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67)
2023(4609)
2022(4176)
2021(3974)
2020(3231)
2019(7335)
2018(7191)
2017(13275)
2016(7485)
2015(8316)
2014(8146)
2013(7997)
2012(7670)
2011(7053)
2010(7278)
2009(6738)
2008(6734)
2007(5927)
2006(5322)
2005(4694)
作者
(24825)
(21262)
(21085)
(19806)
(13378)
(10479)
(9366)
(8428)
(8003)
(7600)
(7416)
(7150)
(6942)
(6837)
(6661)
(6440)
(6434)
(6131)
(6002)
(5996)
(5603)
(5513)
(5108)
(4795)
(4773)
(4714)
(4623)
(4484)
(4441)
(4311)
学科
(29778)
经济(29749)
管理(20795)
(16811)
(13943)
企业(13943)
方法(13585)
数学(11634)
数学方法(11469)
环境(10438)
(9890)
地方(7597)
中国(7201)
(7182)
(6782)
(6534)
教育(6016)
(5703)
业经(5486)
(5042)
理论(5008)
(4877)
贸易(4876)
研究(4710)
规划(4665)
资源(4636)
(4625)
农业(4624)
环境规划(4480)
地方经济(4344)
机构
大学(116764)
学院(112589)
研究(45920)
(40599)
经济(39438)
管理(38690)
理学(33967)
理学院(33323)
管理学(32323)
管理学院(32154)
科学(31769)
中国(29824)
(26114)
(24866)
(24480)
研究所(23205)
业大(20676)
农业(19485)
中心(18623)
(18257)
师范(18076)
(17927)
(17349)
(17191)
北京(16414)
师范大学(15091)
(14821)
财经(14712)
科学院(14095)
(13684)
基金
项目(81338)
科学(63835)
基金(60092)
(55658)
国家(55279)
研究(53094)
科学基金(45891)
社会(33496)
基金项目(32667)
自然(32584)
自然科(31808)
自然科学(31793)
(31764)
社会科(31726)
社会科学(31712)
自然科学基金(31218)
(27728)
教育(24790)
资助(24012)
编号(19410)
重点(19347)
(17440)
(17245)
计划(16980)
(16415)
科研(16144)
成果(15651)
创新(15455)
科技(15027)
课题(14763)
期刊
(45922)
经济(45922)
研究(32970)
学报(24862)
中国(23914)
科学(22393)
(21124)
大学(17444)
学学(16526)
农业(14609)
教育(13702)
(12647)
管理(12546)
(8357)
资源(7918)
技术(7162)
(6955)
财经(6955)
业大(6943)
(6735)
林业(6560)
经济研究(6502)
业经(6413)
问题(6314)
(6097)
金融(6097)
(5939)
科技(5790)
农业大学(5524)
统计(5156)
共检索到1636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阳  田呈明  才让旦周  李周园  李涛  胡岳  李积润  
以青海省仙米林区受矮槲寄生侵染的云杉林为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班进行样带调查,统计分析发病率后,发现云杉矮槲寄生在小班内从下坡至顶坡危害逐渐加强。按矮槲寄生病级(DMR)分级系统统计样带内所有寄主病级,从柱状图中分析发现,云杉矮槲寄生优先分布于寄主下层树冠,而后不断向上扩展。在整个仙米林区设置标准样地40块,采用Canoco 4.5软件对标准地内病情指数、寄主平均胸径、寄主平均树高、林分类型、混交度、草本盖度、苔藓厚度等响应变量,以及郁闭度、坡度、坡位、海拔等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RDA),发现郁闭度、坡度、坡位、海拔和林分组成是影响云杉矮槲寄生在林间发生的主要因子,其中郁闭度与矮槲寄生的病情...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超  陈磊  田呈明  李涛  汪荣  杨启青  
云杉矮槲寄生(Arceuthobium sichuAnense)是一种寄生性种子植物,主要寄生于云杉属植物,近年来对我国"三江源"地区的云杉天然林和次生林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利用GArP和mAxent生态位模型,基于已报道的云杉矮槲寄生分布点的数据,对其在中国的分布区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采用roc曲线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结果表明:GArP模型预测的分布范围较广,mAxent内部层次更细致,为得到最佳结果,将2个模型的预测结果赋予一定的权重(4∶1)从而获得最佳结果;roc曲线评价结果表明,GArP-mAxent模型的Auc值为0.937,达到了极高的精度。通过该模型预测可见,云杉矮槲寄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夏博  田呈明  骆有庆  赵丰钰  马建海  王国仓  韩富忠  
云杉矮槲寄生是严重危害三江源地区天然云杉林的多年生寄生性种子植物。对云杉矮槲寄生开花动态的定点监测结果表明:云杉矮槲寄生花期持续40天以上,单株花序寿命约为15天;雌花在花期结束后6~8天后开始坐果,幼果初期无果梗,浅绿色,直径约为1~1.3mm;果实成熟后期,果梗逐渐伸长至1~1.5mm,颜色转为深绿色。4种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类药剂[40%乙烯利水剂,50%国光丁酰肼可溶性粉剂,20%国光萘乙酸粉剂(NAA)和90.8%脱落酸(ABA)]对云杉矮槲寄生花芽的药剂防治试验发现:1∶400的40%乙烯利水剂为防除效果最佳,可达100%,且未对云杉植株产生不良药害反应。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丽琼  黄华国  梁大双  张晓丽  
