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33)
- 2023(13598)
- 2022(11874)
- 2021(11224)
- 2020(9408)
- 2019(21790)
- 2018(21803)
- 2017(41202)
- 2016(23126)
- 2015(25778)
- 2014(26056)
- 2013(25468)
- 2012(23620)
- 2011(21319)
- 2010(21215)
- 2009(19251)
- 2008(18868)
- 2007(16502)
- 2006(14342)
- 2005(12459)
- 学科
- 济(83965)
- 经济(83857)
- 管理(62278)
- 业(58580)
- 企(48861)
- 企业(48861)
- 方法(39371)
- 数学(33451)
- 数学方法(33000)
- 学(25018)
- 农(22860)
- 中国(22199)
- 财(21478)
- 业经(18776)
- 地方(17201)
- 制(16995)
- 理论(16510)
- 农业(15138)
- 和(14708)
- 贸(14538)
- 贸易(14529)
- 易(14066)
- 银(13728)
- 技术(13670)
- 银行(13658)
- 务(13596)
- 财务(13521)
- 财务管理(13496)
- 融(13207)
- 金融(13198)
- 机构
- 大学(328093)
- 学院(325156)
- 管理(123354)
- 济(118153)
- 经济(115318)
- 研究(114810)
- 理学(107269)
- 理学院(105868)
- 管理学(103604)
- 管理学院(103026)
- 中国(81812)
- 科学(77749)
- 京(71035)
- 农(63838)
- 所(60499)
- 研究所(56023)
- 业大(55540)
- 财(54617)
- 农业(50656)
- 中心(50461)
- 江(48014)
- 范(44868)
- 北京(44506)
- 师范(44279)
- 财经(44028)
- 院(41809)
- 经(40123)
- 州(38791)
- 技术(37397)
- 师范大学(35866)
- 基金
- 项目(230800)
- 科学(178789)
- 基金(165551)
- 研究(161782)
- 家(148021)
- 国家(146840)
- 科学基金(123338)
- 社会(97784)
- 社会科(92380)
- 社会科学(92355)
- 省(91348)
- 基金项目(88295)
- 自然(84149)
- 自然科(82158)
- 自然科学(82123)
- 自然科学基金(80631)
- 划(78116)
- 教育(74520)
- 资助(68546)
- 编号(64964)
- 成果(53649)
- 重点(52608)
- 部(49732)
- 发(48540)
- 创(47590)
- 课题(46074)
- 计划(45202)
- 科研(44985)
- 创新(44471)
- 大学(41826)
- 期刊
- 济(127711)
- 经济(127711)
- 研究(91491)
- 学报(64898)
- 中国(62070)
- 农(57633)
- 科学(55745)
- 大学(47016)
- 学学(44502)
- 管理(44349)
- 财(40350)
- 农业(40079)
- 教育(38922)
- 技术(26566)
- 融(24606)
- 金融(24606)
- 业(20982)
- 业经(20877)
- 财经(20797)
- 经济研究(19905)
- 版(18033)
- 业大(17988)
- 图书(17655)
- 经(17650)
- 科技(17236)
- 问题(16631)
- 理论(15171)
- 林业(14955)
- 资源(14806)
- 农业大学(14393)
共检索到467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波 朱育菁 林抗美 肖荣凤 葛慈斌 蓝江林 冒乃和
【目的】通过分析青枯雷尔氏菌在不同寄主发病植株、在同一寄主不同侵染状态植株和同一寄主不同发病阶段植株体内分布及其致病力的异质性,从生态位角度来初步探讨该病原菌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田间采样,室内测定样本的含菌量及其病原菌的致病性(弱化指数),统计分析比较青枯雷尔氏菌在寄主植株体内的分布和致病力的异质性。【结果】番茄和茄子病株体内青枯雷尔氏菌的平均含菌量>100×108cfu/g,显著高于烟草、花生和生姜(中部以上茎>中部以下茎;茄子和花生从根到上部茎依次含菌量逐渐降低;烟草根部和中部茎的含菌量显著高于下部和上部茎;...
