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06)
- 2023(7169)
- 2022(6205)
- 2021(5560)
- 2020(4973)
- 2019(11558)
- 2018(11325)
- 2017(22024)
- 2016(12337)
- 2015(14049)
- 2014(14253)
- 2013(14352)
- 2012(13611)
- 2011(12476)
- 2010(12647)
- 2009(11858)
- 2008(12171)
- 2007(11106)
- 2006(9480)
- 2005(8441)
- 学科
- 济(56136)
- 经济(56078)
- 管理(33379)
- 业(32845)
- 方法(29309)
- 数学(26241)
- 数学方法(25984)
- 企(25693)
- 企业(25693)
- 农(15161)
- 财(13874)
- 学(13278)
- 中国(12845)
- 贸(10961)
- 贸易(10961)
- 地方(10809)
- 易(10619)
- 业经(10535)
- 农业(10055)
- 制(9127)
- 环境(8462)
- 和(8350)
- 务(8327)
- 财务(8311)
- 财务管理(8288)
- 融(8187)
- 金融(8184)
- 银(7981)
- 银行(7946)
- 企业财务(7834)
- 机构
- 大学(193111)
- 学院(190215)
- 济(79258)
- 经济(77681)
- 管理(71283)
- 研究(65705)
- 理学(62182)
- 理学院(61382)
- 管理学(60178)
- 管理学院(59818)
- 中国(47785)
- 科学(43052)
- 京(40407)
- 农(37342)
- 财(35643)
- 所(34977)
- 研究所(32296)
- 业大(31203)
- 中心(30110)
- 农业(29920)
- 财经(29204)
- 江(28644)
- 经(26480)
- 范(25924)
- 师范(25643)
- 经济学(25561)
- 北京(25022)
- 经济学院(23526)
- 院(22931)
- 州(22280)
- 基金
- 项目(128996)
- 科学(101145)
- 基金(94872)
- 研究(89634)
- 家(84275)
- 国家(83650)
- 科学基金(70341)
- 社会(57170)
- 社会科(54255)
- 社会科学(54235)
- 基金项目(50916)
- 省(49975)
- 自然(46697)
- 自然科(45622)
- 自然科学(45602)
- 自然科学基金(44806)
- 划(43049)
- 教育(41569)
- 资助(39004)
- 编号(35139)
- 重点(29693)
- 部(29279)
- 成果(28646)
- 发(27588)
- 创(26333)
- 科研(25555)
- 计划(24918)
- 创新(24777)
- 教育部(24616)
- 课题(24391)
共检索到2680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建光,李保国,卢琦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共和盆地,本文依据三个主要气象站(茶卡、恰卜恰和贵南)及18个临时气象站的长短期气象资料和共和县(恰卜恰站)的土壤水分资料,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数字高程模型和Penman-Monteith公式,对共和盆地的年均温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和盆地的年均温序列是非平稳的,存在线性增长趋势;依据年均温的线性模型,茶卡、恰卜恰和贵南的气温平均每年分别升高0.0247、0.0422和0.0272℃;共和盆地的两大沙地(沙珠玉-塔拉滩和木格滩)处于气温高值区(1.0-4.0℃和1.0-2.9℃),而且气温的空间分布与年潜在蒸散的空间分布是显著的正相关;由于气温升高,盆地内水汽压饱和差和潜在蒸散增大,表层土壤水分减少,因此共和盆地的气候会逐渐趋于干燥;但研究期内气温升高的效应比较小,所以短期内(尤其是研究期内)共和盆地的荒漠化加剧问题有待进一步分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建光 李保国 卢琦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共和盆地,依据3个主要气象站(包括20多个临时气象、水文站)长、短期气象资料和2个水文站(沙珠玉和拉曲)的径流数据,以及共和县(恰卜恰站)的土壤水分资料,利用时间序列、数字高程模型(DEM)和趋势面分析等方法,结合封育和未封育草地地上生物量和牧场载畜量的调查,该文对共和盆地水分时空分布和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和盆地的年降雨量序列是平稳的,没有周期;而且进一步依据年降雨量与年蒸散发、径流和土壤水分等的相关分析,研究期内共和盆地的气候干燥和荒漠化不是由于降雨量减少直接造成;依据年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共和盆地的两个沙带(沙珠玉-塔拉滩和木格滩)的年降雨量分别为250mm...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雨 DEM 荒漠化 共和盆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建光 李保国 卢琦
基于DEM构建了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的模型,并且进一步构建了基于作物水分耗散和放牧因子校正的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共和盆地草地的光温生产潜力15·3t/hm2,光温生产潜力约为光合生产潜力的53%,而且在山区约为44%,滩地约为54%,河谷约为58%,所以在共和盆地温度应当是限制牧草生产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并且在山区温度对牧草的生产能力的影响较大;②共和盆地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约6·6t/hm2,气候生产潜力是光温生产潜力的43%,是光合生产潜力的23%;而且河谷、滩地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分别约为光温生产潜力的34%和41%,山地约为69%,水分对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影...