为掌握青海云杉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大面积遥感定量反演青海云杉结构提供关键参数,以及为青海云杉种群保护和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根据甘肃大野口1hm2青海云杉林大样地的调查结果,首次应用点格局方法开展青海云杉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区内树木分龄级计算,得到不同龄级的树木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首先,应用Weibull分布对样地内青海云杉的胸径分布进行拟合;然后分别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和聚集指标测定法,对样地内各龄级的树木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最后应用纽曼A型分布对研究区内的青海云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胸径分布基本符合Weibull分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维俊  王顺利  孟好军  马剑  牛赟  
森林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是生态恢复和生态水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将祁连山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分布区划分为4个海拔区段,并在不同区段内设置样地进行调查,分析青海云杉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种群垂直结构表明,不同海拔区段乔木层中层木均最多,海拔2 900~3 100 m和3 100~3 300 m上层木居中,海拔2 700~2 800 m下层木居中。种群径级结构表明,小树和中树所占总体比例均达到76.3%以上,大树个体较少,青海云杉种群更新较好,处于恢复阶段。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表明,海拔2 700~2 800 m、2 900~3 100 m和3 100~3 300 m的青海云杉种群呈聚集分布格局,海拔2 800~2 900 m的青海云杉种群呈泊松分布格局,2种分布格局可能分别受制于气候因子和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梦婷  王振锡  王雅佩  李擎  师玉霞  
[目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划分新疆天山云杉林群落类型,定量分析天山云杉林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及采伐干扰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新疆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森林资源恢复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疆典型天山云杉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方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法(TWINSPAN)对天山云杉林群落进行群落划分,采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对其群落类型进行排序,定量分析森林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和采伐干扰因子的关系。[结果](1)TWINSPAN将47个森林群落调查样方划分为14个群落类型;(2)RDA排序结果表明海拔、坡度环境因子及森林采伐干扰因子是影响天山云杉群落格局的主要环境因素;(3)因子分离显示出环境变量对森林群落格局解释率达33.9%,采伐强度对森林群落格局解释率占5%,两者共同解释率为17.9%,未解释的部分占43.2%。未能解释的部分主要包括群落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他干扰等因素造成。[结论]新疆典型天山云杉林林区新疆农业大学实习林场有14个森林群落类型,其分布格局受环境因子和采伐干扰因子的共同控制,并且二者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森林采伐干扰的强弱是新疆天山云杉林可持续经营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思敏  马剑  牛赟  赵维俊  任小凤  冯宜明  马雪娥  赵晶忠  
【目的】探明青海云杉林分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青海云杉林分结构的主导因子,为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的科学经营、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稳定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分布于祁连山排露沟流域的青海云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5个20 m×20 m青海云杉固定样地进行植被因子和环境因子的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法研究了青海云杉林分结构和立地因子分布特征,并采用冗余分析法分析了林分结构与立地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青海云杉径级结构、树高结构、冠长结构和冠幅结构均呈左偏分布状态;径级、高度级、冠长级、冠幅级和多度之间均呈3次多项式关系,径级1~5 cm到21~25 cm、高度级2~4 m到14~16 m、冠长级1~2 m到8~10 m、冠幅级2~4 m到4~6 m的多度分别为93.10%、91.56%、80.23%、83.42%;海拔、坡度分别与胸径、冠长、冠幅的相关性较大;坡向与胸径、冠幅、冠长、林龄相关性较小;20~40 cm土层温度与树高相关性较大,0~10 cm土层温度与郁闭度相关性较大;土壤体积含水量与胸径、冠长和冠幅呈正相关,与树高、郁闭度呈负相关;40~60 cm土层水分含量很好地解释了青海云杉林分结构的变异。【结论】40~60 cm土层水分含量是影响祁连山排露沟典型流域青海云杉林分结构的主要因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青  张媛  陈剑  Sailesh Ranjitkar  沈立新  