关键词:
青枯雷尔氏菌 分布 致病力 生态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敏 刘勇 李梅云 姬广海 李永平
为了解云南省烟草上青枯雷尔氏菌的多样性,对分离自云南省6个县烟草病株的菌株进行了致病力、生化型和致病型测定。烤烟品种K326的离体叶片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165个青枯雷尔氏菌株可划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群,分别占45.4%、46.7%和7.9%,强、中致病力菌株占优势。对其中具代表性的81个菌株的生化型测定结果表明,43个菌株分别属于生化型Ⅲ,占53.1%;32个菌株分别属于生化型Ⅲ-1,占39.5%;6个菌株分别属于生化型Ⅲ-2,占7.4%。对其中55个来自不同采集地点和不同致病力菌株的致病型测定结果表明,弱毒力(Ⅰ)型菌株的比例最高,占63.6%,中毒力(Ⅱ)型菌株的比例其次,占27....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波 蓝江林 车建美 林营志 王秋红 朱育菁
【目的】分析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种类变化与致病性指标-弱化指数和回接发病率的相互关系,提出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型种下分化的分类方法。【方法】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型分为:脂肪酸Ⅰ型,弱化指数>0.8,回接发病率0%,属无致病力型;脂肪酸Ⅱ型,弱化指数为0.6~0.8,回接发病率为6.7%~100%,属过渡型,脂肪酸Ⅲ型,弱化指数
关键词:
青枯雷尔氏菌 脂肪酸型 致病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肖田 姚廷山 于庆涛
为了探讨青枯无致病力菌株对烟草青枯病的控病作用和是否诱导烟草抗病及其控病机理。采用TTC培养基,从茄青枯病株上分离获到青枯无致病力菌株Au004-1,用喷雾法及含菌培养基法测定其对青枯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并进行烟草青枯病温室盆栽控病试验;用该菌伤根灌接烟草,然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电泳分析病程相关蛋白(PRP)变化。结果发现,该菌株对青枯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抑菌带宽分别1.03和0.83 cm;在温室盆栽试验中它对烟草青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效,接种致病菌30 d后相对防效可达77.5%;该菌处理的烟草苯丙氨酸解氨酶(PA...
关键词:
青枯菌 无致病力菌株 烟草 诱导抗病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雪芳 刘波 朱育菁 陈德局 陈小强
【目的】研究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Tn5转座子突变菌株的异质性,筛选出无致病力高效生防菌株。【方法】利用已构建的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参考指标"弱化指数(attenuation index,AI)"和接种番茄植株的生物测定法对60株供试的青枯雷尔氏菌Tn5转座子突变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利用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研究不同致病力突变菌株的色谱行为异质性;构建色谱效价指数(chromatography titer index,CTIi),CTIi=Si/(S1+S2+S3)×1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军
青枯菌引起许多植物及林木青枯病。该菌侵染植物根部,首先在根皮层细胞间隙等处定殖,然后入侵维管束,在木质部导管内扩展危害;细菌在导管及相邻组织内迅猛增殖和广泛散布,由此产生输水管道的阻塞和破坏并最终导致植物枯萎。胞外多糖(EPSI)、细胞壁分解酶(主要是果胶质酶和纤维素酶)、Ⅲ型Hrp分泌系统产物是主要的致病因子,其中EPSI尤为突出,它在保护细菌、促进细菌移动和定殖以及堵塞和破坏寄主导管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上述致病因子的协调作用则由一复杂的调节系统控制,这一系统由随细菌密度变化而变化的3 -羟基棕榈酸甲基酯水平作为信号,以PhcA调节基因的启动和转录为核心,自动而精密地调节病菌有关致病基因的...
关键词:
青枯菌 植物 致病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苗 杨金广 刘旭 刘伟 孙航军 申莉莉 钱玉梅 杨清林 余广宏 李锡宏 王凤龙
【目的】分离并纯化出一株裂解性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噬菌体,并测定其各项生物学特性,为开发新的抗烟草青枯病制剂提供依据。【方法】取烟草青枯病重病田中健康烟株的根际土壤制成土壤悬浮液,并通过在青枯雷尔氏菌菌液中加入过滤后的土壤悬浮液富集噬菌体,用双层平板法验证噬菌体的存在后挑取单个最大噬菌斑进行反复纯化,直到得到单一清晰的噬菌斑。纯化后的单个噬菌斑加入对数早期的青枯雷尔氏菌菌液中进行增殖培养,将增殖液按常规方法进行噬菌体颗粒浓缩后,取20μL浓缩液用磷钨酸染色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噬菌体的形态特征;同时将浓缩液进行SDS-PAGE电泳,观察蛋白条带大小和数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进 冯洁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Yabuuchi et al.)引起的一种世界性重大病害。作为复合种,青枯菌在与寄主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表现出广泛的生态和寄主适应性。Fengan和Prior提出青枯菌演化型分类框架,用以描述青枯菌种以下的遗传多样性。青枯菌种内表型特征差异的本质是其基因组较其它植物病原细菌更为复杂和更具可塑性。笔者对近期青枯菌遗传多样性和致病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讨论。
关键词:
青枯菌 遗传多样性 演化型 致病基因组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秋红 陈亮 林营志 朱育菁 蓝江林 杨淑佳 刘波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福建省的40株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菌株细胞内的脂肪酸,分析其脂肪酸分布的多态性;研究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多态性与青枯雷尔氏菌现有种下分化方法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0株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比较同一寄主分离的青枯雷尔氏菌和不同寄主分离的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的分布;对40株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进行聚类分析,分析聚成的各类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的特点以及脂肪酸多态性与其生理小种、生化型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同一寄主分离的青枯雷尔氏菌和不同寄主分离的青枯雷尔氏菌,其脂肪酸都存在着明显的多态性;对40株青枯雷尔氏菌的脂肪酸进...