关键词:
DEM 青海共和盆地 草地生产力 放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杰 潘晓玲
绿洲是西部干旱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绿洲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一直是干旱区生态与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以位于新疆焉耆盆地库鲁克塔格山北麓、博斯腾湖南畔的库鲁克绿洲为案例,利用4期1973年~2005年期间的遥感影像数据,在斑块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完整回溯了库鲁克绿洲早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时空格局动态过程。通过空间分析表明,库鲁克绿洲发展演变过程和格局呈现出景观镶嵌斑块的"散布、扩展和融合"循环往复的节律性动态过程特征,不同斑块的规模由子斑块扩散速率、边缘扩展、斑块边界接触和融合过程决定。斑块镶嵌格局的时空节律变化导致了聚集斑块的等级镶嵌结构和动态格局。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干旱区绿洲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新明 陆建飞 刘志刚 孙敦立
南阳盆地棉田种植结构优化模式的效应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马新明,陆建飞,刘志刚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孙敦立提高棉花生产的经济效应,可以从政策、技术和经济多方位进行,合理调整种植制度、优化棉田种植结构是一个重要方面。为此作者于1992~1993年进行了棉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尹书乐 王学全
共和盆地高寒沙区植被恢复区4种典型人工灌木林是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沙柳salix psammophila,乌柳salix Cheilophila。选取林龄相近的4种人工灌木林,对群落及林下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相关的环境因子进行调查,揭示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及环境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人工林类型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较为明显,各人工林类型林下草本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物种丰富度指数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均为沙棘>柠条>沙柳>乌柳,而优势度指数与前者相反。不同林地表层土壤粒径组成差异明显,但细砂粒所占比例较大。试验样地均为碱性土壤,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傅小城 王芳 王浩 段水强
根据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观测站点1960年-2009年共5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及降水量资料,综合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气象统计分析方法对柴达木盆地气温及降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0年里,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明显的升温过程,且增温幅度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总的升温幅度在0.5℃/10a左右,远大于同期全球的升温幅度;柴达木盆地降水也略有上升,变化幅度6.2mm/10a左右。从空间分布上看,柴达木盆地气温增幅从东到西逐渐增高,而降水倾向率则逐渐减小。季节分布上,盆地内冬季的气温升温幅度最为明显,增温幅度达0.72℃/10a左右,降水倾向率则夏...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水资源 趋势分析 柴达木盆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学全 卢琦
虚拟水是指通过贸易方式从富水地区购买水密集产品(尤其是粮食)来获得本地水和粮食安全,将解决水短缺的途经扩展到社会经济系统。根据虚拟水概念,计算所得的2000年共和盆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年净消费的虚拟水分别为878.43、1105.61m3,全社会全年消费的虚拟水数量和实际生产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分别为19633.61×104、33073.57×104m3,分别是共和盆地水资源统计利用量21907.5×104m3的0.9、1.5倍多。虚拟水为共和盆地荒漠化防治与水资源保障提供了水管理措施。
关键词:
共和盆地 虚拟水 荒漠化 水管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曹永旺 延军平
利用四川盆地21个站点1961-2012年气象资料,应用Thomthwaite Memorial模型、EOF等数理方法对该区近52a气温、降水和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四川盆地的气温倾向率为0.095℃/10 a,降水倾向率为-21.461 mm/10 a,"暖干化"是该区主要的气候变化特征,气候生产力以-4.91 kg/(hm2·10 a)的速率减少。2)四川盆地年均气温自南向北递减,气候倾向率中间低、两侧高;年降水量则中间低、两侧高;植物气候生产潜力除东北部的万源、达县、奉节外,其余地区均呈减少趋势。3)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分别计算气候生产力可知,"暖湿型"气候环境对该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凤臣 杨晓阳
本文基于沙产业的内涵和柴达木盆地的具体情况分析,阐述了在柴达木盆地发展沙产业的必要性及其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旅游效应的可观性,确定了柴达木盆地发展沙产业的方向及相应措施。