基于单数茶树与样方尺度对影响扁枝槲寄生分布的因子进行回归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扁枝槲寄生的平均寄生株率达40%,株高频度分布为生态分布,分支数为左偏正态分布,常分布在树高的1/3~3/4处;扁枝槲寄生的分布对茶树因子的依赖程度高于环境因子。2)基于单株茶树尺度,影响扁枝槲寄生分布的因子大小顺序为:冠幅>地径>树高>枝下高>苔藓/地衣覆盖率。具有较大冠幅、地径≥11 cm、树高≥3.1 m、枝下高在23~55 cm且苔藓覆盖率较高的茶树上寄生较多。3)基于群落样方尺度,影响扁枝槲寄生分布的环境因子大小顺序为:海拔>坡向>郁闭度>坡度。扁枝槲寄生在调查地区主要分布海拔1 420 m以上,山顶或山...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金亚宁  管增艳  石松林  许倩  贾龙玉  曹吉鑫  陈圣宾  李景吉  王国严  彭培好  
【目的】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rubescens人工林面积和蓄积量不断增长,已成为川西地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道孚县川西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活立木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种间关联性差异,以揭示人工林群落动态变化及演替规律。【方法】采用典型样方法设置12块固定样地,测量每株活立木中心位置坐标、胸径、树高和冠幅等,运用点格局分析中的单变量Ripley’s L(t)函数和双变量Ripley’s L12(t)函数分别分析人工林与天然林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群落中树种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1)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人工林群落内川西云杉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而群落物种数逐渐增加;(2)人工林群落中活立木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表现为随机分布,而天然林内活立木空间分布以聚集分布为主;(3)人工林中川西云杉与其他阔叶树种无空间关联性,而天然林群落内主要树种间关联性在小尺度范围上呈不相关,在大尺度上表现为负相关。【结论】经过50 a人工恢复后,川西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在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生态恢复进程较慢。建议采取适当间伐与种植天然林优势树种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改造人工林结构,从而加快人工林向天然林群落演替进程。图3表1参35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宏斌  孟好军  刘建泉  杨逍虎  
运用种群结构、生命表、生存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大河林区旅游干扰对青海云杉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干扰使青海云杉种群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幼苗幼树个体数量减少,种群处于稳定和衰退之间,在目前旅游环境的压力下可能发展为衰退型种群;(2)受旅游干扰的影响,青海云杉种群存活曲线偏离了DeeveyⅡ型曲线,种群的大多数个体基本能实现其平均的生理寿命,在达到平均寿命时几乎同时死亡;(3)旅游干扰使青海云杉种群的期望寿命降低并发生波动;(4)旅游干扰使青海云杉种群数量降低,幼苗幼树通过环境筛时的死亡率降低,消失率和期望寿命增加;径阶达到18 cm以后,种群消失率和期望寿命逐渐降低;(5)受旅游干扰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宏洪  廖金铃  
病虫害影响竹子生长,制约着竹林产业发展。由于植物线虫病害症状比较隐蔽,植物线虫对竹林的影响通常难以评估且容易被忽视。本文对国内外竹子线虫的种类、分布和寄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全世界已报道竹子寄生线虫82种,隶属于4目、12科、29属,其中,国内报道了竹子线虫36种;美国和印度的竹子寄生线虫比较丰富,分别报道了38种和20种。植物线虫对竹子的致病性研究较少,印度报道了植物线虫对竹子造成的损失,美国报道了2种寄生线虫侵染竹子的组织病理学研究。本文对我国竹子寄生线虫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为今后竹子寄生线虫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震  刘萍  丁易  刘黎明  
