 王梦亭 刘纪元 尹本丰 陶冶 程军回
一年生植物是一类独特的生物类群,在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线性沙丘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沙漠腹地2个相邻沙丘建立一个220 m × 110 m样地,并设置214个5 m × 5 m样方,详细调查了仅有的4种一年生植物多度和相应环境因子,系统分析了不同物种多度在不同坡位和整个沙丘上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主要以聚集状分布在沙丘顶部,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和对节刺(Horaninowia ulicina)多随机分布在坡中和丘间低地。各物种的多度在不同坡位和坡向间均有明显差异,其中沙蓬多度在坡顶最高,刺沙蓬和角果藜在背风坡最集中。半方差分析表明,所有物种均显示出中等的结构变异(34.5%–57.0%);克里格插值分析表明,各物种在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异,但均有明显的斑块化和纵向分布特征。影响不同物种空间分布的因素各异,其中地形是影响沙蓬分布的主要因子,角果藜、刺沙蓬和对节刺的分布主要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多度从流沙区向丘间低地随着土壤养分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三种一年生植物与全氮、全磷、电导率和土壤含水率正相关,而与pH呈负相关,但仅能解释8.89%-9.71%的总变差,更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研究揭示了沙丘上一年生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对荒漠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植物固沙措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玲 施建军 尚占环 史惠兰 陈伟元 更尕陈林 更求巴毛
为探讨环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原适宜的磷肥施用量,2017年在海晏县西海镇轻度退化高寒草原上,选用磷酸二铵,设置0(CK)、120(P_1)、240(P_2)、360(P_3)、480 kg·hm~(–2)(P_4) 5个施肥梯度,以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变化为指标,筛选区域磷肥增施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增施磷酸二铵后草原植物群落中禾本科、莎草科和豆科植物的重要值显著增加(P
关键词:
磷酸二铵 高寒草原 群落特征 生物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