关键词:
沙产业 柴达木盆地 青海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于洋 贾志清 刘艳书 刘海涛 李清雪 魏登贤
对高寒沙地青海共和盆地植被恢复区不同类型样地下不同植物群落进行全面监测,综合分析了该地区主要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结果表明:(1)在不同生活型中,物种多样性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这与群落中各层次的物种组成情况相同;(2)植被恢复区内,同一群落类型间生态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所呈现出的趋势基本一致,而在不同群落间各指数存在很大差异;(3)在不同的时间序列上,随时间推移,群落逐渐趋于稳定,植被恢复区内不同恢复年限沙丘锦鸡儿群落与丘间地乌柳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递增的变化过程,而优势度指数随恢复年代的变化则呈递减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在保护物种多样...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丽颖 贾志清 朱雅娟 李虹 杨德福 魏登贤 赵雪彬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共和盆地不同林龄(5、9、25 a)乌柳枝条木质部和土壤各层水分的δD值、δ18O值,分析它们是否随林龄变化而选择性地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并通过测定不同林龄乌柳叶片的δ13C值,分析比较它们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5 a乌柳主要利用源自降雨的10~50 cm深处的浅层土壤水分,9 a乌柳主要利用降雨补充的20 cm和地下水补充的30~50、150 cm深处的土壤水分,25 a乌柳主要利用降雨补充的10~20cm和地下水补充的50 cm深处的土壤水分。3个林龄乌柳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5 a乌柳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9 a和25 a乌柳,9 a和25 a乌柳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林 申红艳 李红梅 肖建设
利用1961—2013年柴达木盆地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和高原季风、西风环流等相关大气环流及植被覆盖数据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时空规律,揭示了其区域气候变化显著性的成因。研究表明:近53 a来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呈显著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达0.48℃/10 a,增幅明显高于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和全球平均水平;滞后于变暖,柴达木盆地气候趋于明显变湿,其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呈增多趋势,达到95%以上信度的显著性水平;气候暖湿化具有明显的经向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变暖显著的区域气候变湿相对不甚明显,反之亦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太阳辐射减小、高原季风趋于强劲、西风环流略弱和盆地植被覆盖恢复并具有明...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霞 崔霞 何晓菲 姜澜 徐睿
水源涵养是柴达木盆地生态服务的主导功能之一,对维护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柴达木盆地土地利用、气象、土壤、地形等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对盆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计算水源涵养功能的冷热点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草地是柴达木盆地的主要的植被类型,占盆地总面积的30.00%,主要分布在山区地带,1980–2018年草地面积呈增加趋势。2) 1980–2018年柴达木盆地平均年产水量和水源涵养总量分别为32.17×10~8和12.17×10~8 m~3,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显著,空间上由四周山区向盆地中心递减,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空间分布比较一致,海拔3 500 m以上的山地水源涵养量约为柴达木盆地总水源涵养量的91.39%,草地是柴达木盆地主要的水源涵养植被,其水源涵养总量占盆地总水源涵养量的95%。柴达木盆地水源涵养量从1980–2018年呈逐年增长趋势,高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是柴达木盆地水源涵养量提升的主导因素。3)柴达木盆地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盆地东部、东南部及南部山区,占柴达木盆地总面积的10.93%,该区域降水丰富,主要分布着中高覆盖度草地,植被覆盖度高,持水能力较强,水源涵养功能强。冷点区域分布于研究区北部、中部及西北部,植被稀疏且降水量少,蒸散量高,水源涵养功能低。本研究明确了柴达木盆地水源涵养的重点区域和草地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性,可为制定盆地草地生态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鹏 孙奎 王祖善 石长宏 张敏欣
文章调查收集了青海共和盆地"三滩"沙化土地近20年来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目前面临的困难,提出了6条发展建议,供有关各方参考。
关键词:
三滩沙地 生态保护修复 发展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