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66)
- 2023(13022)
- 2022(11363)
- 2021(10338)
- 2020(8643)
- 2019(19693)
- 2018(19423)
- 2017(37398)
- 2016(20678)
- 2015(22869)
- 2014(22657)
- 2013(22471)
- 2012(20422)
- 2011(18426)
- 2010(17985)
- 2009(15910)
- 2008(15211)
- 2007(12967)
- 2006(11108)
- 2005(9270)
- 学科
- 济(79292)
- 经济(79211)
- 管理(59150)
- 业(54512)
- 企(44789)
- 企业(44789)
- 方法(39535)
- 数学(34831)
- 数学方法(34448)
- 农(21024)
- 学(20005)
- 中国(19448)
- 财(18883)
- 业经(17415)
- 环境(16885)
- 地方(15523)
- 贸(15013)
- 贸易(15009)
- 易(14578)
- 农业(14334)
- 和(13338)
- 技术(12974)
- 理论(12687)
- 划(12473)
- 务(12342)
- 财务(12279)
- 财务管理(12262)
- 制(11946)
- 企业财务(11621)
- 银(10434)
- 机构
- 大学(291489)
- 学院(289623)
- 管理(116660)
- 济(110496)
- 经济(108167)
- 理学(103093)
- 理学院(101940)
- 管理学(99988)
- 管理学院(99502)
- 研究(96541)
- 中国(67885)
- 科学(65373)
- 京(61497)
- 农(55589)
- 业大(51439)
- 所(49262)
- 财(46469)
- 研究所(45953)
- 农业(44328)
- 中心(43289)
- 江(39429)
- 财经(38906)
- 北京(38090)
- 范(37092)
- 师范(36594)
- 经(35526)
- 院(35114)
- 州(32239)
- 经济学(32200)
- 技术(31153)
- 基金
- 项目(213375)
- 科学(166165)
- 基金(154799)
- 研究(147831)
- 家(138334)
- 国家(137244)
- 科学基金(116689)
- 社会(92146)
- 社会科(87372)
- 社会科学(87348)
- 省(84245)
- 基金项目(83664)
- 自然(79752)
- 自然科(77880)
- 自然科学(77857)
- 自然科学基金(76437)
- 划(71744)
- 教育(67183)
- 资助(63130)
- 编号(58780)
- 重点(47934)
- 部(45623)
- 成果(45134)
- 发(45056)
- 创(44516)
- 科研(41929)
- 计划(41785)
- 创新(41562)
- 课题(40102)
- 大学(38702)
- 期刊
- 济(110409)
- 经济(110409)
- 研究(77495)
- 学报(55740)
- 农(48982)
- 科学(48132)
- 中国(47908)
- 大学(40664)
- 管理(39370)
- 学学(38724)
- 农业(34306)
- 财(32532)
- 教育(28248)
- 技术(23132)
- 业经(19122)
- 融(18935)
- 金融(18935)
- 经济研究(18150)
- 财经(17591)
- 业(17550)
- 科技(16334)
- 业大(15589)
- 经(14917)
- 版(14846)
- 图书(14783)
- 问题(14638)
- 技术经济(13770)
- 理论(13642)
- 资源(13539)
- 林业(13034)
共检索到3934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卞利花 吉敏全
科学考察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碳减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利用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2002—2016年青海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表示)、交通自身影响(客、货运周转量)、技术进步(以能源强度表示)、城市化率和私人汽车拥有量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通过岭回归模拟结果可知,各影响因素与交通碳排放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城市化率>能源强度>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人均GDP>私人汽车拥有量。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基准情景和6种减排情景,预测了青海交通未来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青海交通碳减排的重点是提高技术水平,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交通碳排放量。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宏钧 王利宁 陈文颖
为了探究公路与铁路交通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该文建立了基于贡献率的残值分配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contribution-based residual distribution Laspeyres index,CRDLI),并选取了中国和其他6个国家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公路与铁路CO_2排放的二次分解模型。研究发现:周转量是影响各国公路与铁路CO_2排放的重要因素,1991—2010年,中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印度、英国和美国换算周转量引起的CO_2排放量变化分别为4.02、0.6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笑颜
文章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关联分析讨论了中国碳排放及其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1995~2004年)。发现人口数量、煤炭能源消费和水电能源消费在各影响因素中对我国碳排放的关联度高;其次为石油消费和天然气消费因素;最后为核电与GDP。表明,人口增长对碳排放贡献最大;经济活动中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选择远比经济增长本身对碳排放的影响更为重要。同时,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预测方法对我国碳排放的可能量做出了相应预测(2010~2015年)。结果说明,如果在人口政策不变的前提下,不调整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我国的碳排放将会持续增长,而且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也将会愈加严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泳璇 张觉丹 丁哲 王宪恩
论文深入对比分析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提出相应的交通发展策略,以期为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制定针对性的交通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指导。选取我国不同经济水平的代表性区域,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对不同地区的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因素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交通碳排放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对比可知,人口与人均生产总值的变化对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交通碳排放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交通碳排放强度与城市化率对经济水平较低地区的交通碳排放的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菁
文章利用STIRPAT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1997~2010年工业化阶段投资、工业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认为投资是影响碳排放规模的最主要因素,中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受投资影响最大,技术进步对环境压力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最为明显,技术要素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通过政策支持来加强。
关键词:
STRPAT模型 国家工业化 碳排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欧元明 周少甫
分析碳排放情况,本文发现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密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碳排放密度存在明显的空间群集效应。基于LMDI方法分解,发现人均产出起拉动作用,而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则主要是抑制作用。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发现人均总产出水平、单位产出的化石能源消耗量、煤炭消费占比均对碳排放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建议:大力发展便捷的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减轻交通对大城市碳排放的压力;通过改变能源结构,通过电力能源生产外迁等方式降低排放密度超高的地区碳排放压力、开发清洁能源,降低二氧化碳高排放能源消费占比;对高能耗产业逐步实施"产能总量控制——限制出口——进口替代"路径的产业优化措施,逐步减轻"输入性...