关键词:
青枯雷尔氏菌 脂肪酸 多态性 气相色谱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巧煌 林楠 元丽花 季静 林丹
为探明2021年3月福建某水库养殖大口黑鲈疾病暴发的原因,实验从患病大口黑鲈肝脏、肾脏、脾脏中分离优势菌,通过人工感染实验确定病原菌,并综合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生理生化和质谱特征等技术对该病原菌进行种属鉴定,同时,进行毒力基因检测、药物敏感性实验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从病鱼脾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并鉴定为鲁氏耶尔森氏菌;该菌株对大口黑鲈的半致死剂量为3.8×10~5 CFU/尾;该菌株携带yrP1、yhl A、yhl B等毒力基因,对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氟甲喹、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等5种药物相对敏感。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鲁氏耶尔森氏菌的感染造成大口黑鲈肝脏、肾脏、脾脏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及炎症细胞的浸润等。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鲁氏耶尔森氏菌对养殖大口黑鲈的致病性,可为养殖大口黑鲈鲁氏耶尔森氏菌病的诊断和药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岑贞陆 何忠 郑露露
为寻找与致病性有关的生化因子,在含有酶基质的培养基上测定12株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manihotis Vauterin,Kerters&Swings,简称X am)5种胞外酶的活性,并结合菌株接种后的病斑平均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供试菌株的胞外淀粉酶与病斑面积呈正相关,其酶活性与病斑面积的回归方程为:y=0.0426x+4.9522,r值为0.9789,菌株的胞外酯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与病斑面积相关性不明显,没有检测到菌株胞外蛋白酶和胞外果胶酶的活性。菌株胞外淀粉酶在致病过程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木薯 细菌性枯萎病菌 致病力 胞外酶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巧煌 林楠 元丽花 季静 林丹
为探明2021年3月福建某水库养殖加州鲈疾病暴发的原因,实验从患病加州鲈肝脏、肾脏、脾脏中分离优势菌,通过人工感染实验确定病原菌,并综合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生理生化和质谱特征等技术对该病原菌进行种属鉴定,同时,进行毒力基因检测、药物敏感性实验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从病鱼脾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并鉴定为鲁氏耶尔森菌;该菌株对加州鲈的半致死剂量为3.8×10~(5) CFU/尾;该菌株携带yrP1、yhlA、yhlB等毒力基因,对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氟甲喹、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等5种药物相对敏感。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鲁氏耶尔森菌的感染造成加州鲈肝脏、肾脏、脾脏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及炎症细胞的浸润等。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鲁氏耶尔森菌对养殖加州鲈的致病性,可为养殖加州鲈鲁氏耶尔森菌病的诊断和药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晓娜 刁有祥 张颖 肖坡 高绪慧 鞠小军
【目的】探讨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强毒株对雏鸭的致病性。【方法】以口服灭菌生理盐水的雏鸭为对照,通过口服和滴鼻接种途径将PM人工感染雏鸭,观察雏鸭的发病情况;于接种后不同时间内随机剖杀试验组和对照组雏鸭,采集肝脏、肺、心脏和脾脏、胸腺、腺胃和小肠等组织,常规方法制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各器官组织学变化;利用建立的间接免疫荧光法对PM在雏鸭体内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接种PM后,引起雏鸭出现精神不振,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剖检病变以心包积液、肺出血和肝脏点状坏死为特征。PM动态增殖检测结果表明:滴鼻接种后12h,肺中PM含量最高,达到4...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徐进 罗晓松 曾令兵
从患头顶溃疡症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内脏组织中分离出致病力强的菌株JZ086,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并进行了Biolog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16S rDNA序列鉴定。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黄颡鱼的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7×105CFU。Biolog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鲇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该菌与鲇爱德华氏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鲇爱德华氏菌(AB050826)自然聚为一支,二者遗传距离约为0.002。鉴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