以新疆西部天山云杉林6hm2永久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天山云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之间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调查样地内天山云杉群落物种组成简单,仅7个物种,区系成分均为温带成分,是以天山云杉为主的单优植物群落。2)样地内天山云杉大树个体数较多,小树和中树个体数较少,不同发育阶段其个体密度大小顺序为:大树>中树>小树,表现为衰退型种群。3)天山云杉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分布格局与研究尺度紧密相关,各发育阶段均以聚集型分布为主;不同尺度下均表现为小树的聚集强度最大,中树次之,大树最小。4)天山云杉种群不同发育阶段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大树和小树表现为显著的负相...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楠  鲁文菡  王玉波  刘顺  郑礼  魏国树  
系统调查了日光温室樱桃番茄上温室白粉虱成、若虫及其丽蚜小蜂寄生后的黑"蛹"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植株上的垂直分布:温室白粉虱成、若虫在上部较幼嫩且已充分展开的叶片上的数量最多,单位调查部位平均分别高达1.6,17头;温室内的水平分布:成虫较随机,未见明显的规律;若虫在棚顶通风口正下方、偏阴面的植株上数量最多,单株平均最高达40头,最南端的阳面植株上数量最少,单株平均仅为7头;丽蚜小蜂寄生温室白粉虱黑"蛹"的空间分布:垂直分布在植株上部最多,单株平均达20头;水平分布在近北部甬道的植株上最高,单株平均达88头,最南端植株上最少,单株平均仅3头。表明温室白粉虱成、若虫喜在通风、透光良好且较幼嫩的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祝建刚  张宏斌  程新平  
【目的】研究不同地形青海云杉林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Soil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和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含量,特别是土壤交换性盐基K~+、Na~+、Ca~(2+)、Mg~(2+)含量及比例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深入了解青海云杉林土壤特性及其土壤肥力特征。【方法】在祁连山东段(哈溪林区)、中段(西水林区)和西段(祁丰林区)3个典型林区青海云杉林内,采集0~10、10~20、20~40、40~60、60~100 cm土层样品,测定CEC、OC、K~+、Na~+、Ca~(2+)、Mg~(2+)含量。【结果】1)在哈溪林区和西水林区,土壤CEC和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而在祁丰林区却随土层深度增加变化不明显;0~60 cm深度同一土层CEC和OC含量均呈从东至西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而60~100 cm深度同一土层CEC和OC含量却呈从东至西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2)3个林区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含量均表现为:Ca~(2+)>Mg~(2+)>Na~+>K~+;交换性盐基K~+、Na~+、Ca~(2+)、Mg~(2+)在土壤剖面上和不同林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Soil exchangeable base,SEB)的变化规律取决于Ca~(2+)含量的变化规律;3)土壤Ca/K、Mg/K、Ca/Mg值在土壤剖面上和不同林区亦存在较大差异,而(Ca+Mg)/SEB和K/SEB值在土壤剖面上和不同林区的差异性不明显。【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研究和可持续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并为氮沉降背景下的碱性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董奕帆   于海英   王蛟   樊建庭  
【目的】从垂直空间角度,明确云杉花墨天牛Monochamus saltuarius和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在红松Pinus koraiensis上的空间分布,探索这2种天牛的种间关系,为其防治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辽宁抚顺的红松P koraiensis林中同时监测到云杉花墨天牛与褐梗天牛成虫,且在同一株红松上能发现这2种天牛幼虫。以红松作为天牛幼虫的栖息资源,以红松的垂直高度作为资源序列,选取受天牛危害的红松立木,以40 cm为单位,研究云杉花墨天牛与褐梗天牛幼虫的形态学特征、在红松受害木上的分布位置、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度。【结果】云杉花墨天牛幼虫在红松上的分布为(87.20±8.45)头·株~(-1),褐梗天牛幼虫在红松上的分布为(24.40±2.37)头·株~(-1)。云杉花墨天牛幼虫在红松上呈正偏态分布,地上80~120 cm处分布最多,为(16.40±2.38)头·株~(-1),显著高于80 cm以下及120 cm以上高度的幼虫数量(P<0.05);褐梗天牛幼虫在红松受害木地上部分均匀分布,200~280 cm高度处数量最多,占总体幼虫数量的33.63%,显著高于120 cm以下、160~200 cm及320 cm以上的幼虫数(P<0.05);在红松受害木地下部分均未发现这2种害虫的幼虫。云杉花墨天牛幼虫和褐梗天牛幼虫的生态位宽度有一定差异,分别为0.694 4和0.757 6,生态位重叠指数为0.804 6。【结论】云杉花墨天牛幼虫主要分布在红松树干中下部,褐梗天牛幼虫在红松树干各高度上均匀分布,两者在红松上生态位重叠较高,生态特性相似程度较高,一定程度上表明两者在红松林内有较高竞争关系。图2参2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