关键词:
因素分解 排放密度 排放强度 生态承载力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海燕 王楠
建立了基于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的LMDI I(Log-Mean Divisia Index Method I)算法,将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划分为公路、铁路、国内水运、国内民航四种方式,利用我国2003-2015年相关数据,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5年间,运输强度Y和交通运输结构S为主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促进因素,交通运输能耗强度R为主要的抑制因素;R自2006年以来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有由抑制转为促进的趋势,而Y和S自2006年以来的情况则相反。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碳减排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碳排放 因素分解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文越 曹小曙
减少交通出行碳排放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议题之一,同时也是城市和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论文首先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对近20年来的全球交通出行碳排放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家、城市和社区3个尺度对国家交通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的驱动力因素、城市形态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以及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与归纳凝练。研究发现:①国家尺度的研究早期大多基于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分解法探究交通能源消耗的主要驱动力;近年来,研究进一步根据能源消耗数据"自上而下"地测算交通碳排放,并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社会经济、城市形态和交通发展因素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②城市尺度的研究早期围绕紧凑城市是否一种低碳的城市形态而进行讨论,主要使用截面数据和相关分析方法;近年来,进一步拓展使用情景预测、GIS空间分析、空间回归、空间模拟等方法探究城市交通碳排放的空间差异及其与城市形态、城市中心分布形式之间的关系。③在社区尺度,研究多以截面、非集计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主,采用定量的数学模型探究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和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与就业地、城市中心的距离,路网与交叉口密度、公共交通供给水平等建成环境要素对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影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中国城市交通出行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交通 出行 碳排放 影响因素 多尺度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闫树熙 陈璐
为了量化探究人口、经济和科技等因素对城市交通碳排放的影响,缓解交通业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客环运境量压、城力市,文化章率首、客先运选及用货能物源周终转端量消等费7测个算因法素计变算量了,通200过5构—2建01可6拓年展西的安随市机的性交环通境碳影排响放评量估,(然S后TIR引P入AT地)铁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对选取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西安市交通碳排放起促进作用,科技水平的提高起抑制作用,且两者均为关键因素;人口规模的扩张效应影响较小;西安市交通碳排放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初步协同。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高国力 文扬 王丽 徐睿宁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区,也是碳排放较为集中的空间单元,更是率先实现碳达峰的排头兵、领头雁。本文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预测了各城市群在不同情境下的碳排放量和碳达峰时间,构建了压力、潜力和动力指数,对城市群碳达峰压力、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达峰动力进行测算。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富裕程度、城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对城市群碳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对城市群碳达峰的预测结果表明,哈长、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在四种情景下均能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北部湾、关中平原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在低增长慢降耗情境和低增长快降耗情境下能够在2025—2028年实现碳达峰,而在高增长慢降耗情境和高增长快降耗情境下无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呼包鄂榆城市群在四种情境下都无法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进一步研究指出,应根据碳达峰压力、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达峰动力对城市群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群提出差异化的碳达峰实现路径。本文认为,各城市群要通过制定差异化碳达峰目标、推动差异化碳达峰路径模式、明确差异化减碳降碳重点领域、加大低碳脱碳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多样化低碳战略性平台建设、完善推进碳达峰监督考评机制,从而率先实现碳达峰。
关键词:
城市群 STIRPAT 碳达峰 影响因素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苏涛永 张建慧 李金良 倪颖
控制城市交通碳排放是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而识别城市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是采取有效措施的首要前提。现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碳排放的计算和碳排放控制策略的定性分析,缺少城市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在传统的GDP、人口规模、车辆拥有量指标的基础上,引入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公交车比重等指标,以京、津、沪、渝的面板数据对城市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人口规模和车辆拥有量通过影响客运、货运周转量,对城市交通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城市客运、货运周转量对城市交通碳排放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公交车比重对城市交通碳排放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碳排放 人口规模 公交车比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想 吉敏全
运用IPCC碳排放测算方法,通过"自下而上"的交通碳排放计算方式,测算2008—2017年三江源地区交通碳排放总量。采用LMDI法,从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产出效应、人口规模效应等对三江源地区交通碳排放进行因素分析,表明从平均贡献率来看经济产出效应最为显著,从变化趋势来看能源结构效应已逐渐替代人口规模效应成为影响三江源地区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碳排放 三江源 LMDI模型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吴雯 李玮
通过建立LMDI模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效应并且进行省级比较。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降低能源强度有利于减少中部交通能耗,而能源结构变化影响很有限。
关键词:
碳排放 交通运输业 中部六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伟 王韶华 范德成
碳排放控制目标实现措施的制定,需要明确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提炼了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通过路径分析测算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总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明确了影响机理。其中,能源消费量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较大,GDP的直接影响较小,而总人口、能源消费结构主要通过GDP对能源消费量产生间接影响进而影响碳排放。在此基础上,通过协整检验构建误差修正模型(VEC)来分析GDP、能源消费总量对碳排放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能耗强度的降低,即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增加GDP,能够促进碳排放的减少。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因素 路径分析 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世进 周敏
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这些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贡献也不同。文章通过区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特征,构建省域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外贸依存度、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中影响碳减排的因素效果是有差异的。从而,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